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情人生-乔冠华-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乔冠华每天在图书馆里抄录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成立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海关的统计数 据。当时,他总在想能够从这里边发现一些材料,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来说明中国近代史 上大的政治变动的根源在于经济。
但是,在抄录这些对外贸易的材料、工商业材料时,乔冠华发现有些材料支离破碎,并不整 全。他听说,日本东京有个“东洋文库”,在那里收集了全部关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完整资料 ,因而产生了将来去日本留学的念头。
为了更能够顺利地阅读原版的进步书籍,乔冠华花了相当精力学习外语,学日语、学德语, 同时继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每天清晨在学校的操场上,天朦朦亮,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学 生,手里拿着纸条,一面跑步,一面背诵外语单词,他就是乔冠华。
在清华,乔冠华的求知欲望得到了充分的满足。读书之余,他与同学交流心得,臧否人物。 在清华,他养成了热情的性格,活跃的思维,自由的意志和一颗充满美好憧憬的心;在清华 ,他敏锐地感受新事物,接受新鲜的思想,并且对现实中国的形势不满;在清华,他不但自 信,而且还有一种特有的自负和自傲。
第一部分第3节 水木清华(4)
在清华大学,有这样的传说,钱锺书曾立志要“横扫清华图书馆”,其实,乔冠华在清华图书馆所花的工夫,并不亚于钱锺书。他是学校图书馆的 常 客,常常一头扎在书堆里。由此,他结识了图书馆的另一位常客钱锺书,俩人因此成为终身 好友。
乔冠华1929年进清华读书,到1933年毕业,前后经历了几任校长,如罗家伦、叶企孙、吴南 轩、翁文灏、梅贻琦。其中,罗家伦是在清华改制的关键时刻出任校长的。他开清华学
术化 的滥觞,只可惜,罗校长任职两年,即被驱走。平心而论,罗家伦曾参加过“五四”爱国运 动,治校有方,他还有点小名气。然而罗家伦一走, 山西军阀阎锡山出来插手,拟派一位清华1923级校友乔万选来接任清华校长。一天,乔万选 带着武装卫兵,开着三辆三轮汽车,还带来秘书长、庶务主任等班套,试图“武装接管清华 ”。清华学生打着“拒绝乔万选”的大旗,由学生会护校委员会率领,拒乔于校门之外,要 求他当场签字,保证“永不任清华校长”而离校。赶走这个不学无术的乔万选,学校才平静 了一段时间。对这次风潮,乔冠华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表示赞同。
不久,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这对潜心书斋的乔冠华是一次极大的震动。当 时有一部分进步的同学,他们发起了组织到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去请愿。乔冠华虽然同情他 们,但却没有参加。
此时乔冠华的政治态度是,没有到校外去参加地下党组织的活动,然而 对国民党深恶痛绝。因此,对当时公开站到国民党一方的同学,他是极为反感的。相反,他 开始与进步的同学来往。
同学中的胡乔木,与乔冠华是盐城同乡。他于1930年夏考入清华大学,在历史系读书。倾向 左翼的胡乔木在校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因为同学加上同乡的缘故,乔冠华与胡乔木 接触不少,对他的进步活动是同情的。后来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乔冠华没有看见胡乔木 ,而胡与家里也失去了联系。
胡的父亲对儿子的“失踪”很着急,来清华大学找到乔冠华。 乔冠华帮忙找到了胡乔木,其实这时胡乔木已离校,被共青团北平市委调去担任专职的宣传 部 长。
参阅叶永烈:《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第22~23页,人民日报出版 社1999 年2月第1版。乔冠华的另一位同学唐明照,是中共地下党员,被国民党当局逮捕。 后经美国大使馆出面保释出来,因唐是美籍华人,保释出来不久就返回美国。
乔冠华没有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地下活动,但参加过党的外围组织读书会之类的活动。在学 校左派的眼里,乔冠华至少是一位同情分子,所以有一个同学叫李照瑞,是中共创始人李大 钊的后人,他要编辑《李大钊全集》,请乔冠华帮忙。这也许是乔冠华在清华为共产党人办 的事情之一吧。正如他后来自己回忆所述:“在四年的大学生活里,我是一个书呆子,没有 同当时的国民党同流合污,但是另一面也没有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地下活动。……我专心致 志干的,就是无论如何要把马克思主义读通,读懂,是百分之百的书生。……我认为在当时 能够救中国的只有马克思主义,也唯其才能解释中国,在当时接触的朋友里好像没有一个人 能对我讲清楚,说马克思主义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当时我认为这个问题搞不清楚,空读马克 思主义没有什么意思,这就是为什么我花了那么多精力去研究马克思主义。”
乔 冠华:《口述自传》,见《那随风飘去的岁月》,第137页。学林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
乔冠华由于专心于读书,并且家境不十分宽裕,所以在清华很少参加文娱活动。只有一次例 外,着实让这个“书呆子”破费了不少。那次是京剧名旦梅兰芳在长安戏院演出,乔冠华很 早以来便欲观赏梅派演技,这回慕名而去。他为了节省车费,从大老远跑进城里。到了长安 戏院一打听,票价很贵,好座位不是他这个穷学生所能承受得起,只好咬咬牙,下决心买了 张后排座的戏票。梅兰芳上台后,他所处的位置看得模模糊糊,只好等梅兰芳出场后溜到台 边去看个清楚,也算了却了一桩心愿。后来他对人说起:“这是我在清华大学中化钱最多的 一次享受。算是很奢侈了!也是四年中唯一的一次。”
在清华看戏的这段经历,给乔冠华留下了极深的记忆。以致后来他忙于外交工作往返于人民 大会堂与钓鱼台国宾馆之间的长安街上时,常对人提起这件看戏的事。他的夫人章含之回忆 说:“几乎每次我和他同车经过长安戏院,冠华都要津津有味地重复一遍这个故事。每次他 讲,我和司机老杨都会心地微笑,看他那兴奋劲儿,我们都不想提醒他:我们对这个故事已 经说倒背如流了。”
章含之:《风雨情》,第262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12月第 1版。
1933年3、4月间,乔冠华从清华大学提前毕业。这一年学校没有举行正式的毕业典礼。因为 当时形势十分紧张,日本侵略者通过古北口打入内蒙古,遭到杨虎城将军的西北军的顽强抵 抗,交战十分激烈。北平城内一片恐慌,清华当局就决定不举行考试,允许学生完成毕 业论文后,提早放假。
这样乔冠华获得了清华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告别了母校。其时他年届弱冠,刚满20周岁, 风华正茂,前途似锦。
第二部分第4节 负笈日德(1)
在旧中国,流行着大学“毕业即失业”的说法。这时,乔冠华面临着这样的窘境,毕业后到 哪里去呢?
没多久,钱稻孙先生出现在乔冠华面前了。钱稻孙是一位大翻译家,精通音乐、戏剧、美术 、医学,还擅长日、意、德、法文,曾教过乔冠华日语。他给乔冠华出主意,让他去日本留 学。
乔冠华听了以后,心里思忖着,一方面他想研究中国近代史,另一方面在他内心深处他很 想出去看一看,所谓资本主义到底是怎样一个情况?所以在乔冠华一番思考后,就决定自费 到日本去留学。那末路费又如何解决呢,因为他的功课好,就由清华大学向国民政府教育部 申请获得。但是,更确切地说是由钱稻孙先生出面,与官老爷交涉而办成功的。对此乔冠华 是非常感激钱先生的,虽然钱后来一度失足过。
出国之前,乔冠华回乡探望父亲,路过盐城时,遇见了清华老同学胡乔木。胡乔木也是甫从 北平回家不久,经中共盐城县委书记嵇荫根的介绍,于1932年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负责主 编《海霞》半月刊,只是他不便出面,请乔冠华的长兄乔冠军担任主编。那时,乔冠军在当 地做小学教师。出了三期以后,胡乔木改办报纸性刊物,名叫《文艺青年》,每期八开四版 一大张,销路不错。
应胡乔木之约,乔冠华翻译了日本左翼作家小林多喜二的短篇小说,还有国际知名人士爱因 斯坦、柯勒惠支夫人等人的反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公开声明,也发表在这个刊物上。
乔冠华在家呆了一段时间后,即乘船经南通去上海,住在侄儿乔宗秀家里,待办妥出国留学 的手续,年轻的乔冠华便踌躇满志,远渡重洋,东去扶桑。
其时已是初秋。一天早晨,阳光明媚,凉风习习,乔冠华身揣清华大学的毕业文凭和成绩单 ,手提简单的行箧,由他的侄子送行,来到上海汇山码头,乘坐远洋轮船,赶赴日本。
这是乔冠华第一次坐海轮,大海瑰丽的风光,海鸥尽情的欢唱,使从未真正领略过大海魅力 的他,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大声吟诵起赞美大自然的诗篇。然而为了安全起见,他很快平 静 下来,恢复一副文弱书生的模样。他拿出随身携带的古典诗文集,不时地浏览重温。在旅途 中,他还认识了当时国民党驻日使馆的几位工作人员,他们向乔冠华介绍了日本的风土人情 。
几天的海上生活很快就结束了。乔冠华如期到达日本神户港,然后转乘火车来到东京。
当时的东京,正经历数年前大地震的灭顶之灾,磨难之中却又如“火中再生的凤凰”,逐渐 恢复往日都市的气象。犬牙交错的街道,灯红酒绿的日本料理铺子,一派喧闹繁杂。听着满 街踢的木屐声,乔冠华似乎有一种预感,东京的生活不会一帆风顺。
中日两国毗邻而居,路费也比较省,那时去日本留学的人多,所以住处很紧张。乔冠华找了 家“学旅”(即学生公寓,日本有些房主将多余的住房出租给外国留学生,并承办租客的伙 食和一般生活照料),在东京帝国大学附近的大红门,租费较便宜,是与邵鸿书(国民党元老 邵力子的侄子辈)合租的。《雪泥鸿爪钟敬文自述》,第45页,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7年12月第1版。
东京帝国大学,是享誉日本的一流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其建筑气派不凡,错落有致 的教学楼,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芳草萋萋的绿地,颇引起乔冠华的好感。这天,他来到学校 教务处,递上有关证件。一位工作人员接过就问:
“你是中国清华大学毕业生?哟,成绩考得不错嘛。”
乔冠华未置一言。
“好吧,你就读研究生!”工作人员快人快语。
于是,乔冠华免试直接当了帝国大学的研究生。
乔冠华的日语在国内时就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到了日本经过一段时期,日语更加流利了,他 可以娴熟地阅读各种日文著作,从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历史,无所不包。不过,他比 较喜欢读康德的书,所以他选修了桑默教授的课,对康德这位德国古典哲学家的研究,集中 在这段时间,而桑默教授则给他学业上不少帮助。
刚到日本,最苦的是不习惯吃日本的饭菜。乔冠华常到外面找能吃的东西。附近有一家食堂 ,供应的客饭比较可口,他常去那儿就餐。而中国留学生也时时聚在那儿,他夹在中间,高 谈阔论。乔冠华觉得,一个人出门在外,互相之间交流信息很重要。
这期间,乔冠华迷上了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学,那些名著中所体现的批判现实主义、人道主 义精神,深深吸引了他。特别是托尔斯泰的《复活》,他爱不释手,他读的是英文版,作品 给他 的影响很深。
他住的房子临街,每天晚上看完书之后,万籁俱静,他常常把灯熄掉,让窗外 的灯光映进室内,他一个人坐在桌旁,闭目沉思,反复回想书中的人物和情景,同时思考自 己亲眼看到和听到的事情。
第二部分第4节 负笈日德(2)
乔冠华去日本留学,是自费的。虽有教育部的一些补贴和家里的资助,还是捉襟见肘。 所以,他只好采取勤工俭学的办法来弥补不足。
乔冠华考虑,首先是翻译点东西到国内出版,这样可以赚取一点稿费,维持自己的留学费用 。当时在日本的左翼文化界,有两本书颇负盛名,作者分别是山本申太郎和玲林异太郎。其 中山本申太郎撰写的《日本资本主义分析》,使左倾知识分子为之侧目,所以乔 冠华
在1934年,就开始动手翻译这本书,大概花了半年时间把书翻译好了。可是他按照报纸 登的广告,把书寄给上海的一家出版社, 竟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此外,乔冠华还临时做家庭教师来挣些学费。他经常上完课就赶往东京郊外的一个富商家里 ,为他的两个男孩辅导功课。这两个小孩十分调皮,听课时常开小差、做小动作,乔冠华不 得不以极大的耐心,教他们语文与数学。
日本是一个美丽的岛国,乔冠华读书学习、勤工俭学之余,也不忘纵情山水之间。三四月 间,正是樱花盛开的时节,乔冠华约朋友相伴而去,来到郊外观赏。走在一条条长长的樱树 甬道,只见满树遍开樱花,粉红淡雅、煞是好看。乔冠华掩映在这多姿的花色中,不禁想起 :“淡红娇嫩,惹得人心醉。”他有点陶醉了。
乔冠华听日本人说过,樱花艳而不俗,美在其纯洁高雅,人置身于樱花丛中,灵魂将会得到 净 化。有一次,乔冠华和一位日本友人开玩笑说,为何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