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见证焦点访谈 >

第16部分

见证焦点访谈-第16部分

小说: 见证焦点访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伯荣坚定地指示联络员再去沟通。
  这中间我们的电话打了无数。驻港部队的先遣联络人员也同英军一再交涉。6月29日上午,我和康瑞又一次在看门英军士兵怀疑的目光下走进了小白楼,此时,为了电视转播中英军方正式和非正式的接触达到25次。
  最后,周伯荣少将不得不亲自出面紧急约见驻港英军总司令邓守仁。据理力争,英军才勉强同意我们可以在7月1日零时前3个小时进入现场准备,这同英国的BBC拖后3个小时离开军营划了等号。
  前几次直播怎么办,这肯定不成!在同解放军先遣队工作人员反复磋商之后,办法终于想出来了。
  各个击破。
  第一次直播:6月30日早晨的“期待凌晨”,我们设置了一台摄像机和一套微波中继设备。
  早晨6点多钟,我、康瑞和梁建增派来支持我们的三组记者胡杨早早来到威尔士亲王总部。一部分必须的机器设备藏在解放军接我们的汽车里面,而我们作为周伯荣将军邀请的客人大摇大摆地进入小白楼。8点钟,香港回归大型直播开始,在解放军先遣队的会议室里我们看到了直播的第一个片花出现。此时,英军威尔士亲王总部大楼前的道路已经戒严,到处是忠于职守的香港警察。在7月1日零点更换警徽、警衔之前他们的称呼依然是…英国皇家警察。
  8点20分,直播的导演何少伟通知我们准备。这时我和康瑞、微薄技术等人员装备完备。
  还差五分钟,一声令下。我们三人同胡杨和一名解放军联络员冲向英军大门。事先我们商定,如果直播开始后英国人干涉我们的现场,联络员顶上。如果港英的警察上来阻止胡杨顶上,只要坚持到直播时间一过,就万事OK!
  直播开始,大雨滂沱,我冒雨直播。这时大门两侧英军一直缩在岗楼里没过来阻止,我们这里的直播顺利完成。
  剩下的三场“节目”台里在威尔士军营设置了一整套的EFP系统。包括三个固定机位,一个游动机位,三次直播中间防务交接是重中之重。严格说这次零点行动应该称作“准直播”。因为7月1日的零点整,香港会展中心的中英政权交接仪式正在直播,两个活动的时间完全重合。怎么能让观众在最快时间观看象征主权的防务交接,梁建增告诉我们,这次防务交接仪式全部按照直播录制,他安排张洁在总部实时收录。待会展中心政权交接结束,双方退场时,把按照直播录制的两军交接仪式播出去。为了把握,梁建增给我们增加了人手,派赛纳做我们的现场切换导演,以确保节目录制得万无一失。
  但是,主持人的我和赛纳,摄像康瑞、王守城、林宏、李晓明以及相关的微波、录音和其他几位技术人员加到一起,总共有十多口人,加上大量的设备的安装调试。如果按照英国人答应的晚上21点进驻,肯定来不及。
  办法总是人想的。我们决定分期分批提前进入。
  早晨“期待凌晨”这次直播之后,我们开始运作了。我们发现,英军为我们开进门证时并不认真数人。于是,我们要上一辆面包车,进门时开上六个人的进门证,进来12个人。安排架设好设备后只撤走六个人退掉六个进门证。英国人以为我们全部走了,哪想到其它的六个人就成功地“潜伏”到小白楼。
  6月30日晚饭前,我们全套的转播设备基本安装就绪。我向梁建增汇报了情况,又抓时间把剩下三次直播稿传给李东生副台长。李台很快打来电话让我们相机行事,看来真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授。
  22点20分,我们成功地报道了解放军驻港先头部队到达的消息,我们是唯一在现场电视媒体,所以包括香港在内的其他媒体引用的全是我们拍摄的画面和内容。
  7月1日零时,我们顺利完成了两军交接的直录。“我们上岗,你们下岗”,我军那个浓眉大眼的中校威武的形象很快成为香港回归节目中经典镜头。
  随后按照梁建增的指示,康瑞带摄像机和一组微波设备直奔漏斗大楼楼顶,在那里支援章伟秋组拍摄港督彭定康在添马舰码头登船离港的远景画面。接下来的工作犹如顺水行船。零点一过,威尔士亲王总部就是我解放军驻港部队的营房了。
  7月1日,大约凌晨3点左右。梁建增健步(因为打不到出租车)来到我们的直播点看望大家,也带来了孙玉胜和台领导的问候。敲定了方案之后,梁建增、我和康瑞、赛纳在英军威尔士总部的漏斗大楼里找到英军留下的硬床板,在上面和衣而卧。六点一到,鱼跃而起。在大雨中我和随大部队到达的白岩松相拥握手,完成了最后一次直播任务。这就是后来我们开玩笑时候说的:是我们几个最早占领了英军的漏斗大楼。
  十年间难忘的经历难以尽数,只能拉一个题目:
  1997年11月,参加三峡大江截流直播报道,在合龙口的船上亲眼目睹合龙瞬间;
  1997年和2003年参加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会议报道;
  1998年赴湖北荆州,和百万军民共同面对大洪水,被评为中央电视台、中直机关先进个人;
  1999年在长春李 洪 志老家同法 轮 功骨干分子交锋,调查李 洪 志发迹史;
  1999年10月,在天安门观礼台参加国庆阅兵,进行建国50周年报道;
  1999年12月,参加澳门回归的直播,直播地点依然是驻澳解放军驻地;
  2002年两会报道;
  2003年和同志们一起冒着非典的威胁,报道医护人员和人民群众可歌可泣战斗历程;
  ………………
  前面提到的香港回归,后面历数的大事,还有十年间制作和参与制作的数百期焦点访谈节目不是告诉自己又活了一辈子!



“神五”在我心中升腾/邢旭东



  2003年9月24日上午9时,《焦点访谈》的人随第一批由总装组织的中央几大媒体的各路人马,聚集西郊机场。11时,飞机降落在鼎新机场,在茫茫戈壁滩还要驱车60公里才能到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汽车穿越一片绿洲,进入场区的东风路,首先跃入眼帘的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巨幅画像和马路两边矗立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大幅照片。高高的发射架、林立的厂房在蔚蓝的天空映衬下显得格外壮观。
  有人说这次采访就是一个字——“难”,这一点不假。首先到了厂区两天没事干,只是由总装宣传部的人给找了个车子带着大家到架子底下,又在厂房周围溜了溜弯,你想拍没门。所有的记者都发牢骚那也是白发。有人急了去找宣传部的人,可他们只是说帮忙联系联系,真到了厂区门口你想要进去,那站岗的小战士不管你是什么宣传部、组织部,到了这儿都不好使。因为他们只听他顶头上司的。要不是李法轮到了紧急关头直接转到了张司令那里,谈及要求,并被特许进入,我看所有记者的采访都会成泡影。
  那几天正值神舟加注燃料的时刻,为了安全起见,外人想进入可是难上加难。好歹在两天之内我们整遍所有在场的几大系统的老总,进了航天员公寓,进了指挥中心,不管什么白天晚上,只要有人接受采访就行。还记得测控系统那个发指令和按按钮的军人吗?(听说几个司令都是按按钮出身)为了采访到他们可以说历尽了许多磨难,这不在话下。采访宿双宁那天是在航天员公寓,他刚开完会,就急急忙忙地赶来,看他的脸色,是几夜没睡好觉了。也多亏他才使得我们把航天员住的房间、睡觉的床包括厕所都拍了个遍。就如同我们进入航天城拍航天员训练一样;允许进入的媒体也只是我们一家。
  10月28日,我们带着收获回到北京,第二天又被特许进入了北郊的航天城。那时候是航天员在作最后上天试训的日子,聂海胜问我们是哪的,说做电视的人很辛苦,翟志刚说你们来拍,领导知道吗?不管怎样我们拍了,带着执着,带着钻劲。接下来,我们采访了医研所的几个系统,这其中包括航天员食品供给,直到现在还觉得那刻着“飞天”的小月饼好吃。
  对于神五那种期盼,那种激动,也许让许多记者睡不着觉了。《焦点访谈》的人是10月12日重返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可是到了住地,什么都还是保密,还是带你到戈壁滩上的湖里吃吃鱼宴,带你到基地蔬菜大棚里尝尝黄瓜,当然使你对这片生命的绿洲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对中国航天人的执着与韧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之外,涉及神五内容的东西还是摸不着头绪。
  14日下午5点20分,航天员首次与记者见面,打头的是杨利伟,随后是聂、翟二人。从那一时刻起,记者间的竞争就开始了,都想抢个好位置,谁都想抢到前面,也恨不得钻到玻璃罩里,弄个好的角度,当三位航天员向记者招手致意的时候,气氛达到高潮,要是给一拥而上的记者定格,有人肯定认为这是一群疯人。15日凌晨是记者们最激动的时候,也许有人一宿没睡,就等着这一刻的到来。5点从驻地出发,15分钟后进入问天阁的场坪。因为要在这里举行航天员出发仪式;本来要赶在仪式开始之前做一段串场;不知是天冻的人发颤;还是因为紧张;抑或时间提前,我们的郭老过(因为郭峰来评论后做片总是能通过)词还没说完,航天员已经走出了问天阁,那时候只好把镜头对准了出征的脚步。
  在关键时刻你要是真守纪律,你会什么都弄不到。对于出征仪式,总装规定,要记者的拍摄位置都设在圈外,不准越过雷池。当航天员从问天阁走出的时候,所有的记者看到的他们,都是侧脸,因为他们要直奔总指挥李济乃,报告出征请求。那时候,我们还在场内,要是回到拦绳之外,也就不会有航天员走出问天阁的正面小全景了。当何昊把他编入专题的时候,大家都感到一种欣慰。实际上三位航天员向记者招手致意的镜头;也是在记者的呼喊下,由聂海胜提醒杨利伟后补拍的。
  这里我要说的是:评论部真不愧是一个团结协作的集体。那时候无论是直播组,还是《访谈》组,还是《之子》组,大家相互关爱,资源共享,而不分你我。为了一个共同的心愿,人人都倾注了一份真诚。
  10月15日8点,大家驱车赶往发射现场的时候,总装宣传部的人一再提醒大家,今天采访的内容必须等到16日航天员返回地面成功后才能报道,坚决不准提前。也不知道当时记者的心情是什么滋味。当车子把我们带到现场的时候,离发射架有2公里,我们怎么看也觉得远,那时不知那来的胆子,扛着机器就往前跑,当时就想要找一个最合适,最近的位置。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顺光的画面是清晰的,当选好拍摄的位置离发射架是最近的,当“神五”拔地而起直冲蓝天时,我们的感受是最自豪的。
  接下来的是编片传送。当后方要求当天播出的时候,大家的心情无以言表,那时的感觉就是,一个人要有十双手才好呢,就像神箭抛下的逃逸塔一样人人都碎了。可还得分成几辨去使。下午3时,画面通过卫星准时传送回台,而那时的心情也像“神五”一样还在悬着。
  如今火箭上了天,飞船落了地,航天精神一直在延续……
  和《焦点访谈》一起走过了十年,一直有一个良好的愿望,就是总想站在重大事件的前沿,写下最美好的记忆,像“神五”一样总在心中升腾,感受其中,乐在其中。



功德碑成了耻辱柱/曲长缨



  2003年7月27日,《焦点访谈》播出的节目《立了石碑坏了口碑》揭露了河南省荥阳市在搞粮食自给工程中弄虚作假,为了通过上级验收立石碑为自己树碑立传的问题。而荥阳市被《访谈》曝光也不是第一次了。几年前,柏杨拍摄的《“形式”逼人》一片就使荥阳名扬天下,这次荥阳又出了一回“风头”。
  应该说,荥阳市这次的弄虚作假性质是十分恶劣的。而他们竟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公开在两个村的村头花了几千银子为自己根本就不存在的工程项目刻碑立传,在众目睽睽之下公开撒谎,一骗上级领导,二骗父老乡亲,而且一骗就是几年。要不是老百姓因为今年“非典”影响,麦收时找不到碑上写的拖拉机、收割机,怒从心起向《焦点访谈》反映了这一问题,还不知道该市的某些人要欺骗到几时。
  据老乡们反映,这种造假的政绩工程,造假的领导们自己也知道搞不好要露馅,所以检查验收时,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专拣检查团必经之地做表面文章,立石碑、修房子、刷标语,把没有完工的机井打扮成已完工的漂漂亮亮的……老百姓不同意他们做法的不准出门,同意的可以上街夹道“欢迎”检查团,还管一顿午饭。而上面的检查团不知是真不明白还是装不明白,反正是坐车按照荥阳方面指定的路线转了一圈就认可了,根本没有下车逐项认真检查,走了过场,吃了顿饭就一切OK了,真是可悲。
  据记者调查,在有关粮食自治工程的验收材料中,厚厚的一大本汇报是假的,出的简报一半内容是假的,做的十分漂亮专业的账目大多是编造的、假的,碑上刻的政绩、给老百姓办的好事也一大半是假的、不存在的。假材料、假简报、假账本、假政绩再加上假汇报、假石碑,不由你不相信,他们在粮食自给工程中做出了突出成绩,有碑为证嘛。
  可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尽管荥阳市的一些人不准群众向记者反映实情,威胁一些村干部;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不接受记者采访,甚至口出狂言要把记者摆平;尽管事已至此,还有人以“不管碑上咋说,还是给你们要来了一些钱”为由,妄想继续欺骗老百姓,可那铁一般的事实、那根本不存在的项目,那立了又一时拆不下的石碑已经告诉了记者真相。
  真是“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老百姓是怎么评价这个打着为民办事的旗号、套取国家财政资金的项目的呢?无非是“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虽然在片子结尾时记者把最后一句话删掉了,但此处是无声胜有声,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