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百战奇略 >

第30部分

百战奇略-第30部分

小说: 百战奇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懿对此次攻蜀始终持劝阻态度 ,但结果是“止之,不可 ” 
 (见《晋书·宣帝纪》又见《三国志·魏书·曹爽传》“宣王 
止之不能止”)又据《晋书·文帝纪》载称:“大将军曹爽之伐 
蜀也,以帝(指司马昭)为征蜀将军,副夏侯玄,出骆谷,次 
于兴势。”可见;随爽攻蜀者并非是司马懿,而是懿子司吴昭。 
故据《晋书·文帝纪》校改。 
      ④骆谷 :狭谷名 。位于今陕西周至县西南,谷长四百余 
里,地势险要,是关中通往汉中的交通要道。 
      ⑤兴势: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兴元 ”,今据史校改。兴势, 
即兴势山,位于今陕西洋县北。 

… 页面 251…

百战奇略                                                           ·249· 

      ⑥王平:蜀将。马本及各本作“王琳”,《晋书·文帝纪》 
作“王林”,皆误 。今据《三国志·蜀书·王平传》和《资治 
通鉴·魏纪六》校改。 
      ⑦费祎:蜀将。江夏鄳县(今河南信阳东北)人,字文伟。 
蜀后主时,任黄门侍郎,为诸葛亮所推重,拜为参军、司马。 
亮卒,祎为后军师。蒋琬秉政后 ,祎任大将军,录尚书事。 
      ⑧三岭:即沈岭、衙岭、分水岭。均在今陕西周至西南之 
骆谷中。 
      ⑨本篇史例出自《晋书·文帝纪》。 

… 页面 252…

百战奇略                                                            ·250· 

第七卷 

                               61.挑战 

       【提示】 
      本篇以《挑战》为题,旨在阐述对于凭垒固守不战之敌所 
采取的战法。它认为,对于凭垒固守不出的敌人,可用轻骑兵 
前去挑诱其出战,再以预设伏兵袭击它,就可以打败敌人。它 
特别强调指出,当敌人以同样办法挑诱我时,我不应以全部兵 
力出战,以免中敌诱伏之计。历史的经验表明,以“挑战”之 
法诱敌入伏而歼灭之,这在古代作战中,是为兵家经常用以调 
动敌人就范的一种有效战法。然而,既善于以“挑战”之法诱 
歼敌人,又善于防止敌人“挑战”而中计上当,才称得上是高 
明的战争指导者。本篇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这是很可贵的。 
      十六国时期,前秦苻黄眉击败后秦姚襄的三原之战,就是 
采用“挑战”之法而获胜的成功战例。东晋升平元年(公元3 
 57年)四月,前秦帝苻生派遣卫大将军苻黄眉和建节将军邓 
羌等率步骑兵一万五千人进攻据守黄洛镇的后秦将领姚襄。当 
时,姚襄有兵二万七千人,几乎是苻黄眉军的二倍;他凭借自 
己的优势兵力,采取了“深沟高垒,固守不战”的方针。有 
鉴于此 ,苻黄眉采纳邓羌的建议,根据“襄性刚愎,易以挠 

… 页面 253…

百战奇略                                                            ·251· 

动”的弱点,派遣邓羌率领三千骑兵前往黄落挑战,直压姚襄 
的“垒门而阵 ”(见《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二》 ),企图诱迫 
姚襄军脱离固垒而于运动之中歼灭之。姚襄既不识此诱敌聚歼 
之计,又不听佛门法号智通关于“宜厉兵收众;更思后举”(见 
 《晋书·姚襄记》)的正确建议,竟怒而“尽锐出战 ”,显然 
犯了盲动不慎的冒险主义错误;交战后,邓羌佯败后退,姚襄 
又不察真伪,错把对方佯败当真败,于是驱兵于后紧追不舍, 
追至三原之时,邓羌挥军回战,苻黄眉亲家大军骤至,与姚襄 
展开激战 ,一举而“尽俘其众”,姚襄本人则于激战中被杀。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在双方营垒相距较远,兵力对比势均力敌 
的情况下,可以派遣轻装骑兵前往敌营挑战,同时设伏兵等待 
敌人来攻而袭击它。这样,敌人便可以被打败。倘若敌人也使 
用这种计谋引诱我时,我不可以出动全部兵力去追击它。诚如 
兵法所说 :“敌人离我很远而又前来挑战,是企图诱我贸然轻 
进而上当。” 
      十六国时期,后秦将领姚襄率军进占黄落镇,前秦帝苻生 
派遣苻黄眉、邓羌等将率领步骑兵讨伐姚襄。姚襄凭据深沟高 
垒而坚守不战。邓羌向苻黄眉建议说 :“姚襄性格倔强自负, 
容易被挑动。我们如果长驱疾进,直迫其营垒,姚襄必定忿怒 
而出战,这样便可一战而活捉他 。”苻黄眉听后采纳了这个建 
议。于是,派遣邓羌率领三千骑兵直迫于姚襄军营门前。姚襄 
为此大怒,率领其全部精锐部队出营交战。邓羌伪装战败而引 
军后退,姚襄挥军追到三原,这时邓羌突然回军拒战,苻黄眉 
率领大军也恰好赶到,与姚襄军展开激战,一举击斩了姚襄, 

… 页面 254…

百战奇略                                                            ·252· 

全部俘获了他的部队,苻黄眉等将整顿队伍,凯旋而归。 

       【原文】 
      凡与敌战,营垒相远,势力相均,可轻骑挑攻之,伏兵以 
待之 ,其军可破 。若敌用此谋,我不可以全气击之。法曰: 
 “〔敌〕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①十六国②,姚襄③ 
据黄落④,苻生⑤遣将苻黄眉⑥、邓羌⑦等率步骑〔万五千〕 
讨襄。襄深沟高垒,固守不战。邓羌曰 :“襄性刚愎,易以挠 
动。若长驱一行,直压其垒,襄必忿而出战,可一战而擒也。 
 “黄眉从之,遣羌率骑三千军于垒门,襄怒,尽锐出战。羌伪 
不胜,率骑而退 ,襄追之于三原⑧,羌回〔骑〕拒襄,〔俄〕 
而黄眉至,大战,斩之,〔尽〕俘其众,〔黄眉等振旅⑨而归〕 
⑩ 

       【注释】 
      ①敌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语出《孙子兵法·行军篇》 
      ②十六国:西晋末年,各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乘各族人民 
起义之机,纷纷起兵建立政权,从西晋惠帝永安元年(公元3 
 04年)匈奴族刘渊称王,到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 
 9年)统一北方的135年间,各族统治者先后在北方和巴蜀 
建立政权 ,主要有:成汉、二赵(前、后)、三秦(前、后、 
西)、四燕(前、后、南、北)、五凉(前、后、南、北、西) 
和夏十六国,史称此时期为“十六国时期 ”。另有冉魏、西燕 
和代(北魏前身)不包括在内。 
      ③姚襄:羌族首领姚弋仲的第五子。南安赤亭(今甘肃陇 

… 页面 255…

百战奇略                                                          ·253· 

西西)人,字景国。东晋穆帝永和八年(公元352年 ),其 
父死,他率众归附东晋,驻谯城(今河南夏邑北 )。次年叛晋, 
进屯盱眙(今江苏盱眙北 ),自称大将军、大单于。后移驻许 
昌(今河南许昌东),欲谋取关中。晋升平元年(公元357 
年)被前秦苻黄眉所杀。 
      ④黄落:即黄落镇 ,亦称“黄堡镇”,位于今陕西铜川西 
南。 
      ⑤苻生 :前秦苻健的第三子,字子长。东晋永和十一年 
 (公元355年)健卒;苻生即帝位;改元寿光。在位二年,为 
苻坚所杀。 
      ⑥苻黄眉:前秦苻健之兄子,初仕健为卫大将军。苻生即 
位后,封广平王。后因谋杀苻生事泄被杀。 
      ⑦邓羌: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邓差 ”,今据史校改。邓羌, 
前秦将领,苻生时任建节将军,苻坚时任车骑将军。 
      ⑧三原:地名。位于今陕西淳化东北。 
      ⑨振旅:谓整队而还。 
      ⑩本篇史例出自《晋书·苻生记》。 

… 页面 256…

百战奇略                                                         ·254· 

                              62.致战 

       【提示】 
     本篇以《致战》为题,旨在阐述对敌作战中如何争取战场 
主动权的问题 。它认为,调动敌人前来交战(“政敌来战”) 
就会使敌人处于兵势常虚、被动不利的地位;我不受敌人调动 
 (“不能赴战”)就会使我军处于兵势常实、主动有利的地位。 
作战中 ,只要千方百计地调动敌人就范,就可以无往不胜。 
本篇引自《孙子兵法》的“致人而不致于人 ”,乃是大军事家 
孙武对古代作战主动权的一种科学表述,其意思是,作战中我 
要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其实质是,通过调动敌人 
而掌握战场主动权问题。所谓战场主动权,就是军队作战行动 
的自由权。有了自由权,军队才能打胜仗;失去自由权,军队 
就要打败仗 。可见,“敌人而不致于人”,乃是虚彼实己、争 
取主动,调动敌人、战胜敌人的一条重要军事原则。本篇依据 
孙子这一光辉思想,以《致战》为专题进一步论述了争取主动 
权对于作战胜利的重要性,这是非常宝贵的。 
      东汉初年,大将耿弇平定割据济南郡地的张步之战,就是 
较好体现“致人而不致于人”作战原则的成功战例。建武五年 
 (公元29年)十月,建威大将军耿弇奉光武帝之命率军东进, 
割据势力张步闻讯后,急令其大将军费邑率兵据守历城,同时 
又分兵屯驻祝阿,于泰山、钟城等地列阵布兵,企图阻截汉军 
东进。耿弇率军渡过黄河后,首先攻占了祝阿,迫使城的张步 

… 页面 257…

百战奇略                                                           ·255· 

守军不战自逃。此时,坐镇历城的费邑一面凭城固守,一面遣 
其弟费敢率兵一部进守巨里。耿弇根据当面的实际敌情,采取 
佯攻巨里以调动费邑出击的战法,命令部队赶造攻城器械,并 
故意扬言“后三日当悉力攻巨里城 ”(见《后汉书·耿弇传》 
下同)以欺骗和迷惑敌人。费邑对此竟信以为真,到第三日果 
然亲率精兵三万来救巨里。据此,耿弇一面分兵一部向巨里以 
阻困费敢,一面亲率主力占据有利地形,挥军“乘高合战 ”, 
一举歼灭了费邑军于野战运动之中,尔后急速转兵向巨里。拒 
守巨里的费敢见汉军来势迅猛,慌忙出城“悉众亡归张步 ”, 
汉军不战而克巨里,其后,耿弇乘胜“纵兵攻诸未下者 ”,连 
克四十营,迅速攻占历城,为尔后夺取平定张步割据势力的全 
面胜利,奠定了基础。耿弇以佯动惑敌战法,创造了调动敌人 
就范的成功战例。 

       【译文】 
      大凡调动敌人前来与我交战,就使敌人处于兵势常虚、被 
动不利的地位,我军不为敌人调动去战,就使我军处于兵势常 
实、主动有利的地位。作战中,应当采用多种方法调动敌人来 
战,我军凭据有利地形条件而等待敌人,这样就没有不胜利的。 
诚如兵法所说:“作战中要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东汉建武五年,光武帝刘秀命令建威大将军耿弇全部收编 
投降的士卒,组成建制,置设将吏。然后,耿弇奉命亲率骑都 
尉刘歆、泰山太守陈俊等部队,东进讨伐割据济南称雄的张步。 
张步获悉这一消息后,派其部将费邑率兵进驻历城,又分遣一 
部兵力屯驻祝阿,又在泰山、钟城置设数十营垒以防耿弇来攻。 

… 页面 258…

百战奇略                                                           ·256· 

耿弇率军渡过黄河后,首先攻克了祝阿城。在其围攻祝阿作战 
中,耿弇故意留下一个缺口,让敌众得以出城逃往钟城。钟城 
守军听说祝阿已被攻破,十分恐惧,于是弃城而逃亡。费邑分 
兵一部令其弟弟费敢率领去守卫巨里城。 
      耿弇挥军首先进逼巨里,并且严令部队尽快修造攻城器械, 
向各部宣告三天后将全力以赴地攻打巨里城,同时暗中放出一 
些被俘人员,故意让他们逃归后将耿弇预定攻城的日期报告费 
邑。费邑果然到这一天亲率精兵三万余人前去援救巨里。耿弇 
见此情形,便高兴地对部将们说 :“我之所以修造攻城器械, 
为的是诱使费邑前来就范。现在放着这些驻营野外而无防御设 
施的敌军不打,为什么硬要强攻设防坚固的城池呢?”于是, 
耿弇分兵一部继续围攻和牵制巨里的敌人守军,自己亲率精锐 
部队抢占制高点,以居高临下之势与敌交战,大败敌军,击斩 
了费邑。然后砍下费邑首级展示给巨里的守敌,敌人望见后异 
常恐惧,费敢慌忙逃往据守剧地的张步处。耿弇全部收缴了巨 
里城里敌人所存之军资粮储,同时又挥军继续攻打尚未攻克的 
敌军营垒,先后攻克了四十多座敌人营垒。于是最终平定了济 
南地区。 

       【原文】 
      凡致敌来战,则彼势常虚;不能赴战,则我势常实。多方 
以致敌之来,我据便地而待之,无有不胜。法曰 :“致人而不 
致于人 。”① 
      后汉建武五年,光武②诏耿弇③,悉收集降附,结部曲④, 
置将吏,弇帅骑都尉刘歆、泰山太守陈俊将兵而东。张步⑤闻 
之,使其将费邑军历下⑥,又令兵屯祝阿⑦,别于泰山⑧、钟 

… 页面 259…

百战奇略                                                            ·257· 

城⑨列营数十以待之。弇渡河先击祝阿,拔之,故开围一角, 
令其众得奔归钟城。 
  〔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遂空壁亡去。费邑分兵遣其弟 
费敢守巨里⑩,弇进兵先胁巨里 ,严令军中趣修攻具,〔宣敕 
诸部〕:后三日〔当〕悉力攻巨里城 。阴缓生口,〔令得〕亡 
归,以弇期告邑。邑至日果自将精兵〔三万余人〕来救〔之〕 
弇〔喜〕谓诸将曰 :“吾所以修攻具者,欲诱致⑾之耳。野兵 
不击,何以城为?⑿”则分兵守巨里,自帅精锐上冈阪⒀,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