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才情人生-乔冠华 >

第23部分

才情人生-乔冠华-第23部分

小说: 才情人生-乔冠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事?快说!”李颢连忙问道。    
      “上车再说。”乔冠华说得很干脆。    
      李颢钻进车内坐下,就听到一声既熟悉又亲切的呼唤:“李医生,你好!”    
      随即一只强有力的温和的大手紧紧地握住李颢的手。    
      李颢惊喜地发现,坐在车后座的那个人,原来是尊敬的周恩来!    
      小轿车冒着滂沱大雨在贝勒路上疾驶,很快来到四川北路的市立第四医院。原来是新华社的 一位主编刘光患了急性胃穿孔,经手术治疗再次复发,病情十分危急,现在正在四川北路的 第四医院由美国外科大夫进行手术。    
      周恩来得知这一情况,要乔冠华陪同去第四医院探视刘光。可是来迟了一步,刘光已被送进 手术室抢救了。周恩来想进手术室了解病情,医生不让进。    
      周恩来心急如焚,在手术室门旁的小房间内踱来踱去,就是不肯离开。乔冠华只好把李颢找 来。    
      李颢与第四医院的外科主任打了招呼,便以第五医院外科主任的身份进入手术室,察看美国 医生给刘光做胃切除手术,并及时将刘光的病情和手术情况向站在手术室外等候的周恩来和 乔冠华汇报。直到手术顺利完毕,周恩来与乔冠华才放心离去。    
      入秋以后,李颢转到上海公济医院任外科主任。一天夜里,行色匆匆的乔冠华突然来到李颢 家里,他将一大包文件交给李颢保存,并告诉他以后将有一位身着白西服、系红领带、穿黑 白相间皮鞋的人来取这包文件,并再三叮嘱要等暗号和特征全部符合时,才能把文件交给 来人。    
      “放心吧,大哥!”李颢、吴慰情夫妇同声说道。    
      乔冠华望着李氏夫妇认真的表情,深为他们俩诚笃的感情感到由衷的高兴,也从内心感激他 们对共产党人的真诚帮助。他向李颢夫妇深深地鞠了一躬,说了声“后会有期”,然后 离开了李家。    
      约莫过了一个月,一位中年人来到公济医院,在李颢的诊桌前等候就诊。这个人戴一副圆框 眼镜,身体英俊魁梧,但神态颇为凝重。    
      李颢见此心中明白,乔冠华早先所说的人来了。来人对李颢说:“李医生,请帮我看看医。 ” “我正在忙着,没有空呀。”李颢答道。    
      “我等着你。”那位中年人脸上显出一丝不快。    
      然而,暗号与特征一切相符,李颢才放心地将乔冠华留下的文件交给了他。一直到建国后, 李颢才知道来人就是当时任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上海解放时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组织部长兼 上海市委第二书记,后任中国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的刘晓同志。〖ZW(〗参考李颢的 回忆,同时感谢梁龚峰先生。    
          
      行文至此,还得提一下友人冯亦代。乔冠华到上海后,主编《新华周刊》时,委托已先返沪 的冯亦代寻找承印外文的印刷厂,冯亦代帮忙落实了,乔氏夫妇都很高兴。    
      当时美国新闻处翻译出版《美国文学丛书》,虽然动议是由费正清提出来的,但是促成这部 丛书得以翻译出版,乔冠华没有少花力气。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但有利于中美文化交 流,生活窘迫的中国翻译家也因承接了这一项工作,而得到一笔可观的翻译稿酬,于生活也 不无小补。    
      国共谈判破裂,周公馆即将撤退前,周恩来在福路都城饭店的咖啡座接见冯亦代和郑安 娜,乔冠华、龚澎夫妇会见时作陪。    
      谈话时周恩来要冯亦代帮助照顾一些文化人的家属,并特地关照要照应一下乔冠华的老父乔 守恒。乔守恒生活困顿,通过组织和朋友的接济,才过得去。乔冠华很爱自己的父亲,他后 来曾叹息从清华毕业后五十多年未曾回家乡。他的父亲就在全国解放前夕去世了,只要再 活上半年,他也许可以见上最后一面。    
      同时龚澎也交代了郑安娜一些话,作为老同学的临别赠言。乔冠华则要冯亦代〖ZW(〗冯亦 代时任《世界晨报》经理。    
      与外国记者保持密切联系,特别是《密勒氏评论报》的 小鲍威尔、美国新闻处的贝玛丽和工会的彼得?汤逊等人。根据乔、龚两人的意见,在他们 撤退到香港后,冯亦代就和小鲍威尔等人组织了一个座谈会,每两周碰头一次,主要谈的都 是国共内战的真实情况,及劝说外国记者能设法到前线或解放区去亲自采访。    
      冯亦代记得,龚澎去港前又和他们谈了一次,要郑安娜帮助周扬、欧阳山尊等三人的访美, 而且希望倘如有人离开美国新闻处时,尽量介绍进步文化人去补充。所以后来郑安娜介 绍董乐山1924…1999,是一位资深翻译家、作家和学者,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富有知识分 子的独立人格与尊严。他此时已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从事新闻工作)去考取了美国新闻 处她自己因离职而空出来的翻译职位。郑安娜是因为要去中国福利会给宋庆龄女士当秘书才 离职的,她希望找一个信赖的朋友去顶替自己留下的空缺。    
      国共和谈破裂前夜,根据周恩来的决策,为了将核心骨干力量储存起来,转移到相对安全的 地方,乔冠华、龚澎夫妇1946年秋前往香港。与乔氏夫妇同行的还有夏衍等人。行前 ,周恩来特地为他们饯行,飨以有名的阳澄湖大闸蟹。正是菊黄蟹肥之时,“举杯持蟹最逍 遥”,然而他们的心情却是复杂的。    
      据夏衍回忆:“10月17日上午,我和乔冠华、龚澎到马斯 南路周公馆去见恩来同志,因为他们也决定在代表团撤退后去香港工作。恩来同志是9月    
      12日左右回到上海的,一连几天,分别会见了中外记者和各民主党派人士,向他们揭露了 国 民党重新发起全面内战的阴谋,表示了中共必能粉碎蒋介石全面进攻的信心,并安排了代表 团撤退后的工作。    
      我们谈到中午,打算告别的时候,恩来同志颇有感慨地说:好容易打败 了日本,老百姓都想过和平生活,而现在又得打仗了,你们南行,我回延安,可能要几年之 后 再见面了,说到这里,他忽然提出,我替你们饯行,吃一次上海的大闸蟹。我们当然十分高 兴,于是恩来同志就和乔冠华、龚澎、陈家康和我一起去吃蟹饮酒,这天恩来同志 兴致很好,一口气吃了五只螃蟹。”    
      夏衍:《懒寻旧梦录》,第565~566页,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7月第1版。    
      吃饭之前,还有一段小插曲,说来颇具喜剧色彩。    
      周恩来、乔冠华他们的车子刚出公馆,司机便在反光镜里看见特务的汽车已尾随在后。周恩 来不由两道浓眉紧锁,为了保证乔冠华等同志安全离沪,今天他只有自己出面解危了。他关 照司机:“照正常行驶。”    
      司机照办,特务们的车子在后面追赶,没想到前面来个急刹车,几乎两车相碰,特务还在诧 异中。周恩来已经从车里出来,他关上车门,对慌忙下车的特务说:“你们几位辛苦了。”     
      特务们面面相觑说:“嗨嗨……不,不……周先生!”    
      周恩来笑道:“原来你们还认识我?没有认错吧?”    
      特务们弯腰说:“是……是的,周先生!”    
      “即然你们知道我是谁,为什么要盯我的车?是谁给你们的命令?”    
      特务们顿时语塞,忙说:“误会……误会了!”    
      “既然如此,请你们马上把车开走,否则我要报警了!”    
      “呃……好吧!”特务们只好陪着笑钻进汽车,调头开走了。    
      这件事为周恩来给乔冠华、夏衍等人的饯行,平添了一个有趣的小插曲。    
      后来,有人戏称这次聚会,“实际上是新中国外交部亚洲司主要负责人的一次酒会”。    
      宗道一:《才女外交家…龚澎》,载《传记文学》1994年第2期。〖ZW)〗因为3年后, 即1949年10月,夏衍、陈家康分别为亚洲司正、副司长,乔冠华在夏衍未到任时临时任代司 长(据考证,夏衍一直未正式就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    
    


第三部分第10节 辗转沪港(3)

    1946年秋冬,国共和谈破裂,内战重新爆发。香港又成为我党开展对外宣传、进步文化 活动的基地。在党组织和周恩来安排下,许多同志分头从上海、南京等国统区转移到香港。    
      乔冠华是是年10月19日离沪的。这一日期,是由林默涵回忆的。林默涵与乔冠华同庚,是一 位文学理论家、杂文家。这时,林默涵是作为一位年轻的编辑去香港的,据他回忆:       
      “是年10月,我从上海乘船赴香港。船起碇时,我站在船舷,望着滔滔的黄浦江水,想起那 天正是鲁迅先生逝世的十周年忌日(10月19日),不胜感慨。在船上,与乔冠华不期而遇。我 们在甲板上散步聊天,谈到胡风等人的文艺思想。乔冠华在重庆时,用‘于潮’这一笔名写 过一篇颇有影响的文章《方生未死之间》,其中某些观点与胡风的思想颇为接近。例如他 也不重视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结合,认为知识分子的缺点是思想太多,感情太少(原注:意 即革命理论太多,感情激动太少)等等。这些观点曾受到过党内一些同志的批评。但在这次 交谈中,乔冠华对胡风文艺思想的看法却有了很大改变。当时他正在看胡风最为赞扬的作家 路翎的小说《饥饿的郭素娥》。他觉得这部小说内容脱离实际,人物也不真实,主人公不像 个真正的劳动者,因此对胡风的文艺思想产生了怀疑。”    
      转引自季羡林主编:《枝 枝丛丛的回忆》,第468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    
      这段引文摘自《胡风事件的前前后后林默涵问答录之一》(黄华英整理)一文。林默涵是 名噪一时的 “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当事人之一,据说当年舒芜在他鼓动下,分类编列, 公开了胡风写给舒芜的一批私人信件,从而引发了一场旷世奇案。然而其中内幕复杂,非 本 书所能够叙述的。从上引的发表于1989年文章中可见,林默涵好像带有“反胡”(胡风)情结 ”,以至又引乔冠华为其同道。    
      诚然,胡风的文艺思想、胡风同道的文艺创作及其评价,可以见仁见智,这里也不拟展开。 乔冠华对文艺,诚属“玩票”性质,但他对文艺现象的分析判断,不少出自细腻剀切,在中 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自有其地位。    
      乔冠华到香港后,住在当时十分幽静的英皇道一幢新盖的四层楼房里,他与龚澎等住二楼, 夏衍、冯乃超和周而复住在三楼。这幢新楼,前面迎山,后面临海,环境颇佳。乔氏夫妇 的房间面积不大,约十多平方米,一床一桌,书是少不了的,故备了一个书架。这就是他 们的书斋兼卧室,可以看书,可以写文章,可以编辑刊物,还可以会客。顺便说一下,夏衍 已参加中共香港局的工作,正准备赴南洋一带开展宣传和统战工 作;而冯乃超、邵荃麟等从事文艺界统一战线的领导工作;周而复此时在香港主编《北方文 丛》,并参与编辑《小说月刊》。    
      当时,中共地下组织在香港设中共香港分局,书记是方方,副书记是林平,乔氏夫妇双双出 任分局委员,龚澎是外事组副组长(组长为章汉夫)。林平是乔冠华的老相识,太平洋战争撤 退时,时任东江游击纵队参谋长的林平出了大力。两人几年后又在香港携起手来,共同为党 工作。    
      日军投降时,中共领导的东江纵队港九支队协助英军接降。当时的英军夏壳少将希望和港九 支队共同治理香港。而中方代表袁庚表示,英军希望港九支队继续留在香港的请求已难实现 ,港九支队已正式发表《告别港九同胞书》,全部撤离香港。但是,袁庚也灵活地表示,香 港周边地区的抗日政权,可以配合英军做一些治安稳定工作。    
      东江纵队北撤后,中共香港分局争取了港英当局的承认,将这个办事处改名为新华社香港 分社,乔冠华出任分社社长。如今有人戏称袁庚是香港新华社分社的开办人,来由即此。    
      乔冠华在新华社分社社长任上,要与龚澎经常与欧美各国派驻香港的记者接触,获取国际消 息并提供国内政治动向,揭露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的可耻勾当。对此,乔冠华曾回忆说:     
      我去香港,组织上交代,在香港公开设立新华分社,并且争取取得英国的 承认,英国当时对 中国也采取两手政策,一方面和蒋介石拉得很紧,另外对我们也不拒绝,所以就同意了我们 的新华社在香港设立分社,同意我们收集新闻材料,向香港报纸及世界其他报纸发稿。有了 这样一个身份,凡我们党跟港英当局在政策方面的交涉,都由我来出面交涉。这个分社是我 们新华社的第一个海外分社。在解放战争的三年当中,从防御到进攻到走向胜利,我们在香 港,不得不同港英当局进行交涉的问题也相当多。这种外事工作,用去了我们相当一部分时 间。因为有了这个身分,所以当时欧美各国驻香港的记者,就经常和我们发生接触,进行采 访,请吃饭,提出问题,收集材料。我们也可以从他们那里听到英美等两方国家对中国问题 的态度,好像是个国际统一战线吧,这是关于外事工作。乔冠华:《口述自传 》, 见《那随风飘去的岁月》,第180~181页,学林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自从乔冠华被任命为首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以后,他就以这个公开身份与港英当局周旋。 在解放战争的三年当中,从防御到进攻到走向胜利,乔冠华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