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故乡面和花朵-第2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我们因为这消息的突然反倒在那里更加欢呼起来。接着我们唯一的犹豫的是:
我们需要在半夜把自己的衣服穿起来吗?
当然最后举家都在那里穿衣服,这举动的本身比最后穿起衣服围着爹看表格引起的兴奋还要让人激动呢。记得小弟上牙打着下牙在那里发颤。──真穿起衣服倒没有什么,但穿衣服的过程就像大鹏欲飞一样让人激动。这时俺爹倒大将风度地劝住了我们:
「大家不要起来了。时间紧得很。」
时间的紧迫性又增加了事情的神秘感。本来我们要欲飞了,现在我们只好压抑住自己的情绪将翅膀收回──不要因为我们动作的不当影响事物的进程──将欲起的光身子又退回到被窝里。爹这时说:
「明天早上八点之前,必须把一切手续递到县上劳动局,不然指针就作废了。我现在就得去找刘贺江队长和王喜加支书,让他们给我办户口!」
于是事情就更加严重了。虽然30年后我们觉得这种时间规定也是扯淡──一个表格早交一个小时和晚交一个小时又怎么了?为什么必须是八点呢?九点就不行了吗?但是当时八点就必须是八点,这种虚张声势的不可更改性,倒是又徒然给我们增加了一种兴奋感和对事物的不可怀疑性。就好象我们看着街上板着面孔匆匆走过的人我们不能怀疑他目的的严肃性一样。于是还没有等我们起身,俺爹就又匆匆忙忙找刘贺江舅舅和王喜加表哥去了。在这个普通的天上挂着一牙弯月的夜晚,一家人接着还怎么能入睡呢?我们怎么能想到当年庄严匆忙的爹爹,30年后会变成一个患上老年痴呆症和摆头症拄着一根枣木棍站在村西的土岗上自言自语和喃喃自语个不停说着拖拉机其实他这时说拖拉机和说别的话题对我们这些听众来说没有任何区别的一个人呢?换言之你这一生以这种方式度过和以另一种方式度过对于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人生能有什么影响呢?30年前那个兴奋的夜晚不过是一场自负和自欺欺人的玩笑。──你没有改变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说,当时还是有当时的意义,当时对我们的世界和人生还是有影响。爹转成正式的拖拉机手对于我们家对于我们的村庄对于这个民族和世界都有不可估量和不可更改的意义。因为我们当时确实有一种人生的兴奋。虽然这种兴奋有些小题大作,俺爹和我们全家都因此有些膨胀和矫饰,推动了我们家、村庄、民族和世界的发展。世界哟,你是多么地虚荣、虚伪、虚假、虚弱、虚拟和虚张声势。──而对于这种虚伪和虚张声势的揭穿,恰恰是当它脱离了我们虚拟的环境而出现的。──虽然爹爹最后转正了,成了「非农业」,在我们的家庭和村庄的地位一下就超拔和飞升了──在他人生中开始了一段如日中天的时光,但是如果把俺爹脱离这些虚饰的光芒放回到拖拉机站,放回他工作的人文环境,原来他并没有改变什么。──揭穿他虚张声势的画皮还不是30年后,而是30年前有一次我到拖拉机站去找我爹,我突然发现如日中天的俺爹,正被几个人捉着当马骑呢──看到俺爹在那里受辱,我立马义愤填膺提刀就要杀人,但是我的爹爹还在人身下向我挤着眼睛说:
「大家在一起玩呢。大家在一起玩呢。」
就是这样一个毫无份量的爹地,仅仅几个月内,还拿着一张表格在老婆孩子面前充大呢──为什么非要半夜回来呢?傍晚回来就不成吗?是不是一种精心的策划和故意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30年后我们想,当时的爹地就更加没有意思了。这种在我们面前的膨胀和夸张就显得有些过了头──当然我们的热情,也马上显得一钱不值。而当时我们却被他的假像给迷惑了。我们还在那里跟他一起兴奋和紧张,一起说:
「是八点吗?那可得快点。」
由于我们的过分的热情,他甚至像主席台上的领导人开始用自己的手掌往下压群众的掌声一样──对我们的百依百顺都有些不耐烦了。──而且:他还真把我们给镇住了。也许过去我们没有拿爹当回事,但是现在因为他手中的那张表格──说起来当时那张表格还是油印的呢,我们还能闻到那表格散发出的油墨香呢,就像我们第一次上学从孟庆瑞老师手里领到课本这课本的油墨香一下也增加了这课本、课堂和老师的严肃一样──一下把我们给镇住了。如果说这场闹剧是俺爹的精心策划的话,那么他半夜归来煞有介事的表演现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他在我们小哥儿几个面前,一下打了个翻身仗。我们觉得爹一下就高大起来了。世界的重量全在今天晚上这夜半时分了。我们要不要为爹而在这夜半唱上一首歌和咏叹一个男高音呢?同时我们还和爹一起在那里担心:
「刘贺江舅舅会不会在家呢?」
「刘贺江舅舅就是在家,王喜加表哥是不是也在家呢?」
「他们会不会这两天到三矿去拉煤呢?」
「如果两个人有一个人去拉煤,今天的事情可就要吹灯拔蜡了!」
「那就要误了明天的八点了!」
……
我们在那里心急如焚。接着好象这两天还真的没有看到刘贺江舅舅和王喜加表哥。天哪,说不定真的要误事呢。这种潜意识中的担心的焦虑感,又陡然给爹的寻找增加了戏剧性。──1969年的一个普通的有着月亮的夜晚,我们父子几个,排练的就是这么一场徒有虚名的恢宏话剧──戏剧的前提和假设,全是爹爹给提供的。因为剧情的紧张和急迫,连半夜归来的环境虚似性也被我们忽略了。全剧的悬念和主题都归结为:
寻找刘贺江舅舅和王喜加表哥
要找到他们
就像找到戈多
……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我们能够预料的。戏剧的结局是大团圆:刘贺江舅舅找到了,王喜加表哥也找到了。夜半时分,他们还能到哪里去呢?他们没有到三矿去拉煤。这两天我们确实见到他们了,仅仅因为剧情的需要而把他们故意忽略了。等爹风风火火钻到黑暗之中,我们小哥儿几个在被窝里露着头还在比赛焦急;等爹在后半夜终于举着盖了两个红牙牙的生产队和大队的公章──一张完美的表格兴冲冲归来时,我们虽然也跟着他在那里欢呼,其实我们在潜意识中也突然感到:
这戏剧的发展和结局是多么没有劲呀
应该是另外一种意外呀
我们也突然感到自己和爹一样是一个编剧了
如果说爹的半夜归来和县上的八点编得有些虚张声势的话,那么后来我们的加入也对这种虚假起到了帮凶的作用
不便与外人道也
……
但是,30年后我们还是想说,虽然这剧编得有些膨胀和虚张声势,但是比起它给我们带来的欢乐记忆──这种肤浅的夸张和装腔作势也就不算什么了。一个普通的乡村夜晚,因为一个拖拉机手的强行抢入──这也是戏剧开头之一种呀,也是符合三一律的呀──就使这夜晚不再普通上升为一场戏剧从而也成为我们30年后记忆链条中的一环,虽然结局有些蹩脚和牵强,有些捉襟见衬和图穷匕首见,但是如果我们不从戏剧的角度而从历史流传的角度来考察,那么这个恢宏庄严的往事还是可以成立的。当我们害怕戏剧的时候,我们可以去寻找历史。而在历史的激流中遨游,亲爱的患了老年痴呆症和摆头症的爹地,却恰恰是你儿子的强项啊──现在让我们在这样一种前提和背景下,继续来说我从你那里捎回来的那块大肉吧。──大肉的前提是这个时候你已经转正了。你没有误了八点,也没有误了世界上的任何时间,你从容镇定,你转危为安,你排除了一切外在的干扰和种种虽然不蹩脚但却不符合你自己利益的戏剧结局,你按时成为世界上一个正式的拖拉机手和「非农业」──爹地,你真伟大──于是才有这后来的从容镇定的大肉呢。
这块大肉是一块熟肉。当我用一根细麻绳把它挂在自行车的前把上,就已经闻到了它熟烂的芳香。下边的二分之一是肉膘,上边的二分之一是瘦肉。──(我一个小反转和小旋风,就将你甩到了身后,于是我就从梦里笑出声来。正是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不深入其中,你哪里知道其中的艰难竭蹶呢。你哪里知道其中的走投无路呢?就好象身处困境的时候你哪里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呢?你以为永远熬不出头了,但等你熬出头来,你是不是还感到有些后怕只有等后怕的阶段过去你才可以把它看成一场玩笑呢?也正因为你身不在其中你不知道其中的艰涩和走投无路,于是你也就不知其中的奥妙和门道了。你只知道其中的简单,于是你也就想入其门而不得了。)──这块芬芳的熟肉如花似玉,随着我自行车的颠簸在那里有层次有结构地颤动──这就是熟肉和生肉的区别,生肉有鲜血,熟肉有芳香和美感。我将自己的军帽压得低低的,载着这块熟肉从新修的1969年的柏油路上一闪而过。回到家里将肉递给俺的姥娘,也不记得肉上落下什么尘土──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觉得俺爹30年后对道路和车辆的拥挤、大气污染的抱怨,接着对他当年拖拉机的伤感和怀恋──看似疯疯颠颠,其实都是有道理的。现在的拖拉机,就是没有当年「东方红」的马力大;现在的马路上,就是比当年的尘土多──1969年我们故乡新修的柏油马路上纤尘不染,一块熟肉经过15公里的风尘穿行,到了家里还是清香依旧。当时俺两个兄弟看着这肉闻到这芳香,眼珠立刻就定在了上面。俺姥娘纯粹为了还他们一点做人的尊严,马上用刀割下来肉的两个边角分别塞到了他们嘴里──接着姥娘问他们的感觉怎么样,两个小捣子异口同声在那里说:
「姥娘,香!」
大弟弟还自作聪明地说:
「拖拉机站煮出来的肉,味道就是不一样!」
接着又眼巴巴地去看俺姥娘手中的刀。这时俺姥娘毫不犹豫地说:
「这肉今天不吃了,放到五月端五再说!」
一瓢水将两个小捣子的希望彻底浇灭。接着将肉搁到一个篮子里,挂在了屋正中的房梁上──临到往梁上挂的时候,俺姥娘突然 又想起什么,这时将头转向了我:
「你还没吃一块呢。」
我马上做出一种大度的不和两个小捣子一般计较的样子说:
「我不吃,这肉我看了一路,闻着也够了。」
接着又从口袋里摸出一支在俺爹处偷的烟,大大方方在吃惊和发楞的两个小兄弟面前点上和夹到自己嘴间。一下我又感到自己长大了许多,一下好象我又到三矿接了一回煤车。煤车或是大肉,你们在我成长的历史上对我丝丝毫毫和点点滴滴的培养,现在回想起来都历历如在眼前呀。原来我以为对我成长形成影响的都是一些大而化之的东西,现在我才明白都是点点滴滴和丝丝入扣你们啊。
谢谢你,煤车
谢谢你,煮熟的大肉
……
当然接下来挂在我们家篮子里的熟肉就少了一块和丢了一口,一排小小的牙痕整齐地排列在上边。到底是谁凳子摞着凳子爬上去偷吃了一口呢?俺姥娘在我们中间产生了怀疑。因为肉是我从镇上捎来的,我马上从怀疑对象中被排除出来,剩下两个小捣子为了这一口肉的真伪,在那里发誓赌咒,差点动了镰刀头──一块熟肉,给30年后的我们留下了多少温暖的回忆呀,就像忘到墙角的一瓶陈年老酒,现在突然发现了,过去也许并不是好酒,现在怎么一下变得那么浓醇和芳香呢?又像多年之后看到孟庆瑞时代的课本一样,你突然就听到了多年之前教室的诵课声音和闻到乡村孩子身上特有的腥味呢。再没有动镰刀头的时候兄弟情深了。30年后我们重新揣想,那块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熟肉上的一口肯定是我大兄弟偷吃的──别看他整天温文尔雅和不苟言笑;外表调皮而内心老实的小弟弟,受了一辈子的不白之冤。──于是后来大兄弟成长为一位如鲁肃那样的忠厚长者十分出我的意料,我的小弟弟成长为一个爱在背后煽阴风点鬼火的诸葛亮也让我措手不及。──这也是俺姥娘的伟大呀,对于这口丢失的肉,她老人家当然只是怀疑,并没有展开深入的调查,于是更让我们人人自危和提心吊胆,就使这块大肉安然无恙地保留到了两个月后的五月端午也使偷肉的和没偷的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至于这块肉本身,虽然中间俺姥娘曾将它够下来撒上一层盐保鲜,但是两个月后当我们再吃这肉的时候,它已经因为存放时间过长开始发出岁月的艮味了。它是肉的味道,但已经有了些腥膻;它有肉的韧度,但已经有些发腻和糟烂得过了头──它已经有些似肉非肉了,从肉碗里连汤带水捞出来,「扑闪」「扑闪」送到我们嘴里,我们嚼起来已经有些陌生和生硬──这还是两个月之前那块喷香扑鼻的熟肉吗?记得这块熟肉从拖拉机站捎回来的时候浑身闪发着红润的光芒,现在它已经日暮途穷和有些灰暗了。本来是一个方块,现在竟变成了长条。──但也正因为它的变长变味发艮和灰暗,就使1969年的端午节放射出让人震惊的光芒──我们还来不及责备姥娘对肉的拖延呢──同时也引出了我们东西庄的桥和那温暖和干涸的乡村情感的一片绿洲。总是讲我们的刀光剑影和你死我活让我们的人生和村庄是如此地紧张,于是我们就要在紧张和死活的外表──像在熟肉外表打上一层红色一样──涂上一层温暖而又和煦的冬春的阳光。──这才符合历史的辩证法呢。不然我们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让一个倾向掩盖了另一个倾向。内心的担忧和恐惧之下,我们也有过片刻的偷闲──当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现实的时候,我们在历史上也曾经有过好朋友,你和他(她)(它)在那里促膝谈过心。──当我们这样挣脱现实走向往事的时候,我们的心里是不是就有了片刻的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