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烈将军史迪威-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肉、烧羊肉、炒鸡蛋和馒头。也许这是接待贵宾的饮食规格。
冯玉祥调集出40名军士,做筑路工程的监工和工头。史迪威同承包人、中外工
程师及助手查询并商量施工事项后,便带着他们到城北工地,一面筑路,一面培训,
成果是令人满意的。他看到这些人守纪律,团结好,特别能干,对筑路工程充满信
心。
然而800多名劳工的工具不齐全,只有镐头、木锹、土筐,连一个夯石都没有,
工程很难上轨道。工人水平太低,有的事讲过十几遍还是干不好,工头们也感到很
失望。史迪威不辞劳苦,精心筹划、指挥,使混乱局面慢慢变得井井有条了,工程
在不断进展。
史迪威怎么也想不到,恰在这时爆发了直奉战争,奉系张作霖的部队已于4月1
4日开进山海关。冯玉祥属直系,受吴佩孚统辖,他接到部队调动电令后,3个小时
内便把2个师3个旅和卫队团集结完毕,向河南开进。
渭河河津一片混乱,七八条渡船上挤满了骡马、大车和民工。史迪威来不及下
船,船夫们一面推动船尾离岸,一面呼叫着拦阻人们继续上船,但挡不住,以致挤
得船上的人掉进河里。史迪威也被挤下了河里,一个不相识的船工把他背上了岸。
他站定一看,工头们不见了,后来的大车被军队征用,劳工们散掉了,筑路工程不
得不作罢。史迪威十分恼火!
冯玉祥的参谋长来邀请他一起到河南去,史迪威决定返回北京。来人一再劝解、
挽留,他不为所动,收拾好行装就上路。刚走出两英里,一位通信参谋骑自行车赶
来,上气不接下气地交给他一条毛毯,说是冯玉祥的临别赠礼。随后又领他到了潼
关东面一座旧寺庙里,冯玉祥将军要在这里为史迪威举行送别宴会。
广场上集合起了一个团,冯将军请史迪威检阅。他陪史迪威登上几张方桌、条
案搭起的检阅台,把史迪威介绍给官兵,称他是欧洲大战的营长,擒住了德国造毒
气弹的凶手,得了美国总统的勋章,他会说四国话,是我们的好朋友。史迪威知道,
他的介绍一半是尊重自己,一半是给他的官兵壮声威。
送别宴会比欢迎宴会的饭菜更简单,而且气氛冷峻。冯玉祥感叹公路修不成了、
不能修了!他历数张作霖勾结日本的十大罪状,以表明他出师的大义。他向史迪威
许诺,打败奉系再修公路。史迪威直言不讳地表示:你们打内战,老百姓悲叹,中
国地盘被争来夺去,哪里也修不成公路;你离开陕西,陕西会回到老路上去。周围
的人都看到了他为中国的命运感到忧虑。
史迪威一行用了18天时间,在风陵渡渡口过了黄河,穿过中条山和火焰山之间
的平地,沿汾河河谷北上,一直步行到太原市,才登上去北京的火车。京汉线上,
火车多次给张作霖的运兵列车让路。不久,奉军又失败北归。
6月,史迪威风尘仆仆回到北京,威妮和孩子们如释重负,公使馆的同事们为他
能在战乱中安全到家表示钦佩。他在此后为自己和一位中国将领有了患难之交感到
欣慰。后来,他每次到中国任职,直到抗战期间在武汉、在重庆,冯玉祥都设法和
他见面,不管局势如何,在心底深处,他们的共同点越来越多。
自1920年9月史迪威踏上中国土地,到1922年6月,他的足迹遍及中国的古都北
京、西安和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的许多地方。他看到了中国的灾难和混乱,他
感触很多,思考过很多,有的说了出来,有的写了出来,也许还有更多的没有说出
来,没有写出来,而在心底翻腾着、贮藏着。再有一年他就满40岁,进入中国人所
称的“不惑之年”。在人生旅途中,这个年龄段,是以遇事能明辨不疑为特征的。
许多人就是在“不惑之年”留下了很多影响未来的辉煌记录。
然而史迪威仍是在紧张的奔波中度日的。他对中国的观察和认识,也是在这种
奔波中不断深化和鲜明起来的。
1922年9月,是史迪威到中国来的第三个秋天,他接受了去西伯利亚的任务。此
行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奉天,也就是现在的辽宁省沈阳市。日本关东军总部和南满铁
路总部都设在这里。实际上,中国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经济命脉也掌握在
他们手中。让史迪威十分恼怒的是,在沈阳这座中国城市里竟没有中国邮政同外界
联系,而只有日本邮政。
他继续北上去哈尔滨。火车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行驶,他看到这是比德、法两
国的总面积还要大的地区。然而,俄国控制的中东铁路从西向东横跨这里;日本控
制的南满铁路则从南到北控制着它。多重的灾难呀!主人的权力却被外来者剥夺在
手里……
史迪威到达海参崴后,看到日本军队好像正在由东往西撒,但没有船接他们。
在城西可看到黑龙江湾的一座小山上,日本兵在使劲地挖掘什么。全城到处有日本
人乘坐着美国汽车跑来跑去。
史迪威自日本返回途中经过朝鲜,到处看到日本人那种凌驾于一切外国人之上
的高等民族的优越感。他们故意在护照上找史迪威的麻烦,长时间地加以询问。然
而,史迪威仍然有在日本游览的兴趣,享受小岛松林的幽静和芳香,俯瞰海峡风光。
史迪威在北京的第三个冬天常常到东城、西城的旧书和文物商店里去。位于南
城琉璃厂的荣宝斋、萃文阁等学者、画家的光顾之地,也使他乐而忘返。这是他的
中文水平在不断提高的标志,他开始进入蕴藏无比丰富的汉学宝库,在悠久的历史
渊源中寻找了解中国当代行程的根底和可能预见的轨迹。
1923年春暖花开的季节,他趁着40岁生日,带着孩子们游览了中山公园、北海
公园、景山公园等可以看到春草破土、树叶吐绿的地方。他还不顾路有积雪登上了
长城八达岭,在居庸关前和慈禧太后逃离北京的望京石上驻足。他要保持自己虽然
已到中年,却还像青年一样步履骄健的体魄。
4月,史迪威想试试自己的汉语能力,不带翻译,不搭旅伴,独自一人到了长江
以南沿海的浙江省、内陆的江西省和湖南省。有时他一人步行在堤堰小路和陡峭的
山坡上,有时则独自乘小舟在水乡间荡漾,江南春天的田野景色,实在使他心旷神
贻。
同时给他留下难忘印象的,还有江南农民的勤奋、聪慧。他花了几天时间,徒
步在靠近山区的乡村旅行,每天走十到二十英里。道路是仅能走独轮手推车的小路,
高高低低、坑坑洼洼。那种装得满满的独轮车,只有中国人才有足够的耐心、力量
和技巧驾驭,史迪威钦佩他们,喜欢接近他们,认为他们非常善良、厚道,对外国
人是友好的,尤其对美国人,没有恶感和戒心,认为美国人是中国的朋友。史迪威
同他们攀谈,认为他们不关心自己国家的政治,只是要求不要打扰他们,使他们能
过太平日子。。刚刚从南方回到北京,史迪威又接受了作为武官代理人的最后一项
公务——北上外蒙古。6月下旬,他乘火车赶到张家口,当时那里是铁路的终点。接
着又坐了三天汽车,抵达外蒙的首府库伦。外蒙古已处在苏维埃俄国的影响之下,
苏俄红军于1921年进入这一地区,支持成立了临时人民政府,当地的蒙古人要求从
中国独立的趋向已十分强烈。史迪威在给使馆的报告中写道,库伦到处可见俄国人
插手的迹象,一支有500多名步兵和骑兵的苏俄红军控制着这里的局势,他们有少量
机枪,但缺乏弹药,没有攻击力量。他认为,蒙古人已经决心摆脱北京政府的统治,
这个地区可能会永远地同中国分开。
1923年7月,史迪威担任语言军官的4年任期已满,陆军部要他回美国¥体宁堡
步校进修战术课程。家居北京的三年,使史迫威和他的家人对这座文明古都和热情
好客的北京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小女儿史文森生在北京,已长到两岁多,正(口
衣)呀学语地模仿着好听的北京话。虽说是返回祖国,他们却有一种离别家乡的感
觉。7月9日,他们登上了离华赴美的轮船,史迫威望着这块广袤的大陆百感丛生。
黄河两岸,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汗水;他也对这个与美国西
海岸隔洋相望的国家有了细致入微的了解,这为他日后创造辉煌业绩铺下了重要的
基石。正是:光阴似箭留不住,回首再看艰辛路;人间珍贵心相印,情系京华若故
土。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钢铁将军史迪威
第八章 驻军津门
二进军校添才干,思念东方望眼穿;
远涉大洋再来华,驻军天津十五团。
1923年7月,史迪威进了美国南部佐治亚州的美国陆军本宁堡步兵学校。到这个
学校进修步兵课程,是史迪威自己提出的要求。这个步校每期接纳250名陆军军官,
分别在普通班和高级班学习。校长布赖恩特·韦尔斯将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
任欧洲远征军第4军参谋长,是史迪威的老上司。他非常赏识史迪威的军事才干、刚
直性格和高度的责任心。史迪威在步校高级班学习一年毕业后,便担任了辅助校长
工作的助理执行官。1925年,史迪威又以优秀毕业生资格,转到堪萨斯州利文沃思
堡的指挥和参谋学院继续深造。按陆军部的规定,只有在这个学校毕业的军官,才
有可能升任高级指挥官。
利文沃思军校教授的主要课程,是指挥官接受作战任务后的职责。包括:对任
务的说明,对敌情的分析,战术选择,制定方案,实施计划及其讲解、制图,进行
野外演习等等。此外,还有战时动员、部队调动、行军、救援、供应、侦察、防卫
措施、阻滞作战、撤退、改变方向、追击等等。课程繁琐,要求严格,学员们只有
拼命苦干才能应付。由于学员精神压力过重,学员队曾发生过几次自杀事件。
史迪威进西点军校时是年岁最小的学员,现在他成了学校中年龄最大的学员。
许是实际工作磨练了他,他认为不值得去拼命拿好成绩,达到毕业水准就够了。所
以,他晚上照常是10点钟睡觉,绝不像许多人那样学习到深夜或凌晨。班上最用功
的是西点军校1915年级学员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毕业时他名列第一。史迪威毕业
时,校长在他的成绩簿上的批语是:“有常识和幽默感。”
法国参谋学院在西方军界名声最显赫。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史迫威就向往去
那里学习,在利文沃思军校学习期间,他又为此提出了申请。然而申请获准之后,
他得知有重返中国的机会,便毅然改变初衷而积极活动到中国去。尽管这次不是去
北京公使馆任武官,而是去驻天津的第15步兵团任营氏,他也十分高兴。妻于威妮
和孩子们更是喜出望外,好像中国是他们的故乡。
史迪威急于要见到去中国的调令,三番五次发信询问在陆军部工作的同学惠普
尔。惠普尔回信说:“你简直是一个杰出的中国人,是担任这个战斗部队军官的最
合格的人选。”但史迪威仍不放心,又发电报去催。惠普尔回信宽慰他:“放心!
别人得不到这个职位,那些背后有参议员支持的家伙,谁都没有你的条件合适。你
要随时准备出发。”果然,在学期结束前调令下达了。史迪威一家到卡梅尔度过暑
假之后,于1926年8月20日再次乘坐陆军运输船前往中国。威妮和孩子们都有一种即
将回家的心情。
到中国了!和1920年到中国一样,是个秋高气爽的季节,史迪威一家要在有英、
美、法、日、俄、德、意、比、奥等九国租界的天津市住下来。
天津的外国租界不但最多,而且面积也最大,共占地23350。5亩,是清政府所辖
天津城区面积的8倍。从1856年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起,这里就成了帝国主义列
强在中国华北的立足点,控制了天津最好的地段以及铁路与海河的交通要道。天津
被分割得支离破碎,是典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
美国陆军第15步兵团的兵营,设在九国租界的中心,是些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
前边有一个练兵场,面积约三四千亩,相当于美国大城市的一个街区,通常称为
“美国大院”。大院里除了营房外,还有军人医院、军人俱乐部、娱乐厅等。娱乐
厅里每周上映三四部美国影片,展示美国的新潮流、新时尚。 史迪威从未到过天津,以为天津也是北京那样富有中国古老文明色彩的城市。
事实却相反,这叫他非常失望。原来那些和北京一样的街道、民房,早已在26年前
被八国联军的炮火夷为平地了。代之而起的是些英国旧时代那种沉闷的西方式建筑
物,根本找不到北京那种四合院式的平房宅院。他无可奈何,只好住进英国租界赛
马路24号院里一座备有笨重家具的三层楼房,全家人为此都不高兴。
史迪威到职时,英国租界最大,占地6149亩,日本租界也很大,占地2150亩,
美国于1860年攫取过130亩租界,后来并入了英国租界,而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
却把德国1900年攫取的4200亩租界的大部分据为己有。这本应是归还中国的土地,
如今却成了美国的租界和兵营。
天津的租界也和上海一样,行政权不在中国手里,由英国派出的印度锡克人当
警察,管理租界的主要街道。史迪威到这里时,以德皇凯撒·威廉命名的大街,已
改为用美国总统命名的伍德罗·威尔逊大街。英国祖界叫维多利亚路,法国租界是
法兰西大街,意大利租界叫意大利街。九国租界严然是世界列强瓜分中国的缩影。
驻九国租界中心的第15步兵团,是1900年为同“义和拳”作战由菲律宾调来的,
1900年辛亥革命后增兵至两个营。第15团的另一个营仍留在菲律宾。在天津的两个
营约有50名军官,800名士兵,比英法两国的驻兵少一点,和日本驻屯军人数相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