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脉经 >

第9部分

脉经-第9部分

小说: 脉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胸胁抢急。 
     趺阳脉浮而涩,浮即胃气微,涩即脾气衰,微衰相搏,即呼吸不得,此 
为脾家失度。 
     寸口脉双紧,即为入,其气不出,无表有里,心下痞坚。 
     趺阳脉微而涩,微即无胃气,涩即伤脾,寒在于膈,而反下之,寒积不 
消,胃微脾伤,谷气不行,食已自噫,寒在胸膈,上虚下实,谷气不通,为 
秘塞之病。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为阳,卫气长;迟则为阴,荣气促。荣卫俱和,刚 
柔相得,三焦相承,其气必强。 
     趺阳脉滑而紧,滑即胃气实,紧即脾气伤。得食而不消者,此脾不治也。 
能食而腹不满,此为胃气有馀。腹满而不能食,心下如饥,此为胃气不行, 
心气虚也。得食而满者,此为脾家不治。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肉瞤瞤而短气也。 
     凡有所击仆,若醉饱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脾伤则中气阴阳离别, 
阳不从阴,故以三分候死生。 
     脾气弱,病利下白,肠垢大便坚,不能更衣,汗出不止,名曰脾气弱。 
或五液注下,青、黄、赤、白、黑。 
     病人鼻下平者,胃病也;微赤者,病发痈;微黑者,有热;青者,有寒; 
白者,不治,唇黑者,胃先病;微燥而渴者,可治;不渴者,不可治。脐反 
出者,此为脾先落。 
     脾胀者,善哕,四肢急,体重不能衣。 
     脾水者,其人腹大,四支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 
为约。脾约者,其人大便坚,小便利而反不渴。 
     凡人病脉以解,而反暮微烦者,人见病者差安,而强与谷,脾胃气尚弱, 
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久不愈,病四肢不收,黄瘅, 

… 页面 67…

食饮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也?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适以冬王, 
王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得之。 
     脾病,其色黄,饮食不消,腹苦胀满,体重节痛,大便不利,其脉微缓 
而长,此为可治。宜服平胃丸、泻脾丸、茱萸丸、附子汤。春当刺隐白,冬 
刺阴陵泉,皆泻之;夏刺大都,季夏刺公孙,秋刺商丘,皆补之。又当灸章 
门五十壮,背第十一椎百壮。 
     脾病者,必身重,苦饥,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胀,肠鸣, 
溏泄,食不化。取其经,足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 
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 
其三里。 
     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 
上腨内,循胻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 
上膈侠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动则病舌 
本强,食则呕,胃管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而食,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寒疟, 
溏,瘕,泄,水闭,黄疸,好卧,不能食肉,唇青,强立股膝内痛厥,足大 
指不用。盛者,则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 
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腹中切痛;虚则膨胀。取之所别。 
     脾病,其色黄,体青,失溲,直视,唇反张,爪甲青,饮食吐逆,体重 
节痛,四肢不举。其脉当浮大而缓,今反弦急,其色当黄,今反青,此是木 
之克土,为大逆,十死不治。 

… 页面 68…

                           胃足阳明经病证第六 

     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三 
里。 
     饮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管,则抑而刺之;在下管,则散 
而去之。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髀痛。 
     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热即能食。 
     胃胀者,腹满,胃管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 
     诊得胃脉,病形何如?曰:胃实则胀,虚则泄。 
     病先发于胃,胀满;五日之肾,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之膀胱,背 
筋痛,小便闭;五日上之脾,闭寒不通,身痛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 
后,夏日昳。 
     脉浮而芤,浮则为阳,芤则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趺阳脉浮者,胃气虚也。趺阳脉浮大者,此胃家微,虚烦圊,必日再行。 
芤而有胃气者,脉浮之大而软、微按之芤,故知芤而有胃气也。 
     趺阳脉数者,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趺阳脉涩者,胃中有寒,水谷不 
化。趺阳脉粗粗而浮者,其病难治。趺阳脉浮迟者,故久病。趺阳脉虚,则 
遗溺;实则失气。 
     动作头痛重,热气朝者,属胃。 
     厥气客于胃,则梦饮食。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 
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 
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 
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侠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胃 
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菟,下入膝膑中,下循胻 
外廉,不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其 
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是动则病凄凄然振寒,善伸,数欠,颜 
黑,病至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动,欲独闭户牖而处,甚则欲上 
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 
汗出,鼽衄,口㖞,唇紧,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痛循膺、乳、街、 
股、伏菟、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 
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盛者,则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 页面 69…

                           肺手太阴经病证第七 

     肺气虚,则鼻息利少气;实,则喘喝,胸凭仰息。肺气虚,则梦见白物, 
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厥气客于肺, 
则飞扬,见金铁之器奇物。 
     病在肺,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病先发于肺,喘咳;三日之肝,胁痛支满;一日之脾,闭塞不通,身痛 
体重;五日之胃,腹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濡而散者,当病漏汗至今不复散发。 
     肺脉沉之而数,浮之而喘,苦洗洗寒热,腹满,肠中热,小便赤,肩背 
痛,从腰以上汗出。得之房内,汗出当风。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大,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 
肺痹,寒热,得之困醉而使内也。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肺中寒者,其人吐浊涕。 
     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肺伤者, 
其人劳倦则咳唾血。其脉细紧浮数,皆吐血,此为躁扰嗔怒得之,肺伤气雍 
所致。 
     肺胀者,虚而满,喘咳逆倚息,目如脱状,其脉浮。 
     肺水者,其人身体重而小便难,时时大便鸭溏。 
     肝乘肺,必作虚喘。 
     脉软而弱,弱反在关,软反在颠;浮反在上,弱反在下。浮则为阳,弱 
则血不足。必弱为虚,浮弱自别,浮则自出,弱则为入。浮则为出不入,此 
为有表无里;弱则为入不出,此为无表有里。阳出极汗,齐腰而还,此为无 
表有里,故名曰厥阳。在当汗出不汗出。 
     趺阳脉浮缓,少阳微紧,微为血虚,紧为微寒,此为鼠乳,其病属肺。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久不愈,病洒洒寒热,气 
逆喘咳,发肺痈。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也?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适以春 
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得之。 
     肺病,其色白,身体但寒无热,时时咳,其脉微迟,为可治。宜服五味 
子大补肺汤、泻肺散。春当刺少商,夏刺鱼际,皆泻之;季夏刺太渊,秋刺 
经渠,冬刺尺泽,皆补之。又当灸膻中百壮,背第三椎二十五壮。 
     肺病者,必喘咳,逆气,肩息,背痛,汗出,尻、阴、股、膝挛,髀、 
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手太阴,足太阳 
之外、厥阴内、少阴血者。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 
外俞,背第三椎之傍,以手痛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 
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 
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 
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是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 
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 
风汗出,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卒遗失 
无度。盛者则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 页面 70…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别走阳明。其别者,并太阴之 
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实则手兑掌热;虚则欠咳,小便遗数。取之 
去腕一寸半。 
     肺病,身当有热,咳嗽,短气,唾出脓血。其脉当短涩,今反浮大,其 
色当白,而反赤者,此是火之克金,为大逆,十死不治。 

… 页面 71…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第八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不能久 
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肠中雷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盲之原、巨虚上廉、 
三里。 
     大肠有寒,鹜溏;有热,便肠垢。 
     大肠有宿食,寒栗发热,有时如疟状。 
     大肠胀者,肠鸣而痛,寒则泄,食不化。 
     厥气客于大肠,则梦田野。 
     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外侧,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 
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上入肘后廉,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 
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直入上 
颈,贯颊,入下齿缝中,还出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侠鼻孔。 
是动则病齿痛, 肿。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盛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盛 
者,则人迎大三倍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 页面 72…

                           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 

     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胀满,四肢正黑。肾气虚,则梦见舟船溺人, 
得其时,梦伏水中,若有畏怖。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相属。厥气客于肾, 
则梦临渊,没居水中。 
     病在肾,夜半慧,日乘四季甚,下晡静。 
     病先发于肾,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之膀胱,背 筋痛,小便闭,二 
日上之心,心痛;三日之小肠,胀;四日不已,死。冬大食,夏晏晡。 
     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 
     肾脉沉之大而坚,浮之大而紧,苦手足骨肿,厥,而阴不兴,腰脊痛, 
少腹肿,心下有水气,时胀闭,时泄。得之浴水中,身未干而合房内,及劳 
倦发之。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少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 
水而卧。 
     凡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如浴水,则伤肾。 
     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肾水者,其人腹大,脐肿,腰重痛,不得溺,阴下湿如鼻头汗,其足逆 
寒,大便反坚。 
     肾著之为病,从腰以下冷,腰重如带五千钱。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冰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食饮如敌, 
是其证也。病属下焦。从身劳汗出,衣里冷湿故,久久得之。 
     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如豚奔走之状,上下无时。 
久久不愈,病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也?脾病传肾,肾当 
传心,心适以夏王,王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 
知奔豚以夏得之。 
     水流夜疾,何以故?师曰:土休,故流疾而有声。人亦应之,人夜卧则 
脾不动摇,脉为之数疾也。 
     肾病,其色黑,其气虚弱,吸吸少气,两耳苦聋,腰痛,时时失精,饮 
食减少,膝以下清,其脉沉滑而迟,此为可治。宜服内补散、建中汤、肾气 
丸、地黄煎。春当刺涌泉,秋刺伏留,冬刺阴谷,皆补之;夏刺然谷、季夏 
刺大溪,皆泻之。又当灸京门五十壮,背刺第十四椎百壮。 
     肾病者,必腹大,胫肿痛,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即胸中痛, 
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足少阴、太阳血者。 
     邪在肾,则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 
肩背、颈项强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