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百战奇略 >

第5部分

百战奇略-第5部分

小说: 百战奇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自任 。”帝曰:“云何?”对曰⑦:“臣请募勇士三千人, 
无问所从来,率之鼓行而西,禀陛下威德,丑类何足灭者 !” 
帝许之,乃以隆为武威太守。隆募〔限〕腰开弩三十六钧⑧, 
立标拣式,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隆曰 :“足矣。”隆 
于是率其众西渡温水⑨,虏木机能⑩等以众万骑,或乘险以遏 
隆前,或设伏以截隆后。隆依八阵图⑾作偏箱车,地广用鹿角 
车,路狭则为木屋⑿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 
倒。转战千里,杀伤以千数。隆到武威,虏大人猝跋韩、且万 
能⒀等率万金众归,隆前后诛杀及降附者数万。又率善戎没骨 
能⒁等与木机能等战,斩之,凉州遂平。⒂ 

… 页面 34…

百战奇略                                                            ·32· 

       【注释】①偏箱、鹿角车:皆为中国古代的作战兵车。偏 
箱车的车箱系木板制成,置放兵器于其上。作战时,车与车相 
连,前后相接,连成方阵,可用于平原旷野上作战。鹿角车, 
则是用削尖的树枝插在偏箱车前后,以防敌接近。②广地则用 
军车: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但与原文略异,原文 
作“地广则用鹿角车营 ”。③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④羌 
戎:古族名。羌,主要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四川一带。戎, 
旧时中原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⑤帝:指西晋武帝司马炎。 
⑥马隆:西晋名将。平陆(今山东汶上北)人,字孝兴。少而 
智勇。晋武帝时,任东羌校尉,封奉高县侯。⑦对曰:马本及 
唐本、王本皆脱,今从汪本补。⑧钧:中国古代重量单位之一。 
一钧为三十斤。⑨温水:即武威东之温围水。⑩木机能:羌族 
的一个部落首领 。史载原作“树机能 ”,《百战奇法》原作者 
因避讳宋英宗嫌名(曙)而援引时改“树”为“木 ”。⑾八阵 
图:中国古代作战的一种阵法。⑿木屋:即用木料制成,四面 
开孔,置于车上,既便于观察敌情,又可抵御矢石击伤。⒀猝 
跋韩、且万能:皆为羌族的部落首领,但《资治通鉴》卷80 
 《晋纪二》称其为鲜卑人。⒁没骨能:羌族的一个部落首领。 
⒂本篇史例出自《晋书·马隆传》。 

… 页面 35…

百战奇略                                                            ·33· 

                                9.信战 

       【提示】本篇以《信战》为题乃取“信义”之意,其要旨 
是阐述将帅以“信”治军的重要性。它认为,在对敌作战中, 
士卒所以能够舍生忘死地去奋勇杀敌,都是由于平时将帅带兵 
以“信”的结果。这里所引“信则不欺”乃是《六韬·论将篇》 
提出的将帅必备的五种条件之一(即“所谓五材者:勇,智, 
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 
欺 ,忠则无二心。”)。军事与战争实践的历史证明,“信则不 
欺 ”,不仅是好的将帅所应具备的美德之一,也是将帅治军所 
应把握的重要原则。将帅只有“信则不欺 ”,即切实做到:行 
赏罚 ,讲求信用;严纪律,不徇私情,才能取得广大士卒的 
拥护,才能使部队上下一心,团结对敌,无往不胜。本篇所引 
诸葛亮统兵打仗以信为本的事例,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 
亮传 》裴松之注引“郭冲五事”:魏明帝派遣宣王司马懿督统 
大将张郃等部三十余万精兵,秘密向蜀国剑阁进发,此时蜀相 
诸葛亮正率兵戍守在祁山,并且正值部队换防变动之时,将十 
分之二的蜀兵换下等待返乡,而留下者仅有八万人。从双方兵 
力对比看,魏军三倍于蜀军。有鉴于此,诸葛亮身边参谋人员 
皆劝亮把换防待归的部队暂留一月,以壮大蜀军力量。但诸葛 
亮却以“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为由,未予采纳,且催令 
其尽快返乡。蜀军将士为诸葛亮以信义为本的可贵精神所感动, 
于是 ,去者愿留一战,而留者愿效死命 。临战之日,无不 

… 页面 36…

百战奇略                                                            ·34· 

拔剑争先,以一当十,一举击败魏军,杀死张郃,打退司马懿。 
裴松之在注引之后,对此战的真实性提出质疑,看去虽然不无 
道理 ,但综观诸葛亮一生统军作战乃至治国理民的实践,“以 
大信为本”却是符合其实际和令人效法的。 

       【译文】大凡对敌交战时,士卒们踏上万死一生的战场, 
而无后悔畏惧之心的,都是由于将帅平时真诚不欺的思想品格 
感化而使他们这样做的。将帅讲求信义以诚待人,那么,士卒 
便会报之以尽心用力而无犹豫之意。所以,打起仗来就能无往 
而不胜。诚如兵法所说 :“为将帅者应当具备诚信而不欺诈的 
思想品格 。”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征讨蜀国,亲自从洛阳来 
到长安,派遣宣王司马懿督统左将军张郃所部及雍、凉二州等 
精兵三十万人,隐蔽进发,窥向蜀地剑阁。蜀国丞相诸葛亮当 
时驻屯在祁山,他把精良武器装备,都用在扼守险要之处,部 
队将有十分之二的人换防离去,留在战场的将士只有八万人。 
正当魏军开始布阵之时,恰值蜀军换防交接过程,诸葛亮的参 
谋人员都认为敌军强盛,没有足够的兵力是制胜不了对方的, 
因此纷纷建议把换下来的部队暂留一月,以便壮大蜀军声威。 
但诸葛亮却说 :“我统兵打仗,一向以信义为根本,那种‘得 
原失信’的作法,是为古人痛惜而不取的。现在,换防该去的 
士卒已经迅速打点好行装等待归期,他们的妻子则引领切盼而 
逐日计算着丈夫归来的时间。因此,目前我们虽然面临征战的 
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说完,便下令催促换防 
下来的士卒尽快启程返乡。于是,该走的都很高兴,愿意留下 
参加战斗;该留的则斗志昂扬,决心拚死一战。他们互相勉励 
说:“诸葛丞相对我们的恩德,我们即使拚上性命也报答不完!” 

… 页面 37…

百战奇略                                                            ·35· 

到了交战那天,蜀军无不拔剑争先,冲锋陷阵,以一当十,击 
杀了魏将张郃,打退了主帅司马懿。蜀军一战而获大胜,这正 
是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所取得的成效。 

       【原文】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 
者,皆信令使然也。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 
不胜。法曰 :“信则不欺。”①三国魏明帝②自征蜀,归长安 
③,遣司马懿④督张郃⑤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万⑥,潜军密 
进,窥向剑阁⑦。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 
十二更下⑧,在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幡兵⑩适交,参佐咸 
⑾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⑿,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 
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原失信⒀,古人所惜;去 
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⒁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 。” 
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住者奋勇,思致死命。 
相谓曰 :“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 
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郃,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⒂【注释】①信则不欺 :语出《六韬·龙韬·论将第十九》。 
②魏明帝:即魏国皇帝曹睿,魏文帝曹丕之子。③长安:古都 
城,汉惠帝时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④司马懿:三国魏 
名将。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字仲达。初为曹操主簿。魏 
明帝时,官至大将军,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 
王。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懿为晋宣帝。 
⑤张郃:三国河间义县(今河北任丘北)人,字俊乂。初随韩 
馥镇压黄巾起义,馥败,郃以兵附袁绍;官渡之战后归曹操, 
官至左将军。⑥三十万:马本及诸本皆误作“二十万 ”,今据 
史载校改。⑦剑阁:关隘名。位于今四川剑阁县北,所处之剑 

… 页面 38…

百战奇略                                                            ·36· 

门关,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⑧十二更 
下:谓十分之二的人换防休息。⑨在:马本及诸本皆脱,今据 
史载补正。⑩幡兵:马本及诸本皆作“代兵 ”,不尽原意,今 
据史载校改。幡,同“旛 ”,旌旗;幡兵,指正在换防的部队, 
因不同部队有不同旗号,故部队换防,所持旗号也随之变换。 
⑾参佐咸:马本及唐本皆误作“秦佐成 ”,今从王本及汪本。 
⑿非力不制:马本及诸本皆误作“非力所制 ”,一字之差,其 
义完全不同。今据史载校改。⒀得原失信:典出《左传·僖公 
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冬,晋文公率兵围攻原国,预定 
三天攻下,但届期未克,晋文公即下令退兵。这时,侦察人员 
报告说 :“原人准备投降了。”军吏也建议不要撤兵。晋文公 
说 :“信义是国家之宝,百姓靠它来保护。如果得到原国而失 
掉信义,用什么来保护百姓?这样做是因小而失大 。”于是, 
退兵三十里,而原国也归降了。⒁鹄立:鹄颈长,能远望,因 
喻引领切盼之意。⒂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裴松之注引“郭冲五事 ”。10.教战【提示】本篇以《教战》 
为题,旨在阐述加强部队教育训练的重要性。它认为,要兴兵 
打仗,必须首先加强部队教育训练。只有平时搞好训练,使全 
军掌握战术方法,熟悉作战号令,才能使部队在实战中看到指 
挥旗帜的变化而采取相应行动,听到鸣金击鼓的声响而进退自 
如。战争的经验告诉人们,打仗固然要靠勇敢精神,但是,光 
凭勇敢而不懂战术技术 ,也是不能打胜仗的。“从战争学习战 
争 ”,这是在战争环境下提高部队作战技能的重要方法,但在 
和平条件下,抓好平时的教育训练,乃是提高部队军事素质的 
基本途径。平时教育训练卓有成效,战时才能多打胜仗,否则, 
就要吃败仗。孔子所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正是这个 
道理。吴起是战国初期的著名军事家,他在长期的军事实践活 

… 页面 39…

百战奇略                                                            ·37· 

动中,积累了治军与作战的丰富经验,并撰写兵法《吴子》一 
书流传后世。本篇所引吴起关于教育训练问题的论述,虽然由 
于时代的发展变化,他当时所主张的某些训练内容,已经不能 
实用于今天,但是,他所强调的“教戒为先 ”,即把教育训练 
摆在治军首位的战略思想 ;他所创造的“一人学战,教成十 
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的抓骨干带全体的训练方法,对 
我们今天抓部队教育训练,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译文】大凡要兴兵打仗,必须首先训练部队学会怎样作 
战。全军将士只有平时经过严格训练,全面掌握疏开、收拢、 
集结、分散的战术方法,完全熟悉停止、行动、前进、后退的 
作战号令,那么,使用这样的部队对敌作战时,他们在看到指 
挥旗帜的不同挥动而应变自如,听见鸣金击鼓的不同声响而进 
退得当。这样,就能战无不胜。诚如兵法所说 :“使用未经训 
练的民众去作战,就意味着白白抛弃他们的生命 。”战国时期, 
魏国将领吴起说 :“将士常常战死于没有打仗的本领,失败于 
缺乏灵活的战术。所以,用兵的法则,以教育训练为先决条件。 
一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十人;十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百人; 
百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千人;千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万人; 
万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全军。战法训练要教会部队运用以近 
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阵法与战术训练要教会部队懂得 
怎样由圆阵变方阵,由跪姿变立姿,由前进变停止,由向左转 
向右,由向前转向后,由分散变收拢,由集结变疏开。各种战 
法、阵法和战术变化都进行认真训练之后,才可以给部队配发 
兵器。这就是为将帅者的职责。” 

… 页面 40…

百战奇略                                                            ·38· 

       【原文】凡欲①兴师,必先教战。三军②之士,素习离、 
合、聚、散之法,备谙③坐、作、进、退之令,使之遇敌,视 
旌麾④以应变 ,听金鼓而进退 。如此,则战无不胜。法曰: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⑤战国时,魏将吴起⑥曰:“夫人 
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一人学 
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 
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以近待远,以佚 
待劳,以饱待饥。圆而方之,坐而起之⑦,行而止之,左而右 
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教习,乃授其兵, 
是为将事。”⑧ 

       【注释】①欲:马本及唐本、王本皆误作“与”,今从汪 
本。②三军:春秋时期,大国多设三军,如晋设上、中、下三 
军,以中军之将为三军之统帅。楚则设左、中、右三军。本篇 
所称“三军 ”,是对全军的统称。③谙:熟记,熟悉。④旌麾: 
谓古时用羽毛装饰的军旗,主将用以指挥军队作战。⑤以不教 
民战,是谓弃之 :语出《论语·子路第十三》⑥吴起:战国 
初期著名军事家。著有《吴子》流传后世。⑦坐而起之:马本 
及唐本、汪本皆作“坐而进之 ”,不符《吴子》原义,今从王 
本。⑧本篇史例出自《吴子·治兵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