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世界古代史笔记(齐世荣版) >

第9部分

世界古代史笔记(齐世荣版)-第9部分

小说: 世界古代史笔记(齐世荣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绝对宁静的“涅槃”境地。“道谛”说明佛教修道的主张和途径,包括正见(信仰正)、正思维(决心正)、正语、正业(行为正)、正命(生活正)、正精进(努力正)、正念(思念正)、正定(精神集中、禅定正)等八正道。所谓八正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理论上理解佛教宣扬的教义,一方面从静坐中体验佛教所宣扬的境界。此外,佛教还宣扬“众生平等”说。
    佛教的教义虽然在轮回转世说上与婆罗门教相近,但它不承认婆罗门教的神能主宰人的命运,不承认婆罗门的经典、祭司和祭祀有拯救人的作用,从而否定了婆罗门教和婆罗门种姓的权威,因此佛教成为当时反对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的重要派别。
由于佛教教义对刹帝利和吠舍种姓的奴隶主有利,因此佛教的主要支持者是刹帝利和吠舍中的富人,他们大量捐款、赠园,使得佛教迅速传播。
4.对早期佛教的评价:进步性:①否认婆罗门的神造种姓说,指出种姓最初产生是社会分工所决定的②反对婆罗门的人的出生,决定人的地位,不承认种姓的权威,主张众生平等。③佛教出现时印度还有氏族部落残余,早期佛教反对种姓,宣扬以王族为代表的刹帝利种姓的优越性,有利于国家的形成。消极性:①虽然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反对神造种姓说,但却不彻底反对种姓制,主张的仅为刹帝利应为最高等级,宣扬的“众生平等、普渡众生”仅限于宗教领域,而非世俗领域,即使是宗教领域奴隶、负债的人也不适于众生平等。②四谛实际上是要人们逆来顺受,放弃对压迫者的斗争。总之,早期佛教的出现事实上反映了以刹帝利、吠舍上层为代表的新型奴隶主阶级的愿望,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愿望,在反对种姓制度上起了一定作用,但对人民的麻痹作用是主要的。                第三节 ? 孔雀帝国
一、孔雀帝国的建立与扩张。公元前327年,马其顿亚历山大灭亡波斯后侵入次大陆西北部,很快征服了五河流域,但由于士兵厌战和印度人民的反抗,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撤回到巴比伦,只留下部分驻军。亚历山大撤离后,次大陆北部到处发生人民起义,一个叫旃陀罗笈多的人成为驱逐马其顿驻军的领导者。公元前325年他自立为王,随后他东进攻灭难陀,从此统一了次大陆北部,建都华氏城。相传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养孔雀的家族,故称他建立的王朝为孔雀王朝,他所创立的帝国为孔雀帝国。旃陀罗笈多依靠其强大的常备军在次大陆进行扩张和侵略,并于公元前305年击退了塞琉古王国的入侵。其子宾头沙罗时征服了南印度一些地方,至阿育王(公元前273—236年)时,除次大陆南端外,北起喜马拉雅山南麓,南至迈索尔,东抵阿萨姆西界,西达兴都库什山,都并入了孔雀王朝的版图。
二、孔雀帝国的政治与经济
1、君主专制制度。孔雀王朝的国家基本上是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的君主专制帝国。国王是国家的最高主宰,集行政、军事、司法等大权于一身,并设有庞大的官僚机构维护统治。官员有三类:第一类是地方长官,他们主管修河治渠、丈量土地、负责税收等;第二类是城市长官,主管手工业、生死登记、市场交易、产品检查等;第三类是军事长官,主管后勤辎重、步兵、骑兵、战车兵及象兵等。在中央还有名目繁多的种种大臣,大臣会议是皇帝的咨询机构。为维护帝国统治,阿育王时尊奉佛教为国教。孔雀帝国分若干省,设总督统治,省之下就是村、社,由村长管理。靠近都城的东部和中部省份由国王直辖,边远省份则由王子统治,国王对中央、地方和军队官员都派密探进行侦察和监督。
2、土地制度。在孔雀王朝,国王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而土地的实际占有情况分以下几类:(1)国家或国王直接占有的土地,包括山林、水源、地下矿藏及农耕地。国王经营的农耕地有两类,一类是移民开垦的土地,这类农民只要纳税就可终生使用,但不能继承。另一类是由奴隶、雇工和囚徒耕种的土地,这些劳动者只能领取口粮或工资。这类土地是国王的奴隶制农庄。(2)贵族占有的土地,主要来自国王的赏赐,领取土地的主要是僧侣和各种官员。他们无权转让土地,主要使用奴隶和雇工耕种土地。当然也有他们的私有农庄,这类土地可以买卖、转让。(3)村社占有的土地,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处于原始公社的部落占有土地的各部落共同种植作物,收获时各取一年所需,其余烧毁,以求此后有事可做。另一类是农村公社占有的土地,公社成员耕种自己的份地,向国王交纳各种捐税及服劳役。
3、奴隶制与等级制的发展。在列国时代和孔雀帝国时代,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的奴隶制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不但奴隶来源广泛,如战俘、罪犯、买卖、赠予、家生。且应用范围也更广泛,奴隶大量应用在国王的王庄和手工业作坊中及贵族占有的土地上,此外还应用于畜牧业、水利灌溉、建筑工程和采矿业等方面,但应用最广泛的是家庭奴隶,他们为奴隶主提供各种生产、生活上的服务,大多集中于宫廷或显贵之家。
    奴隶作为奴隶主的财产,可以买卖、抵押、赠送、出租,奴隶只要犯了最轻微的一点过失,就会遭殴打、禁闭、挨烙印等。这在当时都是普遍现象。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在吠舍、首陀罗等级中又产生出许多从事不同职业的集团,在瓦尔那制度的影响下,它们实行严格的内婚制,职业世袭,逐渐形成独立实体,梵语称之为“迦提(葡萄牙人称为卡斯特),各迦提社会地位高低不一,地位最低贱的是“旃荼罗”,属于贱民阶层,因此迦提的出现,标志着等级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三、孔雀帝国的灭亡。阿育王的统治维持了四十多年,这是孔雀帝国的极盛时期,但这个庞大帝国没有统一的基础,各个地区在政治、经济上保有很大的独立性,阿育王的统治无法消除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很尖锐,因此靠武力征服而统一的孔雀帝国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阿育王死后不久,帝国便告分裂,大约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被其部将所杀,孔雀帝国遂宣告灭亡。从此,印度陷入长期的分裂混乱当中,外族乘机入侵,公元一世纪初,印度被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帝国统治。
第四节 ? 古代印度文化。一、文字(略)二、文学(略)三、哲学(略)四、自然科学(略)五、建筑与雕刻(略)
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吠陀时代 ?2、瓦尔那制度。二、简答:1、印度瓦尔那制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其主要特征是什么?2、婆罗门教是怎样形成的?教义主要有哪些?3、早期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其基本教义有哪些?第五章 ?上古希腊  第一节 ?爱琴文明与荷马时代
一、古代希腊的自然环境和居民。古代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爱奥尼亚群岛以及小亚细亚沿海的半岛地带。希腊半岛在巴尔干半岛南端,境内多山,海岸曲折。由于山海阻隔,分为北、中、南三大部分:北希腊包括马其顿、色萨利、埃皮鲁斯三个地区;中希腊包括阿提卡、科林斯、弗西斯等八个地区;南希腊即伯罗奔尼撒半岛,包括拉哥尼亚、阿卡亚等七个地区。希腊半岛无大河,只有一些不大的平原,土地一般也不肥沃,气候属于地中海型,夏旱冬雨,只适于种植葡萄和橄榄,不适于农耕,但不少地区出产大理石、陶土及许多金属矿藏。由于多山,半岛各地区交通不甚便利。爱琴海上岛屿星罗棋布,且距离较近,有利于航海经商。东南与希腊隔海相望的是具有古老文明的埃及和西亚,古代希腊人吸取了埃及和西亚的先进文化,创造了欧洲最古老的文化,对后世欧洲影响颇大。
    希腊半岛旧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约公元前四千年代末,一批人从小亚细亚来到了希腊大陆和克里特等岛,他们讲非希腊语。根据传统说法,希腊半岛原先居民是皮拉斯吉人,海岛上原先的居民是勒勒吉人或卡里亚人。约公元前2000年以后,从巴尔干半岛来了一批人到希腊半岛,自称希腊人,并逐渐扩散到北希腊各个地区,又在后几个世纪里移入中、南希腊。公元前12世纪,希腊人部落发生了一次大迁徙,公元前一千年代初,说不同方言的诸希腊部落分成了许多支分布在不同的地区,而原先的皮拉斯吉人、勒勒吉人则逐渐与希腊人同化了。
二、爱琴文明。关于爱琴文化,最早的提出者是荷马史诗,修昔底德也有记载,亚里士多德也曾提到克里特岛和米诺斯王,但数千年来,古典学者的这些记载,都被人们认为是虚构、传闻,并非真有其事,而且后来希腊人都忘记了过去的历史,所以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还不知道在希腊文化之前还有一段光辉灿烂的爱琴文化,都以为希腊历史始于多利亚人入侵或公元前776年奥林匹克竞技会。因此爱琴文化的发现,是近代考古学上的一个重大成就,也使希腊历史上溯了千年之久。1、克里特文明。希腊文明最先产生于克里特岛,公元前三千年代克里特就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并受到埃及的一些影响,公元前三千年代末,克里特原始社会逐渐解体,而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进入了青铜时代,同时也开始出现了奴隶制国家。它们建有王宫,相互为霸权而争斗。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象形文字。约公元前1700年和1600年,克里特各城市宫殿两次被毁(是人民暴动还是地震?),重新修筑后的王宫规模更大,文字从象形发展为线形。即线性文字A,现在还未释读成功。公元前1700-1400年是克里特文明最繁盛的时期,这时手工业相当发达,各种陶器制造得十分精美,王宫依山而建,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墙上壁画属古代杰作。由于对当时文字未能释读。现在我们无法了解克里特文明的社会和政治情况,只是古希腊许多作家的作品中保留了许多关于克里特文明的传说。约公元前1500年和约公元前1450年,克诺索斯王宫接连被毁,随后希腊人开始侵入克里特岛,占领了强大的克诺索斯城邦,并在克里特人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线形文字B。但在约公元前1400年,克诺索斯的最后一个王宫被毁,这是克里特人发动了反希腊人的起义,还是希腊半岛上的迈锡尼人发动了入侵,现在无法断言,不过,克里特文明从此衰落,并逐渐被人遗忘。
2、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文明包括公元前十五至十二世纪南希腊的迈锡尼、派罗斯等早期奴隶制城邦的文明。公元前二千年代初期的南希腊,大概在克里特文明的影响下,当地氏族部落里的贵族修筑了一些宫殿作为其住宅。约公元前1600年,阿卡亚人部落来到南希腊,摧毁了原来的宫殿,在它的废墟上修建了竖井式坟墓,这种墓中有许多金、银殉葬品,说明阿卡亚人也进入氏族社会解体阶段,氏族贵族实力雄厚。约公元前1500年,圆顶墓代替了竖井墓,同时出现了宫殿式城堡,产生了迈锡尼、派罗斯等城邦。约公元前1450年,由迈锡尼等地去的希腊人掌握了克里特的统治权,半个世纪后,他们在克里特的统治被摧毁。于是把他创造的线形文字B带回了南希腊。他们留下的文书为我们提供了迈锡尼等城邦的政治、经济的大体情况。城邦统治阶级包括王、将军、王的扈从、土地所有者和各种官吏,他们占有大量土地和奴隶。土地分为私有和公社所有两类,私有地基本上为统治阶级所有,公社所有地在公社内部具体分配情况不详。但有的份地所有者同时占有一块公社所有地或租佃一块公社所有地,可见公社所有地正在被兼并或占用的过程中。奴隶有属于王室的,也有属于私人的,奴隶从事耕种手工业或农业劳动,仅能领取一点口粮过活。迈锡尼文明就是一种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文明。由于阶级矛盾尖锐,迈锡尼诸邦在公元前十三世纪后半期已经削弱,许多城市都在加强其卫城的防御设施。有些城市已遭受破坏,但它们随后却对小亚的特洛伊进行了十年的侵略战争,虽然最后取得胜利,但迈锡尼诸邦更加衰落,公元前十二世纪,多利亚人逐渐南下,迈锡尼诸城邦不久灭亡。
三、荷马时代
1、荷马史诗。多利亚人的南下引起了希腊各部落的大迁徙。公元前十一至九世纪,迈锡尼时代的王宫、王陵消失了,精美的手工制品不见了,总之,遍及希腊各地的氏族制度淹没了前一时期少数地区的文明,希腊历史的发展经历了暂时、局部的曲折过程。
    公元前十一至九世纪的希腊留下的主要文化遗产是“荷马史诗”,所以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荷马时代”。“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作品,相传为盲诗人荷马所作。《伊利亚特》主要写特洛伊战争第十年的一段故事;《奥德赛》主要写希腊英雄奥德赛在特洛伊战争后回国途中历险的故事;所以史诗中既有关于迈锡尼文明时期的传说和神话,又有对荷马时代社会情况的反映。
2、荷马时代的社会状况。(1)生产力水平:荷马时代的生产技术,在某些方面比迈锡尼时代落后,但农业和畜牧业却已相当发达,史诗中描写了当时的生产情况,人们用牛挽犁耕地,通常深耕三次,收获则用镰刀,家畜有牛、羊、猪等,畜群的多少往往用来说明一个人富裕的程度。史诗中不仅说到青铜器,而且说到铁器,铁器的出现是荷马时代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说明荷马时代的历史发展虽然有局部的、暂时的曲折,但从总的方面来说,生产力仍在发展,这正是整个希腊都进入氏族制度解体、国家即将产生的前提。(2)氏族内部的分化:荷马时代的氏族已是父系氏族,若干亲属氏族组成一个胞族,若干亲属胞族组成一个部落。氏族部落的首领们从公社土地中获得大片土地,普通氏族成员则逐渐失去自己的份地,贫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