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文史通义作者章学诚 >

第6部分

文史通义作者章学诚-第6部分

小说: 文史通义作者章学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者,又复各分其门户,不啻儒墨之辨焉;则因宾定主,而又有主中之宾,因非
立是,而又有是中之非,门径愈歧,而大道愈隐矣。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夫文字之
用,为治为察,古人未尝取以为著述也。以文字为著述,起於官师之分职,治教
之分途也。夫子曰:“予欲无言。”欲无言者,不能不有所言也。孟子曰:“予
岂好辨哉?予不得已也。”后世载笔之士,作为文章,将以信今而传后,其亦尚
念欲无言之旨,与夫不得已之情,庶几哉言出於我,而所以为言,初非由我也。
夫道备於六经,义蕴之匿於前者,章句训诂足以发明之。事变之出於后者,六经
不能言,固贵约六经之旨,而随时撰述以究大道也。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
立言,立言与立功相准。盖必有所需而后从而给之,有所郁而后从而宣之,有所
弊而后从而救之,而非徒夸声音采色,以为一己之名也。《易》曰:“神以知来,
智以藏往。”知来,阳也。藏往,阴也。一阴一阳,道也。文章之用,或以述事,
或以明理。事逆已往,阴也。理阐方来,阳也。其至焉者,则述事而理以昭焉,
言理而事以范焉,则主适不偏,而文乃衷於道矣。迁、固之史,董、韩之文,庶
几哉有所不得已於言者乎?不知其故,而但溺文辞,其人不足道已。即为高论者,
以谓文贵明道,何取声情色采以为愉悦,亦非知道之言也。夫无为之治而奏薰风,
灵台之功而乐钟鼓,以及弹琴遇文,风雩言志,则帝王致治,贤圣功修,未尝无
悦目娱心之适;而谓文章之用,必无咏叹抑扬之致哉?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盖夫子所言,无非性与天道,而未尝表而著之曰,此性此天道也。故不曰性与天
道,不可得闻;而曰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也。所言无非性与天道,而不明著此
性与天道者,恐人舍器而求道也。夏礼能言,殷礼能言,皆曰“无徵不信”。则
夫子所言,必取徵於事物,而非徒讬空言,以为明道也。曾子真积力久,则曰:
“一以贯之。”子贡多学而识,则曰:“一以贯之。”非真积力久,与多学而识,
则固无所据为一之贯也。训诂名物,将以求古圣之迹也,而侈记诵者,如货殖之
市矣。撰述文辞,欲以阐古圣之心也,而溺光采者,如玩好之弄矣。异端曲学,
道其所道,而德其所德,固不足为斯道之得失也。记诵之学,文辞之才,不能不
以斯道为宗主,而市且弄者之纷纷忘所自也。宋儒起而争之,以谓是皆溺於器而
不知道也。夫溺於器而不知道者,亦即器而示之以道,斯可矣。而其弊也,则欲
使人舍器而言道。夫子教人博学於文,而宋儒则曰:“玩物而丧志。”曾子教人
辞远鄙倍,而宋儒则曰:“工文则害道。”夫宋儒之言,岂非末流良药石哉?然
药石所以攻脏腑之疾耳。宋儒之意,似见疾在脏腑,遂欲并脏腑而去之。将求性
天,乃薄记诵而厌辞章,何以异乎?然其析理之精,践履之笃,汉唐之儒,未之
闻也。孟子曰:“义理之悦我心,独刍豢之悦我口。”义理不可空言也,博学以
实之,文章以达之,三者合於一,庶几哉周、孔之道虽远,不啻累译而通矣。顾
经师互诋,文人相轻,而性理诸儒,又有朱、陆之同异,从朱从陆者之交攻,而
言学问与文章者,又逐风气而不悟,庄生所谓“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悲
夫!
邵氏晋涵曰:“是篇初出,传稿京师,同人素爱章氏文者皆不满意,谓蹈宋
人语录习气,不免陈腐取憎,与其平日为文不类,至有移书相规诫者。余谛审之,
谓朱少白(名锡庚。)曰:此乃明其《通义》所著一切,创言别论,皆出自然,
无矫强耳。语虽浑成,意多精湛,未可议也。”
族子廷枫曰:“叔父《通义》,平日脍炙人口,岂尽得其心哉?不过清言高
论,类多新奇可喜,或资为掌中之谈助耳。不知叔父尝自恨其名隽过多,失古意
也。是篇题目,虽似迂阔,而意义实多创辟。如云道始三人居室,而君师政教,
皆出乎天;贤智学於圣人;圣人学於百姓;集大成者,为周公而非孔子,学者不
可妄分周孔;学孔子者,不当先以垂教万世为心;孔子之大,学周礼一言,可以
蔽其全体;皆乍闻至奇,深思至确,《通义》以前,从未经人道过,岂得谓陈腐
耶?诸君当日诋为陈腐,恐是读得题目太熟,未尝详察其文字耳。”
○原学上
《易》曰:“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学也者,效法之谓也。道也者,
成象之谓也。夫子曰:“下学而上达。”盖言学於形下之器,而自达於形上之道
也。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希贤希圣,则有其理矣。“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圣如何而希天哉?盖天之生人,莫不赋之以仁义礼智之性,天德也;莫不纳之於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伦,天位也。以天德而修天位,虽事物未交隐微之地,
已有适当其可,而无过与不及之准焉,所谓成象也。平日体其象,事至物交,一
如其准以赴之,所谓效法也。此圣人之希天也,此圣人之下学上达也。伊尹曰:
“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后,使先觉觉后觉也。”人生禀气不齐,固有不能
自知适当其可之准者,则先知先觉之人,从而指示之,所谓教也。教也者,教人
自知适当其可之准,非教之舍己而从我也。故士希贤,贤希胜,希其效法於成象,
而非舍己之固有而希之也。然则何以使知适当其可之准欤?何以使知成象而效法
之欤?则必观於生民以来,备天德之纯,而造天位之极者,求其前言往行,所以
处夫穷变通久者而多识之,而后有以自得所谓成象者,而善其效法也。故效法者,
必见於行事。《诗》、《书》诵读,所以求效法之资,而非可即为效法也。然古
人不以行事为学,而以《诗》、《书》诵读为学者,何邪?盖谓不格物而致知,
则不可以诚意,行则如其知而出之也。故以诵读为学者,推教者之所及而言之,
非谓此外无学也。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夫
子斥以为佞者,盖以子羔为宰,不若是说,非谓学必专於诵读也。专於诵读而言
学,世儒之陋也。
○原学中
古人之学,不遗事物,盖亦治教未分,官师合一,而后为之较易也。司徒敷
五教,典乐教胄子,以及三代之学校,皆见於制度。彼时从事於学者,入而申其
占毕,出而即见政教典章之行事,是以学皆信而有徵,而非空言相为授受也。然
而其知易入,其行难副,则从古已然矣。尧之斥共工也,则曰:“静言庸违。”
夫静而能言,则非不学者也。试之於事而有违,则与效法於成象者异矣。传说之
启高宗也,则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高宗旧学於甘盘,久劳於外,岂不
学者哉?未试於事,则恐行之而未孚也。又曰:“人求多闻,时惟建事,学於古
训乃有获。”说虽出於古文,其言要必有所受也。夫求多闻而实之以建事,则所
谓学古训者,非徒诵说,亦可见矣。夫治教一而官师未分,求知易而实行已难矣;
何况官师分,而学者所肄,皆为前人陈迹哉?夫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又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夫思
亦学者之事也,而别思於学,若谓思不可以言学者,盖谓必习於事,而后可以言
学,此则夫子诲人知行合一之道也。诸子百家之言,起於徒思而不学也。是以其
旨皆有所承禀,而不能无敝耳。刘歆所谓某家者流,其源出於古者某官之掌,其
流而为某家之学,其失而为某事之弊。夫某官之掌,即先王之典章法度也。流为
某家之学,则官守失传,而各以思之所至,自为流别也。失为某事之弊,则极思
而未习於事,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而不能知其行之有病也。是以三代之隆,
学出於一,所谓学者,皆言人之功也。统言之,十年曰幼学,是也。析言之,则
十三学乐,二十学礼,是也。国家因人功力之名,而名其制度,则曰乡学国学,
学则三代共之,是也。未有以学属乎人,而区为品诣之名者。官师分而诸子百家
之言起,於是学始因人品诣以名矣,所谓某甲家之学,某乙家之学,是也。学因
人而异名,学斯舛矣。是非行之过而至於此也,出於思之过也。故夫子言学思偏
废之弊,即继之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夫异端之起,皆思之过,而不习
於事者也。
○原学下
诸子百家之患,起於思而不学;世儒之患,起於学而不思;盖官师分而学不
同於古人也。后王以谓儒术不可废,故立博士,置弟子,而设科取士,以为诵法
先王者劝焉。盖其始也,以利禄劝儒术,而其究也,以儒术徇利禄,斯固不足言
也。而儒宗硕师,由此辈出,则亦不可谓非朝廷风教之所植也。夫人之情,不能
无所歆而动,既已为之,则思力致其实,而求副乎名。中人以上,可以勉而企焉
者也。学校科举,奔走千百才俊,岂无什一出於中人以上者哉?去古久远,不能
学古人之所学,则既以诵习儒业,即为学之究竟矣。而攻取之难,势亦倍於古人,
故於专门攻习儒业者,苟果有以自见,而非一切庸俗所可几,吾无责焉耳。学博
者长於考索,岂非道中之实积,而骛於博者,终身敝精劳神以徇之,不思博之何
所取也?才雄者健於属文,岂非道体之发挥?而擅於文者,终身苦心焦思以构之,
不思文之何所用也?言义理者似能思矣,而不知义理虚悬而无薄,则义理亦无当
於道矣。此皆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也。程子曰:“凡事思所以然,天下第一学
问。”人亦盍求所以然者思之乎?天下不能无风气,风气不能无循环,一阴一阳
之道,见於气数者然也。所贵君子之学术,为能持世而救偏,一阴一阳之道,宜
於调剂者然也。风气之开也,必有所以取;学问文辞与义理,所以不无偏重畸轻
之故也。风气之成也,必有所以敝;人情趋时而好名,徇末而不知本也。是故开
者虽不免於偏,必取其精者,为新气之迎;敝者纵名为正,必袭其伪者,为末流
之讬;此亦自然之势也。而世之言学者,不知持风气,而惟知徇风气,且谓非是
不足邀誉焉,则亦弗思而已矣。
○博约上
沈枫墀以书问学,自愧通人广坐,不能与之问答。余报之以学在自立,人所
能者,我不必以不能愧也。因取譬於货殖,居布帛者,不必与知粟菽,藏药饵者,
不必与闻金珠;患己不能自成家耳。譬市布而或阙於衣材,售药而或欠於方剂,
则不可也。或曰:此即苏子瞻之教人读《汉书》法也,今学者多知之矣。余曰:
言相似而不同,失之毫釐,则谬以千里矣。或问苏君曰:“公之博赡,亦可学乎?”
苏君曰:“可,吾尝读《汉书》矣,凡数过而尽之。如兵、农、礼、乐,每过皆
作一意求之,久之而后贯彻。”因取譬於市货,意谓货出无穷,而操贾有尽,不
可不知所择云尔。学者多诵苏氏之言,以为良法,不知此特寻常摘句,如近人之
纂类策括者尔。问者但求博赡,固无深意。苏氏答之,亦不过经生决科之业,今
人稍留意於应举业者,多能为之,未可进言於学问也。而学者以为良法,则知学
者鲜矣。夫学必有所专,苏氏之意,将以班书为学欤?则终身不能竟其业也,岂
数过可得而尽乎?将以所求之礼、乐、兵、农为学欤?则每类各有高深,又岂一
过所能尽一类哉?就苏氏之所喻,比於操贾求货,则每过作一意求,是欲初出市
金珠,再出市布帛,至於米粟药饵,以次类求矣。如欲求而尽其类欤?虽陶朱、
猗顿之富,莫能给其贾也。如约略其贾,而每种姑少收之,则是一无所成其居积
也。苏氏之言,进退皆无所据,而今学者方奔走苏氏之不暇,则以苏氏之言,以
求学问则不足,以务举业则有馀也。举业比户皆知诵习,未有能如苏氏之所为者,
偶一见之,则固矫矫流俗之中,人亦相与望而畏之;而其人因以自命,以谓是学
问,非举业也,而不知其非也。苏氏之学,出於纵横。其所长者,揣摩世务,切
实近於有用,而所凭以发挥者,乃策论也。策对必有条目,论锋必援故实,苟非
专门夙学,必须按册而稽,诚得如苏氏之所以读《汉书》者尝致力焉,则亦可以
应猝备求,无难事矣。韩昌黎曰:“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钩玄
提要,千古以为美谈;而韩氏所自为玄要之言,不但今不可见,抑且当日绝无流
传,亦必寻章摘句,取备临文摭拾者耳。而人乃欲仿钩玄提要之意而为撰述,是
亦以苏氏类求,误为学问,可例观也。或曰:如子所言,韩、苏不足法欤?曰:
韩、苏用其功力,以为文辞助尔,非以此谓学也。
○博约中
或曰:举业所以觇人之学问也。举业而与学问科殊,末流之失耳。苟有所备
以俟举,即《记》之所谓博学强识以待问也,宁得不谓之学问欤?余曰:博学强
识,儒之所有事也。以谓自立之基,不在是矣。学贵博而能约,未有不博而能约
者也。以言陋儒荒俚,学一先生之言以自封域,不得谓专家也。然亦未有不约而
能博者也。以言俗儒记诵漫漶,至於无极,妄求遍物,而不知尧、舜之知所不能
也。博学强识,自可以待问耳,不知约守,而只为待问设焉,则无问者,儒将无
学乎?且问者固将闻吾名而求吾实也;名有由立,非专门成学不可也,故未有不
专而可成学者也。或曰:苏氏之类求,韩氏之钩玄提要,皆待问之学也,子谓不
足以成家矣。王伯厚氏搜罗摘抉,穷幽极微;其於经、传、子、史,名物制数,
贯串旁骛,实能讨先儒所未备。其所纂辑诸书,至今学者资衣被焉,岂可以待问
之学而忽之哉?答曰:王伯厚氏,盖因名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