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百战奇略 >

第37部分

百战奇略-第37部分

小说: 百战奇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识与我相合 。”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④,一战败之。⑥ 

       【注释】 
      ①不战在我: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下,但与原文 
略异。原文为 :“夫不战者, 
在我 。” 
      ②李道宗:唐宗室东平王李韶之子。武德元年(公元61 
 8年)封略阳郡公;次年,从李世民讨刘武周有功,拜为灵州 
总管。贞观初,从李靖破突厥功著,升任礼部尚书,改封江夏 
王。 
      ③玉壁城:军事重镇。故址在今山西稷山西南。 
      ④介州:州名。故址在今山西介休。 
      ⑤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李道宗传》又见《新唐书·李 
道宗传》 

… 页面 314…

百战奇略                                                          ·312· 

                              78.必战 

       【提示】 
      本篇以《必战》为题,乃取“攻其必救”之义,其要旨是 
阐述在深入敌境作战的条件下,打败坚壁不战之敌的指导原则。 
它认为 ,凡是深入敌国境内作战,对于那些固守坚城不与我 
决战的敌人 ,应当采取“攻其必救”的指导原则,迫使敌人 
脱离坚城与我决战,我就可以打败敌人。本篇所论“攻其君主, 
捣其巢穴 ”,这既是敌人君王所在的要害去处,又是敌人必然 
极力回救的地方。只有攻敌所必救之处,才能调动坚壁不战之 
敌脱离固垒于运动中聚而歼之 。因此,“攻其必救”的原则, 
在古代战争中是常为兵家所采用的调动敌人、歼灭敌人的正确 
作战原则。三国时期魏将司马懿平定公孙渊的辽东之战,就是 
运用“攻其必救”指导原则取胜的典型战例。 
      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 ),大将司马懿奉命率军 
进讨雄据辽东的割据势力公孙洲。对于东进来攻的魏军,公孙 
渊派重兵固守辽隧坚城不与魏军决战,企图消耗和拖垮魏军, 
主帅司马懿识破其阴谋,力排众议,果断决定避开强点辽隧坚 
城不攻 ,直捣公孙渊的所在地且守备薄弱的襄平城,并根据 
 “贼众我寡;贼饥我饱”的实际情况;集中兵力对襄平实施四面 
包围,迫使公孙渊在“粮尽窘急,人相食”的严重危困形势下, 
不得不弃襄平而出逃。司马懿乘势挥军追击,于运动中一举歼 
灭了公孙渊。战后,司马懿在回答部将陈珪所提疑问时,把昔 

… 页面 315…

百战奇略                                                           ·313· 

攻上庸之战(即平定孟达之战,详见前《速战》史例 ),与今 
攻襄平之战所采取的不同作战原则和战法,加以分析比较后指 
出说:“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而已。这是完全符合战争客 
观规律和作战实际需要的真知灼见。从敌情实际出发,区别不 
同情况,因变而制敌,这既是军事家司马懿用兵的突出特点, 
又是他前后夺取两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译文】 
      大凡出兵深入敌境作战,如果敌人固守营垒而不同我决战, 
企图以此疲惫拖垮我军,对此我军应当转攻其国君所在之处, 
捣毁其后方老巢 ,阻截其退归之路,切断其粮草供应,迫使 
敌人不得不脱离营垒而出战 ,我乘机以精锐部队进击它,就 
可以打败敌人。诚如兵法所说 :“我军要想与敌决战,敌人即 
使凭据深沟高垒,但也不得不脱离营垒而同我决战,这是由于 
我军攻击其必然回救之处的缘故 。” 
      三国魏景初二年,明帝曹叡把太尉司马懿从长安召回京师 
洛阳,命他率军前往辽东征讨公孙渊。魏明帝问道 :“四千里 
远征作战,虽说要用奇谋取胜,但也要有足够的兵力,不应当 
过于计较军费开支的多少。据你推测,公孙渊将采取什么样的 
计谋对策?”司马懿回答说 :“放弃城邑而预先逃走,这是上 
策;凭据辽水以抗拒我军,这是中策;坐守襄平而单纯防御, 
这是他成为俘虏的最下策 。”明帝问:“这三种计策,公孙渊 
将会采用哪一种呢?”司马懿答道 :“只有贤明智慧之人才能 
正确估量敌我力量的对比,并能预先对所用计策作出正确取舍, 
而这并不是公孙渊所能做到的 。”明帝又问:“此次出征往返 
将用多少天?”司马懿回答说 :“去时行军一百天,回来路上 

… 页面 316…

百战奇略                                                           ·314· 

一百天 ,进攻作战一百天,用六十天进行休整。这样,一年 
时间足够了 。”于是,司马懿率军向辽东进发 。公孙渊派遣 
部将率领数万步骑兵进驻辽隧,构筑围墙堑壕二十余里,以此 
抵御司马懿进攻。魏军诸将都想立即发起进攻,但司马懿却说: 
 “敌人构筑防御阵地,这是企图长期拖住和疲惫我军,进攻它 
正好落入其圈套。这正是王莽时期王邑不肯绕过昆阳坚城而强 
攻硬打,几乎导致全军覆没的严重教训。敌人主力集中在这里, 
其老巢必定空虚,我军舍此不攻而直捣襄平,出乎敌人的意料 
之外,打败公孙渊是必定无疑的 。”于是,便命令魏军多插旗 
帜,伪装成要出击敌人阵地之南端的样子,将敌人的全部精锐 
吸引到这里。司马懿却率领大军偷偷越过辽隧向北,放弃眼前 
敌人不打而直趋襄平,一路打败敌将的拦截,顺利地完成了对 
襄平的包围。这时,众将又请求迅速攻城,但司马懿均未同意。 
随军司马陈珪提出疑问说 :“以往您率军攻打上庸,只用了五 
天即破城杀了孟达。如今长途跋涉而来,却变得安稳缓慢起来, 
对此,我实在有些迷惑不解 。”司马懿耐心解释说:“上庸之 
战,孟达当时兵少而粮食够吃一年,我军将士数相当孟达军的 
四倍,但粮食则不够一个月食用,以仅有一个月存粮的部队去 
与有一年存粮的敌人相较量,怎么可以不采取速战速决?用四 
倍于敌的兵力去打击敌人,即使损失一半兵力而战胜了敌人, 
还是应当干的。因为,这不是从计较人员伤亡,而是从计较粮 
食多少这一情况出发,所采取的作战行动。如今的形势是敌众 
我寡、敌饥我饱,加之大雨不停,攻城器械未备,似此而急忙 
进攻又有什么作为呢?我军从京师洛阳出发以来,我所担心的 
不是敌人向我军进攻,而是担心敌人不战而逃。现在敌人的粮 
食将要用尽,而我军对敌尚未完成合围之势;如果采取掠夺其 
牛马、抄取其柴草,那么,这就无异于驱使敌人逃跑。战争是 

… 页面 317…

百战奇略                                                          ·315· 

一种诡诈多变的行动,善于因变制敌才能取胜。敌人凭恃其兵 
多,因此虽已处于饥饿困难的境地,但却仍然不肯束手待毙。 
对于此种敌人,我们应当伪装成无能为力的样子稳住它。如果 
我们贪求小利而惊跑他们,这不是好的计谋所为 。”不久,雨 
过天晴,司马懿令部队制作攻城器械,并迅速发起进攻,箭飞 
如雨,攻势迅猛。城中敌人顿时陷于粮尽的困难境地,饥饿严 
重以至发生人吃人现象。公孙渊窘急无奈,便派部将王建、柳 
甫出城乞降,请求解除对襄平城的围困,并表示公孙渊君臣一 
定自缚前来请罪归附。但司马懿断然拒绝,并将王、柳二将杀 
掉。公孙渊见派将乞降未成,便突围而逃;司马懿挥军紧追, 
赶到梁水岸边将其击杀。至此,辽东地区完全平定。 

       【原文】 
      凡兴师深入敌境,若彼坚壁不与我战,欲老我师,当攻其 
君主,捣其巢穴,截其归路,断其粮草,彼必不得已而须战, 
我以锐卒击之,可败。法曰 :“我欲战,敌虽深沟高垒,不得 
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① 
     三国魏明帝景初二年,召司马懿于长安诣京师,使将兵往 
辽东讨公孙渊。帝曰 :“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②,亦当任力, 
不当稍计役费③。度渊以何计得策?”懿曰 :“弃城预走,上 
计也;〔据辽水以〕拒大军,其次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 
 “曰:“三者何出?”懿曰:“唯明君能量彼我,预有所弃, 
此非渊所及也 。”曰:“往还几日?”对曰:“往百日,还百 
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遂进兵。渊遣将 
帅步骑数万屯辽〔隧 〕,围堑二十余里。诸将欲击之,懿曰: 
 “此欲老吾兵,攻之正堕其计。此王邑所以耻过昆阳也④。彼 

… 页面 318…

百战奇略                                                            ·316· 

大众在此,巢穴空虚。直抵襄平,出其不意,破之必矣 。”乃 
多张旗帜,欲出其南,贼尽锐赴之。懿潜济以出其北⑤,弃贼 
直趋襄平;贼将战败,懿围襄平。诸将请攻之,懿不听。陈珪 
⑥曰 :“昔攻上庸,旬日之半破坚城,斩孟达。今日远来,而 
更安缓,愚窃惑之 。”懿曰:“达众少而食支一年;吾将士⑦ 
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⑧,以一月较一年,安可不速⑨?以四击 
一,正令失半而克,犹当为之。是以不计死伤,而计粮也。今 
贼众我寡,贼饥我饱,而雨水乃尔,攻具不设,促之何为?自 
发京师,不忧贼攻,但忧贼走。今贼粮垂尽,而围落未合,掠 
其牛马,抄其樵采,此故驱之走也。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 
贼凭恃其众,故虽饥困,不肯束手,当示无能以安之。若求小 
利而惊之,非计也 。”既而雨霁,造攻具攻之,矢石如雨,粮 
尽窘急,人相食,乃使其将王建、柳甫 〔乞降〕请解围,当君 
臣面缚,懿〔不许〕皆斩之。渊突围而走,懿复追及梁水⑩上 
杀之,辽地悉平。⑾ 

       【注释】 
      ①“我欲战”四句: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但“敌虽 
深沟高垒”句,原文作“敌虽高垒深沟”。 
      ②奇: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骑 ”,今据史校改。 
      ③不当稍计役费 :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不当计要後费也” 
今据史校改。 
      ④此王邑所以耻过昆阳也:西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 
绿林起义军攻打宛城,王莽派大司空王邑会同严尤等率军四十 
二万往救宛城。绿林军根据刘秀建议,采取坚守昆阳(今河南 
叶县 ),迟滞、消耗南下之王邑军,掩护主力攻取宛城,然后 

… 页面 319…

百战奇略                                                            ·317· 

伺机内外夹击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王邑凭借其优势兵力,拒 
绝严尤“亟进大兵”绕过昆阳坚城、先救宛城的正确建议,指 
挥数十万大军强攻昆阳,结果在绿林军内外夹击之下,几乎全 
军覆没,实由王邑耻过昆阳而强攻之所致。其史例详见《后汉 
书·光武帝纪上》和《汉书·王莽传下》。 
      ⑤其北 :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其地门 ”,今据史校改 。 
      ⑥陈珪:东汉灵帝时光禄大夫陈球弟之子,字汉瑜。少与 
袁术交游,后因觉术有纂汉阴谋,而离术归附曹操。 
      ⑦吾将士: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渊军 ”,今据史校改。⑧ 
淹月:滞留一月,或经历一月。 
      ⑨安可不速: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安事速为 ”,今据史校 
改。 
      ⑩梁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泜水 ”,今据史校改。今名 
不详。 
      ⑾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宣帝纪》、《资治通鉴·魏纪六》 
和《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及裴松之注。 

… 页面 320…

百战奇略                                                           ·318· 

                              79.避战 

       【提示】 
      本篇以《避战》为题,顾名思义,旨在阐述何种条件下运 
用“避锐击惰”的作战指导原则问题。它认为,在敌强我弱情 
况下作战,对于初来而士气锐盛的进攻之敌,应当避免与其立 
即决战,待其发生变化而出现士气衰落时,便可出兵击败它。 
本篇这里所引“避其锐气 ,击其惰归 ”,是《孙子兵法》“治 
气”说所称一种掌握和运用士气变化而击敌的方法。意思是, 
要避开敌人初来时锐气,等到敌人士气衰竭而退归再打击它。 
这实质上是讲如何根据敌人士气盛衰的变化规律,来选择与敌 
决战的有利时机问题。所谓士气,就是附着于士卒身上的精神 
力量,它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首要因素。因此,孙子提出的这 
条“避锐击惰”作战原则,历来为兵家所推重,成为古代战争 
中在敌强我弱情势下,实施对敌作战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 
      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二月,汉将皇甫嵩击败王 
国的陈仓之战,就是成功运用“避锐击惰”原则的一个战例。 
此前,王国率军围攻陈仓,汉灵帝命皇甫嵩为左将军,督前将 
军董卓,各率兵二万赴援陈仓汉守军以击王国军。当时,董卓 
主张立即进兵与敌交战,认为 :“速救则城全,不救则城灭” 
 (见《后汉书·皇甫嵩朱儁列传》)但皇甫嵩却认为 ,善于 
用兵打仗的,应当首先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战胜,尔后待机以战 
胜敌人,他根据“陈仓虽小,城守固备,未易可拔;王国虽强, 

… 页面 321…

百战奇略                                                           ·319· 

攻陈仓不下 ,其众必疲 ”(见《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的 
敌我双方实际情况,采取了缓进以避其锐、待机以击其衰的正 
确作战方针。战场态势的发展变化,果然像皇甫嵩所预料的那 
样,王国虽然兵众势强,但自冬至春攻城凡八十余日而竟不能 
克,最后在部队已经陷入力疲气衰的情况下,不得不撤围而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