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刚烈将军史迪威 >

第31部分

刚烈将军史迪威-第31部分

小说: 刚烈将军史迪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建议把已经和即将到达印度的中国部队留在该地,并利用美军飞机向中国空
运物资的回程,继续向印度运送部队,以便在那里组建2个军6个师共10万部队,就
近取得美式装备。蒋介石对把中国军队置于他的控制地区以外甚不放心,但是在印
度堆积的数万吨美国租借物资,确实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他不得不同意了史迪威的
这一建议。同时,他又十分急迫地催促史迪威,加快向中国空运物资的速度。
    史迪威对蒋介石的态度感到厌烦,他丝毫也不重视中国军队的整编问题,却不
顾“驼峰空运”的实际困难,只把眼睛盯着美国的物资援助。“他们还是老一套的
心理,似乎有了飞机、坦克、大炮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史迪威有些激动地对蒋
介石说:“中国军队的软弱固然有缺少武器装备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原因并不在
此。要赢得战争的胜利,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彻底地重新整顿陆军部队。”
    在所有场合从不离蒋介石左右的宋美龄,看出了史迪威的不满。她走过去,坐
到史迪威身边,似乎很真诚地说:“你的计划是很好的,但是很多中国军队还存有
地方派系色彩,平时裁军尚且会酿成风潮,在目前战争条件下,采取这种断然措施,
大元帅不能不考虑政治上的某些影响。”史迪威回答说:“这些问题,以我在华多
年的观察,当然心里有数。但是,现在有美国站在大元帅一边,支持他,我们不应
因为一些小小的顾虑,而轻易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蒋介石和宋美龄窘迫地
笑一笑,表示出无可奈何的神情。
    尽管史迪威对可能遇到的阻力早有预料,但蒋介石顽固拒绝的态度仍使他大为
失望。不对庞大臃肿的中国部队进行整编,他的全部对日作战计划都将无从下手。
他深深地感到:“中国政府掌握在一个无知、专横、顽固的人手中,他用恩威并施
的手段维持其统治基础。这个政府与某些家族和财团紧紧地连在一起,一旦脱离这
种联系,它就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面对危急的情况,它除了硬撑下去之外,拿
不出其他办法来。”
    在以后的几天里,史迪威的身体逐渐好转,但心情却愈加困惑和苦闷。他不由
得想到:“我下一步该怎么办?是袖手旁观,还是辞职而去?”
    蒋介石对史迪威深感恼火。这个深谙中国内情又锋芒毕露的美国佬,实在让他
难以招架。当初提请美国人出任中国战区参谋年时,他就叮嘱正在华盛顿的外交部
长宋子文,此人“不必熟悉东方旧情”。他担心,一个洞察中国内幕的外国人,很
可能会对他的统治方式提出某些异议。果然不出所料,史迪威关于整编军队的建议
如同一支锋利的投枪,直指他的痛处。这一建议固然万难接受,但如果坚辞拒绝,
又唯恐影响美国的对华援助,他确实感到十分棘手。这时,他想到了另一位美国在
华军官和他的空中作战计划。
    这个人就是美国志愿航空队指挥官克莱尔·陈纳德。陈纳德曾在美国空军中积
累了近20年的飞行经验,驾驶技术十分精湛。以他为核心组成的一个“三剑客”特
技飞行队,曾赢得了“空中飞人”的美誉。当时美国空军中流行的观点是“轰炸机
制胜论”,而他却狂热地迷恋于战斗机的空中搏斗。1934年,他曾写了一本小册子,
题为《驱逐机在防御中的运用》,突出强调战斗机在空战中的决定作用。为了宣传
他的战术思想,身为空军上尉的陈纳德,上下活动,甚至公开抨击一些更重视轰炸
机的高级军官。但是,这不仅未能说服人们接受他的观点,相反,却使空军的高层
领导对他狂妄的表现欲和不守本分的权势欲深感厌烦。
    1936年,46岁的陈纳德抱着怀才不遇的遗憾,以临时少校军衔从美国空军提前
退休。第二年,他应中国航空委员会的高薪聘请,来华担任该委员会的顾问。曾任
蒋介石政治顾问的澳大利亚人端纳送给他一句忠告:“在中国,只有委员长夫妇说
了算,其他人都是听命于他们的。只要抓住委员长和夫人,你就可以做你愿意做的
任何事情。”陈纳德牢牢记住了这句忠告,他积极地向蒋介石和宋美龄献计献策,
并博得了他们的赏识。尤其是担任中国航空委员会秘书长的宋美龄,对他更是格外
青睐。中国“第一夫人”的娇美容貌、绰约风姿和高雅气质,也使极富浪漫色彩的
陈纳德为之倾倒。他把宋美龄的第一次召见称作“终生难忘的会面”,并在当天的
日记中写道:“在我的心目中,她将永远是一位公主。”
    1940年11月,陈纳德奉蒋介石之命,带着一份购买500架飞机的订单和招聘美国
退役飞行员来华参战的计划返回华盛顿。不久,美国决定向中国提供租借物资,并
从原定提供给英国的作战飞机中拨出100架给中国。陈纳德根据中国提出的条件,以
每月750美元的高薪和每击落一架日机奖励500美元的优厚待遇招聘了一批飞行员和
地勤人员。1941年8月,美国志愿航空队在缅甸境内成立,同年12月开始参加对日空
战,并很快就取得了辉煌战绩,这给陈纳德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中国战区成立之后,志愿航空队纳入美国陆军航空部队建制,编为第10航空队
第23战斗机大队,陈纳德也在蒋介石和宋美龄的积极争取下,被美军授予准将军衔。
从4年前郁郁不得志的临时少校,到今天肩上那一颗闪亮的银星,他深深体验到了追
随委员长夫妇给他带来的巨大利益。
    这时,他又踌躇满志地向蒋介石提出了一项宏伟的空中作战计划。他认为,如
果美国能提供500架作战飞机和100架运输机,并授予他对中国战区的空军指挥全权,
他就能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里,打败日本空军,赢得战争的胜利。他根本不考虑什
么实际的可能性,而只想以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大胆方案引起委员长和美国方面对
他的重视。
    陈纳德的计划确实对蒋介石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这好像是给他指出了一条既
不用实行任何改革,也不用消耗多少实力,轻而易举就可以取得战争胜利的捷径。
于是,蒋介石暗自在心里打好了一个如意算盘,他准备以诱使美国提供一支强有力
的空军力量为条件,与史迪威达成某种妥协。
    6月24日,蒋介石再次约见史迪威。尽管一开始的谈话仍然有些不愉快,但气氛
很快就发生了变化。蒋介石表示,可以接受在印度装备和训练中国军队的计划,甚
至还答应再向印度空运5万中国部队。关于这支部队的指挥权问题,他接受了史迪威
提出的撤换杜聿明的要求,同意由史迪威担任驻印部队的总指挥并负责训练工作,
另由罗卓英主管行政和军纪。同时,他提出了由美国提供500架作战飞机和保证每月
空运5000吨物资的要求,并对史迪威叮嘱说:“关于飞机数目和空运吨位的事情,
实在是维持中国战场现状的基本条件,希望参谋长给予特别的注意。”
    史迪威并非不重视对华援助问题,他曾经一再打电报、写信向史汀生和马歇尔
提出援华的具体项目和数量,以至马歇尔都感到有些不耐烦。有一次,他甚至来电
批评史迪威过于急躁。宋子文也曾打电报给他,劝他不要火急火燎地催促美国陆军
部,因为美国对华运输实在是大艰难了。租借物资从美国东海岸装船后,首先要穿
过大西洋和印度洋,经过近2万公里的海运,然后从卡拉奇上岸,经过2500公里的铁
路,运抵加尔各答;再经过孟加拉至阿萨姆的窄轨铁路,运到空运司令部的各机场,
最后才能飞越“驼峰航线”到达昆明。尤其是最后一段的“驼峰空运”,更是十分
危险。在1942年至1945年的3年间,空运司令部共损失468架运输机,平均每个月摔
下来13架。牺牲和失踪的美国飞行员与机务人员共达1579人。因此,如果不改善运
输条件,蒋介石提出的援助数额是很难实现的。
    尽管如此,蒋介石就中国驻印部队作出的有限许诺仍然激起了史迪威的一点希
望。有了第一步,他就可以促使蒋介石走出第二步、第三步,或许能够逐渐达到整
编所有中国军队的目的。但是,一个突如其来的事件,使刚刚出现好转的形势骤然
恶化,并由此导致了史迪威与蒋介石之间的一场严重冲突。
    事件缘起于中东战局的突然危机。6月21日,隆美尔率领的德意联军攻占利比亚
东部的托布鲁克,英国守军3万余人缴枪投降,埃及和整个中东面临着落入德意之手
的巨大危险。为了挽救中东的危局,美军参谋部于6月25日命令驻印度的第10航空队,
将该部的重型轰炸机和空运司令部的运输机全部调往埃及,空袭德军的后方运输线。
同时还命令把一批正在运往中国途中的A-29型轰炸机,留在苏丹的喀土穆,以支援
英军作战。
    美军参谋部在通知史迪威的同时,已直接把命令发给了第10航空队。尽管史迪
威对此十分恼火,但也无力改变这一决定。他完全可以想象到,蒋介石得知这消息
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他在日记中发出了叹息:“现在我能对大元帅说什么呢?我
们所有的诺言都没有兑现,却还要喋喋不休地对他说:坚持干吧,老兄。”
    第二天上午,史迪威急忙赶到蒋介石处,把上述情况告诉了他。蒋介石闻听此
事,立即大发雷霆。他怒气冲冲地对史迪威说:“既然罗斯福总统把第10航空队交
给中国战区使用,就该归我指挥。为什么如此重大的调动,竟然不经我同意?”史
迪威解释说:“抽调中国战区的力量,我也极不赞成。但是,中东局势确实十分危
险,这不仅关系到同盟国的战略全局,而且也关系到中美之间的海空航线。”蒋介
石打断了他的话,说道:“埃及的局势严重,难道中国的局势就不严重吗?浙赣地
区的形势也十分危险,为什么中国战场就不受重视?”
    蒋介石的抱怨是直接对着美国的。4且18日,美国海军航空兵的16架B-25型轰
炸机,从太平洋上的“大黄蜂号”航空母舰起飞,轰炸了日本的东京、大版、横滨、
名古屋等城市。随后,飞机降落在浙江衢州一带的中国机场。日军为防止美国飞机
再次空袭日本本土,遂于5月中旬调集8个师团约14万人,发动了浙赣战役。至6月下
旬,日军先后攻占金华、衡州、上饶、鹰潭等浙赣线要地,摧毁了衢州、玉山、丽
水等地的空军机场,给中国军队造成重大损失。美国轰炸东京的行动,事先以保密
为由并未征得蒋介石同意,事后对中国遭受的报复性进攻,也没采取积极的救援措
施,现在又要剜中国战区的肉,去补中东战场英国的疮,蒋介石自然感到愤愤不平。
    他把心中的不满,全都发泄到了史迪威的头上,疾言厉色地说:“罗斯福总统
答应的援华物资数量,现在执行的还不到1/10。我绝不怀疑总统的诚意,但事实如
此,是不是你工作不力的缘故?你作为我的参谋长,美国援华物资能否如期保量运
来,应该是你的责任。”
    蒋介石的无端指责,彻底打消了史迪威原来抱有的一点同情。在他看来,美国
纵使有一万个错,也轮不到蒋介石来指手划脚;他本人既是中国战区的参谋长,同
时又是美国的驻华代表,他绝不能容忍蒋介石的这种蛮横态度。“我狠狠地反驳了
他们。”史迪威严肃地指出了他就援华物资向美国提出的要求,盟国军火分配部确
定的物资分配计划和月前运输上的困难。
    “我不要听。”蒋介石又一次打断了史迪威的话。他听惯了阿谀奉迎和唯唯诺
诺,对史迪威的反驳感到怒不可遏。“倘若英美认为中国战场仍有保持的必要,就
绝不该一再无视中国的利益。我要你马上派人回去报告,我想知道英美是否还把中
国战区当作同盟国一个战区,否则我自有办法。”说完,竟站起身来拂袖而去。宋
美龄在后面,像鹦鹉学舌似的又重复一遍,“请记住,委员长要同盟国就中国战区
有无存在和支持的必要,作出‘是’或”‘不是”的明确回答。”
    过了两天,蒋介石夫妇又一次约见史迪威。正式要他向美国政府转交带有时间
期限的三项“最低要求”。第一,美国必须在8月至9月之间向印度派出3个步兵师,
以重新打通中国至缅甸的交通线;弟二,8月底以前,中国必须得到500架作战飞机,
并保待这个水平;第三,从8月开始,空运司令部必须保证每月向中国运送5000吨物
资。宋美龄还特别声明,这些条件是维持中国战区的“最低要求”,如果同盟国不
能满足这些要求,他们就取消“中国战区”,作出“其他安排”。
    史迪威对这种卑劣而愚蠢的要挟手段十分反感,但是他仍然如实地向罗斯福总
统和美国政府报告了蒋介石夫妇对第10航空队调动问题作出的反应,以及他们提出
的所谓“最低要求”,并准备派他的高级助手格鲁伯准将回国,直接向华盛顿汇报
中国战区的目前状况。不过,当宋美龄要他在报告上附署个人的赞同意见时,他断
然拒绝了。作为一名美国军官,他不能去支持一份对本国政府带有最后通牒性质的
文件。宋美龄又转而对他施展起中国“第一夫人”的魅力,她私下里对史迪威说:
“我们会帮助你成为一名四星上将。”这套许诺和收买的伎俩对陈纳德或许有用,
但史迪威却根本不屑一顾。他在日记中写道:“见他们的鬼去吧!”
    面对蒋介石夫妇的种种压力和诱惑,史迪威丝毫也不为之所动。他认为,要让
美国在8月底以前满足蒋介石提出的三项要求,“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但他们却如此
愚蠢地以为我们会答应。……他们正在犯一个严重的错误”。同时,蒋介石根本没
把他看作美国总统的代表,而把他当成一个必须对他们“唯命是从的傀儡”和可以
随意摆弄的“小丑”,似乎他的任务就是为他们的每一个要求去向美国政府游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