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才情人生-乔冠华 >

第70部分

才情人生-乔冠华-第70部分

小说: 才情人生-乔冠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说路过巴黎时再让曾涛准备点总理 和邓小平最喜欢的法国 新月形面包。    
      回到北京,由于当时的政治气氛,他们夫妇俩只能秘密地让司机把这些东西送到总理医院。 那时,除 了见外宾,乔冠华等人都见不到总理了。过了些时候,周总理在医院会见外宾,恰巧陪见是乔冠华,章含之是翻译。见完外宾后,周 总 理招呼 两人留一下,他谈了些其他事情,乔冠华请总理多多保重。最后周总理颇为动情地对 他们说:“你们 送来的饼干、果仁、面包我都收到了。冠华是知道我从不收礼的。不过这一 次我懂得你们是送给病人 的慰问。所以我收下了。难得你们想得周到,我很爱吃。”这时, 章含之看到乔冠华眼中闪动的泪光 ,他有点哽咽地说:“总理,你千万要把身体养好 !”这一次,当他们离开医院时,周总理和乔冠华 紧紧握了手,时间很短,但从他们的眼神 中,可以看到最真挚的深情。回家途中,乔冠华沉默了一路 ,章含之知道他的心情是沉重的 。    
      终于,这不可避免的不幸降临了。元月8日上午,李先念突然取消了一次由外交部亚洲 司负责的客人会 见。章含之打电话问乔冠华出什么事了。乔冠华只说了一句:“可能总理情 况不好。”中午,他被中 央叫到人大会堂开会。乔冠华回到家时极度悲伤,他说了一句“总理去了”,再也无法继续。歇了好一阵,他才告 诉夫人, 中央通知他去开会,成立周恩来同志治丧委员会。他到达大会堂时,在台阶上碰上 当时的卫生部长刘 湘屏(谢富治夫人)。她告诉他,从7日开始,周总理病情恶化。他自己 十分清醒,他说他最后还要见见 一些同志,有些话要讲讲。本来当天下午安排要见乔冠华, 但中午总理已经很疲乏,医生劝他下午不 要再会客,第二天早上再见。总理点头同意了。没 想到 8日清晨,病情急剧恶化,他未能如愿见到乔 冠华和另几位数十年在他领导下工作的同 志。    
      乔冠华哭了,刘湘屏也哭了。章含之劝慰他说:“我知道你最后没见到总理难过。 不过他最后挂念的 几个人中有你,这是种安慰。”    
      在此之前,乔冠华利用一次见外宾的机会,对1973年底发生的对周总理不公正的批评, 当面向总理表 示当时自己的发言也是错误的,对不起总理,请他原谅。周总理非 常宽容地说:“那怎么能怪你呢? 那是总的形势,大家都讲了嘛,你在我身边工作几十年, 又管美国这一摊,怎么能不讲呢?再说,我 也有失误,也不能说不能批评我。”乔冠华觉得 当时在总理需要帮助时,他未能做什么,心里一直十 分内疚自责。    
      周总理则安慰他说:“不要这样想。这不是你们能左右的事。”周总理逝世之后,乔冠华惟有这件事感到自慰,他有机会向总理表示过自己的自责。围绕着周总理的丧事,当时的中央内部发生了重大斗争。由于“四人帮”的淫威,国务院发 了一道道 禁令不许群众去天安门广场悼念总理。全国人民、北京人民激愤异常,置禁令于不 顾,从白天到黑夜 ,成千上万的群众涌向天安门。乔冠华在那些日子里,一面忙着治丧委员会的事,一面为人民的奋起激动不已。周总理去世 后的一个 星期六的晚上,当时在外交部美大司工作的赵稼来看乔冠华夫妇,说起天安门广场 的情景,都很激动 。乔冠华站起来说:“走,我们也去天安门。”夫人章含之和赵稼都提醒他“中央”有禁令,老百姓都不让去,他是高级干部,如果被人发 现要惹麻 烦。    
      “怕什么?悼念总理,何罪之有?”乔冠华回答很干脆。于是司机老杨开车,章含之和赵稼陪同乔冠华到了天安门广场。那已是晚上八九点钟。冬 日夜长,天 安门广场周围已是一片漆黑,好像有关部门故意把一部分灯光熄灭了。但广场内 人声鼎沸,许多人打 着手电在念悼词,场外络绎不绝地有人往场内送花圈。尽管是黑漆漆的 夜,却是秩序井然,群情激昂 。老杨把车子停在人大会堂东门,他们四人就进了广场。    
      乔冠华很快被人们认出来了,于是他周围聚集了很多人,欢迎他参加群众的悼念活动。老杨 怕出事, 坚持把他拉回车旁去了。章含之也怕招来政治上的祸事,劝他早点回家。第二天是星期日。早上起床后乔冠华就心情忧郁。10点多钟,他坐不住了,一定要叫老杨开 车去天安 门广场。他们到达时,聚集的人群几乎填满了宽阔的广场,纪念碑上上下下放满 了 花圈。乔冠华夫妇 走上了纪念碑。    
      光天化日之下,乔冠华当然被一眼认出来了。人们欢迎他,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从纪念碑往 下走时, 碰上了几位新闻电影制片厂的记者正在现场采访。他们惊异地发现了乔冠华,抢先 几步,倒退着自上 而下拍他往下走的镜头。夫人问他:“把你拍进去怕不怕惹麻烦。叫他们不要拍吧!”可他却说:“拍吧,就拍我乔冠华在天安门和群众一起悼念总理。”如果“新影”还保留了当年的资料的话,人们真应该重温一次当年在重重阴霾下,乔冠华那 勇敢无畏 的气魄。可是,令人做梦都想不到的是,不到一年之后那些真正做过对不起周恩来 总理事情的人竞摇 身一变大讲如何忠于总理,继而利用手中的权力把“反总理”的帽子扣在 乔冠华头上。80代初,黄镇 在谈到这段往事时曾气愤地说:“老乔对总理的感情我知道。总理去世后他去天安门都告诉过我。”    
      然而,当有人决意要把乔冠华置于死地时,有谁会尊重历史事实呢?乔冠华为周总理的后事投入了全部感情。1月10日那天,他护送总理遗体去八宝山 火化,车队到了八宝山公墓大门口,那里早已围着许多群众要求再看一眼总理,也有人提出保留周 总理遗体 不要火化。于是哭声、喊声又起,经一再做工作后,方才慢慢地平静下来,但一直 到半夜12点多钟, 人群依然聚集在那里。    
      安放在玻璃棺内的周总理的遗体移送到公墓火化炉前暂停,邓颖超双手扶着棺盖,眼睛看着 安详地躺 在里边的周总理,她守候在旁嘘唏不止。医疗组、警卫、秘书、服务员、几位治丧 委员会成员把屋子 挤得满满的,人们大声哀号不止。殡葬人员一再过来劝告大家:预定火化 的时间到了,请大家让开。 炉门已经开启,里边冒着熊熊烈火,他们不说则已,经他们这么 一说,人们一下子拥到玻璃棺前将它 团团围住,大声哭叫着:总理啊,您醒醒吧!总理啊… …乔冠华此时也异常悲恸,他实在太难过了,人们还从来没见他这样动感情。他扶着总理的灵 柩哭着说 :“总理,你一生没有孩子。今天让我充当你的晚辈送你一程吧!”在场的人听他 这些话哭得更伤心 了。您不能走啊!他们拼命地哭喊,把嗓子都哭哑了,眼泪哗哗地往 下流,这种发自内心的悲伤痛彻心 肺,大家用手使劲地抱着棺盖不准殡葬人员过来碰一下, 惟恐把总理夺走。    
      按照邓颖超的嘱咐:总 理的骨灰要纯、要干净。警卫、护士等都到火化炉后面的房间去等候 。乔冠华等几位部长、国务院办 公厅负责人、部分医疗组成员及周总理身边工作人员也都守 候在炉旁。大家的眼泪早已哭干,嗓子哭 哑,只是静静地等待着。他们通过火化炉铁门上的 玻璃孔观看遗体火化时的情形,大约经过四十多分 钟,一块块冒着青烟、滚烫的白骨放在一 张 铺着白布的桌子上,工作人员洗干净双手,用酒精消毒后 戴上医用手套,将炙手的遗骨捻成 粉末,小心 翼翼地装进白色绸布袋,再将袋子放进骨灰盒里。    
      随后乔冠华又护送总理骨灰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章含之一整天没有见到乔冠华。当晚,杜修 贤打电话 给她,电话中,老杜的声音听来似乎苍老了许多,他说:“你这些天要多照顾 点乔老爷,我怕他挺不 住了。……”    
      当时,章含之确实怕自己的丈夫顶不住了。她后来回忆道,“我听着老杜的电话也落泪 了。我深知冠 华是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忘情地为总理送行的。就在总理逝世前一个半月的七 五年十一月下旬,外交 部‘率先’开始了‘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当时,在外交部的党组 会上,有人指着冠华,声色俱厉 地说:‘外交部这次批右倾,外交上的代表就是你乔部长。 你在纽约同基辛格谈判时抵制毛主席最新 指示:‘美苏在搞慕尼黑阴谋’。你在同日本外相 谈中日和约时右倾妥协!你的错误是1973年总理右 倾错误的重复和延续!’一个半月后,冠 华顶着政治上灭顶之灾全身心投入地送总理最后一程。果然 ,就在丧事完毕后不久,外交部 的‘反击右倾翻案风’又一次掀起高潮,有人讥讽地在会上说:‘乔 部长,听说你在八宝山 说要当总理的儿子给他送终,你可真是个孝子贤孙啊!’然而,此后又过了十 个月,当形势 发生巨变时,同一些人却又像慨激昂地批判冠华‘反对周总理’。今天,当我的心已平 静下 来可以面对无情的历史时,我已不再激动,留给我的只是苦涩的清醒和心灵的一片空白。” 章含之:《风雨情》,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12 月版,203-204页。    
      周总理丧事的最后一件事是劳动人民文化宫的3天群众悼念。各国使领馆也前去向总理的骨 灰告别。当 时“四人帮”控制的中央把守灵规格压得很低,每天只有一位级别低的政治局委 员守灵。给外交部的 “指示”是上、下午只需有一名部级领导轮流值班。如果按此执行,每 个正、副部长只需守半天灵。     
      当时,乔冠华很悲愤。他在党组会上说:“这是最后一次为总理送行了。我们可以排一下班 ,按中央 说的办。但我本人准备三天全部时间都在场。”他还对夫人说:“各国使节来向总理告别,外交部长怎么可以不在场呢!这种规定太过分了 !”1月中 旬的北京,寒风凛冽。在大门洞开的大殿里,温度降至零度以下,乔冠华已劳累 一周,坚持在灵堂替 总理守了3天灵。    
      3天过后,乔冠华终于心力交瘁,发高烧住进了北京医院。住院期间,外交部要召 开“反击 右 倾翻案风”动员大会,要求乔冠华出来主持会议。乔冠华因病请假,其他两位副部长也生 病。最后在 动员大会上,有人讽刺说:“外交部不景气,部长们病了好几个。不过今天早上 给北京医院打电话问 乔部长病情,医院说他今天的体温是365度。”言下之意自然是乔冠 华假装生病,抵制运动。    
      章含之参加会议后到医院告诉他,他长叹一声说:“随他们去吧!总理不在了,一切都不一 样了。” 这时章含之不知为什么联想到1957年,乔冠华几乎被打成“右派”,是周总 理爱惜人才,把他保下来 了。即使这样,到了1958年“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周总理处境 困难时,乔冠华还是被定为犯有“右 倾”错误,受到“党内严重警告”的处分。乔冠华对她 讲到那段时期时曾感慨地说:“那时候真鬼都 不上门啊!连带有亲戚关系的也怕 沾边,不来了。”章含之有一种直觉,现在周总理不在了,能像总 理那样了解冠华的又有 谁呢?    
    


第八部分第24节 艰难时日(2)

    周恩来总理逝世之后,外交部的政治形势急转直下。在中央各部委中,所谓“反击右倾翻案 风”在外 交部大概是发难最早的。周总理离开人世,使乔冠华一生中足以信赖依靠的力量失去了。身为一部之长,乔冠 华还想竭力保护 老干部不至于再次受冲击。但是,他缺乏参与当时那种复杂的政治斗 争和角逐所需的深谋远虑,更不 懂得尔虞我诈的手段。因而当一场巨大的政治阴谋和陷阱铺 设在面前时,他只有身不由己地陷进去。     
          
      1976年5月下旬开始,一个矛头针对乔冠华的阴谋就一步紧似一步地展开了。    
      当时“四人帮”正嚣张一时,大权在握。5月下旬在中央的一次会议上,江青、张春桥等人 指责乔冠华 在外交部不认真“批邓”,应当对部内“不团结”负责并做检查。乔冠华对这突 然袭击感到迷惑不解 ,因为在此之前,毛主席曾多次支持过他们夫妇俩,说外交部的问题是 造反派要整一批老干部。虽然 ,这与当时“批邓”整老干部的全国大气侯势恰恰背道而驰, 但 他们以及部内的许多老同志却兴奋不 已,天真地以为外交部这一方土地在那场铺天盖地而来 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中可 以奇迹般地把“造反派”的威风压下去,保住 老干部不受迫害。    
      此时此刻,在迷惑不解的同时,他们意识到,这种奇迹正如海市蜃楼般地突然消失了,外交 部毕竟不 是世外桃源。    
      从这时开始,乔冠华受到的压力与日俱增。6月1日的“成都之行”成为对他发起总攻的一个 信号。    
      这年的6月2日,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应邀访问我国的成都、西藏。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华国 锋,以及外 交部长乔冠华和副部长韩念龙都去成都同国王会谈。出发之前,外交部的同志感到不解的第一件事是一反过去周总理、小平同志的习惯,这位新 的政府主 要领导人不愿意与外交部领导同机赴成都。6月1日凌晨,礼宾司接到通知要外交 部人员早上先赴成都 。而当他们一行清晨出发飞抵成都,刚刚到达住所时,四川省里有关部 门来电话通知说领导人的专机 也即将到达,相差仅两个小时。    
      当时,四川省的主要领导是赵紫阳、段君毅,电话通知段君毅立即返回机场。而 外交部一干人路途劳 顿刚刚到达金牛坝宾馆,还未来得及喝上一口水,吃上一口饭,因此四 川省的领导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