《庄子传》作者:王新民序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56年),是一个大动乱、大变革的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大转折时期,是各种政治主张、哲学观点、学术思想异常活跃的时期,形成了儒、道、法、墨、名、兵等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一生率性任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冰心传》作者:肖凤致青年读者——代序(一)时间:1984年6月11日上午。地点:北京西郊一座高等学校宿舍大院内的高知楼。一间清洁、明亮的书房里。一位慈祥的老者坐在我的对面。——她的那张很有特点的面庞,能给任何初识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八十四岁的高龄了,肤色依然白里透红,除去又高又阔的额头上刻着几条明显的皱纹外,其他地方仍然显得白皙细嫩。一双丹凤眼,眼角稍微有点下垂,但是还能射出熠熠的光彩。在这流动的光彩中,与其说是流露出睿智,不如说是流露出了更多的慈爱和宽厚。嘴巴的线条很柔和,缓缓吐露出来的语言,是聪慧的,谦逊而又严谨的,听起来非常入耳,带着有德、有望、有智的东方老人特有的那种令人倾倒的修养。当我向她请教:对于为她立传,可有什么意见时,她沉思片刻,慢慢地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真。我希望写得能够象我。”...
《对当代教育的拷问》作者:佚名中国的教育真的病了吗?访《教育病》作者赵健伟赵健伟先生在《教育病》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深刻的问题。这本2003年9月出版的书一诞生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书中通过大量触目惊心的案例及鞭辟入里的剖析,指出应试教育的理念已经病入膏肓。访谈记者:我在您的书里看到了很多案例,有的甚至触目惊心。书中也谈到了这么多年中国教育存在的很多“病”,那您能不能概括一下这些病?赵健伟:我认为,中国目前教育的首要问题主要是教育理念出现了严重偏差。也就是说我们误读了教育的本质,我们切割了教育的整体内涵而只注重其某一功能。比方说,我们只注重了教育对知识培育的功能而大大忽视了教育更为根本的东西,那就是教育首先是要从心灵及行为上育人,这里面包涵着道德育人、诚信育人、生存能力育人等等,而知识只是作为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工具,而这个“人”的概念就是你首先要成为一个具...
《赵匡胤传》作者:金舟第01章流放与艳福她先是忸忸怩怩,再是半推半就,将赵匡胤搀到了自己房内……流放中的赵匡胤,居然因祸得福,与少年时代的情人过起了如鱼得水的快活日子。从乱到治,从治到乱,周而复始,延沿不息,这似乎是历史的规律。在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许多惊人相似的事件,但这些事件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周治八百载,到诸侯纷争,五霸七雄混战;汉统四百年。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厮杀了四百个春秋;唐朝贞观之治何等辉煌,而到了五代十国,简直乱成了一团麻,在短短的五十三个年头里,换了八姓、十三个皇帝。窃权篡位,征战杀戮。真是大好河山飘洒腥风血雨,肥原沃野到处饿殍狼藉。到了公元九六○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在汴京登上了帝位,削平藩镇,天下一统,才又给中国带来三百余年的稳定和繁荣。有句老话:得民心则得天下,失民心则失天下。换句话说:得民心则治,失民心则乱。古今中...
《鲁迅传》作者:王晓明序言为鲁迅写一部传,一部凸现他精神危机和内心痛苦的传。是我久蓄于心的愿望。我曾经那样崇拜他,一直到现在,大概都没有像读他这样,认真而持续地读过其他人的书。书架上那一套淡绿色封面的《鲁迅全集》,大多数分册的书脊,都被我摩挲得裂了口,我生长在那样一个荒谬的年代,今天的年轻读者也许想象不到,我十六八岁的时候,唯一可以自由阅读的非“领袖”著作的全集,就是《鲁迅全集》偏那里面的思想是如此深刻复杂,文字又那样生动有力,它们自然会深入我的灵魂,在我的意识深处沉淀下来。在差不多十年的时间里,只要有什么事情强烈地触动我,我就多半会想起它们。譬如,从稍懂人事起,我在生活中几乎随处都感觉到人民的盲目和愚昧。...
《看见自己的天才》作者:佚名雷公仔子“神啊!可怜我这个女人家!为了这个家,我把命都献上了,肚子里的孩子,要不就流掉它,要不就赐给我一个‘雷公仔子’,可以保护这个家,为我讨回公道的孩子……”这是我出生前,妈妈每天都要跟神明说的话!在妈妈未怀我之前,我们的家曾是家族里人人称羡的家庭。爸爸留日返国,才二十几岁就当上平溪乡农会总干事,由于年轻有才华,在整个乡里举足轻重,但也由于年轻气盛,无意中得罪了派系。在一次农会职员卷巨款潜逃事件中,爸爸不仅失去了一切,还被判了一年的徒刑,甚至连带着家族的产业也因此遭到查封,以弥补公款损失。为了生活,当时已经怀孕的妈妈不得已,也只好下矿坑工作,而且,为了能够有多一点点的收入,好让家中老老小小都能够有饭吃,她咬着牙做最吃重的推台车运煤工作,还一天做两班,常常累到手脚发软,推着车从斜坡上滚下,若遇到雨天更是跌跌撞撞,一身湿泥,好几次她都想干脆...
《从黄冈中学走向北大》作者:佚名第1节:帮助孩子制订复习计划高中毕业班的老师讲课速度很快,留的作业很多。有不少考生在复习功课时缺乏计划性,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会儿做数学题,一会儿背英语,忙忙乱乱,哪一科也没学好。因此,要想事半功倍,考生应该制订一个适合自己水平和进度的复习计划。家长则可以在一旁给予相应的提示和建议。第一,一个相对完善的时间表,既要涵盖每月的整体安排,又要包括每月以及每天、每时的细节规划。第二,复习计划要留有余地,不要“满打满算”。比如,晚上7点开始复习数学,8点开始复习英语,这样安排就太紧了,当中应该有一个缓冲。比如,7点到8点是数学时间,8点15分以后留给英语。这样,数学复习完后喝口水,稍作休息,不要“连轴转”。而且,留有余地也可以确保上一段计划的完成,还是以7点到8点复习数学为例,万一时间到了,却还差一道题没做完怎么办?留有15分钟的余地,孩子就可以具体...
《傅雷家书》作者:佚名读家书,想傅雷(代序)-楼适夷《傅雷家书》的出版,是一桩值得欣慰的好事。它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掩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读着这部新书,我想起傅雷父子的一些往事。一九七九年四月下旬,我从北京专程去沪,参加由上海市文联主办为傅雷和他夫人朱梅馥同志平反昭雪的骨灰安葬仪式。当我到达几小时之后,他们的儿子,去国二十余年的傅聪,也从遥远的海外,只身归来,到达生身的父母之乡。五十年代中他去国的时候,还带着满脸天真的稚气,是一个刚过二十岁锦绣年华的小青年,现在却已经到老成持重,身心成熟的壮岁了。握手相见,心头无限激动,一下子想起音容宛在,而此生永远不能再见的亡友傅雷和他的夫人,想起傅聪傅敏兄弟童年调...
《家教现场》作者:佚名前言不要无意中毁灭了自己的孩子成就还是毁灭自己的孩子,在家长的一念之间探索教育的真理,既是为了有益于下一代,也是为了提高自己。人是非常敏感的动物,造就一个人或毁灭一个人,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当我们没有掌握教育的真理时,我们有可能毁灭自己,还可能毁灭我们的孩子。当我们掌握了教育的奥秘时,我们就有可能造就自己,也有可能造就我们的孩子。当千万个家庭都在为孩子未来的学习和事业操心、忧虑时,用一句俗话讲,许多的家庭教育“有病”。最近,我在外地遇到一个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他的孩子已经长得很高了。提起孩子,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他不爱学习,学习不好。然后,又说:看你的孩子多棒,我的孩子就不行。...
瞧,他们走来了 (代总序) 吴义勤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完成了一次巨大的历史转型,这次转型在全面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给中国的精神文化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困惑与创伤。而文学和文学批评则无疑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与牺牲品,文学的边缘化、文学中心地位的失落、商业对文学的冲击、公众对文学的漠视等等,都使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窘之中,在此情况下,文学批评的风光不再、饱受诟病也就更是自然而然的了。不仅如此,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困境还来自于其自身的压力,那就是八十年代中国文学及文学批评与意识形态“合谋”而形成的“繁荣”,已经事实上构成了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学批评的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不打破这个“神话”、消除这道阴影,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学批评的“真相”就会被遮蔽,就不可能得到客观和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