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絮语 刘宝彬著-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寿之目的,比之贾母来,长命百岁是绝不稀奇的。
《红楼絮语》之50
刘老老何以长寿
在《红楼梦》里,要论年龄最大者,应属刘老老了。在第39回,贾母问刘老老多大年纪,刘老老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说,比我大好几岁呢。刘老老活到多大岁数书中没有交待,不过贾母83岁病故后,刘老老最后一次来贾府送巧姐时,大概已经八十六七岁罢,这在三百余年前的封建社会里,人能活到这个岁数,应该说是长寿了。那么刘老老何能长寿呢,说来有四个因素:
一、坚持常年劳动。刘老老生活在农村,靠种田度日,每天都要到田里劳动。第39回,刘老老说道:“我们村庄上种地种菜,每年每日,春夏秋冬,风里雨里,那里有个坐着的空儿?天天都是在那地头上做歇马凉亭”。在第113回里,贾母去世后,刘老老来贾府见凤姐说:“昨日又听说老太太没有了。我在地里打豆子,听见了这话,唬的连豆子都拿不起来了。”这说明刘老老一生都在劳动,就是已经八十六七岁高龄还在坚持田里劳动。科学研究证明,劳动要伸展四肢,加大肺活量,这有利于强化肌力,心脏功能,提高人的最大摄氧能力;劳动可以降低血脂,缓解人的紧张情绪,可以改善全身的健康状况;劳动还可以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提高人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抗病能力,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劳动还可以使人体的许多器官恢复或增强功能,延缓衰老的进程。刘老老一生不间断的在田间劳动,当然不光是为了健康的目的,主要是为生存度日的需要,但在客观上对她的长寿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善于动脑。刘老老的长寿,还跟她善于动脑有一定的关系。刘老老虽生活在乡下,但见多识广,阅历丰富,凡事喜好琢磨。第39回里,周瑞家的领她来到平儿这里,谈起螃蟹的价钱,刘老老计算起来:“这样的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两银子。
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当宝玉、黛玉等公子小姐喜听乡间的奇闻怪事时,刘老老便顺嘴编些“抽柴火”、“泥塑像”的故事给她们听。刘老老不仅善于动脑,而且机智过人,连最机灵的宝玉也对她讲的故事信以为真,入痴如迷,几天丢不下。“生命在于运动”,其中包括脑力劳动。现代医学专家认为,脑子用得越少,越易变老;脑子开始工作的时间越早,延续的时间越长,脑细胞老化的速度就越慢。由于每个脑细胞的寿命都是受“用进废退”的进化原则所支配,勤动脑会使大脑经常处于一定的活跃状态,对延长寿命是有益的。刘老老能够善于观察周围客观事物,琢磨分析,不断增长见识,使大脑经常处于活跃状态,这对她能够长寿是个重要的因素。
三、性格开朗。刘老老性格开朗,诙谐乐观,善解人意,不仅讨人喜欢,也对身心建康有益。她二进荣国府时,不仅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还说了许多笑话,让贾母和哥儿姐儿们开心。在第40回里,凤姐端一碗鸽子蛋放在刘老老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老老便站起身,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不可否认,这里面固然有她为博取贾母和众人的欢心,故意出些洋相,充当一次女清客的成份的一面,但刘老老如没有开朗乐观,喜诙谐,不爱烦恼的性格,也不会说出的话,做出的事会讨得众人这么开心。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的疲惫和痛楚。”精神乐观,心情开朗,做到恬淡虚无,平心静气,宽宏大度,喜闻乐见,便能保持精神健旺,增强内在的抗病能力,保持身体的阴阳协调平衡,必然会达到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
四、少吃肉食多吃菜,这也是刘老老长寿的秘诀。第39回刘老老给贾母送些瓜菜来,贾母说:“我正想个地里现结的瓜儿菜儿吃,外头买的不象你们地里的好吃。”刘老老笑道:“这是野意儿,不过吃个新鲜。依我们,倒想鱼肉吃,只是吃不起。”刘老老说的是实情。在那个时代,农村的贫苦庄户人家,过的是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那还能大鱼大肉的调换着吃。我国古代长寿老人的经历和经验也证明,他们的食物均是以清淡为主。而历代帝王,虽吃尽人间山珍海味,而长寿者却不多。饮食能够节制,多吃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不过多吃油脂品,多吃清淡的食物,是老年人不应忽略的。
老年人最易于产生心理上的抑郁和孤独感,这对健康不利。注意调解自己的生活方式,消除心理障碍,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要多活动、多动脑,善于寻找和充实生活情趣,保持稳定的心境;要多注意饮食的科学性,这些对老年人长寿是非常有益的。刘老老虽然生活在三百年前的封建社会,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但是曹雪芹写出她的长寿经,对我们今天的老人来说,还是值得借鉴的。
后记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也被世人称作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鲁迅曾在《〈绛洞花主〉小引》中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集外集拾遗》)可以说,对这部伟大的著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发现,她的内容之丰富,领域之广阔,情节之生动,人物之传神,没有任何一部书能够比得上,可以说是一部读不尽、品不完、探不透的奇书。
我还清楚的记得,47年前,我当时刚刚19岁,在哈尔滨市的新华书店里,头一次看到《红楼梦》时的欣喜心情。我买回来后翻开头一页往下看就放不下了,我躺在招待所的房间里展卷阅读,三天三夜没出屋,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紧紧的吸引了我。我仿佛看的不是文字,而是踏进了大观园,身临那些活灵活现的众多人物之中。尤其是当我看到林黛玉孤独地焚搞断痴情,魂归离恨天时,我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泪流满面。正像侯宝林大师在相声中说的那样,林黛玉一死,我就觉得活着没有意思了,干什么心思也没有了,那种快快不快,郁郁寡欢的心情过了好些日子才恢复过来。1954年,李希凡、蓝翎的《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一文在山东大学的《文史哲》第9期发表,毛泽东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其他同志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信》后,在全国展开了对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中的所谓错误以及胡适唯心论的批判。这又引起我对《红楼梦》评论的兴趣。我读了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读了李希凡、蓝翎及许多报刊上发表的评论、研究文章。
随着批判的深入,许多评论《红楼梦》的结构设置、成书过程、语言艺术、人物分析、版本研究等文章也多起来。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对《红楼梦》的研究,按着毛泽东的思路,不少评论家们提出了《红楼梦》是一部阶级斗争史、是封建社会的没落史的论断。
我受此影响,再读此书时,看到了乌庄头在灾年向贾府交租所反映的地主阶级向农民剥削压榨;看到了王夫人、凤姐等主子迫害女奴;看到了薛蟠、贾赦、贾珍等当权者倚财仗势,残害百姓等事体,这里面却实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但除有阶级斗争外,是否还有更多的内容和领域需要人们认识和探索,是有不同争论的。不管怎么说,把《红楼梦》标上政治标签,是极容易束缚读者的视线的。
80年代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不仅改变了我国的落后面貌,取得了经济的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包括文学事业等各项领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围从来没有这样高涨过,更为《红楼梦》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和领域。也只有在进入新时期以来,才使“红学”研究更深刻、更广泛的展开,所取得的成果也是有史以来所没有过的。在这个新形势下,我再阅读《红楼梦》时,又有了新的感受。我深深感到,《红楼梦》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描写了许多事件,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不仅真实地、客观地反映了清代末期社会和家庭生活,也为几百年后的今天现实生活提供了一面镜子。从这里面看到了经济领域里的矛盾、新经济思想的萌芽、贾府里理财的弊端、奢侈浪费的陋习;看到了官场中的贪污受贿、权钱交易、贪赃枉法、徇私舞弊;同时,这里面也反映了老年人的心态和追求,以及如何对待老年人、老年人如何作长辈、老年人如何健康长寿等等,这些都为如何观察、探索现实生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历史无情,各种事态惊人的相似和重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的前进犹如浪涛汹涌,泥沙俱下,在奔腾向前的主流中难免不有沉渣、污垢泛起。尤其是应该看到,在新时期中经济转轨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健全;经济发展、社会分配所形成的不平衡性;加之多年来封闭的、禁固的单一思想体系,一下子释放开来,涌现了多元化的心态和思潮,这里面也难免不使部分人,包括部分执掌权势的人产生崇尚金钱、追求安逸种种影响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因此,新时期以来,社会上出现的具有十分危害的新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复杂、都突出。同《红楼梦》联系起来看,就会让人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这些问题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危害有多么严重。好再党和政府已经下大力进行整治,并且已取得显著的成果,这正是广大人民群众所盼望、所愿意看到的。
我写《红楼絮语》不是对《红楼梦》艺术的研究和评论,而是通过《红楼梦》里提出的问题,联系社会现实生活,联系人们的思想、观念、传统、道德和法则等,谈在新旧交替的过程中人生的探索和启迪。这里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一)从历史的角度,联系现实问题,分析有关政治、社会、经济、家庭等方面应吸取的经验教训;(二)通过书中人物的各种活动和发生的各种事件,联系现今社会出现的各种腐败问题,谈如何正视人生价值、如何面对廉政问题;(三)通过书中各种老年人生活和归宿,联系现今老年人如何体现人生,如何健康长寿,尊老敬老问题。
人到晚年生活应该丰富多彩,可以按着自己的爱好和习惯方式生活。特别是退休的老同志,已没有职务上的责任,除应尊循四项基本原则外,再用不着再看谁的脸色行事,也受不到什么活动干拢,更无什么烦恼的事忧心,从事什么爱好完全由自己选择;有喜欢健身的、有喜欢唱歌的、有喜欢绘画的、有喜欢文学创作的、有喜欢旅游的、有喜欢集邮的等等,都可以随心所欲或专心致志的搞自己喜欢的事,这比在职工作时自由多了,人生难得有这一段美好的时光,值得很好的珍惜。这本书的写出是我退休生活的一个有益尝试。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要十分感谢曾任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具有广泛影响的杂文作家陈凤翚同志给予热诚的鼓励与帮助。这部书的初稿写成后,送请他指导时,他舍弃了春节的休息和繁忙的写作时间,从头至尾逐字逐句逐篇的看了两遍,不仅在文字上做了许多改正,而且在内容上提出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对提高书的内涵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省作家协会老干部创作委员会的田登高、汪云清同志也给予多方面的帮助,使得此书得以出版,在这里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当然,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尚有许多缺欠和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1999年6月22日于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