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烈将军史迪威-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哎,我说乔,你对这个坏消息有什么想法?”罗斯福以十分诚恳的态度开始
了他们的谈话。他坦率地承认:“我们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史迪威不想停留在这
个问题上,其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他急切地想知道“这对我们的对华政策会有什么
影响”。罗斯福又像往常一样,海阔天空地谈起了“提高中国的地位”和“美中友
谊”等问题。不过他也明显地产生了疑问,这就是在同盟国的支持和帮助大大受到
限制的情况下,蒋介石政权还能否在对日战争中坚持下去。史迪威认为,如果日军
再发动大规模进攻,蒋介石可能就难以支撑。罗斯福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说:
“好吧,那我们就该寻找另外一些人物或集团,以便继续把战争坚持下去。”史迪
威告诉他:“这些人也许正在找我们。”罗斯福完全同意这一看法,他接着说:
“他们会来找我们的,他们确实喜欢我们。”尽管罗斯福到此为止,马上又把话题
转到了不着边际的一些事情,但关于“寻找另外的力量”的提法,仍给史迪威留下
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事实上,史迪威对“另外的力量”了如指掌,其中也包括已发
展到近50万人的八路军。
12月12日,史迪威回到重庆。他发现,蒋介石故伎重演,又一次以“中国战区
危机”为由,提出了新的三项要求:第一,美国提供10亿美元的贷款;第二,为第
14航空队和中国空军增拨至少是现有数量两倍的作战飞机;第三,驼峰的空运量增
加到每月2万吨。这一次即使是罗斯福想退让,也无法满足蒋介石如此巨额的要求了。
12月15日和16日,史迪威和蒋介石、何应钦等人连续两天召开会议,讨论缅甸
战役问题。结果是史迪威已经预料到的,“今天我们获胜的机会甚至比1942年还要
小”,“条件不成熟”,“我们要等待时机”等等。总之,“这小畜牲根本不想打”,
愤怒的史迪威又一次在日记中写下了骂人的话。
宋氏姐妹也出面帮助史迪威做工作。宋美龄曾沮丧地告诉史迪威:“我苦苦哀
求了他,什么办法都用了,就差杀了他。”
反攻北缅,打通中印公路,对中国战场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尽管英国人不愿
更多地出力,但中国军队显然有责任为自己打开一条获取援助的地面通道。12月19
日,蒋介石终于做出了有限的让步,同意由史迪威指挥中国驻印军在利多方向投入
战斗。但他同时表示,如果英国海军不采取行动,他决不让云甫的远征军参加缅甸
作战。蒋介石还同意授予史迪威指挥和使用中国驻印军的“全权”,不受干预,可
以解除任何一名军官的权力。但是,“不要为了英国人的利益牺牲这支部队”。根
据来美龄的要求,蒋介石把对史迪威的授权写成了正式文书,并盖上了委员长的红
色印章。
蒋介石的让步和授权,使史迪威燃起了胜利的希望,一个军人的热血在周身沸
腾。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终于有了一个机会,可以杀向密支那,包围孟拱,甚
至在远征军坚守的情况下打进云南。这也许只是一个愿望,但它毕竟是可能的。”
第二天,史迪威便急不可待地离开重庆,飞往印度。正是:动辄得咎难放手,时乖
命赛多悲愁;卧薪尝胆谋大计,峰回路转披甲胄。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钢铁将军史迪威
第二十章 鏖战缅北
胡康河谷弹如雨,孟拱河谷鏖战急;
飞兵天降密支那,日军王牌命归西。
史迪威怀揣蒋介石授以“全权”的手令,满心欢喜地离开重庆,于12月21日赶
到印度的利多。他不顾旅途的劳累,立即找来中国驻印军将领召开会议,研究反攻
缅北的作战计划。
关于中国驻印军的进攻目标和作战计划,史迪威早已成竹在胸。他准备率领部
队从利多出发,跨过印缅边境,首先占领新平洋等塔奈河以西地区,建立进攻出发
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而后翻越野人山,以强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战术,突破胡康
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最后向八英方向发展进攻,与云南的中国
远征军会师,打通中印公路。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中国驻印军虽然经过兰姆加尔的整训,全部换上了美式装备,火力和机动性有
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中国军队毕竟从未对日军打过大规模的进攻战役,缺乏这方
面的作战经验。目前可以投入作战的部队,只有新38师和新22师,兵力不到3.5万
人。刚从国内空运来的新30师,眼下尚在兰姆加尔整训和换装,还要等一段时间才
能开赴前线。右翼英帕尔的英军,虽然集结了第14军和第15军共6个师,但何时能够
发起进攻,还不清楚。云南的中国远征军的11个师,蒋介石已明确表态,只要英国
海军不在缅甸南部登陆,他就不让这些部队入缅。驻印军的缅北反攻,可以说是孤
军奋战,兵力上对日军并无优势。
从利多到密支那的作战路线,要经过野人山中的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地形极
为复杂。这里崇山峻岭、飞崖叠峰、森林蔽日、河流纵横。部队难以机动,难以展
开,难以充分发挥火力优势,后勤补给更是十分艰难。
当面之敌日军第18师团,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该师团有3.2万人,是日军的一
支王牌部队。1937年,它参加过进攻上海和南京的作战,是制造南京大屠杀的元凶
之一。1938年,它又南下在广东大鹏湾登陆,攻占广州。1939年在广西钦州登陆,
投入进攻南宁的作战。1940年,它被调往南洋地区专门进行丛林作战的特别训练。
于1941年占越南、进泰国、横扫马来亚。翌年2月,它在新加坡创造了以3万多人迫
使8.5万英军缴枪投降的奇迹,随后又投入缅甸作战。长期的热带丛林作战经验,
使其获得了“丛林作战之王”的美称。原任师团长牟四口廉也已升任缅甸方面军第
15军司令官,现任师团长田中新一中将,曾任日军大本营作战部部长,是个诡计多
端、老谋深算的指挥官。
尽管如此,史迪威仍然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他必须打赢这一仗,因为这不仅可
以打通中印公路,增加对华援助;而且可以有力地证明他的观点:只要加强整训,
更新装备,实施正确指挥,中国军队完全可以战胜任何强大的敌人。他认为,如果
能让蒋介石看到中国驻印军的战斗力,或许能促使他在整编军队、进行军事改革方
面,采取积极一些的态度。
史迪威请已先期入缅的新38师师长孙立人介绍了前线情况。两个月前,新38师
为掩护中印公路的修建,已派出第112团进入缅甸境内。当时,日军第18师团主力尚
在密支那及其以东地区,印缅边境仅有日军少数守备部队。10月24日,第112团开始
攻击前进,29日占领新平洋。11月上旬,该团进至于邦地区时,遭到日军的顽强抵
抗,前进受阻。 日军第18师团发现中国军队入缅后,立即调整部署,以第114联队留守密支那,
以第55联队和第56联队向前线增援,师团指挥部亦向前开进。12月中旬,第56联队
主力到达于邦地区,向中国军队发动反扑,被我军击退。目前,战场呈胶着状态。
史迪威认为,必须乘日军主力立足未稳,迅速发起进攻,占领于邦,掩护后续
部队入缅。第二天,他便赶到新平洋,建立了指挥部。23日,召集新38师各师、团
长开会,部署对于邦的进攻战斗。此时,新38师第113团和第114团已到达前线。史
迪威决定,以第113团担任正面进攻,第112团和114团分别从左右两翼,向日军侧后
攻击。
24日清晨,史迪威离开新平洋徒步赶往前沿阵地。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步行,在
战斗开始前20分钟到达了担任正面进攻的第113团第3营指挥所。军官们惊呆了,一
位60岁开外的中将、战区副统帅,竟跑到第一线的营级指挥所来视察战斗,这他们
在中国军队里从未见过。
在整个反攻缅北的进程中,凡到战斗激烈之时,史迪威总会出现在第一线的团
或营指挥所里,他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督促官兵们进攻,鼓舞部队的士气。一位曾
在新38师任营长的王及人先生回忆说:“总指挥史迪威……常亲临前线督战,方法
很特别。如果一个敌人阵地久攻不下,他就独自开着小吉普车到前线团部蹲着不走,
他表面上从容不迫,说是到前方来看你们打仗。团长当然心中明白,只好让副团长
陪着他不让他乱跑,自己到前线去指挥作战。如果等了一两天还不见攻下来,他又
到前线蹲着不走,弄得人们为他提心吊胆,师长也不得不到前线来陪着他。等到敌
阵地攻下来了,他讲几句奖励的话才高高兴兴离去。”
上午9点,于邦战斗打响,炮兵部队进行了1个小时的炮火急袭,370多发炮弹在
敌人阵地上开花。10点零5分,随着一阵嘹亮的冲锋号,部队向敌人发起了攻击。史
迪威看着驻印军官兵一个个地夺占敌人的据点,心中感到十分喜悦和快慰。“中国
人打得很好,这些人勇猛无畏,下级军官是好样的。”那天晚上,史迪威回到司令
部,在日记里写下了自己的观感。
10月29日,新38师经过6天的激战,全部夺占了于邦的日军阵地。日军第56联队
丢下300多具尸体,仓皇向后退却。
于邦战斗初战告捷,充分显示了中国军队经过兰姆加尔整训之后,战斗力特别
是攻击能力的明显提高,大大鼓舞了驻印军官兵打败日军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也给
日军以巨大的震撼。据日军战史记载:“过去,日军一个大队(相当于一个营)对
付中国一个师绰绰有余。尤其是在九州编成、转战中国、素有把握的第18师团,与
中国军战斗最有自信。岂料胡康河谷的中国军,无论是编制、装备,还是战术、技
术,都完全改变了面貌,……使我军损失惨重……按此情报后,全军不禁为之愕然。”
战斗结束后,史迪威于12月31日飞往新德里的东南亚战区司令部。本来,史迪
威把缅北作战当成了躲开蒙巴顿和蒋介石的“避难所”,他对这两个人推三挡四、
讨价还价的那一套,实在厌烦透了,唯一的愿望就是作战。可是,重庆和新德里还
是不断地用各种电报来纠缠他,尤其是蒙巴顿,在他刚刚开始作战的时候,就一再
提出所谓的“指挥权”问题。史迪威只好利用作战间隙飞往新德里,与蒙巴顿了断
此事。
史迪威的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在东南亚战区序列中称为“北方作战司令部”,
与英帕尔的英军第4集团军处于同等地位。蒙巴顿要求史迪威和第4集团军司令斯利
姆中将,统一服从战区地面部队司令乔治·吉法德爵士的指挥。吉法德在驻印英军
中一贯以消极、保守、无能而著称,许多人认为,他的唯一本事就是“可以确保在
他的管辖范围内不发生任何战斗”。史迪威极为厌恶此人,把他称为缅甸的“何应
钦”。因此,他断然拒绝接受青法德的指挥。
但是,蒙巴顿一再坚持,不肯退让。他“说个没完,说他指挥不了啦,他不知
道我们在什么地方啦”,等等。为了打破僵局,史迪威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
提出:“在我的部队到达加迈之前,我打算接受斯利姆将军的指挥。”事前,中英
双方已达成协议,驻印军在进入加迈以前,归英国方面指挥;到达加迈以后,即归
还中国指挥。斯利姆将军在第一次入缅作战时,就曾与史迪威并肩作战,是一位战
斗精神很强的军人。尽管他的职务比作为战区副统帅的史迪威低一些,但史迪威表
示:“我可以在一个下士的手下打仗,只要他让我上战场就行。”
虽然蒙巴顿不得不同意了这样的安排,但心中耿耿于怀,他写信给马歇尔,对
史迪威提出指责。马歇尔复信说:“假如你能作一些深入了解,你就会发现,他只
是想毫不拖延地干几件事情。……对于任何一个旨在向敌人发起进攻的建议和作战
行动,他都会为之贡献出最大的精力和勇气,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和想象力。……他
的缺点是对于一些人的保守观念和行动缓慢缺乏可心——在当前紧急的形势下,这
实在是个非常可爱的缺点。”
史迪威新德里之行的一个重要收获,是把美军的加拉哈德部队从英国人手里又
要了回来。这支部队在美军中的正式番号是第5307暂编团,1943年8月魁北克会议决
定派往中缅印战区。全团3个营,共3000多人,系由南太平洋战区和加勒比地区的美
军中抽调人员组成,多数是有作战经验的老兵。最初,这支部队由英军将领奥德·
温格特指挥。温格特准将早先在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创造了一种远距离渗
透战术,成为名噪一时的远程突击战术专家。加拉哈德部队到达印度后,根据温格
特准将的指导,接受了这种新战术的训练,向敌后进行渗透和突击作战的能力大为
提高。能得到这支部队参加战斗,史迪威更增强了击败日军王牌师团的信心。
史迪威在新德里只停留了一天,便匆匆赶回缅北前线。1月2日上午,飞机直接
降落在新平洋刚刚建成的机场上。史迪威立即召集驻印军将领,部署下一阶段的战
斗。
此时,日军第55、56联队已退守达罗至太白加一线。这里是胡康河谷中一块少
有的平缓地带,塔奈河曲折婉蜒横贯其间,日军在河对岸凭借突起的山地和热带丛
林构筑阵地,以阻止中国军队的进攻。其主力部署在太白加一带,企图乘驻印军发
动攻击、兵力分散之机,从右翼实施反击。
驻印军新38师正从于邦地区向太白加攻击前进,廖耀湘新22师的先头部队第65
团已进至新平洋。史迪威决定,以新38师第113团向太白加日军第56联队之左翼攻击;
第114团为主要突击方向,进攻太白加敌之右翼,并切断日军第55联队与第56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