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辛弃疾传 >

第4部分

辛弃疾传-第4部分

小说: 辛弃疾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辛弃疾、王世隆等人不多会儿就带领大队人马从城中拥出,合同候在外头的数十骑,径直驰往淮泗之地。
  为避金军堵截,他们一路上渴不暇饮,饥不暇食,直到渡过淮水方才正式扎营休息。
  骑马立在淮水河边,看大军浩浩荡荡乘船过渡,辛弃疾心头不由激动不已,思绪万千,丝丝缕缕之间,忽然有一桩往事冒了上来:
  有一天,他和党世杰二人为彼此志向又有争吵,互相无法说服,便决定用蓍草卜算。
  沐浴更衣,焚香祷告,二人分别取五十九根这种灵验神秘的草杆分拈数次,各得一卦。辛弃疾遇离卦,党世杰得坎卦。离卦属南方丙乙火,有镇南之意,坎卦则主北方。
  “命运在冥冥之中早有安排,我一定会去南方,也一定会在南方大有用武之地,而怀英兄注定留在北方,从他前去燕京接受官职以来就再无消息,不知他过得好不好,只愿我们二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我们不都是想造福百姓,建立功业吗?只希望有一天我能够重回到北方,能够和怀英兄一起携手共事……”
  辛弃疾对自己的前途几乎是信心百倍,他情不自禁低吟起那稔熟心头的诗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登上船头,辛弃疾回身凝望辽阔无垠的北方大地,想起扯旗起事后的风风雨雨,想起亲爱的爷爷对自己的谆谆教诲和两人的朝夕策划,想起家乡每一个熟悉的角落,他的眼睛里有些潮湿起来,暗暗下定决心:
  “我一定会回来的!我一定要回来 !”
  三个奇勇之人果敢擒贼的传奇经历不久就在南北朝野巷井里传开,愈说愈神,愈演愈烈。当辛弃疾年纪半百之时也还在一首《鹧鸪天》中提到此事: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
  这年的辛弃疾只有二十三岁。
  第  二  章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数日里绵绵细雨一直下个不停,仿佛苍天也有无数怨哀。窗外梧桐舒展枝叶,奏出滴滴答答的自然之乐。地上早已湿尽,房脚却滋养着越来越多的青苔。时间正慢慢爬远着。
  辛弃疾坐在桌边,面前摆一碟小菜,一个酒壶和酒杯,他倒满一杯,一仰脖“咕咚”喝了下去,他心中实在憋闷得慌。
  从去年渡江回来差任为江阴签判至今已有一年,可整天都是无所事事,毫无作为,只是帮助知府签批一下往来公文,这和他当初的希望实在相差太远。
  至今他还记得当时志气昂扬地等待朝廷委以重任,却被兜头泼了一瓢凉水的失望、苦涩。圣旨颁下时他心中一阵紧似一阵地狂跳,他想只凭俘获张安国,引万兵归安的功劳,皇上一定不会轻看自己,他全神贯注地捕捉着传旨官的每一个音节,等到听派遣为江阴府签判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和自己的预想相差太远了!冷静下来,他隐隐约约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一万多士兵被疏散合并到了各地驻军当中,而贾瑞和自己这一班人也被分别派到不同州县任职,相互之间远隔乃至千里……很显然,朝廷并不信任这些从北方归安回来的人。
  “小公子,不要再喝了,你已经喝了不少了 。”老仆人辛大同走进屋来。从辛弃疾很小的时候他就在辛家,辛赞待之甚厚,辛弃疾也一向很尊敬他,从来不以下人视之。到老主人死后,他便一片忠心,跟从在辛弃疾身边,从辛弃疾起义抗金投奔耿京,他一直不顾老迈,也操戈执戟混于兵卒之间,等回来南方,其他人分配编制于各个兵营,他则又重新侍候起辛弃疾,随辛弃疾来到江阴。
  辛弃疾半趴在桌角,已经有些醉得不成样子了,他僵硬的舌头含含糊糊地吐出几个字:
  “壮志难酬……壮志难酬啊……”
  辛大同心疼地扶起小主人,用力将他拖向床铺,辛弃疾拼命挣扎一下 ,又瘫软下去 ,嘴里支吾着:
  “别,别管我,我没醉……再去打酒来……”
  窗外的雨还在飘落无休,屋檐下积聚了一滩积水,随着上面不断滴下的雨水跳动着,激出一团团涟漪,一朵朵雨花。
  就在这一年的夏天,南宋北伐的军队全军覆没。
  1162年,宋高宗赵构退位给其过继子赵袺,是为宋孝宗。像每个想证明一下自己的新皇帝一样,孝宗也想改变一下宋金关系中长期滞顿的局面,他年轻气盛,不想再一味退缩忍让,于是雷厉风行地调整了朝中官员,改变以前的主和政策,起用主战派谋划北伐之事。
  文臣张浚被委为枢密使。这张浚上任后全心竭力,不敢有分毫懈怠,然而北宋遗留下来的军队制度却使他所有的辛苦付诸东流。从宋太祖、宋太宗起为了防备像唐末那样藩镇割据,影响中央集权统治的情况,就建立了一整套相互牵制、彼此约束的政治军事体制。军队将帅往往数年一换,并设监军监督将帅决策行为,以免其培植个人亲信势力。这种措施确实使将帅各守其职,不敢妄为,却极大地限制了军队的主动性。一方面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下辖部属不听调遣;另一方面监军往往百般束缚局限将帅的兵权,阻挠许多决策命令,使将帅无法及时有效地根据军情作出反应。
  张浚的军队刚刚渡淮而北,尚不及深入,就因部属内讧,将佐不能相辖失去了斗志。勉勉强强在符离(今安徽宿县)待战,哪料等金兵一到,便如洪水扫过,一下子全线溃散,士兵丁夫等十三万人皆掉臂南奔,蹂践饥困,死伤无数,积蓄数年的器甲资粮也丢弃无余。
  随后不久张浚上表请罪,同时声称:金军勇锐善战,南宋难以匹敌。眼看从前一片赤诚,全力以赴要求反击金军的主战派代表陡然间换了腔调,加上摆在面前的事实,南宋君臣不得不相信自己的确不是金朝对手。一时之间,朝野颓丧,皇帝也不再像起初那样信心十足,言必称战了。这半壁江山于是又一次在风雨飘零里重温起了升平苟安的梦。
  辛弃疾刚刚听到朝廷发兵北伐是多么的高兴啊。他似乎看到烽烟滚滚之中,宋军将士英勇无畏、拼力厮杀的场面:
  只听杀声震天,南宋兵将个个前赴后继,挥舞大刀长矛,向敌营冲去……
  平时耀武扬威、烧杀无度的金兵全都落荒而逃,地上丢满了兵甲武器、燃烧着的帐筵和横七竖八的尸体……
  飘扬着“大宋”二字的旗帜很快插遍北方大大小小每一块土地,所有的城头都换了精神抖擞的宋军士卒………
  他又仿佛看见久受践踏的百姓扶老携幼,夹道出迎,激动的泪水从眼中夺眶而出,当中有那个姓高的老人……
  姑姑、乳娘一家一定喜上眉头,天天数指头盼自己早点回去……
  好朋友党世杰也一定不再会那么执拗,会和自己一起操心于国事,建筑大汉民族的家园,成为大宋国的栋梁之材……
  想着想着,辛弃疾忽然有点失落,自己真的能够成为栋梁之才吗?从来到南方就一直被猜疑、不被信任,不得不在这样一个无足轻重的位置上混混日子,谋点俸禄,难道朝廷以为自己回归只是为几碗饭填饱肚子吗?难道自己只配在这里管管文件、签签字吗?曾经在耿京军中也是大致类似的营生,但那时自己对未来的把握大多了,心里清清楚楚这只是权宜之计,可现在,自己敢说将来一定会有所改变、不会总是如此吗?朝廷根本不重视自己,北伐恢复也并不需要自己参加……唉!胜利恐怕不久就会到来了,该高兴才是,可自己怎么反而有一种空荡荡的感觉呢?自己不是一直在盼着北伐将金狗赶出中原吗?
  ……
  辛弃疾默默地沉思着,就在这时,从门外一掀帘子,走进一人来:
  “幼安兄,久违了,久违了 !”
  辛弃疾一下被惊醒,扭头一看,忙道:
  “是励之兄,请,请,好久不见,不知你去何处贵干了 ?”
  此人姓吴名勉,字励之,是当地富家吴金德的独养儿子,自幼不好读书,却爱拨弄称杆算盘,后来竟能像模像样地主持家里经营的大小商务了。虽为富家子弟,又惯买卖之事,吴勉却不是那种奸猾之徒,为人豪爽大方,不拘小节,常常济助贫困,帮助朋友时不遗余力,深得各方人士敬爱,他的交际圈子也是庞杂繁多:上至高官重位,下至乞丐贫民都有他相知相熟,甚为密切的朋友。
  他和辛弃疾自打认识以来就觉性格投合,甚为相得,往来很频繁,遂结为至交。
  只听这吴勉连声叹息,径直坐到椅上,却并不回答辛弃疾的问话。
  辛弃疾心中奇怪,忙问:
  “可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吗?励之兄为什么看去心情沉重,有所不快呢 ?”
  “你知道吗?咱们的军队在符离全军覆没,几十万大军几乎没有活着回来的!皇上又在准备和鞑子们签约和谈呢 !”
  吴勉的声音缓慢低沉,却像一记响雷在辛弃疾头顶“轰隆隆”炸响,他简直没法相信自己的耳朵。
  “你说什么,你再说一遍 !”
  “在符离一战中,咱们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吴勉又重复了一遍。他的神情看去沮丧而又失望,和他初听大军北伐来到这里的兴奋劲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辛弃疾几乎是喊出来的。
  “据说当时部将不听调遣,军纪散漫,尚未迎敌就已自乱!皇上正派人追究当事者的罪责……”
  “你刚才说皇上又要和金狗和谈签约?”辛弃疾打断他的话问道。
  “是的,大军惨败,我们已经无力与金兵抗衡,这次北伐激怒了他们,他们扬言要踩平江南,朝廷无奈……,唉!我等百姓也是有心出力,无力回天啊,金朝运势正盛那 !”吴勉毫无顾忌,连连叹息。
  辛弃疾走到窗前,透过卷帘和窗棂间的缝隙往外看着,阳光真好,好的让人没法相信任何不幸和失败。大军失败了,就这样,寄托了无数希望和期盼的北伐夭折了,不知有多少人痛哭失声,难以承受!大宋屈服忍辱的历史难道还要继续下去吗 ?不 !不能!可是……自己一个小小的通判又能怎么样呢?又能怎么样呢!我还是恪守本职,批点文件算了……但,我又怎么能总这样下去呢?自己的宏大抱负、爷爷的殷切盼望、北方父老的悲惨境遇都不容自己懈怠下去……朝廷所以退让求和是由于这一战失败,挫伤斗志,以为金军不可战胜,可事实并非如此,自己手里就掌握了一大堆金军的虚实资料,应该向皇上奉上,让众位大臣知道金人实际是外强中干,矛盾百绽,大是有隙可乘。倘若这份折子被皇上重视,不仅全国气象要有所更新振奋,自己的命运不也将要大有变化吗?!
  辛弃疾呆呆地沉思着,吴勉的消息使他失望的同时竟更有了一种憧憬和希望,想着想着脸上由于激动升起一层红晕。这时吴勉走了过来:
  “幼安兄,你在想什么 ?”辛弃疾一怔,转过身笑笑道:
  “我在想,其实金兵并不足惧,关键可怕的是我们自己丧失信心 !”
  吴勉点点头,但同时疑惑地问道:
  “ 确实需要保持信心 ,可是 , 光有信心能行吗?”
  “当然,光有信心还不足够,必须还要详知敌我,了解各自优劣所在,另外就要操演军马,训练出精锐善战的士兵,同时为将者的智勇双全也很关键,必当能随机应变,果敢决断,可这一切之先是信心。没有信心则气虚胆小,一个气虚胆小的国家和一个气虚胆小的军队一样永难成为胜者 !”辛弃疾讲着讲着不由激动起来,眼睛里又重新充满了消失许久的自信、坚毅、决断的神采,变得灼灼放光起来。
  吴勉也被辛弃疾的慷慨激昂所感染,重复道:
  “是啊,是啊,一个气虚胆小的国家和一个气虚胆小的军队一样永难成为胜者 !”
  两人又到桌边坐下,让辛大同买点酒菜回来,便开始纵论天下大事。多是辛弃疾说,吴勉听,他敏锐迅捷的头脑,慷慨啸傲的气质,洒脱豪爽的性格,才华横溢的谈吐无不深深折服着吴勉。
  “幼安兄乃堪成大事之人啊 !”吴勉不由自主地赞叹起来。
  辛弃疾脸上掠过一缕自嘲的笑容:
  “堪成大事?只能作作签判而已 !”
  吴勉没有言语,但他心里暗暗决心尽可能地帮辛弃疾一把,这是千里马,他吴勉不能成千里马,那就作伯乐好了。
  夜到三更时分,吴勉才告辞而去,辛弃疾送客回来,仍觉心潮难平,无法自已,于是疾步走到书桌前面,铺开纸张,挽起袖口,提笔蘸墨,快速往下书写开去:
  “美芹十论……”
  美芹,用于譬喻奏议乃是精美饮食,乃深益于健康。辛弃疾这份长达十篇的侃侃之论凝结了他和爷爷在北方付出的多年心血。先是以翔实有据的方式论证出金国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强盛壮大,而是外强中干,破绽百出,而后便详细客观地就南宋方面如何充实力量,从事作战准备等问题提出具体建议和规划。为了尽可能地把握住朝廷军政的弊病,了解南方大大小小的优劣所在,辛弃疾又花了将近一年时间对所在之地和周围邻近做了方方面面的考察、研究和判断,这封《美芹十献》直到1164年才交到皇上手中。
  然而殷切的希望和一腔热血到底落空了,奏章递上去便如石沉大海,再无消息传来。孝宗只读了附在上面的进书札子便不肯再读下去,这位想做些事的皇上自从受了挫败以后变得现实多了,他放下札子,仰头靠在龙椅背上,长叹一口气:
  “朕何尝愿意被动受敌,只是无奈无力啊!继续备战?书生之论而已啊— — ”
  在江阴日夜期盼的辛弃疾终于失望到了极点,他似乎一下子对自己的信心也丧失殆尽了,整日喝酒游玩,让心里空空白白,不去想国家的屈辱软弱,不去想北方父老的苦苦等候,不去想爷爷的反复嘱托,不去想自己的被猜疑和困蹇不遇……只是喝酒只是游玩笑闹……
  转眼间江阴签判的职任已经满期了,辛弃疾更加清闲无聊,他等待着朝廷的再次派任,他已经不对未来抱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