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命 奇 葩-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的实验室工作,研究酒石酸的旋光现象。巴斯德如鱼得水,整天在实验室
… Page 38…
里和化学试剂为伍,终于发现了酒石酸旋光现象的秘密。这位青年化学家的
发现震动了巴黎,并得到老化学家毕奥的赞扬,认为他应到一所大学担任教
授。然而,教育部却委任巴斯德为国立第戎中学物理教员,巴斯德毫无怨言
尽心尽力地去做了。
1849年,巴斯德调任斯特拉斯堡学院化学教授。校长劳伦特对巴斯德很
器重,常邀他到家里作客。在那里,他结识了聪明、美丽、性格活泼的校长
的女儿——玛丽小姐,巴斯德的才华和高尚的心灵打动了玛丽小姐,他们很
快便举行了婚礼。可就在婚礼那天,新郎却突然失踪了。最后,人们在实验
室里找到了巴斯德,只好拿下他手中的试管,把他带回举行仪式的教堂。
巴斯德对酒石酸的研究并没有结束,他还在不停地做着实验。有一次,
他偶然发现酵母对酒石酸居然有选择作用。他十分惊讶于这个发现。他问自
己,发酵究竟是怎么回事?当时连科学界的泰斗杜马教授都把发酵作用看得
非常奇异而深奥,认为它的秘密很难揭破。巴斯德对发酵的原理产生了浓厚
的兴趣,而兴趣往往是发明与创造的先导。
正当巴斯德将注意力放在发酵上的时候,1854年9月,32岁的他被任命
为里尔理工大学教授兼院长。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里尔是酒精工业发达
的地方,制作酒精的一道重要工序便是发酵,这对于巴斯德的新研究太有帮
助了。正是在这里,巴斯德第一次闯入了奥秘无穷的微生物世界。
里尔的一家酒精制造厂在生产中遇到了困难,向巴斯德请求研究发酵的
过程。他每天都要花很长时间去工厂,把各种用于制造酒精的甜菜根汁和发
酵中的液体带回实验室,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经过反复实验,他发现,发酵
时所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都是酵母使糖分解得来的,而且这个过程在没有
氧的条件下也能发生。因此,他确定发酵就是酵母的无氧呼吸过程,是酵母
生命活动的结果。因此,选择适当的酵母并控制它们的生活条件,便是酿酒
的关键。自此,神秘的发酵原理被化学家巴斯德揭示了,也正是由此开始,
巴斯德成了一名杰出的伟大的生物学家和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里尔以酿酒业闻名全国。但在1857年,有好几家酒厂发生了怪事——原
本芬芳可口的啤酒都变得酸得不可下咽。酒厂老板望着一桶桶发酸的啤酒,
焦急万分。当时人们都认为化学是神秘万能的,于是,六神无主的酒厂老板
们便写信给大名鼎鼎的化学家巴斯德,请求他的帮助。
优秀的科学家都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对酒精问题的认识,巴
斯德断定,啤酒里有微生物在作祟。他凭借着显微镜找到了它们——一种像
小细棍似的乳酸杆菌。巴斯德把酒厂老板们都叫来,告诉他们,正是这些显
微镜下的小小乳酸杆菌,在营养丰富的啤酒里繁殖,使酒变酸了。“这样微
不足道的小东西能使啤酒变酸?”老板们将信将疑。“是的!”巴斯德肯定
地说,“现在,我只要用眼睛就能断定你们的酒是不是发酸了。”老板们听
后更觉惊奇,他们拿来了各种各样的酒,想试试巴斯德是不是说大话。
巴斯德将一瓶瓶酒打开,逐一滴在玻片上,一个个地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根据乳酸菌的有无来判定酒味是香的还是酸的。每当巴斯德作出一个判断,
立刻由一位品酒师来尝味,作出鉴定。结果,巴斯德的判断全部正确,酒厂
老板们心服口服。{ewl MVIMAGE;MVIMAGE; !Wxzy0201_0066_1。bmp}
那么,怎样有效地防止啤酒变酸呢?巴斯德把封闭的酒瓶放进铁丝篮子
里,浸在水中加热到不同的温度,力图杀死乳酸杆菌而不把啤酒煮坏。最后,
他发明了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只要把酒放在50~60℃的环境中,保持半个
… Page 39…
小时,便能杀死里面的乳酸杆菌。这就是沿用至今的著名的“巴氏消毒法”。
我们现在喝的消毒牛奶就是用这种方法消毒的。
正当巴斯德为能使全国都享受他发明的利益而欲进行深入的研究时,忽
然受到老教授杜马的恳求:希望他能研究正在法国南方蔓延的可怕的蚕瘟
疫,以拯救濒于毁灭的法国蚕丝业!
当时巴斯德还没有很多的生物学知识,甚至不能十分准确地区分蚕和蚯
蚓,要去研究治疗蚕病,自然困难重重。但对于前辈的敬重和对国家的责任
感,使他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
带着妻儿和三个精力充沛的助手,巴斯德来到法国南部的蚕业灾区阿
莱。
得病的蚕身上都有棕黑色的斑点,像撒过一层胡椒,当地人称它为“胡
椒病”。得了病的蚕,都难免一死,极少数结成了茧子,可用钻出的蚕蛾产
的卵孵蚕,全都是患病的后代。当地人绞尽脑汁,用尽了各种方法来对付蚕
病,可都失败了。巴斯德想,与其盲目地尝试各种无济于事的办法,不如找
出病的根源,他决定用显微镜来探寻蚕的病因。他把病蚕用水磨成糊汁,吸
一滴放在玻片上,放到显微镜下观察,经过多次仔细的检验,终于发现病蚕
体内都有一种棕黑色的椭圆形微粒存在,而在健康的蚕身上是绝对找不到这
种微粒的。他设想,这种微粒可能就是使蚕得病的真正原因。
工作进行到第二年,许多养蚕户开始怀疑了,他们抱怨说:“政府应该
派个动物学家或养蚕专家来,至少也派个兽医来,怎么选了个化学家!他整
天用显微镜看,难道能把蚕病看好吗?”巴斯德默默忍受着冷嘲热讽,心里
想着:“让时间来证明吧。”
在阿莱的日子里,他失去了他尊敬和热爱的父亲,他赶回家乡时,只见
到了父亲的棺材。在继长女和幼女不幸得伤寒去世之后,他年仅12岁的次女
在此期间又得了伤寒症,没有见到父亲就死去了。巴斯德抑制住内心的悲痛,
更加专心于研究,他觉得:“只有工作可以使我的思想脱离深深的悲哀”。
巴斯德呕心沥血地进行实验,终于发现,细菌不仅存在于病蚕身上,同
样存在于雌蚕蛾体内。根据这一发现,他发明了一种既简单又准确的检种方
法:把交配过的雌蛾放在一小块麻布片上产卵,然后将产完卵的蛾缝在麻布
的一角,等它干枯后,取一部分捣烂加水稀释,用显微镜检查。如果有微粒
或微粒的痕迹存在,就连麻布一起烧掉;如果没有,则它的卵就是健康的,
可留作明年的蚕种。
接着巴斯德便四处奔波为农民传播挑选好蚕的方法。由于过度疲劳,46
岁的他终于病倒了。他得了中风,开始半身不遂。在人们送他到海湾去疗养
的途中,他还念念不忘给蚕治病。巴斯德同蚕病奋斗了6年,终于使法国的
养蚕业从困境中解脱了出来。
通过对蚕病的研究,巴斯德认识到,微生物是可以控制的。当时在法国
的许多牧场,绵羊得了一种病,死亡率几近一半,损失惨重。人们把一些草
地称为“瘟场”、“瘟山”,因为羊群经过那里,仅仅几小时后,就一批批
四肢颤抖着倒下去,连牧羊人都没看清他们是怎么死的。死尸立刻膨胀起来,
稍微撕开一点皮,就有发黑的粘血流出来,所以人们称之为炭疽病。
1878年,巴斯德受法国农业部的委托,正式开始了防治炭疽病的研究。
经过实验他发现,炭疽病的病原体是一种杆状细菌——炭疽杆菌。他和助手
到农场仔细观察绵羊染病死亡的过程。他们在草地上撒下大量的杆菌培养
… Page 40…
液,奇怪的是,这里的羊并不得病死亡;而那些在“瘟场”、“瘟山”吃过
草的羊,却死得特别多。巴斯德非常精明,他在撒下含杆菌培养液的同时,
让羊吃些带芒刺的植物,使羊的口舌受微伤,杆菌从伤口进入血液,羊就染
病死亡。那些“瘟场”、“瘟山”正是长着带芒刺的植物,才使绵羊吃草后
染病死亡的。于是巴斯德告诫人们:把病羊尸体埋在干燥的砂石质的深土中,
那里是不长草的,同时要注意不使羊吃到带芒刺的草,这样,羊就可以幸免
于难。
人们把巴斯德看成了农牧业的救星,当1880年法国农村流行鸡霍乱时,
又向他发出了紧急呼救。鸡霍乱是一种导致家禽迅速大量死亡的传染病,巴
斯德发现,它是由霍乱菌引起的。
这一年的夏天,巴斯德回家乡度暑假,无意间把剩下的带有霍乱菌的鸡
标本留在了实验室。到10月份他返回时,那东西还在,于是他立即重新进行
实验。他把放置了三四个月的老疫苗注射到健康的鸡体内,结果鸡安然无恙。
他又把新的霍乱菌注射到这些注射过老疫苗的鸡身上,结果这些鸡也不得
病。他据此得出结论:他终于找到了人工接种疫苗预防得病的方法!
经过反复的实验论证,巴斯德公布了他的发现:“通过简单地改变病菌
的培养过程,即把两次连续培养的时间延长一些,由于氧气的作用,使细菌
减少了毒性,便获得了一种不断减少毒性的方法,并最终获得可接种的疫苗。
用这种疫苗给动物接种后,只引起轻的病症,却能防止致病的传染。”巴斯
德减毒疫苗的发明,为实验免疫学奠定了基础。
预防鸡霍乱有办法了,那么,牲畜的炭疽病,是不是也可以采用同样的
方法来预防呢?巴斯德想,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制造出毒性减弱的炭疽病疫
苗。
用延长存放时间的方法是不行的,因为炭疽杆菌不怕氧气,否则便不会
有什么“瘟场”、“瘟山”了。巴斯德想起,他曾经将炭疽杆菌的培养液注
入母鸡的体内,而母鸡却出乎意料地没得炭疽病。经过再三思索,他认为,
可能是因为母鸡的体温要比绵羊等畜类高好几度,所以它能抑制炭疽杆菌。
果然,将注射过菌液的母鸡浸在冷水里,它就抵抗不住,也得炭疽病了。
巴斯德就用适当温度培养菌液的方法,成功地制得了炭疽病的疫苗。再
依次把毒性由弱到强的疫苗给绵羊注射,绵羊就再也不会得炭疽病了。经过
试验,这种方法也同样可以用于牛。
实验的成功使人们非常钦佩巴斯德,人们把做实验的农场改名为“巴斯
德农场”,以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意和感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要授
予巴斯德勋章,他提出希望将勋章一同授予不辞辛苦帮助他实验的青年助
手。当他们同时得到政府的授勋时,激动得相互拥抱起来。
1882年,法国有60多万只羊和8万多头牛注射了他发明的疫苗。法国
在农牧业连同养蚕业、制酒业中得到了很大利益,正如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赫
胥黎所说的:“1870年普法战争使法国赔偿了50亿法郎的巨款,但是巴斯
德一个人的发明就足够抵偿这个损失了。”
巴斯德并没有陶醉在赞扬声中,他在胜利中再接再厉,把眼睛又盯住了
下一个目标——征服狂犬病。尽管此时他已年过六旬,身体虚弱,还是满腔
热情地投入了工作。
狂犬病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传染病,它是由于被疯狗咬伤 (或抓伤)而引
起的。这种病在当时几乎是无药可救的,病人出现烦躁、恐怖、口渴异常而
… Page 41…
又恐水等症状,最终难免一死。
巴斯德和助手们进行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要弄清楚究竟是什么样的微生物
在起作用。他们提取疯狗的唾液稀释后给兔子注射,兔子很快死去而并非死
于狂犬病,那是怎么回事呢?祸根会不会在血液里呢?巴斯德将疯狗身上抽
出的血注入健康的狗体内,并未使之得病。众所周知,狂犬病从被咬伤到发
病需要经过一段潜伏期。经过细心观察和研究狂犬病的发病症状,巴斯德终
于发现,引起狂犬病的微生物(病毒)是经过神经系统发生作用的,它从伤
口到达中枢神经系统的过程就是狂犬病的潜伏期。
巴斯德从一只疯狗的脑颅里取出一点延髓,再将一只健康的狗麻醉后锯
开脑盖,把疯狗的延髓注射进去,再缝起来。狗醒来后行动如常。但过了14
天,它发病了。实验证实疯狗脑髓里也存在狂犬病病毒,从而论证了他的推
断。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巴斯德发现,狂犬病病毒可以通过连续的猴体培
养而减弱毒性,如果制成疫苗,便可用于预防狂犬病的发作。同时他还发现,
在被疯狗咬后的短期内,以减弱毒性的狂犬毒液作为疫苗进行接种,仍然具
有预防效果。
接着,他又找到了一种配制疫苗的最佳方法。他把疯狗的延髓用线吊起
来,放入清洁的放有干燥剂的玻璃瓶中,它的毒性便一天天减弱,到第十四
天,完全失去了毒性。然后把干缩了的延髓研碎加水稀释,便可以用来注射。
巴斯德在动物体内注射了这种疫苗,实验结果表明,注射过疫苗的动物
获得了对狂犬病的抵抗能力。
1885年,正当巴斯德准备开始拿自己作试验品来进行人体的预防试验
时,7月间,一个9岁的小男孩墨斯特被带到了巴斯德面前。可怜的男孩手
脚被疯狗咬得鲜血淋淋,他的母亲乞求巴斯德给予治疗。巴斯德开始感到有
些为难,因为疫苗治疗狂犬病在人类还没有先例。他检查了墨斯特,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