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 、王莽代汉
2 、王莽改制
主要内容: ①“王田”“私属”制;②“五均”“六埂保虎郾抑坡疟洌虎芨囊坠倜孛虎萏舳谋哒秸!
3、失败
4、对王莽及其改制的简单评价
①王氏外戚是一个豪强集团,王莽“新朝”的建立体现了新崛起的豪强势力使自己权力稳定化、永久化的要求。
②王莽掌权后,必须要从国家政权的立场出发,缓和社会矛盾,解决尖锐的土地和奴婢问题。虽然表面上看会损害部分豪强的利益,但实质上是维护全体统治阶层的长远总利益。这就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所说国家权力的“相对独立性”。
③王莽进行了以土地和奴婢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革,这是比较有见识之举。但一方面由于豪强势力的反对和拒不让步,使王莽为保住自己的地位而动摇并最终放弃改革;另一方面他所采取的方法是违反历史规律的复古行径,不仅行不通,反而加剧了原有的危机和矛盾,失败是必然的。
④改制的失败说明,统治阶层依靠政策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他们总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只有下层民众的暴力手段才能迫使其让步,缓和社会矛盾,推动历史前进。
四、绿林、赤眉起义
1、起义的兴起 2 、昆明之战 3、王莽覆灭
第八章 东汉王朝
(公元 25 年— 220 年)
第一节 东汉初年专制的强化
一、东汉王朝的建立
刘秀是南阳豪强集团的代表,刘邦的九世孙。在推翻新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昆阳战后被派往河北,以废除王莽苛政、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势力不断壮大。至公元 40 年消灭各地割据势力,正式建立东汉王朝。
二、加强专制
1 、“退功臣进文吏” 2 、“虽置*******事归台阁” 3 、废内地郡国都尉,集军权于中央 4 、加强剌史权力,改地方为州郡县三级 5 、压抑宗室外戚
三、稳定社会秩序
1 、释放奴婢,安置流民 2 、精兵简政,轻刑薄赋 3 、倡导儒学,以柔道治国 4 、“度田”及其失败
建武十五年下诏州郡“度田”,即清丈土地数量,核实户口数字。背景是东汉初年豪强隐瞒土地和依附农民,偷漏国家田租赋税,造成垦田和户口不实。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进一步限制豪强土地和依附人口数量。结果由于地方官吏与豪强贵戚勾结,弄虚作假,将赋役负担向贫苦农民身上转移。后来大姓兵长处处并起,武装抗拒清查。刘秀被迫让步,安抚和镇压结合,停止度田。反映豪强逼迫下东汉政权软弱无力的地位。
第二节 豪强田庄与东汉经济
一、东汉农业的发展
1 、水利技术的进步 2 、耕作技术的进步 3 、《四民月令》
二、豪强势力的成长
1 、云台二十八将 2 、“三位一体”的新豪强
三、田庄经济的壮大
1 、田庄的产生 2 、特点之一:聚族而居 3 、特点之二:自给自足综合经营 4 、特点之三:劳动者的人身依附性特别强 5 、特点之四:向武装化、堡垒化发展
四、门生故吏遍天下
1 、世代传经 2 、网罗门生故吏 3 、控制各级政权
第三节 东汉晚期政治与皇权旁落
一、外戚宦官的轮流专权
1 、皇统屡绝,权归女主 2 、以家奴制朝臣 3 、党锢之祸
从本质上说,是统治阶级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的斗争。但是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的反宦官斗争,当时具有一定的正义性,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宦官、外戚专政,并不说明皇权衰落,而只是皇权的“旁落”。
二、原始道教与农民斗争的结合
1 、社会矛盾的激化 2 、太平道 3 、五斗米道 4 、黄巾大起义
第四节 东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两汉经学和 谶 纬迷信
1 、今文经和古文经
2 、 谶 纬迷信的盛行
谶 是以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祸福和治乱兴衰的图书符应。纬是假抚神意用宗教迷信解释经典。对统治者说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统治寻求合法性,也可以成为乱臣贼子窃取天命的借口。东汉因此使儒学进一步宗教化、神学化。
3 、白虎观会议
进一步把儒经、阴阳五行和 谶 纬迷信揉合在一起,广泛解释封建制度和道德观念,成为汉代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部钦定法典。郑玄兼通今古,遍注群经,“郑学”成为经学主流,基本结束了儒学内部的经今古文之争。
二、佛教的传入
东汉初年限于统治集团上层流传,后期政治黑暗,作为一种精神安慰,开始在社会下层传播。由于精致的宗教理论,魏晋以后随着儒学中落,更加兴盛。
三、桓潭和王充
1 、桓潭与《新论》 2 、王充与《论衡》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①宣传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元气”作为万物本源,认为天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物质实体,由于自身的原因,“物自生”,“物自为”,否定了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②肯定形体决定精神,否认人死为鬼,“人之死,犹火之灭也”,提倡无神论,“何用为鬼?”③在认识论上否认人生而知之,“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人的认识来源于感官与外界事物的接触。
王充思想特别是“元气自然论”对后代产生重大影响,认识论上既强调经验,也重视理性,启发了后来的许多思想家。
第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公元 189 年— 581 年)
第一节 三国鼎立
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 、董卓之乱
黄巾被镇压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宦官诛杀外戚何进,世族袁绍又尽杀宦官,凉州军阀董卓逼走袁绍,独揽朝政。关东军阀联合铲除董卓,东汉皇帝名存实亡。地方形成袁绍、曹操、袁术、刘表、刘备、刘焉、公孙度等割据势力,互相混战。
2 、官渡之战
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
3 、赤壁之战
曹操吞并荆州,意图统一长江流域。客居于此的刘备派诸葛亮结盟江东孙权,联合抗曹。曹军二十万与联军五万大战于赤壁,后者扬长避短,乘势利便,打败了曹操。
4 、三国鼎立形成
220 年曹操病死,儿子曹丕废汉自立,国号魏。
刘备夺荆州,占益州,吞汉中。 221 年称帝,国号汉。
孙权有江东六郡,又占岭南,袭杀关羽,夺回荆州。 229 年称帝,国号吴。
5 、三国鼎立原因
①东汉豪强势力的发展加剧了社会的分裂性,改剌史为州牧又形成拥兵自重的军阀,二者的结合成为三国鼎立的政治原因。
②中国经济重心所在的北方在长期战乱中受到严重破坏,南方经济和西部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形成三个经济实力相对平衡的区域。这是三国鼎立的经济基础。
③军事上吴蜀联合足以自卫,但又无力消灭强大的魏。地理形势的易守难攻,相互割绝,使三国在军事上形成某种均衡。
二、曹操的政治和经济
1、屯田制
196 年始许下屯田,分军屯民屯两种。国家拨给土地,以军事编制组织,用官牛官六民四,用私牛对分,田租分成制,实际国家佃农。地著有利于使流民回归定居,“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2 、士家制
将士兵和家属另立户籍,集中居住,终身为兵,世代相袭。如逃亡本人处死,家属没为官奴婢。地位身份都很低下,推行目的是为了保证兵源。这样有别于义务征兵制的世兵制,一直实行到北朝末期“府兵制”的出现。
3 、田租户调令
“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对自耕农的征课方法,按户征收实物,户调制由此创立,废弃了两汉人口税均摊(算赋口赋)的办法。显示商品经济的萎缩。
4 、从“唯才是举”到九品中正制
曹丕称帝后,为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改变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制定“九品中正制”。为世家大族垄断政权和门阀政治铺平了道路。经济上“给客制”,给大族豪门以特权和照顾。
三、蜀汉的政治和经济
1 、《隆中对》
诸葛亮规划的基本战略,对外以曹魏为主攻方向,结好孙吴;对内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扩大财源。“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西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军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2 、平定南中
刘备病死,刘禅即位,诸葛亮辅政。为稳定后方, 225 年出兵西南夷,平定豪强雍辏е摇V蟛扇 昂透А狈秸耄郧跛匣裎分胸俳褡迦诤希狈ヌ峁┤肆ξ锪χС郑购蠓轿裙獭!
3 、六出祁山
228 年开始北伐。自知蜀国势弱,不可能以一州之地与魏十州之地长期相持,必须以攻为守。双方争夺焦点在关陇地区,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以高壁深沟相持不战。诸葛死后,蜀汉因人力物力损耗过大,政治腐败,国势转弱,再也无力对外进攻。
四、孙吴的政治和经济
基本国策是利用蜀魏矛盾,加强自身地位,坐保江东以观成败。
1 、征讨山越 客观上有利于江南的开发。
2 、海上交通的发展 卫温直航夷洲。 朱应、康泰出使南海。
3 、世袭领兵制 大族出身的将领死后,其子弟世袭为将领,手下士兵和屯田也世代承管。将领和士兵的关系大大超过政府与士兵的关系,成了变相的私人武装。
4 、复客制 允许官僚地主所占有的佃客免除赋役。不管这种佃客是国家赐与还是自行招募,都不向国家服役纳税,结果家富于国,国家衰弱,难有大的作为。
第二节 西晋的短期统一
一、西晋的建立和统一
1 、司马氏专权 随着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魏国力量更加强大,三国均势被打破,统一时机成熟。 249 年“高平陵之变”,魏国政局剧变,司马氏操纵皇帝废立,控制政权。
2 、灭蜀和西晋建国 263 年魏灭蜀。 265 年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兵,自立为帝,国号晋。
3 、灭吴统一全国 279 年司马炎六路大军攻吴,次年灭之。
二、西晋的政治和经济
1 、占田制
280 年取消屯田,实行占田制。内容: ①农民的占田,男七十亩,女三十亩。占田不是国家授田。②课田,丁男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二十五亩,亩八升。③户调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之。”边郡户 1/3或2/3,少数民族户“賨布”一匹。④按官品占田荫客制。一品占田五十顷,每级递减五顷,九品十顷。荫亲属从九族到三族。荫佃户从十五户到一户。荫衣食客从三人到一人。被荫者可免除租税徭役。
占田制一方面鼓励开垦荒地和增加人口,对发展生产有积极作用,一方面使士族实力急速膨胀。
2、分封制
西晋一方面下令罢除州郡军队,目的在于强化中央。另一方面分封二十七个宗室为王,分居要地,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一身,成为事实上的独立王国。中央和地方力量失衡,成为西晋政治不稳和短命的重要原因。
3、门阀政治的初步形成
门阀指地主阶级中的世代贵显之家,是一种具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等级阶层的专称。大官僚地主从东汉开始,享有政治经济特权,成为大姓豪族,称为士族、世族或高门。不属于士族的称为庶族或寒门。门阀士族萌生于东汉,发展于三国,形成于西晋。
门阀政治在西晋初步形成的标志,政治上是九品中正制的实行,经济上是占田荫客制的制定。门阀士族由优先参政权进而获得政治垄断权,“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成了变相的官位世袭制。又由于经济上的法内和法外特权,使他们不怕朝代更替,家门富贵有增无减。
门阀士族以门第以资本,造成统治阶级中不同阶层的差异和对立,“士庶之际,实自天隔”,双方保持严格界限。门阀士族不知进取,生活腐化,不关心生产和国事,逐渐蜕变为一腐朽的阶层。
东晋末年的孙恩卢循之乱使其由盛而衰,侯景之乱使其一蹶不振,隋唐实行科举制,为庶族参政敞开大门,门阀士族再不能凭门第出身左右政治了。
三、八王之乱和西晋灭亡
1、统治集团的腐朽 以司马氏为首的西晋统治集团奢侈腐朽,“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加剧了社会矛盾。
2 、八王之乱 291 年— 306 年的 16 年间,八个诸侯王为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大混战:楚王玮、汝南王亮、赵王伦、齐王冏、长沙王 乂 、河间王颙、成都王颖、东海王越。不仅摧残恢复不久的北方经济,激化了阶级民族矛盾,而且自掘坟墓,使西晋迅速败亡。
3 、流民起事 从 301 年开始,突出的有李特和李雄、张昌、王如、杜彛攘髅竦姆纯苟氛捕危从澄鹘喜愫拖虏阃背鱿值纳羁涛;!ⅰ
4 、五胡乱华 汉魏之际西部北部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民族不断内迁,史称“五胡”。阶级和民族矛盾交织,引发民族动乱,削弱了西晋统治的基础。
5 、西晋灭亡 304 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今山西离石)起兵反晋,自立为汉王。 308 年称帝,都平阳(临汾)。 311 年刘曜攻下洛阳。 316 年刘粲占领长安,晋愍帝投降,西晋亡。
第三节 东晋和十六国的南北对立
一、淝水战前的北方政权
从 304 年刘渊称王至 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 136 年北方先后建立的各民族政权习惯称为“五胡十六国”,即一成(汉)、一夏、二赵(前、后)、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南、北)、五凉(前、后、南、北、西),名起于崔鸿《十六国春秋》。实际不尽胡人,亦有汉族政权(前凉、西凉),除此还有刘汉、冉魏、西燕、代等,共 20 个政权。
淝水战前,这些政权主要是:刘汉(刘渊)、前赵(刘曜)、后赵(石勒)、冉魏(冉闵)、前燕(慕容皝)、前凉(张轨)、前秦(苻洪)。
二、东晋偏安江南
1 、东晋立国
西晋末年为避战乱,中原士族官僚和地主率宗族、宾客和部曲大量南下,史称“永嘉南渡”。琅邪王司马睿以王导为谋主,镇建业,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