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皇帝-第2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俄国集中兵力对付德国和奥匈帝国,而中国同时在希腊和塞尔维亚增兵。支援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作战,在中东战线结束后,中国会将主力部队转移到巴尔干半岛消灭奥匈帝国陆军,逼迫奥匈帝国退出战后,最后再从南线挥师北上,同俄法英三国合围德国。
当然,在战胜奥斯曼帝国之后,中国有权继续在中东驻兵,并且保留对占领地区的监管权,作为退让,中国可以完全放弃在非洲的殖民地占据。
如果英国不同意这一点,中国即便不会退出中法同盟,也不会继续增兵支援协约国。
其实在1915年开始,宋彪考虑过以英法控制的伊朗为跳板进攻奥斯曼帝国的可能性,为了试探这条路的可能性,他派遣第二十五师的回民师长马玉贵为密使在1915年底秘密访问伊朗,此后又派副外相梁敦彦正式出访伊朗,几个月前,他再次派遣马玉贵前往伊朗,和伊朗国王阿罕默德沙阿做最后秘密洽谈。
宋彪承诺,只要伊朗保证中国远征军在中亚的物资补给,配合中国作战,中国在战争胜利后会和伊朗缔结军事同盟协议,支持伊朗政治独立,不再轻易受到英俄的控制。
在和英国就开辟新中东战线进行谈判之时,不管英国是如何想的,宋彪已经决定就这么干下去了,派遣傅良佐、章亮元、马玉贵、韩春麟等人组建中东参谋局,正式负责筹备战争。
只是究竟派谁担任中东战线司令官的问题,宋彪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答案。
想来想去,他还是决定亲自出征,但在名义上继续启用在西北坐镇多年,此时已经很熟悉回教问题的段祺瑞担任司令官。
因为不清楚段祺瑞是否同意,宋彪就将段祺瑞从西北招了过来。
甘肃、陕西的人口在1883年之前的十年出现了大规模的减少,甘肃一省更是从一千五百万人口骤降至六百余万,陕西、宁夏等省因为反复厮杀和互杀,人口减少的同样很厉害。
对于此时的帝国而言,倒是比清中后叶要好治理一些,实施一些安抚政策后,西北在这一段时间里已经日渐安定,并没有太多事情,段祺瑞的工作也不多。
得到诏令,段祺瑞立刻就乘坐火车赶回京师。此时的他还真不知道后面会有如何离奇的事情即将发生。
段祺瑞回京之时已经是9月下旬,中东参谋局组建成型。各项工作都在紧张的开展中。
从1911年开始,帝国就一直在竭尽所能的支持远东航运公司、上海轮船招商局、南洋航运公司和虞洽卿的江南航运公司扩充四大航运公司。从美国大量购船的同时也大量自造轮船,迫不及待的发展自造万吨商船的产业链,即便如此,帝国的航运实力也还是不足以支撑帝国在海外大规模的用兵。
远离本土万里之遥在两伊边境开战,而帝国的航运实力又很有限,那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尽力在伊朗和印度购买物资。减少远洋航运的压力。
这天下午,宋彪就将舒方信和蒋方震、傅良佐等人招到御书房,和他们商议补给的问题。
新华公司这两年里利用中英没收在华资产的契机,通过特殊的渠道和德国协商。将德国禅臣洋行在欧洲的资产也买断经营,再和上海的英籍犹太商人合作,将禅臣洋行在新加坡注册为一家中英合资的洋行,作为壳子在欧洲大肆进行军火贸易生意。
从去年开始,禅臣洋行就扩大了在伊朗和印度的贸易范围,以预防各种意外情况,其中就包括最终在两伊开战的可能性。
宋彪和蒋方震、舒方信等人算了一笔账,如果派遣到伊朗的部队在六十万规模,整个战争期间,平均每个月都要保证30万吨物资的输送能力。远东航运总公司和上海轮船招商局的能力是可以满足的,但是非洲远征军和欧洲远征军的物资又如何保证,最后的问题是如果四大公司都抽调出来保障军事物资的运输,国内的海运行业怎么办,所有业务停摆吗?
所以,除了枪械弹药之外,其余能在地方就地购买的物资都最好是就地采购。
几个人正在商量之时,段祺瑞就已经到了宣政园,听说他提前一天就到了。宋彪也是很高兴的,就让他直接进来觐见。
过了一会儿,段祺瑞进入御书房同宋彪躬身行礼道:“臣下段祺瑞见过皇上。”
宋彪笑道:“你来的正好,这就要和你谈几件大事!”
段祺瑞一听这话自然高兴,军人能谈什么大事,尤其是这样的光景里,十之还是派他出去领兵打仗,虽然他自己觉得能力有限,和新起来的这些年轻人不能比,可只要是同在帝党一派了,他好歹也能讲究一下资历。
他当即答道:“只要皇上下令,臣下必当尽忠尽职,死而不惜。”
宋彪和蒋方震他们一起笑出声,道:“段司令好严肃啊,坐吧,不管是什么事都要坐下来慢慢谈吗!”
说着这番话,宋彪就让韩麟春去搬了一个椅子给段祺瑞,等段祺瑞再坐下来,他才说道:“段司令啊,我这一次想让你去中东战场当指挥官,其实我也是要去的,和西北的时候一样,我给你当参谋长。”
听了这话,段祺瑞苦笑道:“皇上,臣下岂敢啊。只是皇上在西北之时说的挺好,臣下也以为要好好动一番手,袖子卷好才知道啥也不用干,真是……真是有点失望啊,毕竟臣下在西北也苦等了好些年,皇上这番轻易就解决了问题,让臣下兴叹不已。”
蒋方震纠正道:“段司令,这足以说明皇上乃是当今圣明贤君,举重若轻,天大的事也能轻易解决,易如反掌。”
段祺瑞也匆忙改口道:“皇上实乃圣明仁君。”
宋彪却道:“那番事究竟是怎么回事,咱们就不提了,现在只说中东战线之事。古人说,国虽强而好战必亡,咱们也不是非要打仗,可我总说,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决定军事。目前帝国统计的新数据证明,帝国可供开发的有效耕地约在20亿亩左右,最高可能达到22亿亩。农业机械化是世界发展的一个大趋势,看美国和德国就能清晰的觉察到这一点,如果我国有这么多的耕地不断机械化,所要消耗的石油资源是非常惊人,咱们这些年的勘探结果表明,中国和欧洲一样都是缺乏石油资源的国家。而据估计,中东的石油资源可能比美国还要多。简而言之,中国的农业要发展。国家要富强,农业机械化是必然之路,这就意味着帝国务必要有稳定的石油资源,我们要不远万里出兵奥斯曼帝国,为的就是石油,所以不管英国能给予多少价码。这个仗是必打无疑。将军一要不打无把握之仗,二要不打无准备之仗,什么时候出兵开战是以后的事,当务之急是要将准备工作做好。”
听了这番话。不管是舒方信,还是蒋方震、段祺瑞,大家都默默点头称是。
既然只有继续出兵进攻同盟国,才能让英国归还香港,才能让帝国稳定西南边陲,那不如就打一个帝国必须要打的地方。
段祺瑞心里有点忐忑,毕竟出兵距离太远,只能靠海洋运输进行补给,补给量又有限,就道:“唯一的问题还是太远。一旦战败,连撤兵都很困难啊。”
宋彪则道:“只要准备的充分,战败的概率还是很低的,关键就看我们能否准备的非常充分。奥斯曼帝国对波斯湾海峡还有比较强的控制力,这就进一步决定我们的战争补给是很艰难的。我的意思是尽量调整后勤工作,能在伊朗和印度采购的物资都在当地采购,比如说士兵的帐篷、军粮、毛毯、御寒服等等,难以采购的则能提前运输的就先运输过去,利用洋行和公司做掩护。先运到那边再说吧。”
舒方信道:“回禀皇上,公司这边大体能抽调两百万英镑的经费在印度和伊朗收购军需物资。”
宋彪还是很满意的点头,两百万英镑的开支不算多,但基本够应付前期的一些开销,武器弹药还是要随着士兵一起运输过去。“
蒋方震在俄小心翼翼地提醒道:”皇上,您又要直接去远离之外指挥三军,是不是太危险了一点?”
段祺瑞也觉得这样很冒险,可不知该如何说,毕竟是远在万里之外调度百万大军,别说他段祺瑞根本没有这种能耐,就算是有,身为皇帝也不放心。
纵观国内,其实大家都清楚如果真要打这一仗,恐怕真是非得皇帝御驾亲征。
宋彪道:“没有关系,我想过了,段祺瑞过去当司令员和前线指挥官,傅良佐和章亮元等人给他当参谋长,话是这么说的,我另外化名安排一个参谋官的职务,暂时不公开我的身份,也不对外说明,等战争结束之后再说。”
听他这么说了,大家心里倒是安稳一些。
如果只是去西北御驾亲征,问题也不大,结果到了伊朗那边,谁都担心国内指不定会有些狼鼠之辈乘机惹是生非,毕竟帝国之稳定,如今实际都是依赖皇帝的威信。
段祺瑞也没有意见,他自己的本事,他心里明白的很,真要领兵百万去中东打仗,万一打输了怎么办?他哪里能够承担如此大的罪责和风险啊?
如今这样安排最好,他不过是给皇帝当一个挡箭牌,说是皇帝给他当参谋官,不如说是他给皇帝当副手。若是皇帝打输了,他暂时要背一下黑锅,日后总有重新启用,甚至是重用之时,若是皇帝打赢了,他就等着进一步升官。
乘着人都在这里,宋彪就和段祺瑞、蒋方震他们一起商议着出兵伊朗的各种细节问题,说一千到一万,归根结底还是要建立一支足以保障运输能力的航运部队,除了本国的商船货轮外,尽可能还是要从国外租借商船,特别是从美国和英国。
基本上要想打赢这场战争,帝国最低限度要保证六十万吨的海运船队规模,差不多要有二十艘万吨货轮和接近百艘的五千吨级左右的普通货轮,以及多艘大型邮轮改装成运兵船,帝国的运兵船只有四艘,也都是从法国租借邮轮改装的,目前都运用于欧洲战场。
此外还要有效的防御奥斯曼帝国的海军。潜艇的问题倒是不大,因为德国的潜艇很难进入地中海,更不可能越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印度洋,宋彪选择将中国的主力部队集中在中东线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要避开德国的潜艇部队。
1916年的下半年,帝国就采取了一种骑墙式的利益外交政策。摆出一副我早已准备好大规模出兵作战的姿态,现在就看你们双方谁给我的利益更多。这个姿态实际上是很令国际世界厌恶和痛恨的。
众所周知,中华帝国到目前为止在协约国中出兵规模倒数第四。仅高于葡萄牙和新西兰等国,在战争中获取的利益却远高于协约国中的任何一国,不仅占领了德国在亚洲和东非的主要殖民地,还从协约国的军火贸易中成为英法最大的债权国。
用英国首相的亨利阿斯奎斯的话说,我们既不知道这个新帝国还需要什么,也不知道他们将会为何而战。但如果没有正义,他们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巧妙的威胁对手,阿斯奎斯首相希望在媒体上巧妙的表态,告诫中国如果真的加入了德奥阵营。那就将会失去一切。
可不管怎么说,德国密使一直在新帝国内部活动,在英国人的那种用和歧视的心情所描绘的漫画中,带着德意志帝国帽子的欧洲人,手里拎着标记有金马克的金币袋子走在紫禁城下,周边还是那些大清帝国时期风格的满清官员。
这说明绝大多数的英国人,或者说是几乎所有的欧洲人都根本不了解中国有过什么样的变革,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在他们心中,中国就是一个可怜的麻风病人的集中营,一个贫穷、落后、愚昧、瘦弱、无知、野蛮的国家。根本不值得尊重,即便这样的国家加入协约国也是光荣的大英帝国和法兰西的耻辱。
不客气的说,连那些国会议员们都不清楚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即便阿斯奎斯首相不断的在国会里强调中国的重要性时,议席里都会传来一阵以为他在说脱口秀一般的大笑声。
即便中国陆军在此前的1911年打赢了日本陆军,只用二十万陆军就遏制了35个奥匈帝国陆军步兵师的进攻,不仅拥有庞大的人口和战争潜力,还是协约国目前最主要的军火工业供应国。
在协约国部队所使用的枪械中,1/4的步枪、1/3的机枪和冲锋枪、1/5的炸药和手雷、1/3的炮弹子弹、1/10的火炮和迫击炮。以及超过1/2的橡胶制品、防毒面具、帐篷、钢盔都来自中国,廉价的物资使得协约国的军费比预期的都要低出30%。
即便在1916年,中国的工业总规模也还只是美国的1/7左右,但在军工业和相关联的基础矿业领域中,在《协约国互保险条约》的扶持下,中国相比美国实际上存在着更多的优势。目前在世界范围的军工业领域就是美国和英法向中国销售机械设备,非洲、南美、东南亚等国和中国自身供应大量的原材料,在中国生产加工成武器、弹药和其他军需物资。
假如这些物资都从美国购买,包括英法在内的协约国所要支付的都是各国岌岌可危的黄金储备,而不是国债,虽然中国的产品在质量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确实是除了产能和廉价之外再无优点可言,但在这种战争时期的快速消耗阶段,产能和廉价才是最重要的关键问题。
索姆河战役让英法联军遭受重创,普遍意义上的欧洲厌战情绪正在蔓延,情势逼迫英法战时内阁都无法将问题久久的拖延下去。
1916年10月,法国总理白里安抵达北京,同帝国内阁总理大臣唐绍仪举行会谈,和英国陆军大臣劳合乔治爵士一起代表英法和帝国签署了《中东密约》,即英法支持中国自伊朗出兵进攻奥斯曼帝国,以分担俄国在两线作战中的压力,在逼迫奥斯曼帝国退战后,帝国继续转移到巴尔干地区,联合意大利和其他协约国进攻奥匈帝国陆军,迫使奥匈帝国退出战争,实现三面合围德国的战略。
根据这一密约,英法承认中华帝国在中东占领区拥有继续驻兵和保护权,英国将在战争结束之前归还香港,承认帝国对西藏拥有领土主权。
但在这一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