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候-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拉巴医务室买西药支出9448。7元(芒尾和小拉巴还有部分没有统计上来),其中,销售给外乡和本村家禽家畜1250。27元,其余用于村民。其中,大拉巴开支5797。02元,小拉巴1101。9元,芒尾836。66元。
●大病到乡上县上看病的有4人,其中难产3人,有一个肾炎转县医院。报销668元。
●其他开支109元。
●村医补助2320元。
◎合计:12545。7元
2004年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2003年:
A。收入:
●人头实收9321。93元。
●医务室对外销售2928。95元;
●挂号收入1191元。
●其他收入4100元。
◎合计:17551。88元。
B。开支:
●西药支出16727。35元;
●大病报销548元。
●村医补助1200元。
◎合计:18475。35元。
2003年收支不能平衡:亏损923。47元。
2002年:收入16832。9元,支出19820。26元,亏损3437。36元。
2001年:收入15546。48元,支出12017。03元,结余3529。45元。
对亏损的部分,分社区(大拉巴、小拉巴、芒尾)单独核算,超支下年补足。
1998―2000年,各年都实行的是开支多少,收取多少的办法。2000年开支8733元;1999年开支16529。8元;1998年开支9047。22元。
第五部分 4。有这样一个医疗合作社(3)
(三)1997年以来,拉巴村合作医疗管理模式特点
A。基础性的健康培训和预防是关键。健康培训分两部分进行,一是张扎区根据社区的常见病在不同季节和气候条件下的发生情况,在每周祷告前做培训,告诉一些草药预防和治理常识;二是青年医生根据县卫生系统的季度预防与卫生保健宣传资料,在教堂对村民进行定期培训,还定期对妇女进行针对性的培训。预防也分两部分:一方面,张扎区每年至少两次统一熬制草药,分发到人,有针对性地预防常见病的发生;另一方面,年轻村医根据县卫生局要求对村民进行免疫。
B。制度化的民主管理是保障。统一管理、分社核算;季度盘存(药品)、分月公布(财务和病情);代表监督、公评公议。
全村三个大社(大拉巴、小拉巴、芒尾)统一人头费标准,统一购买西药,统一制作草药,统一服务和药品价格,统一培训和预防,统一管理合作医疗基地,统一财务管理;分社区记账,分社区核算,多退少补;每个季度都由社区发展委员会组织一次药品盘存,每次盘存的结果都张榜公布;每月都公布挂号人数、病情和药品支出情况;社区发展委员会设有专门的监督小组,每月都对合作医疗运行情况发布监督报告,报告的内容主要有药品采购是否符合程序,看大病和报销是否符合程序与标准,服务态度是否让社员满意等等,社员在月底的祷告前都可以对医疗服务进行公开的评议。
关于看大病的程序:如果社员得了大病,要到乡上或县上治病,首先要村合作医疗的医生开出同意出村就医的证明,病人拿到证明后要到村发展委员会盖上公章,病人看病回村后,凭正规报销单在村财务室报销30%。月底要接受监督小组的审查,并公布审查结果。
关于购买药品的程序:先由村合作医疗的医生填进药单,拿到正规医院或医药批发店划价,由发委会出纳和发委会主任或副主任一起付款领药,再将药品交给库房医生保管;进药的明细会定期张榜公布。
关于药品的管理:药品由库房医生管理,发委会按期对药品使用和药品库存情况进行清点,检查处方用药、药品库存、挂号收入、药品外销收入是否一致。盘存的结果会及时公布。
C。草医草药是根基。草医草药是拉巴村合作医疗的根基。一方面,没有草医草药就不可能有拉巴村的合作医疗;另一方面,拉巴村几十年来能够将合作医疗坚持下来,根本的一条就是因为草医草药降低了成本。
D。乐于奉献的张扎区精神和诚信的社区文化是条件。在全国合作医疗都纷纷垮台的情况下,澜沧县乃至全国为什么只有拉巴村合作医疗顽强地坚持下来呢?除上述三个原因外,医生的奉献和社员的诚信是重要的因素。群众认为,张扎区一生乐于奉献是合作社坚持下来的主要原因;而张扎区医生则认为,全体村民都信仰基督教,没有人抽烟、喝酒、打牌赌博,人人都诚实守信,都自觉维护合作医疗制度,没有这个条件,拉巴村的合作医疗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
(四)现阶段拉巴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
主要的问题:一是有西医化的趋势,如果丢掉草医草药的优势,一方面,草药的预防作用不发挥出来,疾病会大大上升;另一方面,治病成本会大大地上升。人均5元钱是远远不够的,即使茶园和草果基地每年有数万元补充合作医疗基金,也是难以维持的。二是1997年以来,西医西药的使用,购进售出频繁,日常财务管理和年度核算越来越复杂,社区组织的财务管理水平明显不适应要求,恐怕需要外部监管或会计服务。三是社区传统疾病没有上升,还有下降的趋势,但妇科病近几年来上升很快,现在约有30%多的妇女患有妇科病,原因可能是复杂的。四是张扎区医生已经76岁了,还在草药预防和健康培训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年轻的医生们有轻视草药草医作用的倾向,一定要在年轻一代的医生中找到替代张老医生的人。五是如果想得到政府人均20元的合作医疗补贴,将拉巴村纳入国家合作医疗试点单位,继续维持合作医疗现有的特色——四大特色(一是有草药基地立社;二是民主管理固社;三是有经常性的健康培训和预防强社;四是奉献精神和诚实守信护社)恐怕是一个难题。我的认为,这四大特点缺一不可,而政府主导的合作医疗是很难尊重草根医疗合作社的传统的。
(五)启示
第一,农村合作医疗到底是鼓励群众自己搞好,还是政府主导搞好。从拉巴村的实践来看,合作医疗由群众自发搞起来的生命力是非常强的。一是透明度高,给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二是参与面广,参与性强,社区几乎没有不参加和不关心合作医疗的;三是拥有感强,群众真正认为医疗合作社是自己的合作社,维护合作社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四是可控,有安全感,社区群众觉得有能力掌管合作医疗,如不担心医生不好好服务,不担心财务出问题,不担心少数强人占便宜,等等。我考察过一些政府主导的合作医疗,上述四点都是不存在的,这就决定政府主导的合作医疗很难获得坚实的群众基础。政府主导搞农村合作医疗,会搞成强制的医疗合作化运动,令人担心。
第二,农村合作医疗是保小病好,还是保大病好。政府主张农村合作医疗主要保大病,而拉巴村几十年来一直只优先保小病。他们认为:第一,大病是小病积累的结果,小病及时医治,大病就会很少;第二,保小病,大家都会受益,参与积极性就会高;第三,保大病不可控,超出了社员的管理能力;第四,大病应该以救济为主,亲人、教会、村委会、政府另想办法救济,不应该纳入社区合作医疗的范畴。
第三,农村合作医疗是提供中医中药服务好,还是提供西医西药服务好。从拉巴村的实践来看,草医草药(中医中药)的作用非常大,一是有预防作用,二是有降低成本的作用,三是还可以以药换医(以药养医)。在这点上,拉巴村的经验和湖北宜昌长阳的合作医疗的经验是相同的。现在政府主导的农村合作医疗到底需不需要发挥传统中医中药的作用呢?恐怕是西医西药不可少,中医中药不能丢。
第四,农村合作医疗是全国一个模式好,还是多种模式竞争好。现在全国各地搞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其做法几乎千篇一律。中国之大,情况千差万别,不应该只有一种模式。这就涉及要改变一个根本性的东西了,那就是人均20元的财政医疗资源怎么配置,应该由谁使用和管理。如果政府和卫生部门是医疗资源的配置者和掌控者,各种结合实际的模式就不能产生,〃合作医疗〃就很难名副其实。建议依法配置合作医疗资源,由社区群众的组织自己按照〃合作医疗基本规则〃掌握资源的使用和管理。如果法律规定拉巴社区人均拥有20元钱(谁也无权截留),并且这人均20元钱是由拉巴村民自己掌握使用,也许比较有利拉巴村的合作医疗的发展!
第五,农村合作医疗是正规组织搞好,还是非正规组织搞好。现在有很多社区依靠两委做公益事业做不起来了。相反,一些非正规的组织却能够办好公益事业。如老人协会、教会、庙会、上访代表会、社区基金会等等。我觉得应该鼓励非正规组织来组织群众干一些公益事业,只要他们干得好,就要支持。也许创造各种组织竞争的局面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保持先进性的最有效的办法。
第六,除合作社成员自己监督之外,政府应该有专门的人员帮助合作社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和定期审计财务运行情况。
第五部分 5。百年石门坎(1)
石门坎位于贵州威宁和云南昭通交界处。到石门坎之前,我的同事告诉我,石门坎是贫困的贵州省中最贫困的地方之一,但走进石门坎;感受到的贫困还是超过了我的想象。
石门坎乡14000人,信用社存款81万元,其中乐施会援助的项目资金51万元,70%的农户住的是低矮且人畜混居的茅草屋,80%的人口饮水困难,90%的人是黑牙齿(氟中毒),一般的老年人都患有关节病(氟中毒),女孩子读初中的人数不到男孩子的1/3……
但是,20世纪前半期,石门坎却是苗族文字的发源地,是云贵川交界地区的教育中心、科技推广中心、苗族文化的传播中心、战时灾民自救中心、麻风病等地方病的救助中心,还是足球之乡……
(一)7万元修成26公里公路
2003年前,从石门坎乡政府到新寨村,以前要走5个小时,现在步行只要1小时30分,开车仅要40分钟;新营到乡政府以前的山间小道需要步行两小时,现在只需45分钟,开车十余分钟;新寨到苏科寨过去需要步行1小时,现在5分钟就可以坐车出来了。3条5米宽合计26公里长的公路改变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如果用现代流行的招标方式来修这3条公路,至少需要200万元。可是,乐施会在石门坎的发展工作者和当地的人们只用了不到7万元的资金修成了这3条公路,并且从竣工的那一天起,这3条路就有了若干支义务护路队。这就是石门坎贫困的村民和乐施会社区发展工作者的智慧。
社区发展工作者们,深入到各个村寨,了解村民的需求。需求会提出很多,但修路是各个村社的各类人群的共同需求。修路这样的事,一般是政府来修。政府修路一般采取市场招标的办法,1公里路不会少于8万―10万元,由于投资巨大,政府拿不出这么多的钱,村民修路的愿望就只有年复一年地等待下去。有没有用少钱办大事的办法呢?
石门坎的发展工作者和村民们开展了创造性的工作,在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和协作下,在相关村社成立〃社区发展委员会〃。发展工作者将各个相关村社发展委员会成员组织起来,选举成立修路管理小组。管理小组讨论修路的方案,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达成初步的共识。再由各个村社的发展委员会组织村民讨论具体的施工细则和各个村社成员的具体任务及其完成的措施。通过这样的活动,修路的方案基本形成。然后由乐施会出钱,社区发展委员会买炸药、雷管、铁锤、钢钎、碎石机、推车等材料和工具,请政府安排技术员指导(由乐施会出资给补贴),由发展委员会组织村民投工投劳。修路管理小组负责整个修路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发展工作者是社区发展委员会和修路工作的协作者。
从2001年年底开始,石门坎的发展工作者和当地村民一道,用了两年的农闲时间,无论严寒还是酷暑,风餐露宿,终于于2003年年底修成了连接3个村的5米宽26公里长的碎石公路。路修好后,村民非常珍惜,各个社区发展委员会成立了护路队,分组讨论制定了护路责任制,并在全体村民大会上进行了表决,26公里公路从此有了稳定的维护队。
当我走在这条平坦的山寨公路上时,电影《红旗渠》历历在目,心中感慨万千。20世纪80年代,我在乡镇当书记的时候,领导过农民利用冬闲时间兴修水利,但进入90年代,组织农民义务兴修水利等工程的壮举再也没有了。政府组织不起来了,可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工作者们却再现了红旗渠的一幕。
在中国的农村,每天闲置着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可是中国的农村却有许许多多的事情没有劳动力去干,中国的农民也渴望组织起来改造山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我们难道还有比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的闲置更大的浪费吗?我们难道还有比利用几亿劳动力更重要的资源开发吗?市场化、货币化的扶贫是中国要走的扶贫道路吗?石门坎的发展工作者和石门坎人民创造性的工作让我们看到了方向。
(二)石门坎特色的〃社区发展基金〃管理模式
我去拜访石门坎信用社的工作人员的时候,他们说,两年前开始学习乐施会扶贫点上的〃小额信贷〃管理模式,贷款的回收率由原来的40%上升到了现在的80%。
信用社的工作人员所说的〃小额贷款〃,就是乐施会的发展工作者所说的〃社区发展基金〃。我考察过国内外一些地方的〃小额贷款〃,石门坎的发展工作者和当地群众共同创造的〃社区发展基金〃管理模式设计精妙、独具一格。他们将村社的农户按照相同的贷款需求时间编成若干个五户小组(责任利益关联),每月18日集中开会还款和放款,前面贷款农户的还款,就是后面农户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