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世界古代史笔记(齐世荣版) >

第20部分

世界古代史笔记(齐世荣版)-第20部分

小说: 世界古代史笔记(齐世荣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际控制了英国。1265年他召集了议会,不但有大封建主,也有骑士、市民参加,每个城市2名市民,每郡2名骑士,这是英国议会的雏型。后来由于农民的反抗斗争,使得大封建主转而支持王权,造成孟福尔失败,王权恢复,在人民的反抗面前,国王和大封建主看到只有联合骑士、市民才能加强统治,于是内战中产生的议会制在爱德华一世(1272-1307年)时获得确立。十四世纪,议会已拥有批准征税,颁布法律的权力,并成为审判政治案件的最高法院,从这时起,议会为由僧俗大贵族组成的上院和代表骑士、市民的下院。                     二、法国(11-15世纪)
1、封建割据和王权的加强。843年凡尔登条约后,西法兰克逐渐变成法兰西王国,加洛林朝的统治维持了近150年,在此期间,地方大贵族分裂割据的倾向日益加强,他们在领地内享有各种特权,而且由于民族复杂,使法国分崩离析,国王的领地和实力都赶不上地方大封建主。987年加洛林朝衰亡,教俗诸侯拥立法兰西公爵休?卡佩为王,法国从此开始了卡佩王朝(987-1328年)的统治。十世纪末至十一世纪的法国依然处于封建割据局面,采邑制度普遍推行。封建庄园到处林立,大小封建领地,各有各的管理系统,各有各的制度和习惯法。当时能自行铸币的诸侯达五、六十个之多,教会曾为制止诸侯间和战而努力,但都失败了。王权的加强是从十二世纪路易六世开始的(1108-1137年),胖子路易是卡佩王朝第一个能够干预王室领地之外事务的国王。他出兵制服了不甚驯服的封臣,同时通过和阿奎丹公爵之女联姻兼并了该庄园,扩大了领土。但1152年,其女与路易七世离婚,嫁给安茹伯爵,两国土地合并形成庞大的安茹帝国。1154年安茹伯爵获英王位,原在法领土也成为英领土。路易七世时(1137-1180年)为同英王争夺大陆上的领土,矛盾日益激化。路易七世采取种种办法使英国的领土始终得不到巩固。腓力二世时期(1180-1223年),法国王权得到空前加强,王室领地大大扩张,因此他得到一个尊号“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对付英王的主要办法就是利用英宫廷内部矛盾拉拢反对派打击英国在法力量。1202年,腓力借口英王天地王约翰不履行封臣义务,宣布没收其在大陆上的全部采邑,并于1204年攻占了诺曼底等,以后又攻占了其它英王在法的领地。随着王室领地的扩大,国家行政管理机构也不断完善。路易九世时(1226-1270年)的行政、司法改革,加强了王国的集中和统一,国王指派地方官总揽行政大权,并派巡按使监督检查地方官,王室法庭有权复审领主法庭的判决和审理重大案件,军事上他以募兵制取代骑士服军役制,组织了一支常备军,并铸造全国通行的货币。在中央,国王竭力抑制相权的加强。以出身低微者取代贵族世家,并经常召开御前会议研讨国事,中央集权开始确立。王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是在市民的支持下进行的,城市兴起后,市民不断展开反对封建主的斗争。这个斗争符合国王的利益,因此王权与市民阶级在反对大封建主,加强中央政权问题上结成联盟,城市用金钱和武力支持国王,国王则帮助城市从地方领主的控制下获得自治权,除城市外,为了对付大贵族兼并土地的威胁以及镇压农民反抗的需要,中小封建主和教会封建主也迫切希望王权加强以保护自己的利益,也成为王权的重要支柱。
2、议会君主制的形成。法王在争取国家统一和加强王权的斗争的过程中与罗马教廷的利益发生了冲突,国王为支撑军队和政府的庞大开支,不断增加贡税。勒索城市,同时也开始向教会领地征税,因而引起与教廷的冲突。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公开反对教会向世俗政权纳税,法王于是禁止金银出口,断绝了教廷从法国得到的收入。腓力四世为了使反对教会的斗争得到广泛支持,1302年召开了一次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会议,除僧侣和贵族阶层外,还有市民参加会议,这是历史上最早的三级会议。卜尼法斯八世去世后,在腓力四世压力下,波尔多大主教于1305年当选为教皇,称克力门五世(1305-1314年),由于意大利正处于混乱之中,克里门从未到意大利去,把教廷迁到了法国的阿维农,史称阿维农之囚(1308-1378年)。三级会议从十四世纪起成为法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部分,参加会议的有三个等级:高级教士、世俗贵族和富裕市民。在国王需要金钱而征收新税,需要各等级的支持处理一些重大问题时,往往召开三级会议协商。各等级在同意国王要求的同时也常以司法、行政方面的改革作为交换条件,三级会议的召开,完全由国王裁决,所以法国的三级会议是王权的支柱,它并不代表人民利益而限制王权。三、英法百年战争和农民大起义。1、英法百年战争的原因、经过。英法百年战争的爆发是两国几百年来领土争执和各种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英法两国国王自十二、十三世纪以来就激烈争夺英王在大陆上的领土。法王以最高领主的身分力图合并英国在大陆上的每块领地,英王则企图恢复亨利二世时的广大版图。英法争夺工商业繁盛的佛兰德尔地区也是触发战争的重要原因。法王企图控制富庶的佛兰德尔,而佛兰德尔的毛纺织业主要依靠英国的原料。因而当地市民支持英国的反法政策,承认英王爱德华三世(1327-1377年)为法国合法国王。1328年法国卡佩王朝绝嗣,瓦洛亚家族的腓力六世(1328-1350年)即位。英王爱德华要求以腓力四世外孙的资格继承卡佩朝的王位,反对腓力六世为王,王位继承问题终于导致了战争的爆发。英法之间的战争从1337年起断断续续进行到1453年,故史称“百年战争”。战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337-1360年,英法之间的正式宣战在1338年,但战争行动从1337年11月就已开始,法国军队在克勒西战役(1346年)和普瓦提埃战役(1356年)中遭到惨重失败,国王和许多贵族被俘。1360年双方签订了布勒了尼和约,暂时休战。
第二阶段:1369-1380年,法军向英军进攻,收回了大部分失地,英军只占领沿海几个据点。
第三阶段:1415-1453年,英国利用法国内乱之机,进攻法国,占领了大片领土,法国处境险恶。由此而涌现出了一名女英雄贞德。在她的事迹鼓励下,法国军民同仇敌忾,不断收复失地。到1453年止,收回了除加莱港外全部失地,并夺取了英王在基恩的领地,基本上完成了国土的统一。第一、第二阶段是英法王朝为争夺领地而进行的封建混战,第三阶段则法国抵抗英国侵略,为国土统一而进行的正义战争。
2、英法农民起义。(1)法国农民起义:百年战争第一阶段。法国军事上的节节失利使国内矛盾更加激化。代表富裕市民的巴黎商会会长艾田?马赛利用三级会议中贵族席位减少的机会提出加强市民作用的改革要求,并于1357年3月强迫太子查理颁布三月大敕令,规定定期召开三级会议等。由于太子拒绝执行大敕令。1358年2月马赛领导了手工业者起义。5月28日博韦地方的农民打死太子揭开了农民起义的序幕,以吉约姆?卡尔为领袖,卡尔想得到城市市民的支持,而艾田?马赛则出尔反尔,出卖了起义军,使封建主得以全力镇压农民义军。(2)英国农民起义:百年战争第二阶段英国失利,国王增加的国内税收使国内矛盾尖锐,根本原因则是:十四世纪货币地租逐渐取代了劳役地租,英国农民中贫民大量出现,只能外出做雇工。1348年黑死病横行欧洲,造成英国大部分人口丧生,劳动力短缺,雇工工资提高,而国王却颁布雇工法,严令不许提高雇工工资,这使城乡矛盾更加激烈工。战争给城乡劳动人民造成严重负担,下层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种矛盾最先体现在教会改革运动中。教会是封建统治的中心,要反对封建制度,首先要指向封建教会,于是出现了反映下层人民疾苦的罗拉德派宗教改革。其代表人物是约翰?保尔。他主张废除什一税,没收教会财产,推翻现存制度,把土地分给村社,主张消灭贵族,他的传教活动为1387年农民起义创造了条件。这次起义的导火线是人头税的增加。起义由瓦特?泰勒领导。由于各地义军未能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整体,由于起义农民利益的不一致导致行动不协调,由于农民始终没有可靠的同盟军,由于农民缺乏政治经验,被贵族国王欺骗,因而这次农民起义最终失败。
3、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英国在十五世纪由于农奴制的消灭使农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农业生产商品率的增长,加速了自耕农的分化,出现了雇佣工人和富农阶层。封建主阶级中的中小贵族也和富农一样,剥削雇佣劳动,在农产品和羊毛贸易中获利。他们成长为新贵族。随着市场需要的扩大与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发生于农村毛织业中,包买商把羊毛贷给家庭手工业者,再以低价收购成品,使生产者依附于产。商业资本,形成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分散的手工工场,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形成统一市场。十五世纪前半期,英国大贵族中的两个集团兰加斯特、约克家族。为了权力和财富进行斗争,百年战争的失败促使他们间的矛盾激化,互相厮杀达三十年之久,史称红白玫瑰战争(1455-1485年)。对于这场政治危机,新贵族和富裕市民希望消灭大贵族的纷争,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保护他们的政治、经济利益,因而反对兰加斯特家族而寄希望于约克家族。1641年约克家族的爱德华四世(1641-1483年)登上王位后实行了许多改革,对英国影响甚大。他死后战争再起,1485年,兰加斯特家族远支都铎家族取胜结束了内战,亨利七世建立了君主专制统治。在此过程中,英吉利民族也逐渐形成,从而形成了一个单一的英吉利民族国家。法国在战后封建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以巴黎为中心的国内市场开始形成。法王路易十一(1461-1483年)利用各种手段兼并了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的部分领土。查理八世(1483-1498年)时期,法国又合并了独立领地不列塔尼,最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路易十一对法国开始出现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采取了保护措施,以增加国库收入。并废除一部分内地关税,以有利于国内贸易的发展。资产阶级通过包税和购买官职而进入政府机构,它的上层逐渐靠向封建贵族,成为穿袍贵族。法王由于得到资产阶级的支持,财政实力充足,因而自1481年以后70余年从未召开过会议,法国由议会君主制开始过渡到专制君主制。法国政治上的统一,经济联系的加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及法兰西统一语言的形成,法兰西民族逐渐形成,单一的法兰西民族国家也终于形成。
四、德国。1、中古前期德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加洛林帝国分裂后,东法兰克后来发展为德意志国家。德国封建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有许多不同于英、法的特点。首先,封建化的过程进展缓慢。从八世纪末查理大帝侵入时开始,到十二世纪初才最后完成。这主要是由于德意志与高卢不同,未曾受到罗马奴隶制和隶农制的影响。大部分地区仍然牢固地保存原始的农村公社制度(马尔克),反而影响德意志封建关系的发展。另外一个特点中中央王权软弱,地方封建势力强大。这种政治上的分散延缓了德国封建化的进程。历代国王均从地方权贵中选出。他们上台不是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而是屈服于地方大封建主的势力。热衷于对外扩张。德国在政治上长期分裂的重要原因是各地区间利益的不一致。十二世纪开始兴起的城市,各地区间缺乏密切的经济联系,只形成一些以个别城市为中心的地方市场新兴的富裕市民只关心自身的局部利益,不像英法那样关心政治统一和王权的加强。2、神圣罗马帝国。德国的封建扩张始于萨克森王朝(919-1024年),侵略的主要对象是意大利和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十世纪时的意大利,四分五裂,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936-973年)乘机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并占领了伦巴底,接受了意大利国王的称号。955年,一个放荡少年登上了教皇宝座,即约翰十二世,罗马贵族发动叛乱,反对约翰,约翰请求奥托提供援助。于是奥托进入罗马,巩固了教皇的地位。962年2月在圣彼得教堂亲为奥托加冕称帝,建立起日尔曼民族罗马帝国。1155年,德皇腓特烈一世加冕时又加上了神圣二字。帝国名义上包括德国和意大利北、中部,实际上在封建割据形势下,并没有建立大帝国的现实物质基础,意大利人也不断掀起反抗斗争,使德国的统治难以巩固。3、皇帝与教皇的斗争。政教首领为了便于维护统治,既互相勾结,又经常冲突,皇帝与教皇间的冲突集中地表现为争夺任命主教的权力,这实质上是争夺主教领地上的政权和捐税收入的斗争,教权阶层为了要摆脱世俗政权的控制而保持独立地位,力图建立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统治体系。从十世纪起在教权阶层中展开的这一加强教会权威的活动,称为克吕尼运动(因法国中部克吕尼修道院是这个运动的首倡者而得名)。运动的主要纲领是:教权应置于俗权之上,教皇由教廷的枢机主教们选举。反对世俗君主的干涉,任命主教权应属于教皇,反对世俗君主的任命权,在教士和僧侣中规定严格纪律,实行独身制度,以提高教会的威信,并对俗权保持独立,运动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教皇格利哥利七世{1073-1085年}。在实行这些纲领的过程中,引起与德皇亨利四世以及依附皇权的主教们的冲突。1075年,教皇命令规定各地主教的任免权在于教皇,世俗君主无权干涉教会事务。1076年,亨利就纠集国内忠于皇帝的主教,在沃姆斯召开宗教会议,宣布废黜教皇,教皇则在拉特兰召开会议,宣布开除皇帝教籍,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