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才情人生-乔冠华 >

第38部分

才情人生-乔冠华-第38部分

小说: 才情人生-乔冠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仿 阿拉伯地区男人走路,大家被他妙趣横生的表演噎得直岔气 ,恨不得把酒水都喷了出来,晚宴被他精 彩的表演推上了热闹无比的高峰。我乘机狠狠抓拍 他几张洋相百出似乎还带酒气的瞬间。过后,他一 见照片,也忍不住大笑起来。好呀杜山( 周总理在几内亚为我起的雅号,谁知被乔老爷带回了国)你给 我留证据啊?哈哈……    
      “周恩来对这次出访取得圆满成功非常满意,他指示新华社和对外文化联络部举办一次‘我 国领导人 访问十四国新闻图片展览’,绝大多数照片都是我拍摄的。乔冠华接受这个任务后 ,向总理提议,展 览图片上要署拍摄记者的名字。总理向来对我们在身边工作的同志要求很 严,名利的事情,更加严格 。可这次他听了乔冠华的建议,觉得有道理,就同意了。在一旁 的邓大姐这时对我说:‘老杜,选图 片时,记住多选一些外国人举毛主席像的场面。’我口 直心快说,总理访问,别人都举总理的照片, 没有主席的画像呀。乔冠华连忙制止我,向邓 大 姐表示,我们一定多选一些有主席像画面的照片。从 总理那里出来,我对乔老爷嘟嚷,没有 主席像的照片,怎么选呀!乔老爷却批评我没有政治头脑,这 么大型的新闻展览,全是总理 的,别人怎么看?主席是党的最高领袖,外交方面能取得成就,也是因 为执行了党的外交路 线。我们总理是具体执行者。怎么能不放主席的画面?再说,主席还到机场迎接 总理凯旋而 归,那照片,你总是照了吧?    
      “他这一番话,我佩服,毕竟是老外交了,不仅才智敏捷,而且政治成熟。我自然心悦诚服 。“在我们出访回国的第九天,8月24日,图片摄影展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我记忆里唯 一一次在大会 堂举办的摄影展览。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的形象都出现在 画面里。没有想到,这 竟是毛泽东最后一次到机场欢迎周恩来总理了,以后再也不可能有这 类的照片了。”杜修贤:《沉浮人生中的乔冠华》,见《我与乔冠华》,中国青年 出版社1994年3月版,第274页。     
      乔冠华随同周恩来、陈毅出访14国归来不久,擢升为外交部副部长。龚澎升任外交部部 长助理。在更 大的舞台上,乔冠华先从事外交部西欧、北美的领导工作,以后从事苏联、东 欧的领导工作,在这些 岗位上他都发挥了自己的特殊才智。    
    


第五部分第16节 参与中苏论战(1)

    1956年2月14日至25日,苏联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赫鲁晓夫向大 会代表作批 判斯大林错误的“秘密报告”。在此报告中,赫鲁晓夫 不 仅点斯大林的名,而且还用煽动性语言全盘 否定他,攻击他“有病态的疑心”,是“迫害狂 ”,把他说成是个“暴君”。 赫鲁晓夫虽然对代表 们说过,“秘密报告”不能拿到党外去宣传,更不能拿到报刊上去发表 。但是,正是他自己将“秘密 报告”的副本分别送给各国共产党。后来,该“秘密报告”被 西方广为翻印宣传,在国际上造成极为 恶劣的影响。    
          
      苏共二十大以后,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共中央利用二十大所通过的决议,不仅在国内加紧推 行赫鲁晓 夫的路线,而且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和各兄弟党之间的关系上,极力推行领导与被 领导、控制与被控 制的政策。谁接受苏共二十大决议,谁就是马列主义者。赫鲁晓夫就是这 样把对苏共和对苏联态度看 成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抱什么态度的试金石。他的这一做法在社 会主义各国共产党和各国政府之间影 响极坏。    
      中国共产党不同意赫鲁晓夫在报告中所提出的“和平共处”、“和平过渡”等理论观点和政 策纲领, 并在内部表明了自己的不同观点。中国共产党更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领导时期苏 联共产党、苏联人 民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历史。于是,1956年4月,发表了根据中共中央政 治局 扩大会议的讨论所写成 的《人民日报》编辑部文章,即《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表明了自己的基本立场。    
      1959年9月30日,赫鲁晓夫在参 加苏美首脑戴维营会谈回国途中,突然赶到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庆10周年活动。10月 2日,他 同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进行了长达7小时的会谈。他埋怨中国在1958年炮 击金门、马祖给苏 联“造成了困难”,而且对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表示不满。他指出:“美国宣 布支持蒋 介石,我们宣布支持你们,这样就造成了大战前夕的气氛”。他希望中国放弃对台湾使用 武 力,甚至可以考虑让台湾暂时独立。他还就中印边境事件对中国进行毫无道理的指责。总 之,他教训 中国不要“用武力去试试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性”。赫鲁晓夫的上述观点遭到 中国领导人的抵制和批 驳。后来,他在回莫斯科途中到达海参崴时,竟诬蔑中国“像公鸡好 斗 一样热衷于战争”。赫鲁晓夫 的这种态度和说法,不能不在世界人民中产生混乱,似乎在中 美 关系中无所谓是非,毋需谈什么公道 ,受美国欺侮的中国人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维护民族尊 严 进行必要的斗争,倒成了大逆不道。在当时 的情况下,中国有针对性地发表了多篇文章和报 告。虽然由于某种历史的局限性,其中也存在缺点和 不足,但是中国注意把事情保持在探讨 问题的范围内,并借此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又是谨慎的和非常 必要的。    
      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中央决定成立一个国际问题宣传小组,乔冠华也是这一小组成员之一 。其时任 《人民日报》总编辑的吴冷西在他的中苏关系回忆录中有如下一段话:从19 59年4月14日开始,“《人 民日报》就准备写反击国外反华叫嚣的评论。也从这时候起, 周总理指示我主持成立一个国际问题宣 传小组,参加的有乔冠华、张彦、姚溱和浦寿昌(周 总理的外事秘书)等同志,每周开会一次,地点在 人民日报社,由我主持,商量近期和中期 的国际问题的报道和评论。重要的报道和评论都送周总理审 定。”吴冷西:《 十年论战》(上卷),第195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5月版。    
      在他的印象中,他 们经常应召去中南海,一起讨论用新华社或《人民日报》记者的名义写国际评论。     
      1960年夏天,中央决定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中央工作会议。中央各部门和各省 的主要负 责人都来了。因为要起草文件,这次来的“秀才”比较多。吴冷西、姚溱、熊复、 邓力群、胡绳、许 立群、王力、张香山、范若愚等都住在一起。在北京的时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交待,所有参加起草反修文章的秀才都到 北戴河去,在 那里起草对苏共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散发的《通知书》的答复,在当时被简称 为《答复书》。据吴冷西回忆,参加起草《答复书》工作的人员比较多,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外交部 的乔冠华 、余湛(曾任外交部副部长),中联部的伍修权、刘宁一,调查部的孔原、冯铉。他 还说道:    
      “其实,起草反修文章的人,从1960年初起草《列宁主义万岁》三篇文章的时候起,队伍 就慢慢形成 了。那个时期做的主要工作是收集、编辑马恩列斯关于时代、关于帝国主义、关 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 产阶级专政、关于战争与和平、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等等 问题的论著,搞清楚他们对这 些问题的主要论点是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问题、跟 什么人讲的,后来把每个问题的论述分 别编成了小册子。同时,我们也收集世界各国党特别 是苏联党,尤其是赫鲁晓夫对这些问题的言论, 分别打印成一份份材料。同时也收集我们中 央负责同志过去在各种公开场合、会见外国客人时,在这 些问题上讲过一些什么观点。    
      “在撰写《列宁主义万岁》三篇文章以后,我们就更加注重收集各国党和我们自己对国际共 产主义运 动的言论。这样,在我们自己写文章的时候,对对方的言论(主要是根据苏联和各 国兄弟党他们自己报 刊登载的领导人讲话或者是他们中央做的决议等)比较熟悉,辩论起来 有 根有据。这个工作从长远来 看是很有用处的,因为写文要有针对性,要搞清楚对方的论点。     
      “除了注意收集上面三部分的材料以外,我们还有意识地收集美国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 等主要人 物关于这些问题讲过一些什么话,英国从丘吉尔起历任首相讲过什么话,法国的戴 高乐讲过什么话。 当时主要是收集美、英、法这三家,特别是美国的材料。因为那个时候 日本和西德在国际问题上还没 有发表什么特别的议论。除了收集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和政府高 级官员的讲话外,还收集这些国家一些 主要报刊的评论。    
      “这样一来敌、友、我三方面的论点弄清楚了,写起文章来就掌握比较充分的事实,有根有 据,针对 性较强,有所谓而发,而不是无的放矢,夸夸其谈,又不是脱离现实,坐而论道, 说些学究式的议论 。    
      “参加这个材料收集工作的有外交部、中央联络部、中央宣传部、中央调查部、新华社、人 民日报社 、马恩列斯编译局、《红旗》杂志社等单位,另外还有全总、青年团、妇联也参加 工作,因为他们同 世界工联、国际妇联、国际学联、世界青联等国际民主组织经常来往,掌 握不少材料。所以收集的材 料相当齐全,数量相当大,近千万字,后来把这些言论分类编成 摘录。”吴冷西:《十年论战》(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303 页。    
      在北戴河,乔冠华他们不分上下,打成一片。总是在一起协商研讨,一起娱乐休闲,营造 一副其乐融 融的工作氛围。    
      1960年11月7日十月革命节前夕,以刘少奇为首的代表团飞抵莫斯科,参加了苏联庆祝 十月革命节的活 动,接着出席莫斯科会议。会议于11月10日至12月1日在克里姆林宫的圣 乔治大厅举行,出席会议的共 有包括苏共、中共在内的81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团, 史称“81党莫斯科会议”。据说,会议前夕,苏共就向所有的会议代表散发了一封长达127页的苏共中央给中共中央的 信。此信写 于11月5日,是对中共中央9月10日信的复信。西方学者披露说,“在这封信中 ,俄国人极力反驳中国 对他们总的外交政策特别是赫鲁晓夫本人的攻击”。 转引自孙其明:《中苏关系始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424页。    
      但中国方 面后来则说,这是一封“更加粗暴地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长达六万余字的信件,挑起了更加尖 锐的争论”。 [英]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河北人民出版社19 89年版,第396页。    
      中国共产党出席81党莫斯科会议的代表团是一个庞大的代表团。以刘少奇为团长,邓小 平为副团长, 正式成员包括政治局委员彭真、李井泉,候补委员陆定一、康生,书记处 候补书记杨尚昆、胡乔木, 还有三位中央委员,他们是刘宁一、廖承志和我国驻苏联大使刘 晓。除了这些正式成员以外,还有一 大批顾问,包括乔冠华、吴冷西、冯弦、熊复、姚溱、 张香山、王力等。另外,还有一些工作人员, 主要是一批翻译人员,俄文翻译、英文翻译都 有好几个,还有法文、德文、日文、朝文和西班牙文、 葡萄牙文的翻译,为的是便于在会议 期间和各兄弟党交换意见。    
      81党会议开得并不顺利,会议一开始,就爆发了激烈的争执。西方学者说:赫鲁晓夫首先 拉开了辩论 的帷幕,在会上重申了苏联的立场。然后,苏斯洛夫介绍了声明草案,声称这个 草案如能作为大会讨 论的基础文件就是成就。起初,苏联人还比较克制,“但是,这种讲道 理的辩论气氛很快消逝。一些 在野的共产党,其中大部分是来自第二世界,立即对中国共产 党的立场进行攻击,使中国人处于明显 的不利境地,因为中国人本来就把这些代表团看成是 自己的支持者”。    
      [英]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河北人民出版社19 89年版,第397页。    
      西方学者还说:大会期间,“作为中国代表团主要成员的邓小平以 严厉的措词回敬了那些对他的党的 立场的攻击”。    
      [英]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河北人民出版社19 89年版,第397页。    
      虽然多数党的代表在会上攻击了中 共,形成了类似布加勒斯特会议期间对中共“围攻”的势态,但也 有一些党的代表表示“坚 定地支持中共”。    
      然而,尽管争论激烈,中苏双方最终还是就声明的草案达成了妥协,都在“声明”上签了字 。中国方 面后来解释说:“由于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和其他一些兄弟党代表团坚持原则、坚持 斗争、坚持团结, 由于大多数兄弟党代表团要求团结、反对分裂,会议最后还是达成了协议 ,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人民出版社196 5年版,第78页。    
    


第五部分第16节 参与中苏论战(2)

    “树欲静而风不止”。历史正以它特有的惯性前进着中苏两党的分歧不可避免走向公开 论战。从苏共二十二大开始,尽管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出现了公开分裂,实际上形 成了分别 以苏联、中国为首对立的两派,苏联和阿尔巴尼亚也已公开地争吵,但在中苏之 间 ,双方还有保留, 很多争执仍主要在内部进行,并没有公开论战。然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