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阿伦尼乌斯 >

第3部分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阿伦尼乌斯-第3部分

小说: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阿伦尼乌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院报》的出版,因为这一期将刊出范霍夫的论文,文章作者在去年就将此事 

告诉了他的瑞典同行。 

     院报在1886年年底终于寄来了。阿伦尼乌斯在图书馆中坐读到深夜。范 

霍夫在这篇论文中说,他观察到电解质水溶液的性质与渗透压定律以及拉乌 

尔定律不相符合,并提出了一个等渗系数 i。范霍夫的材料充分证实了电解 

质电离的理论。由解质溶液的冰点降低应该获得比预期的值要大,因为溶液 

中的微粒多——部分的分子离解为离子。现在,利用系数i就能容易地计算 

出电解质电离度,也就是可以知道溶液中分子电离为离子的分数。 

     阿伦尼乌斯利用文中引述的材料,列出一个式子,它把电解质电离度与 

范霍夫的系数i联系在一起了。范霍夫在论文中列出了许多电解质溶液的系 

数i的数值。于是,阿伦尼乌斯便按这个式子计算出了它们的电离度。 

     在这以前,阿伦尼乌斯测定的电解质的电离质仅是根据溶液电导率的实 

验数据。用这种方法获得的结果与根据已列出的式子计算出的结果是否相符 

呢? 

     阿伦尼乌斯用激动得发颤的双手拿来了旧日的实验记录。数据相符!用 

完全不同的方法获得的数据都毫无疑义地表明,电解质溶液中所进行的电离 


… Page 10…

只能用一个数来说明。 

     “如果从前我的关于电解质分子在水溶液中电离的想法只被看做是一种 

假说的话,那么,现在,在范霍夫的论文发表以后,则毫无疑问,是一种理 

论了。” 

     热烈而又紧张的劳动开始了。最初,阿伦尼乌斯写了两篇论文:《水溶 

液中物质电离作用的计算》和《论稀释盐溶液的加合性》,想把它们寄回国 

去发表。但是,由于欧洲的科学家们实际上都不懂得瑞典文,他便把两篇论 

文压缩成为一篇:《论水溶液中物质的电离》,并于1887年用德文发表。在 

这篇论文中,阿伦尼乌斯阐述了经过周密思考的电离理论。他谈到电解质分 

子离解为带电离子,提出了“电离作用”和“电离度”的概念,引用了丰富 

的实际材料来证实自己的理论,以及提供了电解质的电离值计算方法,因而 

从定性假说向准确的定量理论迈进了一步。 

     此后不久,阿伦尼乌斯和能斯特便到格拉茨去,在波尔兹曼那里继续工 

作。波尔兹曼是奥地利物理学家,气体动力理论 (“波尔兹曼常数”)、统 

计物理和热力学方面的一些巨著的作者;积极反对奥斯特瓦尔德和马赫主义 

的唯心主义的“唯能论”。 



                          四、电离理论三同盟 



     阿伦尼乌斯同范霍夫进行频繁的通信,这两位科学家感到需要会面,以 

便交换意见并共同进行研究。电离理论还需要有人支持,目前还只是少数人 

懂得和真正重视它,还需要有新的事实、新的理论研究。 

     1888年初,阿伦尼乌斯动身到阿姆斯特丹去。出发之前,他先到吉尔同 

马科斯·普朗克——一位最早采纳他的理论的人——会面。普朗克是德国卓 

越的物理学家,他对黑体辐射中能量分布方面的研究(“普朗克定律”,1900 

年)奠定了量子物理学发展的基础,他确立了“普朗克常数”,进行过统计 

物理学和相对论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对马赫主义进行了批判,1918年,普朗 

克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当时阿伦尼乌斯与普朗克谈话所涉及的主要是运用古德堡和瓦格质量作 

用定律于电离平衡的问题。普朗克已经进行过几次实验,他惊异地指出:古 

德堡和瓦格定律不适用于强电解质。 

     阿伦尼乌斯到达阿姆斯特丹时,范霍夫就用问题来欢迎他: 

     “质量作用定律不适用于强电解质,您知道吗?” 

     “我和普朗克已经谈过这种现象。”阿伦尼乌斯答道。 

     “那就又产生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谈论电离作用和平衡的确定难 

道还有什么意义吗?” 

     “您想错了”!阿伦尼乌斯激动地说。“强电解质稀释时离子浓度增加 

不大,而弱电解质稀释时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却增加到15—20倍。弱电解质是 

最好的研究对象,正是要用它来检验质量作用定律”。 

     范霍夫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他的助手说道:“好吧,莱赫尔,把盐溶 

液暂时放下。现在我们要用有机酸进行检验,它们都是弱电解质。” 

     莱赫尔最初用醋酸进行的测量表明,质量作用定律仍然有效,而且与稀 

释无关,平衡常数的值并不改变。这一点使这两位研究家有了信心,于是他 

们兴致勃勃地继续工作。阿伦尼乌斯进行了一系列与电解质溶液冰点降低有 


… Page 11…

关的测定,来计算范霍夫的系数,然后计算电离度。根据这些资料就能够找 

出莱赫尔用实验方法测定的电离常数。 

     不久,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发表了一篇短文,报导他在把质量作用定律 

运用于弱电解质时成功地推论出一种简单的关系,他把它叫做稀释定律。范 

霍夫和莱赫尔在对他们的测量结果整理之后也得出这种关系。 

      “这是您的理论正确性的不容置疑的证明”。范霍夫向这位瑞典科学家 

祝贺。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阿伦尼乌斯结束了他计划做的实验就到莱比锡去 

了。他想再次会见他的老朋友奥斯特瓦尔德。现在,奥斯特瓦尔德领导莱比 

锡物理化学研究所,并在他的实验室进行某些测量。 

     物理化学研究所坐落在一个老式建筑物内,从前这里是农学研究所。房 

子很狭窄,又不适用,但是,研究所内却沸腾着紧张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奥 

斯特瓦尔德的领导下,这里有许多年轻的积极分子在搞研究工作。他们对新 

兴科学——物理化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后来,又获得了世界声誉。瓦尔特·能 

斯特创立了电池渗透理论的原理;恩斯特·贝克曼制造出测量物质分子量的 

仪器 (他制造的特殊温度计——贝克曼温度计,今天在物理化学实验室还广 

泛地应用着);乔治·布雪迪格 (德国科学家,苏黎世和卡尔斯鲁厄高等工 

业学校教授,对离子迁移率同溶液其他性质的相互联系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确定了胶体铂和其他胶体金属“无机酶”的制取方法,研究过催化现象、催 

化剂的结构、绝热反应、液态晶体)测定了有机酸的电离常数。 

     在莱比锡,阿伦尼乌斯进行的新的实验丰富了电离理论。这些实验中最 

重要的是测量电离时的热效应。阿伦尼乌斯在查明温度对于各种电解质溶液 

导电性改变的影响后,计算了它的电离热效应。另一方面,理论也预见到, 

浓酸和浓碱的中和热应该是常数,与起反应的酸和碱的性质无关。因为,中 

和过程仅在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之间进行,实际上与溶液中的其它离子无 

关。实验确证了这个假设。在一切场合下,中和热等于13800卡。 

     在研究温度对糖的转化影响时,阿伦尼乌斯第一次谈到化学反应的活化 

能。在对试验结果进行理论概括的过程中,他推导出了平衡常数与这一反应 

的活化能及温度的方程式。今天,这个方程式叫做阿伦尼乌斯方程式,而且 

是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1888年夏季学期结束了,奥斯特瓦尔德的助手们都分散休假去了。阿伦 

尼乌斯也回国了。他爱瑞典,并渴望有朝一日能永远留在那里。但是,瑞典 

科学家们仍然不承认自己的同胞所做出的贡献。只有艾伦德老教授为他心爱 

的学生的归来而高兴。他和阿伦尼乌斯谈了近来他所反复思考的问题。 

      “需要对闪电、大气电的形成过程给以正确的解释。地球是个磁体,它 

又在转动。而当磁体转动时,围绕着它的磁力线就产生电流。您懂得我的意 

思吗?” 

      “完全懂得。但是,不能把地球大气看成导体”。 

     这次谈话带来的影响是,阿伦尼乌斯的思考逐渐集中到新的问题上来 

了。艾伦德教授的想法不对,应该在其他方面找原因! 

     阿伦尼乌斯记起了他在科尔劳什和波尔兹曼那里所进行的对气体的实 

验。 

      “无疑,原因在于太阳!从太阳发射到地球来的紫外线,使大气离子化, 

于是就形成电荷。”阿伦尼乌斯在一篇论文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把这篇 


… Page 12…

文章交给教授,请他推荐发表。但是,艾伦德却认为阿伦尼乌斯的见解是对 

他这位功勋科学家的攻击,拒绝推荐。于是,斯万特便把论文寄往德国。几 

乎同时,柏林的气象学家贝左尔德也提出了相同的理论。这是对大气电性质 

的解释。也就是今天人所共知的贝左尔德——阿伦尼乌斯理论。 

     在这篇论文发表之前不久,艾伦德教授逝世了。他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 

位置空缺了,阿伦尼乌斯希望能得到这个职位。 

     又是一次失望!祖国仍然不想接纳和承认他。于是,阿伦尼乌斯决定到 

莱比锡去。德国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了。他在那里获得了公认,取得了他的一 

项最大的成就。在德国,阿伦尼乌斯在奥斯特瓦尔德那里继续研究电解理论, 

奥斯特瓦尔德给自己的朋友搞到了一个助教的临时位置。 

     可是他的心却一直向往着北方,向往着祖国。所以,到了学年结束时, 

他就又匆匆地返回乌普萨拉来了。克莱夫教授不同意接受他任助教,但是, 

生理学家汉马尔斯却很赏识他。尽管这个位置对这位年轻的科学家不合适, 

但是他还是接受了。只要是在亲爱的家乡乌普萨拉工作,阿伦尼乌斯是一切 

都会同意的! 

     奥斯特瓦尔德不赞成他的同行的举动,他认为阿伦尼乌斯是应该得到更 

多更大的荣誉的科学家,作为老朋友,他便尽力给他以帮助。1891年,根据 

奥斯特瓦尔德的推荐,阿伦尼乌斯收到担任基森大学物理化学教授的聘请。 

直到这时,斯万特才得到他的祖国的重视,并尽力挽留他。斯德哥尔摩大学 

校长提议请阿伦尼乌斯担任物理学副教授,这一职位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升为 

教授。这一建议使阿伦尼乌斯高兴得立即给奥斯特瓦尔德写了一封信: 

      “1893年3月13日。 

     从昨天起,我沉醉在无比的欢乐之中。我想,我从来也没有过比这更幸 

福的日子。对于你为了使我获得一生中的成功而做的一切,我应该感谢您。 

由于您,我成为乌普萨拉的副教授。由于你,我被聘请到基森去,这就使我 

能够得到一个真正的尽管是并不显赫的职位。……我感到自己无能,我无法 

报答你为我所做的一切”。 



                         五、终于得到祖国的承认 



     现在,他可以开展更广泛的研究工作了。在他的领导下工作的有大学生、 

准备论文的应届毕业生、助教、助手。翌年,第一批外国科学家就来见习了。 

这一点,没有奥斯特瓦尔德的帮助显然是不可能的,是他建议年轻的科学家 

们到斯德哥尔摩去向阿伦尼乌斯学习。第一批中有一个人名叫布雷迪格,斯 

万特在莱比锡同他相识。后来,波兰人波什科夫斯基、德国人维特等也相继 

来学习。 

     他们研究的问题很多,范围也广。其中有:电毛细管现象、阴极极化、 

金属在酸中的腐蚀……这些研究资料阿伦尼乌斯都汇编在《电化学教科书》 

中。 

     在他的助教中特别出众的是索菲亚·冯·鲁德贝克。她不仅是出色的助 

手,而且还是令人感兴趣的交谈者。阿伦尼乌斯时常和她长时间地交谈。有 

时,索菲亚的父亲也来看望斯万特,他是斯万特父亲的老朋友。他怀着一个 

秘密的心愿,希望斯万特和他女儿的友谊的结果是结婚。老鲁德贝克的愿望 

实现了。1894年,这对年轻人结婚了,次年他们生了儿子奥拉夫。……但是, 


… Page 13…

婚后生活并不美满。看法上的不同有时候也还能弥合,但是,要改变自己的 

性格和习惯,……则两人都无能为力。斯万特爱好自由、交游广泛、不拘小 

节,而索菲亚则严肃而不妥协。家庭生活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儿子出生之 

后不久,他们就决定离婚了。 

     1895年,给阿伦尼乌斯带来了许多烦恼,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欢乐。同 

儿子分手使他痛苦,使他更受折磨的是,他的反对者为了阻挠他获得物理学 

教授职位而制造的关于离婚的流言蜚语。但是,仇人的一切诬陷都是徒劳的。 

阿伦尼乌斯第一次获得国际上的承认:德国电化学学会选举他为名誉会员。 

     同行们的冷淡态度逐渐消失了。1896年,阿伦尼乌斯成为斯德哥尔摩大 

学的校长! 

     阿伦尼乌斯同气象学家厄尔斯·艾科姆结下了亲密的友谊。他提醒斯万 

特注意地球物理学某些问题。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仍然不能解释,因此,冰 

期和暖期的周期交替也就找不到令人满意的说明。 

      “艾科姆,从太阳辐射的各种能中寻找原因是不对的。说明就在这里, 

在地球上”。阿伦尼乌斯肯定地说道。 

      “如果温度变化的原因是在地球上,那么,它大概是在大气方面。路易 

治·德·马尔奇是用大气中所含水分的不同数量来说明温度的变化。但,这 

是十分令人怀疑的。” 

      “云的数量的确能够使温度受到影响,但不起作用。”阿伦尼乌斯表示 

同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