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刚烈将军史迪威 >

第45部分

刚烈将军史迪威-第45部分

小说: 刚烈将军史迪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面的压力,他在国内的地位由于军事上的失败、经济上的崩溃和民主运动的高涨
已经十分虚弱了,退让一步就意味着他的彻底垮台。但是,他又不能彻底地得罪美
国,要找出一个既不触怒罗斯福又拒绝史迪威的两全之策并不容易。9月20日,他批
准了史迪威拟定的桂林防御计划,冷静地在寻找反扑的机会和途径。
    史迪威在胜利的喜悦中产生了错觉,罗斯福给了他前所未有的坚决支持,似乎
总统已完全接受了他的主张,乘胜前进,蒋介石就不得不退缩。他认为:“显然蒋
介石在倾听我们的建议,他改变了桂林的计划,派白崇禧前去指挥,枪决了第93军
军长,准备从西北调6个师南下。显然他准备移交指挥权,并将使用共产党部队。”
    9月23日,他找到了一套自认为可以“打破僵局”的办法,其中主要的一条就是
派他去延安同共产党谈判,说服他们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和他本人的指挥。他设想
了5个条件:1.共产党承认大元帅的最高权力,通过史迪威本人接受命令;2.在黄
河以北使用共产党的部队,不与中央政府的军队接触;3.提供5个师的装备和军火,
并给予大炮支援;4.使这些共产党的师始终保持充分的实力;5.国共双方在打败
日本之前停止讨论政治问题。
    史迪威提出这一问题可能基于两点想法。首先,他确实对共产党人有好感,而
共产党人也向他表示过愿接受他的指挥。他曾在一篇笔记中写道:“根据我的观察
来评判国民党和共产党,国民党腐败,玩忽职守,混乱,经济崩溃,苛捐杂税,言
行不一。……共产党的纲领则是……减税,减租,减息,提高生产和生活水平,参
加管理,实践诺言。”9月13日,他在重庆会见了两名共产党的使者,他们转达了朱
德和毛泽东对史迪威的问候,“他们表示愿意在我的指挥下进行战斗”。同时,美
军观察组也从延安转来过同样的信息。其次,如果能把共产党的军队置于他的指挥
之下,并通过他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这或许能解决蒋介石的一个重大疑虑。
    9月24日,当赫尔利拿着史迪威的建议去见蒋介石的时候,蒋介石以十分坚决的
态度,要求美国方面召回史迪威。他对赫尔利说,我绝不能变更三民主义之民主政
治,坐看共产党赤化中国。史迪威完全缺乏政治头脑,我已经对他失去了最后一点
希望和信心。因此,我不能让他担负中国战区的指挥权。据赫尔利说,他曾尽力规
劝蒋介石收回成命;而据国民党方面的记录,赫尔利也攻击了史迪威性格粗暴,声
称他曾起草电报,要求美国政府把租借物资管理权交给蒋介石,但史迪威拒绝签发
等等。蒋介石交给赫尔利一封给罗斯福的电报,要求另派一名“富于友谊合作精神”
的美国将军来接替史迪威,并保证“竭诚欢迎”和“全力支持”继任者。第二天,
赫尔利将电报转给了罗斯福。
    史迪威听到这一消息,感到十分气愤。他随即向马歇尔报告了发生的全部情况,
希望能得到有力的支持。他认为,蒋介石一贯是朝三暮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只要美国方面坚持立场,局面还是可以挽回的。
    华盛顿在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上发生了严重分歧。马歇尔和陆军部主张支持史
迪威,他们起草了一份措词激烈的电报,以反驳蒋介石的各项指责。但是,罗斯福
总统不同意签发这份电报。他曾接到赫尔利的报告,认为蒋介石并不是拒绝接受美
国人执掌中国军队的指挥权,而完全是由于个人性格上的不和,拒绝接受史迪威。
这种虚假的表象,掩盖了这场冲突的根本原因和实质。蒋介石也确实信誓旦旦地保
证,“竭诚欢迎”除史迪威以外的任何美国将军。特别重要的是,刚刚结束的第二
次魁北克会议,已经决定改变把中国大陆作为击败日军主要战场的方针,美国已经
没有必要再去坚持对中国军队的指挥权。
    当华盛顿还在就此事争执的时候,罗斯福的高级助手霍普金斯私下里把总统愿
意召回史迪威的个人想法,透露给了当时正在华盛顿的孔祥熙。孔祥熙立即于10月
1日,将这一消息电告蒋介石。根据蒋介石的授意,宋子文马上用这个白宫后门出来
的“总统信息”,加强了对赫尔利的影响。形势在朝着对史迪威非常不利的方向发
展。
    10月1日,史迪威在写给妻子的信中倾诉了心中的苦闷,他写道:“罗斯福显然
抛弃了我。如果这个老傻瓜在这上面让了步,‘花生米’从现在起就会失去控制,
显然他已经这样做了。彻底的失败。我的良心是清白的。我贯彻了给我的命令。我
没有什么可遗憾的,除了看着美国受到欺骗。”
    10月5日,罗斯福给蒋介石发来了回电。这封电报是他和马歇尔互相妥协的产物,
虽然在文字上采用了一些马歇尔的强硬措词,但在实质上表现了罗斯福对蒋介石的
让步。电报对蒋介石取消授予史迪威指挥权的协议表示“惊讶和遗憾”,非常体面
地宣布由于中国战场形势的严重恶化,美国政府不再承担任命一名美国军官指挥中
国军队的责任;同时,电报同意免去史迪威中国战区参谋长的职务和管理租借物资
的责任。电报只提出了一项要求,让史迪威继续指挥在云南和缅甸的中国军队。
    史迪威敏锐地指出:“这是个软弱的有条件投降。”
    正如史迪威所估计的,蒋介石已从霍普金斯那里摸到了罗斯福的妥协意图,这
封回电只是更坚定了他赶走史迪威的决心。10月9日,他再次致电罗斯福,坚决要求
立即召回史迪威。为了使他的要求显得更“合理”,他还附上了一份洋洋洒洒的备
忘录,用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手法,罗列了史迪威的一大堆“罪状”。最为可笑
的是,他竟把豫湘桂的大溃败归咎于史迪威的缅北作战。
    赫尔利也终于露出了尾巴。早在来华之前,他就找到国务院,积极活动让他担
任驻华大使。史迪威把罗斯福的电报直接交给蒋介石,赫尔利认为这削弱了他作为
总统私人代表的地位。赫尔利来华不久就与中美合作所的梅乐斯打得火热,并通过
梅乐斯的电台给总统发报,而史迪威一贯坚决反对美国方面与戴笠的特务组织建立
关系。10月11日,赫尔利给罗斯福发去了一封中伤史迪威的电报。他告诉罗斯福:
“你和蒋介石之间不存在任何问题。除了关于对史迪威的任命外,蒋介石同意你的
任何要求和任何建议。”并且危言耸听地说:“我的意见是,如果你在这场争论中
维护史迪威,你将会失去蒋介石,并且还会一同失去中国。……如果我们让中国崩
溃,如果我们不能让中国军队继续参战,那么,即使天堂里所有的天使都发誓说我
们支持史迪威是对的,这也改变不了历史的结论。……我谨建议你解除史迪威将军
的职务。”
    史迪威听到这个消息后在日记中写道:“赫尔利……用一把钝刀子割断了我的
喉咙。”
    尽管史迪威的处境已十分艰难,前景已非常迷茫,但他仍然以高昂的热情、坚
韧的精神,密切关注着抗日战场。
    10月6日,史迪威飞往密支那,看望了那里的部队,检查了进攻八莫的作战准备
情况,工作了通宵。
    10月14日,史迪威飞往柳州,与白崇禧、张发奎一同研究了广西的防御部署。
    10月19日,“斧子砍下来了。”乔治·马歇尔来电告诉他,罗斯福已致电蒋介
石,同意把他从中国召回。罗斯福的电报随后到达重庆,把上述决定通知了蒋介石,
但总算维护了一点史迪威的名誉——肯定了他指挥缅北反攻、夺取密支那的重要功
绩。
    在随后的1天半时间里,史迪威怀着愤怒而沉重的心情,匆忙地向各方面的友人
告别。
    他致函延安的朱德将军,表示“对不能与您和您的不断壮大的杰出部队并肩抗
日深感失望”。同时,他命令美军观察组的约翰·谢伟思返回华盛顿,报告延安的
情况,以说服政府与共产党及其军队建立联系。
    他看望了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她哭了,很苦恼。”不到1个月前,宋庆龄曾会
见史迪威,希望他能代表中国出席世界和平大会。她认为,史迪威“比中国人更能
为中国办事”,“是替中国人民说话的”。
    他给陈纳德留下了一封很有礼貌的信,对他取得的显著战绩和中国人对他的爱
慕而感到骄傲。他从未把陈纳德看作是竞争对头,而只是认为他有点异想天开和桀
骛不驯,是个不懂规矩的下属。
    他向高斯大使辞行,得知他已决定辞职。由于赫尔利牢牢地拉住了蒋介石,高
斯大使几乎无事可做。高斯离开重庆后,赫尔利如愿以偿地就任驻华大使。
    蒋介石派了军事委员会的一名下级军官,给史迪威送来一枚最高等级的青天白
日大缓章。史迪威派一名同等级别的美国军官谢绝了。蒋介石还是彬彬有礼地约见
了史迪威,“‘花生米’说他对这一切感到十分遗憾;我为中国做了许多事,训练
部队——领导部队,等等。只是由于我们性格上的不和,他才要求把我解职。”史
迪威最后对蒋介石说:“无论你对我怎样看待,请记住,我的唯一目的只是为了中
国的利益。”蒋介石甚至一直把他送到大门口。
    10月21日午后,史迪威乘坐的飞机离开重庆。
    在飞赴印度的途中,他在昆明、保山、密支那、兰姆加尔稍事停留,看望了那
些一起战斗过的部队和军官们,看了看留下了他的足迹的山岭、密林、道路、河流。
但他不能向他们正式告别,华盛顿命令他必须对他的部队和军官严守秘密。
    10月27日,史迪威离开了中缅印战区最西端的卡拉奇。“黎明时离开机场。8点,
最后看了一眼中缅印战区。”他满怀感慨地写道:“一个人的经历,在广阔的世界
里和战争的洪流中,变得那么无足轻重。”尽管他已是名声显赫的四星上将,可美
国总统更需要中国。在罗斯福的眼里,蒋介石就是中国。同蒋介石的中国相比,他
宁肯牺牲一位“无足轻重”的将军。正是:披肝沥胆为扶倾,虚怀若谷论国共;以
怨报德响尾蛇,釜底抽薪缘总统。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钢铁将军史迪威        
      第二十三章  悲愤辞世
                有口难言心里话,欲写历史遭封杀。
                思念京城路难行,隔洋相望恨无涯。
    话说1944年11月初,正是美国总统大选进入最激烈角逐的时候。民主党候选人、
现任总统罗斯福和共和党候选人杜威为了击败对手,一面大肆渲染自己的宏伟蓝图,
一面寻找对方的弱点展开攻击。民主党由于罗斯福推行多年的新政和在战争中的杰
出表现明显占有上风,而共和党也不示弱,杜威用耸人听闻的方式宣称:共产党人
已经控制了新政。
    恰在此时,被罗斯福下令召回的史迪威,已经从印度起飞,就要回到国内。史
迪威由于在缅北特别是在密支那的杰出战绩,被美国人看成是了不起的英雄。这样
一位英雄不明不白地被解职,无疑是很难对公众作出交待的。因此,这一消息在美
国国内仍然密而不宣。为了避免麻烦,政府决定对史迪威采取“保护”措施。
    11月2日下午,史迪威乘坐的飞机在华盛顿降落。到机场迎接他的,只有他的夫
人威妮和马歇尔的副官弗兰克·麦卡锡上校。没有军政要员,没有欢迎仪式,连马
歇尔和史汀生都没有去,仿佛他是一个从前线溜回来的逃兵。
    麦卡锡驱车把史迪威夫妇送到梅耶堡军营的军官俱乐部,那里给他们准备好了
房间。这时才出现了两位将军,参谋部作战处处长汉迪将军和陆军部公共关系处处
长苏尔斯将军。苏尔斯和汉迪神情紧张地对史迪威说,形势是极富爆炸性的,对任
何人什么都不要说,也不要去看任何人。显然,他们是奉命而来的。
    吃晚饭时,麦卡锡突然问道:“将军,您什么时间离开华盛顿?”“什么?你
这是什么意思?”史迪威反间了一句。“就是那个……您打算住多久?”麦卡锡有
些尴尬,一时语塞了。“这就是说华盛顿不希望我呆在这儿,是吗?”麦卡锡点了
点头。史迪威接着说:“好吧!我和马歇尔将军谈过话就离开。”麦卡锡推托说马
歇尔要外出,几天内不会回来。史迪威斩钉截铁地告诉他:“我在见到他以前是不
会走的。”
    晚上,马歇尔来了。他们谈了1个多小时,马歇尔也告诫他:“要一言不发,这
可是有爆炸性的。”原来,大选的日子定在11月7日,罗斯福担心因此事而影响他的
选票。
    第二天,史迪威夫妇便离开华盛顿,准备经达拉斯返回他们在卡梅尔的家。威
妮夫人提前打电报,在达拉斯市内的旅馆定了房间。但在飞抵达拉斯的洛夫机场时,
前来迎接的希金斯上校告诉他们,华盛顿发来了命令,飞机上的任何人都不能离开
洛夫机场。史迪威和随行人员只好在机场的招待所里休息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便飞
到了卡梅尔附近的德尔蒙特机场,然后回到家里。
    但是,事实是封锁不住的。史迪威在重庆就找去了著名记者西奥多·怀特(白
修德)和布鲁克斯·阿特金森(爱金生),向他介绍了被召回的内幕经过。阿特金
森决定立即赶回国内,向公众宣布这些情况。
    10月31日,《纽约时报》在第一版的显著位置发表了阿特金森的报道。这篇报
道尖锐地指出:“史迪威的决裂,起因于蒋介石拒绝全力进行战争。”这一事件意
味着美国默认“一个垂死的反民主政权的胜利。这个政权更关心的是维持其政治特
权,而不是把日本人赶出中国。美国现在至少是在消极地支持着一个日益不得人心
并在中国失去信任的政权,一个拥有三种秘密警察机构和关押政治犯集中营的政权,
一个压制言论自由、反对民主势力的政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