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生存空虚说作者 叔本华 >

第3部分

生存空虚说作者 叔本华-第3部分

小说: 生存空虚说作者 叔本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悟的眷恋。就因为我们对现在的事件只是一时性的理解,在那里思索达到目的的途径,把这些片断连接起来,通常人们到了最后,回顾自己的一生,才发现他们的生涯,他们所期待的生活,竟是那样无味,那样无意义。所以,人的生活一方面是被“希望”所愚化,一方面却跳进“死亡”的圈套里。
  个人的意志(欲望)又是永不知足的,满足一个愿望,接着又产生更新的愿望,如此衍生不息,永无尽期。这是意志本身以为它是世界的主宰者,万事万物都隶属它的管辖,所以,意志所要满足的,不是“部分”,它非要“全体”不可,而“全体”是无限的——在个个现象的表现中,这个世界的主宰者(指意志)又获得了几何?实在少得可怜,大概仅仅能维持个人的肉体存在而已,看到这儿,实不禁兴起同情之念。人类的可悲,即缘此而来。

《生存空虚说》02
更新时间2009…1…14 16:22:38  字数:2480

 人生首先以一个“工作”来表现,那是为保持自己生命的职业。但工作达成后,反而形成了一项重荷,所以接着又表现第二个工作。这就像猛兽一样,虽然已俘获甚丰,且无敌党与之争抢,但为了预防“无聊”的来袭,便立刻将所得的东西做适当的处理。所以,人类的第一种工作是取得某种物质,第二项工作则是忘却他的所得。不如此,人生将形成一个重荷。
  人生是一种迷误,因为人是欲望的复合物,是很不容易满足的,即使得到满足,那也仅能给予没有痛苦的状态,但却带来更多的烦恼。这个烦恼的感觉是人生空虚的成因,也直接证明生存的无价值。如果我们的全部存在是基于“生”的要求而来,而且它本身也具有积极、真实的价值,那就绝不会有烦恼。相反的,生存本身已足以使我们充实和满足。话说回来,我们如不为获得某种东西而努力,或是不埋头于学术性的研究,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前者,距目的虽有一段途程,或者中途存在障碍,但目的本身时刻在我们眼里展现而使我们满足。但此幻影在达到目的之后,立即消失。后者,好像在戏棚的观众一般,为了从外部来看人生这出戏,而脱离人生的舞台,他享乐的感觉源于不断的渴望,其目的达成后也立即消失。若不从事二者中的一项工作,我们将更切实地感悟生存的无价值和空虚。这也就是烦恼——亦或,向往豪华、好奇等等,难以消灭的内在欲求,也是表示中断自然的顺序,最后仍是不免一场空幻——居则琼楼玉宇,宴则通宵达旦的达官巨贾的生活,毕竟也不能超脱生存本来的贫弱。冷然静思,珠玉、宝石、舞会、盛宴,又能带给我们什么?
  所谓“人体”这个极巧妙错综的机关,最能完全显现“生存意志”的个体,最后也不得不归于一抔黄土,其全存在、全努力,很明显的最后也委之于灭绝之手,这是永远真实、正直的“自然”,以坦白的方法向我们陈述意志的全努力毕竟也是空虚,它也并不果敢。如果“生”的本身中有任何的价值,有绝对性的物质的话,当不会以“无”为目的。
  “古塔的最高点,有勇者气魄之心。”歌德的这首优美诗句,就是由此感发。
  “死的必然”只是人类的一种现象而已,物自体(种族、生命以及意志)仍然不受影响,因而那也不是真正存在的消灭,而是其中的一个“命题”。但唯有在这种现象之中,才得以表现生存的根柢——物自体,它是物自体性质的结果。
  我们生涯的起始和终结,有何种差异呢?前者是由热情、迷想和乐欲的欢喜而形成,后者的结局是一切器官的破坏和死尸的腐朽。从健康和生活的享乐两方面看,生命之始与终之间的道路,常呈下坡之势。欢乐的儿童期,多姿多彩的青年期,困难重重的壮年期,虚弱堪怜的老年期,最后一段是疾病的折磨和临终的苦闷,很明显的呈一条斜坡,每况愈下。这样看来,生存本身便已是一个错误,接着又一错再错。
  了解人生的幻灭是最正确的。能做如是之想,则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如果我们不看粗枝大叶的世态,尤其不观察那些生死急速的连续或须臾假现的存在,而来眺望诸如喜剧所表现的人生细部,这时世界和人类的形态,仿佛是在显微镜下所照现的水滴中的一群滴虫类,或肉眼看不到的一群干酪蛆,当我们看到这些动物那样热心地活动或你争我夺的情形,往往会发笑。但,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在这狭隘的场所,伟大、认真的活动往往引起旁人的滑稽感,同理,在这短暂的人生中,那样热心地争逐名利,不也是很可笑吗?
  人生的性质有如显微镜,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点,由“时”和“处”两个强烈透光镜的引申,然后显著地扩大而映入我们的眼帘。
  “时”是我们头脑中的一种装置,由于所谓“持续”的作用,在物体和我们全然空虚的存在中,赋予现实的外观。
  过去,未能利用机会猎取某种幸福,或捕捉某种享乐,以后才来后悔,才来嘀咕,这是最傻不过的事——即使能利用所有的机会,如今你又能残留些什么?你我不都一样只剩下一具记忆枯燥的木乃伊?我们所能获得的东西,全都如斯,所以,“时”的形式,不论它的打算如何,实际上不外是教示我们“一切人间的享乐都是空虚”。
  人类和动物的存在可共同确立之点,最少它不会在时间中定止,而是流转的存在,那是逐渐推移的,可比之于旋涡中的水,尤其肉体的形式,在短期间内发觉不出它的更易,这是由于物质的新陈代谢作用,不断扬弃旧的输入新的东西,所以生存的主要工作是不断地供应输入所需的适当物质。在这样的生存中,旋即觉悟到“某种事情”,因之,当他们临退去之际,企图把他们的生存让给取代他们的个体。这种企图,自意识中表现于性的冲动,他意识(客观的观点)中是表现在生殖器官的形状。这种本能像贯串珍珠的丝线一样,绵延相续的个体,恰如一个挨一个的珍珠。如果人类这种“持续”的速度加快,并且也像珍珠一样经常保持同一的形状,当更能知道我们的生存只不过是“似是而非”的生存。唯一存在的是观念,其他的各种事物不过如影之随形,柏拉图的学说,就是以这种见解为基础。
  人,经常需要养分,由物质不断地流入和流出维持我们的生存,由这现象,更可确证“人体对物自体只不过是现象”。人类可比之于炊烟、火焰或者瀑布,如果没有从他处而来的流入,立刻就衰竭、停止。
  我们可以说“生存的意志”的最后终结是“虚无”,而表现在纯粹“现象”之中,同时,此虚无又是停止在“生存意志”的内部,而在“意志”之上放置其基础。但这里还有若干不明之点——
  放眼世界,任何时刻,任何地点所目睹的景象,不外是人类面对一切威胁的危险和灾殃,为维护自己的生命和存在,鼓起肉体和精神的全力,而不绝地战斗、猛烈地力争——蜗牛角中争何事?生命和存在到底有何价值?我们若能考虑这些,当可发现脱离痛苦生存的若干空隙。但,这空虚立刻又被无聊和烦恼所侵袭,为了新的欲求,很快地变得狭隘。
  生物愈高等,意志现象愈完全,智力愈发达,烦恼痛苦也就愈显著。如此,欲望、烦恼循序接踵而来,人生没有任何真正价值,只是由“需求”和“迷幻”所支使活动。这种运动一旦停止,生存的绝对荒芜和空虚便表现出来。
  任谁也不认为自己“现在”是非常幸福的,若做如是之想,那他便是完全被它所醺醉了。

叔本华生平及其学说01
更新时间2009…1…14 16:25:13  字数:5318

 叔本华生平及其学说
  文章选自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生存空虚说》,该书收录了叔本华一生中所有重要论文,如对本书感兴趣,请支持购买新书。
  叔本华的魅力
  叔本华在世时,他的哲学整整沉寂了三十多年,终于,他像一个从一场长期艰苦的战争中胜利凯旋的英雄,顿时名噪全欧,誉满天下。各国人士络绎不绝地去拜访他,全国的报章杂志不断地登载他的名字;他的信徒们三番五次地替他画像、雕像,然后当神圣一般地供奉在屋中膜拜,说来令人难以相信,竟然也有两位太太曾去造访他。我们这位素来被称为极忧郁、极悲观的哲学家,最后,大概是“乐观”地躺在沙发上瞌目长逝的。
  近代,很多的大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如尼采、齐克果、华格纳、汤玛斯&;#8226;曼等,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其中,尤以影响尼采最大,这位狂傲不羁的存在主义先驱者,在回忆购买阅读《意志与观念世界》(叔本华代表作)的情景时,这样写道:“一个不知名的幽灵,悄然地对我说:赶快把这本书带回去!我一回到家,随即把我的宝贝翻开。我屈服在他那强力、崇高的天才魔力之下了。”他花了十四天的工夫,几乎是废寝忘食地沉浸在那本书中。他又说:“我像一般热爱叔本华的读者一样,刚读最初一页,便恨不得一口气把全书读完。而且,我直觉到,我是很热心地注意倾听他的嘴唇所吐出的每一个词句。”所以,尼采在1874年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为《教育家叔本华》,把叔本华视为教育家,因为他使所有现代人得以发现“真正的自我”。叔本华对尼采的影响究竟有多深?我们从尼采致友人托伊生的信中所述,不难了解其影响的深刻。他这样写道:“你想知道叔本华对我的帮助吗?我只有这样回答你:他让我有勇气和自由地面对人生,因为我的脚发现了结实的地盘。”尼采之所以能面对现实——冷漠而充满悲惨的现实,实是得之于叔本华的教训,也由此,而建立他的思想和哲学的基础(节录自:刘崎译新潮文库14号《上帝之死》第34、35页)。
  叔本华的哲学为何有如许深远的影响?有如此的魅力?当然,首先得归功于他独树一帜的“意志哲学”,此外,他超群的语言才华也功不可没。前者,我们将在后文中特开篇幅加以介绍;在这里,我且先借几句话来说明叔本华文体的特征。“当读者翻开《意志与观念世界》这本书的瞬间,最先获得的印象就是他那独特的文体。这里面没有像中国谜一般的康德的术语,没有黑格尔的迷惑,没有斯宾诺沙的几何学;一切都既清楚而有秩序;全部美妙地集中于主要概念——意志世界,斗争、痛苦——的论述。何等的直率坦诚!何等的生动有力!何等的坚强刚直!他的前辈们曾以种种理论对那不可见的意旨提出抽象的解释,然而这些理论很少明白地揭开实际世界。而叔本华,正像一个商人的儿子,在叙述、举例和运用方面都很详明,此外甚至还富有幽默。”(华莱士著《叔本华的一生》)
  奇人、奇事、奇行——叔本华的生平
  上帝似乎有意培植叔本华成一个杰出的哲学家,不论在本身或客观环境都安排得很周全。
  亚尔德&;#8226;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生于1788年2月22日,诞生地是波兰但泽市海利原修德拉瑟117号。他父亲名叫海因利希&;#8226;佛罗里斯(HeinrichFloris,1748年生),母名约哈娜&;#8226;亨利得(JohafinaHenritte,1766年生)。两人在1785年结婚,当时海因利希是38岁,约哈娜19岁。
  叔本华的先祖原是荷兰人,在他的曾祖父时代才移居但泽。他们一家素来就是有钱有势的地方望族,俄皇彼得大帝和皇后凯萨琳到但泽游览的时候,他的家成了招待所。到他祖父手中,再把事业扩充,又挣了许多产业,家庭声势更加浩大。
  他的父亲个性刚愎而暴躁,但天资甚高,长袖善舞具有商业头脑,并且,早年曾旅居英、法多年,对于英、法文学的有关知识胸罗颇丰,对伏尔泰(法国思想家、文学家)尤为偏爱。他在政治上的见解,主张自由民权的共和政体,爱好自由,尊崇独立。他很欣赏英国的政治和家庭关系,因此家庭布置及家具等都是依照英国的风格,叔本华之所以对英国独具好感,大概就是由于他在幼年时期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叔本华一生对自己的祖国——德国,有轻蔑的偏见,他比较尊重外国的思想家,他每天都读《伦敦时报》,但从来不看德国报纸,假如后来不是因为德国报纸登载关于他的新闻,他也许永远不会过目。除此外,海因利希还抱有世界主义的理想,他企图把叔本华教育成“世界公民”,叔本华所以被命名为“亚尔德”,就是因为此名可适用于欧洲各国。
  据说,叔本华的父亲相貌令人不敢恭维。据说他身材矮胖,广阔的脸上嵌着一双突出的眼睛,鼻子粗短朝天,嘴巴又宽又大,并且,从小耳朵就不太灵光,患“重听”症。
  叔本华母亲约哈娜氏,旧姓叫特罗志内尔(Trrosiener),她的父亲是但泽市议员。她聪明美丽,且富文学才华,曾出版不少小说和游记,是当时很有名气的女作家,外国语也说得很流利。她和夫婿性情本来就不甚相合,所以,经常借娱乐活动来减少一切摩擦,旅行更是他们的家常便饭,就这样,叔本华小时候不时随着父母出游。
  叔本华说:“性格(或意志)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参照本书《性爱的形上学》)。大概就是他自己的现身说法。如果这句话可以成立的话,叔本华在先天上已经播下“怪癖”和“天才”的种子。
  1793年,但泽在“波兰的合并运动”中失去了自由。此事件对于向以自由、独立、共和为理想的海因利希来说,是他所无法忍受的,因此,乃举家迁往汉堡,汉堡也是自由市。
  1797年叔本华唯一的妹妹出生,叔本华当时年方9岁,他随父母游历,途经法国,在巴黎近郊哈佛(Havre)滞留过一段时间,海因利希为了要使他的孩子彻底学会法文,便把他托付到一位商业上的朋友古列格瓦尔(Gregoire)家中,然后夫妇偕同回归汉堡。叔本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