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作品选-第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我宁可说这首诗反映了杜甫的矛盾心理,这就是他的现实主义。他并不是为了“温柔敦厚”而组织成一首“义行于仁之中”的麻醉人民的诗。
一九七八年九月十六日
关于《世界短篇小说大系》
一九二九年,郑振铎先生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他的工作任务主要是编《小说月报》,但也兼管一些文艺出版物的组稿任务。当时他计划以较大的规模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的短篇小说。经过几个月的考虑,制定了《世界短篇小说大系》的规划,分别邀请适当的人选担任编译。对于一些在文学上有重要地位的国家,即以国为单位。郑先生分配给我的是捷克、波兰和匈牙利三个国家,因为我正热中于东欧文学。分配给戴望舒的是比利时、西班牙和意大利三个国家。因为望舒的外语专长是法文,这三国的文学作品,从法文本译较为方便。当时约定每个国家的短篇小说要从最早时期选到现代。卷首要有一篇较详细的导言,概述这个国家的短篇小说发展的情况。卷尾要有作者的小传。每卷字数要求在二十万字至三十万字之间,全书估计将为十二卷至十六卷。
我们都很高兴接受这个任务,首先是因为我们非常乐意做这个工作,极希望看到这部大书能够早日问世;其次当然是因为从几乎一百万字的翻译工作中,可以获得较丰厚的稿酬,对生活大有润泽。一九三○和一九三一这两年中,我们竭力挤出时间来从事这几部小说的翻译工作。大约到一九三二年夏季,我们才各自完成了译事,把全稿送交商务印书馆。
这时,淞沪抗日战争刚才结束,商务印书馆在上海闸北的印刷厂、编译所、栈房和东方图书馆,都在炮火中受到无法恢复的损失。有许多作家的未发表原稿,也都和编译所一起灰飞烟逝。有几位分任短篇小说译事的译者,在战前已交出了全稿。这些稿本,也都损失了。我们的译稿是战后送去的,虽然侥幸未罹战祸,但商务印书馆已无法实现这个计划。一九三五年,王云五编《万有文库》,就把这些原稿每部减削到十万字左右,编入了《万有文库》。卷首既无导言,卷尾的作者小传也仅删剩了生卒年份。我们当时所得到的,也只是这十万字的稿酬。
选剩的原稿,在商务印书馆编辑部里搁置了二十年。直到一九五三年,商务印书馆已迁到北京,忽然有一天,我收到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寄来的《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的全部剩稿。原来商务印书馆已因出版业务方向改变,把所存一切文艺著译原稿移交给人民文学出版社。该社清理到这部原稿,而其时译者戴望舒已经逝世,所以该社把这部原稿寄给我保存。我的三部剩稿,望舒的西班牙和比利时两部剩稿,始终没有消息。当时许多人为郑振铎先生实现这个大计划而努力的翻译工作,这部《意大利短篇小说集》恐怕是仅存的“硕果”了。
这个“硕果”在我书箱里又搁置了二十年,虽然幸而没有损失,但我一直没有办法为亡友作适当的处理。明年(一九八○)是望舒逝世三十周年,朋友们打算为他作纪念。
最近我检出此稿,想把《万有文库》本中发表过的几篇归并进去,仍依原样印出来,用以纪念望舒,同时也用以纪念郑振铎先生,现在恐怕已无人知道他对外国文学的介绍,曾经有过这一个未完成的功绩。
《意大利短篇小说集》上下卷各有一篇导言,概述了意大利短篇小说的发展历程。
对于有兴趣知道一点外国文学情况的读者,也许还有些用处。因此我抄出这两篇导言,让刊物上先为发表。
一九七九年六月二十八日
[附记]
一九七九年六月,我把戴望舒的译稿《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的两篇叙文抄出,交给香港《海洋文艺》月刊发表,写了这篇“后记”,以记录郑振铎先生的一次未实现的介绍外国文学的宏大计划,亦可算是一种新文学史料。
一九九○年四月十四日记
说“飞动”
——读杜小记
杜甫常常用诗的形式,表达他对于诗的理论。《戏为六绝句》、《偶题》、《解闷》五首,是他论诗的专篇,此外,散见于其他诗篇中的一联一解,数量也很多。集合起来研索,可以全面地了解他对于诗的观点。这个工作,已有许多人做过,但体会和阐释,不尽相同,因此,我还敢于提供一些个人的看法,以待商榷。
杜甫诗中,屡次用“飞动”这个语词,其有关诗论者,有下列几句: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适岑参》)平生飞动意,见尔不能无。(《赠高式颜》)神融蹑飞动,战胜洗侵凌。(《寄峡洲刘伯华》)精微穿溟阯,飞动摧霹雳。(《夜听许十六诵诗》)有时为了平仄关系,改用“飞腾”:飞腾知有策,意度不无神。(《奉寄李十五秘书》)前辈飞腾入,余波绮丽为。(《偶题》)飞腾无奈故人何。(《奉寄高常侍》)无论“飞动”或“飞腾”,从这些例句中揣摩,都是形容诗的一种气势,其意义大约有些像现代语的“生动”。这个语词,不是杜甫的创造,而是当时文学批评中的一个流行语。皎然《诗式》有《诗有四离》一节,其四曰:“虽欲飞动而离轻福”意思是说:诗虽然要求飞动,同时也应当注意不要流于轻福但是什么样的诗才是“飞动”的呢?《文镜秘府论》列举诗有十种体势,其第七体就是“飞动体”。其解说云:飞动体者,谓词若飞腾而动是。诗曰:“流波将月去,湖水带星来。”又曰:“月光随浪动,山影逐波流。”此即飞动之体。
这一条非但可以证明杜甫诗中用“飞腾”即是“飞动”,而且还可以从所举二联了解唐人所谓飞动的诗句是什么样子。因此,我揣测“飞动”或“飞腾”近似我们所谓“生动”。
诗要做到飞动,首先要用词语来表现。一首诗,无论五言或七言,词语结构的单位是句。能够表现飞动体势的诗句,才算佳句,故杜甫诗中常常提到“佳句”: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寄高适》)故人有佳句,独赠白头翁。(《奉答岑参》)词人取佳句,刻画谁与传?(《白盐山》)赋诗分气象,佳句莫频频。(《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为了要锻炼出佳句,杜甫的造句工夫是非常艰苦的。他讲究句法,要做出“惊人”之语。他作每一句诗都要经过再三修改,改后还要自己朗诵,检查合不合诗律:赋诗新句稳,不觉自长吟。(《长吟》)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触闷》)“稳”是佳句的标准。怎样才算是“稳”呢?杜甫的条件是:对于诗句的外形,要求中律;对于诗句的内涵,要求立意清新。
在杜甫的时候,唐律还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七言律诗。杜甫一生研求音律,为唐律创造了许多艺术手法。
他有一首《又示宗武》诗,有句云:
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
这是叙述他的儿子宗武跟他作诗的情况,用一个“解”字,便反映出他自己觅句知律的诀窍。原来他为了追求诗律之“稳”,常要翻阅满床的书,从中物色最适当的词藻。
这和李商隐的“獭祭鱼”一样。现在,他的儿子也懂得摊书满床了,所以父亲承认他已懂得诗律。他还在《遣闷》诗中说:“晚节渐于诗律细”,道出了自己一生作诗甘苦,到了晚年才能写出律法细密的诗句。杜甫的最工稳的律诗,大多是晚年作品,可以证明他这句话的真实性。他为了追求诗律完美,不但要写出“惊人”的佳句,还要写出使鬼神也吃惊的佳句: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赠郑谏议十韵》)“律中”即“中律”,也就是合律。但是,光是律法细密,只是完美了诗的外形,还不能成为飞动的佳句。飞动的重要因素,在诗的内涵。杜甫常常用一个“意”字即我们所谓“诗意”,有时他用一个“思”字,即我们所谓“思想内容”。上面所引四句,他把佳句的条件次序排定了。先要像云物一般飘动的思想内容,其次才要有使鬼神吃惊的音律,这样的诗,才可以算是毫无缺点的老成作品。他赠李白的一首诗,也显示了同样的观点: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他赞赏李白的诗有飞动的思想内容,与众不同,因而具有庾信的“清新”,鲍照的“俊逸”。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适岑参》)飞腾知有策,意度不无神。(《奉寄李十五》)平生飞动意,见尔不能无。(《赠高式颜》)政简移风速,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定知深意苦,莫使众人传。(《寄贾至、严武》)病减诗仍拙,吟多意有余。(《复愁》)以上六联,都用“意”字,联系起来,可以很清楚地体会到杜甫观念中诗意和飞动的关系。第一个例句说得最明白:诗意惬当,诗句才能飞动。这“惬当”二字,我们还可以引一首诗来作参证:郑李光时论,文章并我先,阴何尚清省,沈宋欻连翩;律比昆仑竹,音知燥湿弦,风流俱善价,惬当久笙筌。
(《秋日夔府咏怀寄郑审李之芳》)
这首诗赞赏郑、李二人的诗作,第三、四句是说他们的诗意如阴、何、沈、宋,第五、六句是说他们的诗音律谐和,因而自然达到“惬当”的成就。第二个例句是赞赏李十五作诗,由于“意度”有神,所以知道他有办法使诗句飞腾。“意度”即“意境”。
第三个例句是说见到高式颜,就引起了自己飞动的诗意。高式颜是高适的侄子,也是诗人。第四个例句说明了诗的立意新,才是清诗。这里,我们如果联系“清新庾开府”这一句,可知杜甫所谓“清新”、“清诗”、“清词”、“新语”,都是指诗的思想内容。
《解闷》第六首尤其可以作证: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钩槎头缩项鳊。
这是说孟浩然诗有新意,句句可以传世,故可称清诗。如今襄阳老辈诗人中,没有能作新语的,只好去钓鱼了。第五个例句说贾至、严武的诗意深刻,是从苦吟中锻炼得来的,应当珍惜,不要随便让人家流传。第六个例句说自己病虽略愈,诗还不能做得工稳?不过吟咏既多,诗意却累积了不少。
作诗要有独创的新意,意愈丰富,随时驱使,加以完美的音律,便成为飞动的佳句。
杜甫每次提到“意”字或“思”字,总连带用“飞动”或表示飞动的语词,可知他以思想内容为佳句的主要条件。有一首诗,题为《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这首诗是观江水暴涨而作,诗的内容却全是讲自己作诗的经验,没有一句写到江水。
第一联说自己向来喜欢从苦吟中寻觅佳句,第二联说如今老了,作诗只是随便即兴,对春天的花鸟也不耐深思(“愁”是“思”的代字)。第三联说自家新近设置了玩水的器物。第四联说希望有诗思如陶谢之流,一起来同游作诗。为什么看了江水,想到陶谢的诗思?我们看他在诗题中加了“如海势”三字,就可以悟到杜甫常常以奔涌的水势来形容飞动的诗意。“精微穿溟阯”,“篇终接混茫”,“波澜独老成”,“文章曹植波澜阔”,“词气浩纵横”,这些词语,都是诗意丰富生动的形象。另外还有一联:诗尽人间兴,兼须入海求。(《西阁》)简直说人间诗兴已经用尽,还得到大海中去求取灵感了。这就是他看到江水如海势而联想起陶谢诗思的理由。
综合以上所引许多谈诗的零章断句,杜甫对诗的理论已灼然可知,《戏为六绝句》、《偶题》诸作,只是这些观点的结集,基本上是一致的。意惬、律中,才是飞动的诗句,而二者之间,意尤其重要。王世贞论李杜云:太白诗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子美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拔沉雄为贵。
太白笔力变化极于歌行,少陵笔力变化极于近体。李变化在调与辞,杜变化在意与格。
这两个论点,也注意到杜甫与李白在创作方法上的不同,杜甫重“意”,李白使“气”。可知王世贞着实研究过一番杜甫的诗论,不是从直觉得出的结论。但是,他说:“杜变化在意与格,”这里的“格”字,我以为应改为“律”字,因为格还是属于意的。
杜甫的诗论,并不是他一家的独见。《文镜秘府论》有《论文意》一篇,专论诗文造意之法,有云:凡属文之人,常须作意。凝心天海之外,用思元气之前。巧运言词,精练意魄。所作词句,莫用古语及今烂字旧意。
或曰:诗不要苦思,苦思则丧于天真。此甚不然。固须绎虑于险中,探奇于象外,状飞动之句,写冥奥之思。前一条就是杜甫所要求的要有“新语”,后一条完全与杜甫的“飞动”说符合,可知杜甫的这些诗论,都代表了盛唐时流行的观点,没有《文镜秘府论》,就难于取证了。
一九八○年六月十日
“管城三寸尚能雄”
上星期写了一篇《喜读三叶集》,重温一本旧书,昨天在黄裳书架上发现一本港版新书《三草》,可谓有草叶因缘。去年曾有人抄示过聂绀弩同志的一些名句,以为是友朋中抄传出来的,却不知已印出专集,真惭愧我的孤陋寡闻。
向黄裳把书借回,灯下展读终卷,在又惊又喜之余,涌起了许多思绪。我不记得有没有会过聂绀弩同志,仿佛会过一面,也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至于聂绀弩同志的文章,三四十年代曾读过不少,可是从来没有把他的文艺评论文章和旧诗联系起来。《三草》中有和雪峰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