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候-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六,大力扶持城市农民工社区建立消费合作社,并支持城市消费合作社和农村生产合作社建立〃生产―消费〃联盟。
第七,东南、东北、新疆发展订单农业和出口农业,鼓励参与国际竞争;粮棉油主产区,补贴发展区域性的、组织化的、专业化的商品农业,稳定大宗农产品产量和主产区农民农业收入稳步增长;西部农业落后地区,扶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文化休闲农业;城市郊区,倡导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有机农业、装备农业等。
第八,坚持土地村(社)民集体所有制,突破性发展农民主导的〃土地―金融〃制度。建立土地银行、土地信用社。扩大农民宅基地、自留地和四旁地的非农用权利,建立农村不动产产权市场,通过〃土地―金融〃制度的建立,壮大村(社)组织经济基础,并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新集体经济组织在发展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农业中的主导地位。
第九,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技术进步和普及,开发优质和附加值高的产品。
第十,要改财政扶持政策为财政奖励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整理村庄土地的积极性。
第十一,大力扶持中心村和小城镇建设。要按照4亿人口、占地1。5亿―2亿亩的规模,规划新农村建设。准许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符合规划的中心村和小城镇,准许农村和小城镇开辟小产权交易市场(合作组织内部市场、社区区域市场)。在农村人口下降到4亿、新农村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之后,统一大产权和小产权市场。
第三部分 8。寄托于资本家的农民增收梦,该醒…
四、寄托于资本家的农民增收梦,该醒了!
(一)从新华社的一篇报道说起
2006年11月2日的新华网有这样一则报道:《奶贱伤农奶业巨头不提奶价引奶业新〃战争〃》。报道说,成本高扬,奶价停滞,内蒙古通辽的奶农濒临崩溃,牛奶企业却不为所动,拒绝提高收购价格。面对困局,当初极力推崇〃公司+农户〃模式、促成农户饲养奶牛的通辽市政府也一筹莫展。
类似的报道,现在多了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谈到增加农民收入,〃公司+农户〃一直是各级政府的领导干部极力推崇的主要措施。十几年来,〃龙头企业〃一直享受各级政府的财政金融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而农民合作起来办点加工或营销企业不仅没有任何优惠,还设置了很高的门槛。许多政府官员,似乎都真的相信资本家是咱农民的大救星!
(二)〃公司+农户〃不是农民的组织
保护农民的最根本措施,无疑是扶持农民组织起来。很多人现在谈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时,不假思索地以为就是〃公司+农户〃,这是错误的!〃公司+农户〃是一种农村经济组织形式,但它不属于农民的经济组织。
第一,主导者不是农户,是公司,是资本。公司(资本)凭借自己的实力和主导地位,可以转嫁风险给农民,农民不能转嫁风险给公司;公司可以获得比农民高出许多倍的增长,农民不能获得比公司高的增长;公司可以选择农民,农民难以选择公司。
第二,〃公司+农户〃不是代表农民的法人组织,代表农民经济利益、主张农民的政治权利不是其天然使命,只是以公司利益最大化为第一目标的生产经营模式。
第三,公司不是农民的公司,农民不是公司的农民。公司和农民,既不是战略同盟关系,也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公司知道农民的全部经营信息,农民并不知道公司的经营信息。
第四,〃公司+农户〃不是农民和市场的纽带。公司和农民是交换关系,公司控制着农民进入市场的通道,逼迫农民接受不平等的交换,这样的交换关系,带有剥削与被剥削的性质。
第五,〃公司+农户〃也不是农民和政府的桥梁。政府将扶持农民的优惠政策(包括资金),委托公司传递给农民,但公司并不会全部公开政策性资源及其配置信息,完全有能力将农民的资源直接或变相占为公司所有。
第六,〃公司+农户〃,往往是公司对某一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实行既控制生产,又控制流通的垄断性经营模式。本质上不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通过控制金融服务、加工、营销、生产资料生产和供应等,让农户永久成为不相互合作的分散小农,永远只能分享农业产业链条中最低端的农业生产环节的微薄收益。
第七,〃公司+农户〃对农民和社会而言,潜伏着更大的风险。当政策允许土地私有化的时候,公司通过控制金融、加工、流通、销售、生产资料生产和供应,可以轻而易举地让农民破产,并逼迫农民廉价出让土地,使绝大多数农民流离失所,少数农民沦为农工或佃农。这样,农民问题就转化为就业问题,农村问题就转化为城市问题,经济问题就会转化为政治问题。
即使公司不故意〃坑农害农〃,〃公司+农户〃也不是人多地少的农业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理想的农业发展模式。因为,这种模式决定了众多农民就只能获得农业生产领域的微薄收益,而农村金融、农产品加工、营销、生产资料生产和供应的利润被公司占有,产业化程度越高,农业生产环节的利润越低,〃公司+农户〃的结果必然是农民收入越来越薄,公司收益越来越厚。
20世纪80年代,农民养1头奶牛,可以获利8000元左右(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80000元);现在,〃公司+农户〃化了,正常情况下,农民养1头奶牛(高价引进的高产奶牛),一年收入2000―3000元,很多时候还亏本。20世纪80年代,农村有20%左右的万元户,相当于现在的十几万元。20世纪80年代农民收入增长速度首次超过了城市居民,不是〃公司+农户〃的产业化,而是农民以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的方式,脱离对国有公司的依赖和控制,自主办〃产+加+销〃、〃贸+工+农〃等〃一条龙〃的结果。
保护〃三农〃的根本措施是,重新扶持农民组织起来。经济上组织农民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以土地合作为核心的村民集体经济组织;二是以金融合作为核心的综合农协(组织);三是所谓的〃公司+农户〃。现在,前面两种由农民主导的对农民有益的组织形式竟然不能理直气壮地发展,由资本主导的与民争利的〃公司+农户〃却成了农业现代化的主流模式!
(三)〃新集体经济〃是小农增收的正确选择
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农户〃模式的必然结果是小农的快速破产。如果小农的快速破产是人多资源少的农业国家现代化所不能承受的,那么,组织小农合作起来——发展〃新集体经济(含合作社经济,下同)〃就是唯一选择。提到〃集体经济〃〃集体所有〃〃集体主义〃这样的词,绝大多数人都有天然的反感,这是因为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给中国人的教训实在太沉重了。其实,〃集体〃没有什么不好的,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生活或工作在〃集体〃之中,只是要看什么性质的〃集体〃。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和市场经济时期的〃集体〃是完全不同性质的〃集体〃,如果加以区别了,也许中国人还是可以接受〃集体〃这个词的。
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有特定的制度环境:一是经济活动高度计划;二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三是按劳分配是唯一的分配方式;四是户籍管制——不能自由退出。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宪法规定的土地〃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实际上是准国家所有,〃集体经济〃实际上是准公有制经济,甚至是准国有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集体〃,也有特定的制度环境:一是市场配置资源,市场导向经济活动;二是通过市场完成〃生产―流通―交换―分配〃循环;三是分配方式多元,资本、土地、劳动、技术、管理等都参与分配;四是人口流动——可以退出。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宪法规定的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实际上是民有制,集体经济是民有或私有经济衍生的一种新形式,和传统的〃准公有制经济〃有本质的不同——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经济〃是为了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市场经济时代的〃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经济〃是为了实现村民〃共同富裕〃。
如果认识到市场经济制度下的〃集体所有〃是民有制,〃集体经济〃是民有经济,我们可以称呼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经济〃为〃新集体所有制〃和〃新集体经济〃。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寨村集体经济、华西村集体经济等等,就是〃新集体经济〃的典范。全国共有7000个类似大寨、华西的〃新集体经济〃的村庄。这7000个村庄的人均年收入最少的也在7000元以上,一般都在万元以上,远远高于4100元的全国平均水平。这7000个〃新集体经济〃的村庄,不仅经济发展得好,实现了〃共同富裕〃,而且村庄规划好,村民基本上都住上了别墅或公寓楼,村容村貌整洁,环境优美;福利也好,医疗、教育基本上都是免费的,老人每月都享受数百元甚至千元的退休金;文化体育生活更是健康和丰富,村风文明、和谐。这7000个坚持〃集体经济〃的村庄,现在基本上都是当地政府所树立的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全国乡村干部群众自发到华西、大寨、南街村参观学习的络绎不绝,小岗村干部群众也三次前往南街村学习取经,并重新走上了合作的道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总是追求垄断收益的,或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对千家万户的小农而言,适应市场和对抗资本剥夺,没有什么措施比组织起来——〃集体合作〃更有效了。不能因为不喜欢公社时期的那个〃集体经济〃,就排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集体经济〃,甚至指望资本家救小农于市场!巩固和发展农民的〃新集体所有制〃和〃新集体经济〃是保护和发展小农利益的根本措施。新农村建设以来,全国各地的乡村干部群众参观学习华西村、大寨村、南街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这不能解释为〃左〃,是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理性选择,是超越意识形态的。
所有制平等和主体平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但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集体所有制〃得不到尊重,宪法规定的土地农民集体所有权名存实亡。因为政绩工程和〃招商引资〃的〃需要〃,强占农民集体财产似乎〃理所当然〃;90年代后期,还强行对农民集体所有制企业进行了所谓〃改制〃——私有化运动,使少数人将农民集体资产几乎〃合法抢劫〃一空。农民〃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经济〃遭受了一场浩劫,农民组织遭到了空前的破坏,农民政治和经济权利迅速边缘化,埋下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祸根。(参阅李昌平网络文章:《农村改革要回归正确路线》。)所幸的是,华西、大寨等7000个超越〃意识形态〃之争、坚持实事求是、〃思想不解放〃、巩固和完善〃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经济〃的村子都壮大起来了,让基层干部和群众直观地看到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和学习的样板。
第三部分 9。寄托于资本家的农民增收梦,该醒…
(四)〃新集体经济〃的发展是经济规律使然
7000个完善〃集体所有制〃和坚持〃集体经济〃的村庄,为什么几乎无一例外地发展起来了呢?这不是巧合,是必然的,是经济规律使然。
1986年以来,我国主要农产品都基本饱和,农业经济进入第二发展阶段——由(短缺时期的)〃追求数量增长效益阶段〃转向(饱和时期的)〃追求价格增长效益阶段〃。第一阶段〃追求数量增长效益〃的农业发展策略应该是〃劳动密集+技术密集〃为主——家庭生产经营方式是有效的;〃追求价格增长效益〃的农业政策应该是〃技术密集+组织密集+资本密集+品牌密集〃——组织化生产经营是有效的(合作社模式、新集体经济模式等)。但遗憾的是,1986年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依然坚守〃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的家庭经营模式,农民〃增产、增质、不增收〃,甚至〃增产、增质、减收〃成为普遍现象;当发现〃增产、增质、不增收〃或〃增产减收〃的问题后,不是选择巩固和发展农民组织及其经济基础的正确农业政策和发展模式,而是推行对农民不利的〃公司+农户〃错误农业政策和发展模式,导致农民在农业领域的收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本没有增长,不得不依靠农民工工资收入维持小农家庭经营。
7000个完善〃集体所有制〃和坚持〃集体经济〃的村庄,〃技术密集+组织密集+资本密集+品牌密集〃的发展策略,遵循了农业经济发展〃第二阶段〃的经济规律,相对弱势的小农,充分获得了〃价格增长效益〃,发展起来是必然的。
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不是在彻底否定〃集体所有和集体经济〃的同时推行所谓的〃公司+农户〃,而是全面落实《宪法》规定的〃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和〃新集体经济〃的平等市场主体地位。既要巩固以〃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村民自治组织及其经济基础,又要扶持农民发展以〃金融合作为核心〃的生产、加工、运销、消费合作组织及其经济基础。
(五)小农难以自发组织,政府要帮忙
现在有一句话很时髦:让农民自愿组织起来,或让农民自发组织起来,或让农民自己组织起来,或让农民自主组织起来。其实,日本、韩国、我国台湾地区的综合农协,也都很难说是农民自愿、自发、自己、自主组织起来的,都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政府扶持,如资金扶持、免税等;二是法律保护和特许,如《农会法》,一乡只允许一个农会(不是谁想成立就可以成立的,不是自发、自由、自生自灭的,但并不影响自主管理)、特许农会经营农村金融等。
为了对抗房产开发商及其物业公司的欺压,小区业主必须组织起来——建设业主委员会,城市精英们的业主委员会建设了近20年了,真还没有几个小区自愿、自发、自己、自主组织起来,成功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