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作者:张廷玉-第1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修筑。宣德八年复筑三冢村堤口。
正统元年,漳、滏并溢,坏临漳杜村西南堤。三年,漳决广平、顺德。四年,又决
彰德。皆命修筑。十三年,御史林廷举言:“漳河自沁州发源,七十馀沟会而为一,至
肥乡,堤岩逼隘,水势激湍,故为民患。元时分支流入卫河,以杀其势。永乐间堙塞,
旧迹尚存,去广平大留村十八里。宜发丁夫凿通,置闸,遏水转入之,而疏广肥乡水道。
则漳河水减,免居民患,而卫河水增,便漕。”从之。漳水遂通於卫。
正德元年浚滏阳河。河旧在任县新店村东北,源出磁州。经永年、曲周、平乡,至
穆家口,会百泉等河北流。永乐间,漳河决而与合,二水每并为患。至景泰间,又合漳,
冲曲周诸县,沿河之地皆筑堤备之。成化间,旧河淤,冲新店西南为新河,合沙、洺等
河入穆家口,亦筑堤备之。英宗时,漳已通卫。弘治初,益徙入御河,遂弃滏堤不理。
其后,漳水复入新河,两岸地皆没。任县民高旸等以为言,下巡抚官勘奏,言:“穆家
口乃众河之委,当从此先,而并浚新旧河,令分流。漳、滏缺堤,以渐而筑。”从之。
自此漳、滏汇流,而入卫之道渐堙矣。
万历二十八年,给事中王德完言:“漳河决小屯,东经魏县、元城,抵馆陶入卫,
为一变,其害小。决高家口,析二流於临漳之南北,俱至成安东吕彪河合流,经广平、
肥乡、永年,至曲周入滏水,同流至青县口方入漕河,为再变,其害大。滏水不胜漳,
而今纳漳,则狭小不能束巨浪,病溢而患在民。卫水昔仰漳,而今舍漳,则细缓不能卷
沙泥,病涸而患在运。塞高家河口,导入小屯河,费少利多,为上策。仍回龙镇至小滩
入卫,费钜害少,为中策。筑吕彪河口,固堤漳水,运道不资利,地方不罹害,为下
策。”命河漕督臣集议行之。直隶巡按佴祺亦请引漳河。并下督臣,急引漳会卫,以图
永济。不果行。
沁河,出山西沁源县绵山东谷。穿太行山,东南流三十里入河南境。饶河内县东北,
又东南至武陟县,与黄河会而东注,达徐州以济漕。其支流自武陟红荆口,经卫辉入卫
河。元郭守敬言:“沁馀水引至武陟,北流合御河灌田。”此沁入卫之故迹也。
明初,黄河自荥泽趋陈、颍,径入於淮,不与沁合。乃凿渠引之,令河仍入沁。久
之,沁水尽入黄河,而入卫之故道堙矣。武陟者,沁、黄交会处也。永乐间,再决再筑。
宣德九年,沁水决马曲湾,经获嘉至新乡,水深成河,城北又汇为泽。筑堤以防,犹不
能遏。新乡知县许宣请坚筑决口,俾由故道。遣官相度,从之。沁水稍定,而其支流复
入於卫。正统三、四年间,武陟沁堤复再决再筑。十三年,黄河决荥泽,背沁而去。乃
从武陟东宝家湾开渠三十里,引河入沁,以达淮。自后,沁、河益大合,而沁之入卫者
渐淤。
景泰三年,佥事刘清言:“自沁决马曲湾入卫,沁、黄、卫三水相通,转输颇利。
今决口已塞,卫河胶浅。运舟悉从黄河,尝遇险阻。宜遣官浚沁资卫,军民运船视远近
之便而转输之。”诏下巡抚集议。
明年,清复言:“东南漕舟,水浅弗能进。请自荥泽入沁河,浚冈头百二十里以通
卫河。且张秋之决,由沁合黄,势遂奔急。若引沁入卫,则张秋无患。”行人王晏亦言:
“开冈头置闸,分沁水,使南入黄,北达卫。遇涨则闭闸,漕可永无患。”并下督漕都
御史王竑等核实以闻。明年,给事中何升言:“沁河有漏港已成河。临清屯聚胶浅之舟,
宜使从此入黄,度二旬可达淮。”诏竑及都御史徐有贞阅之。既而罢引沁河议。初,王
晏请漕沁,有司多言弗利。晏固争。吏部尚书王直请遣官行河,命侍郎赵荣同晏往。荣
亦言不利,议乃寝。天顺八年,都察院都事金景辉复请浚陈桥集古河,分引沁水,北通
长垣、曹州、钜野,以达漕河。诏按实以闻,未能行也。
弘治二年夏,黄河决埽头五处,入沁河。其冬,又决祥符翟家口,合沁河,出丁家
道口。十一年,员外郎谢缉以黄河南决,恐牵沁水南流,徐、吕二洪必涸。请遏黄河,
堤沁水,使俱入徐州。方下所司勘议,明年漕运总兵官郭鋐上副使张鼐《引沁河议》,
请於武陟木栾店凿渠抵荆隆口,分沁水入贾鲁河,由丁家道口以下徐、淮。倘河或南徙,
即引沁水入渠,以济二洪之运。帝即令鼐理之。而曹县知县邹鲁又驳鼐议,谓引沁必塞
沁入河之口,沁水无归,必漫田庐。若俟下流既通而始塞之,水势捣虚,千里不折,其
患更大,甚於黄陵。且起木栾店至飞云桥,地以千里计,用夫百万,积功十年,未能必
其成也。兗州知府龚弘主其说,因上言:“鼐见河势南行,故建此议。但今秋水逆流东
北,亟宜浚筑。”乃从河臣抚臣议,修丁家口上下堤岸,而鼐议卒罢。
至万历十五年,沁水决武陟东岸莲花池、金屹当,新乡、获嘉尽淹没。廷议筑堤
障之。都御史杨一魁言:“黄河从沁入卫,此故道也。自河徙,而沁与俱南,卫水每涸。
宜引沁入卫,不使助河为虐。”部覆言:“沁入黄,卫入漕,其来已久。顷沁水决木栾
莲花口而东,一魁因建此议。而科臣常居敬往勘,言:‘卫辉府治卑於河,恐有冲激。
且沁水多沙,入漕反为患,不如坚筑决口,广辟河身’。”乃罢其议。
三十三年,茶陵知州范守己复言:“嘉靖六年,河决丰、沛。胡世宁言:‘沁水自
红荆口分流入卫,近年始塞。宜择武陟、阳武地开一河,北达卫水,以备徐、沛之塞。’
会盛应期主开新渠,议遂不行。近者十年前,河沙淤塞沁口,沁水不得入河,自木栾店
东决岸,奔流入卫,则世宁红荆口之说信矣。彼时守土诸臣塞其决口,筑以坚堤,仍导
沁水入河。而堤外河形直抵卫浒,至今存也。请建石闸於堤,分引一支,由所决河道东
流入卫。漕舟自邳溯河而上,因沁入卫,东达临清,则会通河可废。”帝命总河及抚、
按勘议,不行。
滹沱河,出山西繁峙泰戏山。循太行,掠晋、冀,逶迤而东,至武邑合漳。东北至
青县岔河口入卫,下直沽。或云九河中所称徒骇是也。
明初,故道由藁城、晋州抵宁晋入卫,其后迁徙不一。河身不甚深,而水势洪大。
左右旁近地大率平漫,夏秋雨潦,挟众流而溃,往往成巨浸。水落,则因其浅淤以为功。
修堤浚流,随时补救,不能大治也。洪武间一浚。建文、永乐间,修武强、真定决岸者
三。至洪熙元年夏,霪雨,河水大涨,晋、定、深三州,藁城、无极、饶阳、新乐、宁
晋五县,低田尽没,而滹沱遂久淤矣。宣德六年,山水复暴泛,冲坏堤岸,发军民浚之。
正统元年溢献县,决大郭鼋窝口堤。四年溢饶阳,决丑女堤及献县郭家口堤,淹深州田
百馀里,皆命有司修筑。十一年复疏晋州故道。
成化七年,巡抚都御史杨璇言:“霸州、固安、东安、大城、香河、宝坻、新安、
任丘、河间、肃宁、饶阳诸州县屡被水患,由地势平衍,水易潴积。而唐、滹沱、白沟
三河上源堤岸率皆低薄,遇雨辄溃。官吏东西决放,以邻为壑。宜求故迹,随宜浚之。”
帝即命璇董其事,水患稍宁。至十八年,卫、漳、滹沱并溢,溃漕河岸,自清平抵天津
决口八十六。因循者久之。
弘治二年修真定县白马口及近城堤三千九百馀丈。五年又筑护城堤二道。后复比年
大水,真定城内外俱浸。改挑新河,水患始息。
嘉靖元年筑束鹿城西决口,修晋州紫城口堤。未几,复连岁被水。十年冬,巡按御
史傅汉臣言:“滹沱流经大名,故所筑二堤冲败,宜修复如旧。”乃命抚、按官会议。
其明年,敕太仆卿何栋往治之,栋言:“河发浑源州,会诸山之水,东趋真定,由晋州
紫城口之南入宁晋泊,会卫河入海,此故道也。晋州西高南下,因冲紫城东溢,而束鹿、
深州诸处遂为巨浸。今宜起藁城张村至晋州故堤,筑十八里,高三丈,广十之,植椿榆
诸树。乃浚河身三十馀里,导之南行,使归故道,则顺天、真、保诸郡水患俱平矣。”
又用郎中徐元祉言,於真定浚滹沱河以保城池,又导束鹿、武强、河间、献县诸水,循
滹沱以出。皆从之。自后数十年,水颇戢,无大害。
万历九年,给事中顾问言:“臣令任丘,见滹沱水涨,漂没民田不可胜纪。请自饶
阳、河间以下水占之地,悉捐为河,而募夫深浚河身,坚筑堤岸,以图永久。”命下抚、
按官勘议。增筑雄县横堤八里,任丘东堤二十里。
桑乾河,卢沟上源也。发源太原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马邑雷山之阳,有金龙池者浑
泉溢出,是为桑乾。东下大同古定桥,抵宣府保安州,雁门、应州、云中诸水皆会。穿
西山,入宛平界。东南至看舟口,分为二。其一东由通州高丽庄入白河。其一南流霸州,
合易水,南至天津丁字沣入漕河,曰卢沟河,亦曰浑河。河初过怀来,束两山间,不得
肆。至都城西四十里石景山之东,地平土疏,冲激震荡,迁徙弗常。《元史》名卢沟曰
小黄河,以其流浊也。上流在西山后者,盈涸无定,不为害。
嘉靖三十三年,御史宋仪望尝请疏凿,以漕宣、大粮。三十九年,都御史李文进以
大同缺边储,亦请“开桑乾河以通运道。自古定桥至卢沟桥务里村水运五节,七百馀里,
陆运二节,八十八里。春秋二运,可得米二万五千馀石。且造浅船由卢沟达天津,而建
仓务里村、青白口八处,以备拨运。”皆不能行。下流在西山前者,泛溢害稼,畿封病
之,堤防急焉。
洪武十六年浚桑乾河,自固安至高家庄八十里,霸州西支河二十里,南支河三十五
里。永乐七年,决固安贺家口。十年,坏卢沟桥及堤岸,没官田民庐,溺死人畜。洪熙
元年,决东狼窝口。宣德三年,溃卢沟堤。皆发卒治之。六年,顺天府尹李庸言:“永
乐中,运河决新城,高从周口遂致淤塞。霸州桑圆里上下,每年水涨无所泄,漫涌倒流,
北灌海子凹、牛栏佃,请亟修筑。”从之。七年,侍郎王佐言:“通州至河西务河道浅
狭,张家湾西旧有浑河,请疏浚。”帝以役重止之。九年,决东狼窝口,命都督郑铭往
筑。正统元年复命侍郎李庸修筑,并及卢沟桥小屯厂溃岸,明年工竣。越三年,白沟、
运河二水俱溢,决保定县安州堤五十馀处。复命庸治之,筑龙王庙南石堤。七年筑浑河
口。八年筑固安决口。
成化七年,霸州知州蒋恺言:“城北草桥界河,上接浑河,下至小直沽注於海。永
乐间,浑河改流,西南经固安、新城、雄县抵州,屡决为害。近决孙家口,东流入河,
又东抵三角淀。小直沽乃其故道,请因其自然之势,修筑堤岸。”诏顺天府官相度行之。
十九年命侍郎杜谦督理卢沟河堤岸。弘治二年,决杨木厂堤,命新宁伯谭祐、侍郎陈政、
内官李兴等督官军二万人筑之。正德元年筑狼窝决口。久之,下流支渠尽淤。
嘉靖十年从郎中陆时雍言,发卒浚导。三十四年修柳林至草桥大河。四十一年命尚
书雷礼修卢沟河岸。礼言:“卢沟东南有大河,从丽庄园入直沽下海,沙淀十馀里。稍
东岔河,从固安抵直沽,势高。今当先浚大河,令水归故道,然后筑长堤以固之。决口
地下水急,人力难骤施。西岸故堤绵亘八百丈,遗址可按,宜并筑。”诏从其请。明年
旋工,东西岸石堤凡九百六十丈。
万历十五年九月,神宗幸石景山,临观浑河。召辅臣申时行至幄次,谕曰:“朕每
闻黄河冲决,为患不常,欲观浑河以知水势。今见河流汹涌如此,知黄河经理倍难。宜
饬所司加慎,勿以劳民伤财为故事。至选用务得人,吏、工二部宜明喻朕意。”
胶莱河,在山东平度州东南,胶州东北。源出高密县,分南北流。南流自胶州麻湾
口入海,北流经平度州至掖县海仓口入海。议海运者所必讲也。元至元十七年,莱人姚
演献议开新河,凿地三百馀里,起胶西县东陈村海口,西北达胶河,出海仓口,谓之胶
莱新河。寻以劳费难成而罢。
明正统六年,昌邑民王坦上言:“漕河水浅,军卒穷年不休。往者江南常海运,自
太仓抵胶州。州有河故道接掖县,宜浚通之。由掖浮海抵直沽,可避东北海险数千里,
较漕河为近。。部覆寝其议。
嘉靖十一年,御史方远宜等复议开新河。以马家墩数里皆石冈,议复寝。十七年,
山东巡抚胡缵宗言:“元时新河石座旧迹犹在,惟马壕未通。已募夫凿治,请复浚淤道
三十馀里。”命从其议。
至十九年,副使王献言:“劳山之西有薛岛、陈岛,石砑林立,横伏海中,最险。
元人避之,故放洋走成山正东,逾登抵莱,然后出直沽。考胶莱地图,薛岛西有山曰小
竺,两峰夹峙。中有石冈曰马壕,其麓南北皆接海崖,而北即麻湾,又稍北即新河,又
西北即莱州海仓。由麻湾抵海仓才三百三十里,由淮安逾马壕抵直沽,才一千五百里,
可免铙海之险。元人尝凿此道,遇石而止。今凿马壕以趋麻湾,浚新河以出海仓,诚
便。”献乃於旧所凿地迤西七丈许凿之。其初土石相半,下则皆石,又下石顽如铁。焚
以烈火,用水沃之,石烂化为烬。海波流汇,麻湾以通,长十有四里,广六丈有奇,深
半之。由是江、淮之舟达於胶莱。逾年,复浚新河,水泉旁溢,其势深阔,设九闸,置
浮梁,建官署以守。而中间分水岭难通者三十馀里。时总河王以旂议复海运,请先开平
度新河。帝谓妄议生扰,而献亦适迁去,於是工未变而罢。
三十一年,给事中李用敬言:“胶莱新河在海运旧道西,王献凿马家壕,导张鲁、
白、现诸河水益之。今淮舟直抵麻湾,即新河南口也,从海仓直抵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