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才情人生-乔冠华 >

第29部分

才情人生-乔冠华-第29部分

小说: 才情人生-乔冠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亿。遥念周总理,常怀毛主席,寄语有心人,应把冬衣寄。    
      对一场举世瞩目的停战谈判,乔冠华用打油诗的形式写出,诉尽中国代表团的甘苦与浪漫, 并请老友 王炳南寄去御寒衣物,他的风流倜傥于此可见一斑。    
      周恩来总理对自己的爱将与部下非常体贴关心,在乔冠华从事停战谈判工作期间,他特地安 排龚澎去 开城松岳山麓来凤庄探亲,后来龚澎在北京生下第二个孩子,便给女儿取名“松都 ”(意为在松山怀孕 ,首都北京出生)。    
      顺便说一下乔氏夫妇的大儿子乔宗淮,他也正在茁壮成长。在他父母辗转沪港之际,他被寄 居上海的 外祖母家里,得到很好的照拂。新中国成立后,乔宗淮被父母带至身边,受到乔冠华、龚澎的百般呵护,从小就受到外交 文明的熏陶 ,非常懂事,活泼可爱。    
      1950年除夕,瑞雪纷飞,外交部情报司二科副科长曹棉之和他的未婚妻张幸生结伴而行,踏 雪造访东 城无量大人胡同乔氏夫妇的寓所。当时小宗淮只是一个六龄稚童,天真之态可掬。     
      “寒夜客来茶当酒”,四位同事围炉品评诗词,共同欣赏杨宪益的大手笔英译《毛泽东诗词 》。大概 是触景生情吧,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令乔冠华喜上眉梢,他对《沁园春?雪》一词 感 情突发,放声吟 诵,一唱三叹,情不自禁地击节称妙。稚嫩可爱的小宗淮也受此感染,在一 旁鹦鹉学舌,大凑热闹, 引得大家激情高涨,跟他一起兴奋地大说大笑。    
      直到40年后,张幸生女士在含泪写就的悼念亡夫的《棉之同志十年祭》一文中还提及此事 。乔冠华的 潇洒,他那充满感情的吟诵与叹息,龚澎的热情理智,小宗淮的可爱活跃,恋人 的脉脉情愫,全都留 在张女士自己青春年华的美好记忆里。    
      1951年年底,曹棉之、张幸生喜结连理。情报司全体同志在一尺幅轴上签名同贺,其他司 、处的不少 同志也闻讯赶来,签名致贺总数竟有百余人之多,乔冠华、龚澎自然也在其间。 最引人注目的却是“ 乔宗淮”三个醒目大字,虽笔划稚拙,但书写极为认真,憨痴之志,跃 然“绸”上,真挚地表达了这 位刚刚启蒙的七龄幼童对曹叔叔、张阿姨的美好的祝愿。    
    


第四部分第11节 开城风云(4)

    我们再把视线转到朝鲜。停战谈判于1951年8月底中断,美韩军队发动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 势,妄图从 战场得到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结果15万兵力被中朝军队歼灭。10月25日,停战谈判地点由来凤庄迁到板门店,双方又坐到谈判桌上来。此时,双方代表团 的成员都 有所调整。在此前的23日,我方宣布以刚刚卸任的前中国驻苏联武官边章五接替邓 华,(邓华则仍回志 愿军司令部协助彭德怀指挥作战。)另以郑斗焕代替张平山为谈判代表, 对方则以李享根接替白善烨。     
          
      这时志愿军代表团内部的党委也进行了调整,书记仍是李克农,副书记由原任中国人民志愿 军政治部 主任杜平担任,委员有边章五、乔冠华、解方、柴成文。杜平原来没有搞过外交斗 争,他克服“欠缺 外交头脑”的弱点,虚心向乔冠华等行家学习,相互促进。他认为,凭着 几十年对敌斗争的经验坚信 ,我们共产党人外交方面的才能决不低于敌人。我们既能战争中 学习战争,在战场上打败敌人,也一 定能在谈判中学会谈判,赢得谈判的成功。杜平是位老红军,久经沙场,待人热情,对乔冠华很尊重,不耻下问,他来到开城后, 与乔冠华住得 很近,接触颇多。在他印象中,乔冠华为人十分开朗,彼此很快成为“很谈得 来”的好朋友。他回忆道:    
      乔冠华很活跃。笑也笑得很潇洒,骂也骂得利落。他天性好动,外出时, 手里喜欢拿根文明 棍,不停 地摇着,大有学者之风。他在德国读过哲学,懂过几门外语,对中外文学有研究, 笔头很锋利。当时 ,代表团给北京的文电稿大都由他起草。乔冠华平时有两大嗜好,一是香 烟,二是茅台酒。一次喝醉 了,李克农瞧着直摇头:“这可不行,在外交场合要误事的。” 我和乔冠华年龄相仿,很谈得来。饭 后经常一起散步,并以做些打油诗取乐。    
      杜平 :《在志愿军总部》,第349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停战谈判在板门店继续进行后,有人估计,这次有可能达成停战协议了。可是,乔冠华却不 以为然, 以他丰富的国际问题的经验,他慧眼独具,在给代表团成员讲话时作了如下分析: “中央估计战俘问题不难达成协议,我多少有些担心。最近范佛里特总部军法处长汉莱的声 明是个信 号,他竟诬蔑我方杀害战俘,……李奇微虽支持汉莱的声明,但不敢让汉莱同记者 见面。奇怪的是杜 鲁门竟于汉莱声明的第二天,声称‘中国军队杀害在朝鲜的美军俘虏,是 一百多年来最野蛮的行为’ 。一个大国的总统,居然支持连国防部都否认的一个集团军军法 处长的声明,这不是一般情况,似乎 道出了美国决策集团有可能要在这个问题上作什么文章 ,我没有把握,但我提醒同志们研究这个问题 。”乔冠华的预感,后来被证明是对的。没过多久,美韩谈判代表抓住所谓“战俘问题”大作文 章,使停 战谈判受到重大阻碍。1951年12月11日,讨论战俘的安排问题的小组会开始。经李克农与乔冠华商议,中朝代表团 派 出李相 朝和柴成文作为该小组谈判代表,对方出席的是海军少将李比和陆军上将希克曼。会 议一开始,我方 代表便根据李克农、乔冠华的指示,提出停战以后立即遣返战俘的原则。但 对方拒绝对此表明态度, 坚持必须首先交换战俘名单。双方就战俘问题讨价还价,争论不休。这样的小组委员会已经开了五十多次,对峙的局面不 仅没有消 除,反而越来越僵。为了打破这种僵持的局面,乔冠华与李克农一起,带领我方参加该项议程谈判的参谋人员, 经过反复 深入的研究斟酌,提出了一个扫清外国、孤立重点、迫使对方在遣返俘虏原则上让 步的新方案。    
      这个方案由乔冠华起草,经代表团党委讨论,最后形成定案,直接上报国内毛泽东主席。由乔冠华起草的这一文件文字缜密,结构严谨,内容详实,考虑到 了双方各自的利益,合情合理,它 是乔冠华昼夜思索、凝聚无数心血的成果,当然,也渗透 了李克农以及代表团全体成员的辛劳与汗水 。    
      因此,当这个方案在谈判中一俟提出,美韩代表尽管前思后想,又是研究,又是讨论,最后 不得不原 则上表示同意。    
      但是,美方一方面在谈判中讨价还价,拖延时间,另一方面却在巨济岛残酷迫害我被俘官兵 ,其暴行 被媒体披露,美军在巨济岛的暴行,在全世界引起了愤怒的抗议浪潮。美国国内 也发生了美俘家属联 名向杜鲁门、艾奇逊要求遣返全部战俘的请愿运动。华盛顿受到了冲击 ,美国谈判代表团也不那么神 气活现了。美方谈判代表乔埃垂头丧气地坦承:“巨济岛事件 使我们变得愚蠢了。”    
      对此,我方代表团决定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向对方发起新的进攻,迫使对方走下一步。这时 ,乔冠华 在代表团里起了很大作用。据参与其事的杜平将军回忆:“那几天,我们谈判代表 团的分析会经常开 到深夜。平时每天一次这样的预备会,大都由乔冠华主持。会上大家自由 发言,各抒己见。分析敌人 明天可能会提些什么问题,我们该怎样回答。最后由秘书处的几 个同志整理综合,经李克农过目后, 连夜向上级汇报。待上级答复后,即打印成文,参加谈 判的正式代表每人一份。每天到会场都是拎一 大叠纸条。这样,不管对方提什么问题,我们 都能有条不紊地给以答复或者批驳。如果敌人提的问题 ,我们事先没准备,这也不要紧,就 向对方提出暂时休会,在电话上与李克农或乔冠华商讨对策。每 次开这样的预备会议,乔冠 华总在身边放一个茅台酒瓶子,说到高兴时就品一口茅台酒。但那几天, 他却顾不上去‘照 顾’茅台酒了,因为李克农和朝鲜的同志都一起来参加分析会。我们分析的结果是 ,经过十 个月谈判,只剩下一个战俘遣返问题。美方在最后这个问题上同我们纠缠,把移交我方的被 俘人数,从十三万二千退到十一万三千,又退到七万,表明美国政府不想在这个时候使战争 停下来。 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美国四年一度的大选即将开始,发动侵朝战争的共和党人杜 鲁门总统,害怕战 争的结束影响竞选;二是美国要在1954年的财政预算中增加军费开支 ,而朝鲜战争的继续进行则是最 好的论据。”杜平:《在志愿军总部》,第464~46 5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这次谈判的开始,亦颇富戏剧性。朝鲜战争停战谈判谈谈停停,一波三折。早在1953年2月 初,毛泽东 、周恩来根据朝鲜半岛战局的发展变化,分析美国有可能再次回到板门谈判卓 上来,于是电告李克农 、乔冠华,要他们就“是否可以再给他(指美国)一个台阶下,是否由 我方主动提出复会”的问题,要 乔冠华研究并提出建议。2月19日,乔冠华复电毛泽东、周 恩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    
      根据最近情况,大体可以肯定,美国在战场上耍不出什么花样来。解除 台湾中立化,只是 自欺欺人的 拙劣把戏;封锁搞不起来;两栖登陆困难更大。艾森豪威尔(美国新任总统)欲借 以吓人,殊不知人未 吓倒反吓倒自己,……    
      (一)联大对我拒绝印度提案尚未处理,但鉴于美国解除台湾中立化的行动,激怒了很多中 间国家,多 少抵消了我拒绝印案产生的不利影响。联大复会很可能对此案不了了之,拖到下 面再说。(二)美国搁起板门店转到联合国,本想借以压我们,联大压不成,战场又无多少办法,本 可自回板门 店,但鉴于美国在联大尚未死心,对战场亦未完全绝望,因此虽有少数国家不反 对再回板门店试试, 美国今天是不会愿意的。(三)如果我正式在板门店通知对方无条件复会,美国态度将是拒绝的居多,……如果我以 金(日成)、 彭(德怀)致函形式,对方可能认为我性急,有些示弱,反易引起对方幻想。结论是一动不如一静,让现状拖下去,拖到美国愿意妥协并由他来采取行动为止。    
      毛泽东、周恩来接到乔冠华的来信后,同意了他的看法。果然,三天后(2月22日),联合国 军新任总司 令克拉克致函朝、中方面,建议在板门店先就交换战俘问题进行谈判。这样就在 4月26日,中断了6个 月零18天的停战谈判,又在板门店重新开始了。同事们都说乔冠华料事 如神。    
      这场谈判,反映在报刊记者身上,也是一次新闻战。乔冠华在代表团里分管新闻宣传工作, 他通过英 国《工人日报》记者阿兰?魏宁顿和法国《今晚报》记者贝却敌,对美国记者进行 既联合又分化的斗争 ,导演出一幕幕精彩而成功的话剧来。    
      徐熊:《和平协商终成 佳局:朝鲜停战谈判的前前后后》,见欧洋等主编《对抗与对话》,第10页, 新华出版社19 99年1月第1版。    
      然而,千虑一失,在工作中难免有闪失,曾受到周恩来的批评。例 如:1953年5月18日,周恩来致函李克农、乔冠华,对志愿军代表的发言和抗美援朝的新闻稿用 词不当提出 意见。他指出:“我们的发言和新闻稿件中所用刺激性的词语如‘匪类’、‘帝 国主义’、‘恶魔’ 、‘法西斯’等甚多,以致国外报刊和广播方面不易采用。各国友人对 此均有反应。望指示记者和发 言起草人注重简短扼要地揭发事实,申 述理由,暴露和攻击敌人弱点,避免或少用不必要的刺激性语 句。国内方面亦将采取同样方 针,并告。”对周恩来的指示,乔冠华他们坚决照办。    
      当年6月25日,在朝鲜战争爆发三周年的纪念会上,乔冠华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作了一次关于 停战谈判的 形势报告,他说:我们现在很主动,我们不着急。只有不着急,停下来才是可靠 的,稳定的!……签字 的准备工 作已基本完成。停战委员会的活动是频繁的。由双方军事代表所组成的联合观察组的活动还 是卓有成效的。    
      前途如何?看来还要拖一段时间,但最长不会超过一年,因为我们有力量,有道理,最后他 还得回到谈 判桌上来。还得谈,还得停。我们是能够胜利的,而且已经胜利了。谈判夹杂着战争,战争推动着谈判。乔冠华讲话一个月后,停战谈判经过两年零半个月的艰 苦努力, 终于取得了胜利。朝鲜战争停战协定于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10分由朝中方面与美国方面的首席代表南 日、哈里逊在 开城板门店签字厅签字。至此,长达三年的朝鲜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这个协定的签字,让全世界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人们都松了一口气。朝鲜、中国、美国乃 至全世界 爱好和平的人民都欢欣鼓舞,庆祝这个协定。当天,在人们的欢庆声中,乔冠 华站在开城市中心的南 大门楼台上,凝视着那些在晴空中飘扬的无数面朝鲜壮丽的国旗和成 千上万载歌载舞的开城人民,心 潮起伏,久久难以平静。    
      此时此刻,乔冠华想到,在开城数百个难眠之夜,大家的艰苦努力并没有白费,这是中 国代表团在党 中 央领导下艰苦卓绝的斗争的结果。这个协定的签字,也是战争与和平力量较量的结果,是通 过和平 协商停止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成功范例。同时,这个协定的签定,标志着不可一世的美军从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