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辩驳诡辩的方法与技巧 张晓芒 >

第9部分

辩驳诡辩的方法与技巧 张晓芒-第9部分

小说: 辩驳诡辩的方法与技巧 张晓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过一碗面,又要过两个馒头,合起来两份东西的钱。面没有吃,减去一份,所以还需收你一份东西的钱。” 

  同样,对于买衣服的“糊涂蛋”,我们也可以如此“计算”: 

  “昨天给了一套1000元的衣服,今天又给了一套2000元的衣服,合起来共3000元。今天还给我们的衣服抵消了1000元,昨天已经付给我们的1000元再抵消1000元,所以我们还需再收你1000元钱。” 

  总之,面对此类混淆视听、以假乱真的障眼法,我们可以“请循其本”,再七绕八绕地“绕”回去:“你吃了饭店的东西了没有?”“你买了商店多少钱的东西,又付了多少钱?”这样,无论这个诡辩者再理直气壮地“强词夺理”,在真正的真判断之前,他无论如何也无法逃遁了。 

  在现实生活中,也的确存在有这类为虚假判断辩护的诡辩。 

  报载有位持有假文凭的人被查出之后,竟然理直气壮地说:“不就是张假文凭吗?” 

  还有人振振有辞地说:“我买盗版盘是因为穷。” 

  这种“不就是张假文凭吗”的说法,是对虚假判断“假文凭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的又一种辩解。面对大街小巷到处可见的“办证”的城市“牛皮癣”,这种心态恐怕早已“深入人心”了。根据最新普查发现,现在全国持有假文凭者至少有50万。'25'如是,“不就是张假文凭吗”无疑也是一种“别人可以,我为什么不行”的为虚假判断辩护的强词夺理了。 

  “买盗版盘是因为穷”则同“我抢劫杀人是因为穷”的因果关系一样荒谬。在此荒谬的因果关系面前,“月高风急夜”真乃“杀人放火天”的“天赐良机”。 

  俗话说,“盗贼也有三分理”。但是,这些现代的强词夺理,不但违反了逻辑的规则,同时还违反了任何社会都应该具有的社会公德。 

  又据报载,某人被一家公司聘用,并颁发了聘书,聘期为三年。一年之后,此人被公司新领导解聘,此人要求按聘书留任,但新领导以“聘书不是劳动合同”拒绝。 

  按理,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而签定的书面协议。劳动合同主要包括劳动主体、合内容合同期限。聘用合同是劳动合同的一种,主要规定聘用人员的职责、待遇、期限等,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以聘书作为表现形式。而公司颁发给某人的聘书已经基本具备了聘用合同的要件,应认定为劳动合同。因此,公司新领导的“聘书不是劳动合同”是个以假乱真的虚假判断。这个人可以以“聘书是劳动合同”的真判断来直接反驳他,也可以根据《劳动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不服,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章 洞烛玄机诡辩的手法种种(第二部分) 
● 无中生有虚假隐涵的诡辩
  “无中生有”本是道家语,反映的是宇宙生成问题。如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后指没有事实根据而凭空捏造。

  诚如“肆意曲解”一节中所述,在人们的谈说论辩中,有时说话者所传递的话语意思,会根据需要将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话语的言说内容,一部分是话语的隐含内容。这种隐含在话语中的需要我们去“意会”的内容,就是“隐涵”。例如,当孩子对沉湎于电视机中球赛转播的父亲说“今天是星期天”时,其所隐涵的言外之意就是:该出去游玩一下了。当妻子对丈夫说“商店里有件时尚的衣服”时,其话语也隐涵有“希望买一件”的愿望。 

  隐涵的意义还在于,言语沟通总是双向的。即除了说话者自己外,还有听话者。有时,由于对象、环境的不同,就不能说直白的话,而应该说一些需要意会的话了。 

  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他从前的一个穷朋友来找他,说道:“不知我主记否,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听了这些话,朱元璋心中有数地想起了他话里所隐涵的一些从前的事情。于是给了他封赏。这件事传到另一个从前的穷朋友那里,他也兴冲冲地找上门来。见面就直通通地说:“你还记得吧?从前你我在芦花荡里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了一地豆子,汤也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满把抓豆子吃,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塞进嘴里。叶子梗在喉咙口,急得你直跺脚。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去……”朱元璋没等他唠唠叨叨地说完,就连声大喊:“推出去斩了!推出去斩了!”两人相较之下,前者使话语的隐涵意义滴水不漏地暗示出来,可谓是“会说话”的人了。传统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即以此为原型。 

  但是,由于这种需要去“意会”的隐涵内容,有时会产生一些理解上的歧义,所以,为了在人际沟通中明确地提供相关的、真实可靠的最大量信息,当我们说出含有隐涵内容的话语时,应遵守人际沟通中的合作原则。其中包括: 

  其一,真诚准则:不说你相信为假的话;不说缺乏充分根据的话。 

  其二,充分准则:尽可能地提供谈话目的所要求的信息;不要提供多于谈话目的所要求的信息。 

  其三,相关准则:所说的话语必须是和谈话目的有关的。 

  其四,表达准则:避免表达的模糊性;避免歧义; 

  其五,态度准则:所说的话语必须是有礼貌的。'26'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恶意地使用了虚假的隐涵,就会违背合作原则,无中生有地“天才创造”出虚假隐涵的诡辩。 

  希望工程是我国社会各界为资助辍学儿童而进行的一项庞大工程。希望工程兴建以后,曾资助了无数儿童重返校园。但是,十多年前,香港《壹周刊》却刊文污蔑希望工程贪污了大笔社会各界捐助的款项。为了给自己讨一个说法,维护为社会公益事业尽心尽力的声誉,希望工程将香港《壹周刊》告上了法庭。 

  在法庭辩论中,《壹周刊》曾就希望工程的起诉反辩:“涉案文章的标题只是概括性的形容,可能有夸张成分。但文章的内容已经将事实做了清楚的介绍,中和了标题的影响。”针对此所谓“中和”的答辩,希望工程聘请的辩护律师列举了25处标题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地方,用大量事实说明:在《壹周刊》诽谤希望工程的刊文中,无论是文章标题,还是文章内容,都给读者留下了“大笔款项失踪”、“贪污情况到处可见”的印象,从而驳斥了对方的诡辩。 

  夸张本一种使意义转移的修辞手法,它是说话者有意把某个事物的某一特征加以夸大或缩小。但是其一,夸张要有一定的限度,不能超出现实可能性的程度;其二,夸张应给予对方一个模糊数量的印象,使对方从模糊中感到话语的意义。我们对于第一章所述的自诩花样滑冰“跳起来就转得不下来了”的夸张,可以当作一个幽默而哈哈一乐,但对于《壹周刊》的所谓“夸张”就不能如此看待了。 

  因为,其一,《壹周刊》所谓的夸张不仅超出了现实可能性的程度,简直就是充满恶意的完全不顾事实;其二,《壹周刊》所谓的夸张也以诸多具体的数字表明,它们并没有在夸张。处处给人留下了“大笔款项失踪”、“贪污情况到处可见”的虚假隐涵。它所谓的夸张只是它无中生有的托词。希望工程一方的辩护律师,正是抓住了对方辩此中所举证据中所隐涵的虚假事实,使对方陷于自相矛盾,从而揭穿了《壹周刊》无中生有的恶意诽谤。 

  还有一类“无中生有”的诡辩,是以虚无缥缈的虚假隐涵误导人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当人们就此上当后,又矢口否认。 

  例如,为了促销,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常常吹嘘自己的楼盘如何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如何完善。而我们看他们的“美哉轮焉,美哉奂焉”的小区模型或小区效果图时,无不会为此感到“怦然心动”。而当你倾己所有入住以后,当初的“风景这边独好”,如今却是“窗外风光不见了”。当你责问开发商时,才知合同里没写,不算数。不知有多少人为此“眼见为虚”的承诺付出了代价。 

  对于此类无中生有的诡辩,我们应该要求把话说清楚,如果需要,还应把这应该说清楚的话写下来。从而避免上任何虚假判断所具有的虚假隐涵的当。一旦出现纠纷,即可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铁定的事实揭穿诡辩者当初的无中生有的谎言。 

  需要指出的是,有一些“无中生有”是用语言一时说不清楚的。这时,就有必要进行一些“计算”了。例如: 

  甲乙丙三人各出2000元钱,托甲买一个大家共同使用的电脑。甲买了一台5000元的电脑,节余1000元。他将其中的400元装进自己的腰包,然后把剩下的600元三人分摊,大家又都分了200元。事后乙丙得知了这台电脑的实际价格,甲也承认自己私吞了400元。但是,乙丙经过计算认为:每人实际掏出的是1800元,合起来是5400元,再加上甲私吞的400元,总共才5800元。比最初的6000元还少200元。于是他们要求甲做出解释。面对这个“多私吞了200元”的虚假隐涵,只私吞了400元的甲是百口莫辩。当初的6000元中还有200元哪里去了? 

  这类“无中生有”还不能算是严格意义的诡辩,可以把它们算做认知模糊。不过,这种认知模糊在理论上是可能存在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此对其进行分析。 

  5400元是三人集资款数,600元是返回数,两个数字相加,正好是6000元。但是,在应该加上“返回的600元”的地方,却被加上了似是而非的数字“甲私吞的400元”。而甲私吞的400元,是5400元中的一部分。在计算三人的集资款时,已经把这部分计算在内了。所以,“5400元再加上甲私吞的400元”的算法,就等于把甲私吞的400元重复计算了,这才有了5800元这个“无中生有”的数字。而“返回的600元”与“甲私吞的400元”之间的差正好是“下落不明的200元”。因此,5400元加上400元,实在是冤枉人的计算方法。 

  正确的算法是:甲乙丙三人每人各出1800元,共5400元。其中,电脑钱5000元,甲私吞了400元。账目一目了然。
● 节外生枝混淆模态判断的诡辩
“节外生枝”一般比喻为在问题之外又生出新的问题,现多比喻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难以顺利解决。表现在诡辩手法上,则是混淆了模态判断的含义。 

  据《战国策?齐策》载: 

  楚国有个人举行祭祀活动,完事后赏给手下办事的人一壶酒。这些人便商量说:“这壶酒不够大家喝,一个人又喝不完。不如大家都在地上画一条蛇。先画完的喝酒。”结果有一个人先画完了蛇,他拿起酒壶洋洋自得地说:“我再给这条蛇添上几只脚,你们的蛇也不一定画的完。”当他的蛇脚还未画完时,另一人已经画完了蛇,便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用得着给它加脚?”给蛇画脚的人终于又失掉到手的这壶酒了。 

  “画蛇添足”故事的问题在于,当那位“添足者”端着酒杯,洋洋自得地说“我再给这条蛇添上几只脚,你们的蛇也不一定画得完”时,他已经在节外生枝地诡辩了。 

  人们对于许多客观事物的认识,在一开始的时候是不可能一下子就十分明了的。因此,对它们的判定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十分肯定或十分否定。比如,人们对“水中捞月”的“不可能”和对“海底捞针”的“有可能”的认识,就是一个不断加深认识的结果。这种认识,就涉及到了怎么认识模态判断的内容。 

  模态判断就是断定事物情况可能性或必然性的判断。它们包括必然肯定判断(必然P)、必然否定判断(必然非P)、可能肯定判断(可能P)、可能否定判断(可能非P)。这四个模态判断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相互制约的真假关系,其中的等值关系有: 

  必然P等值于不可能非P;必然非P等值于不可能P; 

  可能P等值于不必然非P;可能非P等值于不必然P。'27' 

  按此模态判断之间等值的相互制约的真假关系,“画蛇添足”者的“不一定画得完”只能推出“可能画不完”,却并不能推出“一定画不完”。但他却自作聪明地将“不一定画得完”等同于“一定画不完”,好端端的一壶酒被混淆模态判断的诡辩断送了。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混淆模态判断的诡辩也并不鲜见。 

  有个“气管炎”买了一张彩票,回来后便算计如何花那500万大奖。妻子疑惑地问:“能不能中了大奖?”“完全有可能!即买就一定要中大奖。”于是他开始算计应该买一套楼中楼;有楼中楼了,还应该有一辆豪华车;楼和车都有了,口袋中的零花钱自然不能再寒酸了。于是他马上又理直气壮地提出了增加零花钱的要求。“给鼻子就上脸!”两人为此吵得一塌糊涂。后来彩票中奖了,中了5块钱。 

  对于所有买彩票的人来讲,必然有人会中大奖,但对于某个买彩票的人来讲,“中大奖”只能是偶然的。这就是说:“某人可能中大奖,也可能不中大奖”。 

  按上述模态判断之间的等值的真假制约关系,“可能中大奖”等值于“不必然不中大奖”,“可能不中大奖”等值于“不必然中大奖”。 

  由此可见,“偶然中大奖”并不只限于“可能中大奖”,更不等于“必然中大奖”。而上述那位“妻管严”,却偏偏忽视了这种模态判断之间的等值真假关系,将“偶然中大奖”只限定为“可能中大奖”,继而又把“可能中大奖”混同为“必然中大奖”。并为此吵吵嚷燃要求增加零花钱。不吵架才怪呢! 

  明白了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