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辩驳诡辩的方法与技巧 张晓芒 >

第16部分

辩驳诡辩的方法与技巧 张晓芒-第16部分

小说: 辩驳诡辩的方法与技巧 张晓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个反驳中,王充以常识上的效验,通过“亦有不相胜之效”的证伪,直接提出了反例,破斥了“十二生肖相胜”轻率概括的荒谬。我们将其整理如下: 

  (1)水胜火: 

  亥猪(水)食巳蛇(火)。(汉儒“水胜火”论点的论据) 

  午马(火)食子鼠(水)屎而腹胀。(汉儒“火为水所害”论点的论据) 

  子鼠(水)应逐午马(火)。(根据汉儒“水胜火”论点同类相推) 

  申猴(金)无须畏惧子鼠(水)。(王充根据汉儒“水不胜金”论点同类相推) 

  (2)火胜金: 

  巳蛇(火)应吃申猴(金)。(根据汉儒“火胜金”论点同类相推) 

  (3)金胜木: 

  酉鸡(金)应啄卯兔(木)。(根据汉儒“金胜木”论点同类相推) 

  (4)木胜土: 

  寅虎(木)慑服戌狗(土)、丑牛(土)未羊(土)。(汉儒“木胜土”论点的论据) 

  (5)土胜水: 

  丑牛(土)、未羊(土)应吃亥猪(水)。(根据汉儒“土胜水”论点同类相推) 

  申猴(金)无须畏惧戌狗(土),因为戌狗(土)不吃申猴(金)。(王充根据汉儒“土不胜金”论点同类相推) 

  但是: 

  子鼠(水)并未逐午马(火)。(王充对汉儒“水胜火”论点的证伪) 

  申猴(金)畏惧子鼠(水)。(王充对汉儒“水不胜金”论点的证伪) 

  巳蛇(火)并未吃申猴(金)。(王充对汉儒“火胜金”论点的证伪) 

  酉鸡(金)并未啄卯兔(木)。(王充对汉儒“金胜木”论点的证伪) 

  丑牛(土)、未羊(土)并未吃亥猪(水)。(王充对“土胜水”论点的证伪) 

  申猴(金)猴畏惧戌狗(土),因为戌狗(土)吃申猴(金)。(王充对汉儒“土不胜金”论点的证伪) 

  汉儒们只举出几例便轻率概括出“十二生肖相胜”,王充则顺其类推,再举反例以证伪。这样就破斥了“十二生肖相胜”的诡辩。因此,从思维方法的角度看,对于“轻率概括”的诡辩,只要提出一个反例就足以使它无所逃遁了。只可惜,王充费尽心思破斥掉的乖谬理论,时至今天仍然谬种流传,不得绝迹,以至于耽误了多少人的美满姻缘。 

  另外还需说明的是,在破斥“轻率概括”的过程中,如何举出反例,有其特定的语境。在某些场合,举出反例反而会使沟通情绪极端化。 

  如对“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女人没一个好东西”的轻率概括,任何人都可以立刻想到一个反例:“你爸”、“你妈”。但举出这样的反例愚蠢莫过焉,定会“火上浇油”,“轻动干戈”可能就会演变为“大动干戈”了。此时,最好的办法还是左耳进,右耳出,只当是吹过一阵风。
● 树上开花虚假预设的诡辩
  “树上开花”本是“三十六计”之一,意谓树上本来没有开花,但可以用彩色的绸子剪成花朵粘在树上,使之与真花一样,真假难辨。用在诡辩手法上,则是虚假预设的诡辩。 

  例如,当有人问我们:“你还打你的父亲吗?”我们该怎么回答? 

  任何一个问题的提出,无论提问者的目的是什么,他在提问题之前,总要先在自己的思维中对有关的思维对象做出至少一个判断,疑问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任何一个问句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已知部分,二是未知部分。已知部分就是在提出问题之前已经做出的判断,它是隐含在问句之中的;未知部分就是问句所直接提出的疑问,它直接显现在问句中。问句中的这种已知部分,称做“预设”。直白地讲,就是“预先设定”。 

  在人际沟通中,预设真实被视为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话语成立的先决条件,我们用“S”表示“某大学是重点大学”,用“非S”表示“某大学不是重点大学”,用“S'”表示预设“存在有某大学”。当S真时S'真,非S真时S'也真。亦即不管S的真或假,都预设了S'。这是预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性质,它所表明的是:一个论断或疑问句的成立必须建立在它的预设有所指(即预设表示的事物存在)。 

  但是,如果这种问句中的“预设”是回答者本不具有或不能接受的,却被提问者故意隐含在问句中,就是虚假预设的诡辩,一般又称为“复杂问语”。如上述“你还打你的父亲吗?”就是典型的古典复杂问语。 

  在这个复杂问语中,回答者所不具有的或不能接受的虚假预设“你曾经打过你的父亲”,是隐含在问句中的,它所具有的极大隐蔽性与迷惑性,使得回答者无论简单地回答“是”与“否”,都将等于承认了这个虚假预设。因此,对于复杂问语,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否”,应该明确指出问语中隐藏着的预设是不能接受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着许多隐含有虚假预设的问句。 

  在某次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曾考出一道综合素质题:“下列四大名旦中哪一位是女性: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那位参赛选手“猜”了一个“尚小云”之后,被告知错了,正确答案是“没有女性”。众目睽睽之下,情急的这位选手马上说了一句:“不能这样问问题呀!” 但又被告之:“问题没错。应回答‘没有女性’。干脆利落。” 

  应该说,这位参赛选手的质疑是有道理的,它涉及到了问题提得是否合理。 

  因为,当提问者提出这个问题时,他就已经预设了“存在有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个人”、“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是四大名旦”、“四大名旦中至少有一位是女性”。在这些预设中,“四大名旦中至少有一位是女性”显然是个错误的预设。 

  为了保证人际沟通的正常进行,任何问句的预设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在特定的交际语境中,说话者对听话者说出一句话时,说话者相信这句话所指的事物或事态存在,并且相信听话者也相信这句话所指的事物或事态存在。'45'对于疑问句,更有逻辑学家提出了一条著名原则:问句有效当且仅当所有预设为真。'46' 

  这种“相信”的态度所表明的是人际沟通中的合作原则,也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合作原则,所以,当上述提问者提出了这个包含有自知为假而回答者相信为真的假判断的问题后,参赛选手才会“蒙”出一个“尚小云”来。 

  从另一个角度讲,预设虚假的问句是没有答案的,因为,一旦它有了答案,就势必会承认这个问句中的虚假预设。例如,无论我们回答四大名旦中谁是女性,都将承认“四大名旦中至少有一位女性”的虚假预设。但为什么对上述问题仍然可以得出“没有女性”或“哪一位也不是女性”的回答呢? 

  实际上,“没有女性”的答案已经不是原来问句的答案了,它是另一个问句“四大名旦中有没有女性”的答案。而这个新的问句只预设了“存在有四个人”、“这四个人是四大名旦”。显然,这个问句的预设是真实的。这表明,在人际沟通中,人们有按照回答问题的需要修正不合理问句的思维功能。 

  至于“哪一位也不是女性”的答案,其实它并不是对原问句的回答,而是对原问句的回驳。所谓回驳就是对虚假预设的否定,如对问句“吸烟有什么好处”的回答:“吸烟没什么好处。”这实际上就是指出了问句中的预设“吸烟有某种好处”的虚假。 

  上述不合理的问句,并非诡辩,但通过对它的分析,可以提示我们,问句预设的真实性问题对于一个疑问句提得是否有意义、是否合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为了保证每一个疑问句都能有一个可能的答案,在问题的设计中,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和使用疑问句,消除那些预设虚假的不合理问句,从而使问题提得合理、准确,从而保障人际沟通正常有效地进行。这对于目前经常进行的一些社会调查问卷、求职面试,如何设计合理的问句是非常重要的。如设计不好,很可能就涉及到了个人隐私权。 

  但如果恶意使用含有虚假预设的问句,就是“树上开花”的诡辩了。 

  “你对一夜情有何认识或体会?” 

  据报载,在有的求职面试中,求职者就曾遇到过这个问题。这哪里是在面试?!
● 刹那生灭相对主义的诡辩
有句佛家语叫做“芥子须弥”,意谓微小的芥菜子中,能容纳巨大的须弥山。比喻小中也有大。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安知祸富”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也阐明了对立面相互关联和相互转化的思想。 

  “善战者,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谋(比谋略),其次伐交(外交斗争),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兵法?谋攻》)这些思想如今更成为管理学中的重要谋略。 

  中国传统文化中类似这些成语或谋略的思想非常丰富,它们都反映了一种基本思想:“理性在他物中认识到此物,认识到此物中包含着此物的对方。”'47'这些思想都涉及到了事物的辩证矛盾以及人们如何认识它的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矛盾是事物对象自身所包含的对立面的统一关系。它存在于客观现实中,是事物对象本身所固有的。它不是主观错误论断的矛盾,而是客观现实的矛盾,这种现实的辩证矛盾在我们思维中的正确反映,就形成了思维中的辩证认识。 

  逻辑思维方法与辩证思维方法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虽然它们都属于思维科学,都研究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从而探索思维规律。但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研究思维形式,或者说是分别研究不同的思维规律。逻辑思维方法是从各种思维形式本身的特点、结构方面去研究思维规律,以思维的确定性为核心。而辩证思维方法是从思维形式的联系、运动、转化方面研究思维规律的,或者说它所研究的是思维形式的辩证法,以思维的具体性为核心。因此,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也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矛盾,前者是指思维中的自相矛盾,违反的是思维规律;后者是事物内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它包括现实(客观事物)矛盾和正确反映现实矛盾的思维的辩证矛盾,它普遍存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是受自然、社会以及思维的最普遍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制约的。因此,两者不容相互混淆。 

  由于辩证思维方法是一种对客观事物辩证矛盾的正确的认识方法,它反映了事物、现象、过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它把客观事物看做是由无数事物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每一事物都是其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离开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而绝对孤立存在事物是没有的。因此,辩证思维方法要求人们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变化的角度来认识客观世界,从事物本身及事物之间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抓住事物的本质与事物之间的共性,以达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最终目的。'48' 

  例如,“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就不是逻辑矛盾,而是描述了夕阳晚照、红霞满天时,白色柳絮漫天飞舞的意境。前述清代学者方以智所说过的“设教之言惟恐矛盾,而学天地者不妨矛盾”,就鲜明地表述了人们对于思维中的矛盾与事物中的矛盾的认识。 

  但是,这种对于事物矛盾的辩证认识一旦走向极端,就与“人们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辩证矛盾,就要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中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辩证思维方法背道而驰,成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了。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与辩证思维方法对立,它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认识为特征。这种思维方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一切事物都是静止不变的,如果有变化,也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和飞跃。'49'亦即恩格斯所指出的:“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50' 

  在现实生活中,想必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想要否定一个正确的东西,那么就将它绝对化好了。这种绝对化的思维方法,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它把具有辩证关系的两方的任何一头,强调到了极端和过分的地步。“是就是,非就非,除此之外,都是鬼话”。于是,原本应是活生生的思想,在极端化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中,就有可能成为极端相对主义的诡辩了。 

  由于这种“是就是,非就非,除此之外,都是鬼话”的主张,是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是什么就永远是什么,不是什么就永远不是什么”的断定,因此,它作为一种世界观、方法论,与只要求判断要确定、不能自相矛盾、不能非此非彼的逻辑思维也不是一回事,也不能相互混淆。 

  在第一章的“苏张之口”与“靠舌头过活”中,我们曾指出在先秦时代名辩思潮中以及在古希腊的哲学论争中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诡辩命题。这些命题大多是在“貌似有理”的诡辩下,掩盖着极端化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我们选择其中的一些诡辩命题进行分析。 

  (1)关于空间相对性的诡辩。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这是惠施“历物十意”中的辩题,意谓天与地、高山与深渊一样平。从辩证的观点看,空间的高度是相对的,有差别可以转化为无差别。但在确定的空间内,天高于地、山高于泽却是确定的。惠施的这个辩题却根本不提“确定空间内”的条件性,把这个一定条件下的特殊命题(某处高山与某处深谷一样平)变成普遍命题,从而以孤立的根据,掩盖了辩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