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全集-第1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家要知道,詹事府可不是一般的地方,它的主要工作是辅导皇子读书,当年朱厚照做太子的时候,对杨廷和的称呼是“杨师傅”。
人家“杨师傅”根基牢固,还有皇帝撑腰,刘公公连河有多深都不知道,就敢往里趟浑水。失策,失策。
此后刘瑾对这位“杨师傅”敬而远之,再也没敢难为他。而经历了这件事情后, 杨廷和与刘瑾彻底撕破了脸,他转向了李东阳一边,开始筹备计划,解决刘瑾。
这个“搞不定”的杨廷和已经让刘瑾丢了面子,可下一个“整不死”却更为生猛,也更加厉害,刘瑾的这条老命就断送在他的手上。
说来这位“整不死”兄也在后台等了很久了(没办法,演员太多),他就是之前被派去陕西养马的杨一清。
说来让人难以理解,养马的杨一清怎么会和刘瑾闹矛盾呢,他俩前世无冤,杨一清也没跟刘瑾借过高利贷,怎么就闹得不可开交呢?
这事,要怪就只能怪刘瑾,因为他太有理想和追求了。
'627'
大家知道,养马在一般人看来不是个好工作,就连在天上这也是个下贱活,学名“弼马温”,连不读书的孙猴子都不愿意干。
但在明代,这却是一个重要的职位,道理很简单,没有马,难道你想骑驴去跟蒙古兵打仗?
千万不要小看杨一清,这位兄弟的级别是很高的,他当年可是带着都察院副都御史(三品)的头衔来养马的,这位副部级干部没准之前还干过畜牧业,因为他在这里干得很好,不久之后,朝廷决定提升他右都御史(正二品)。
更重要的是,朝廷还给了他个前所未有的职务——三边总制。
请各位注意,这个官实在不同寻常,可以说是超级大官,它管理的并非一个省份,而是甘肃、宁夏、延绥三个地方,连当地巡抚都要乖乖听话,可谓位高权重。
虽然杨一清十分厉害,但毕竟他还是守边界的,和刘瑾应该搭不上线,问题在于刘瑾这个人与以往的太监不同,他除了贪污受贿,残害人命外,倒也想干点事情。
可他自己又没文化,所以为了吸引人才,他也会用一些手段去拉拢人心,比如写奏折骂他的那个李梦阳,刘瑾恨得咬牙切齿,但是此人名气太大,为了博一个爱才的名声,人都关进牢里了,硬是忍着没动手,最后还请他吃了顿饭,光荣释放。
因为他老底太滥,这招没能骗到多少人,却也吸引了一个十分厉害的人前来投奔,这个人后来成为了刘瑾的军师,也是李东阳、杨一清等人的强力敌手,他的名字叫做张彩。
在刘瑾犯罪集团中,焦芳虽然地位很高,但能力一般,最多也就算个大混混,但张彩却不同凡响,此人工于心计,城府很深,而且饱读诗书,学问很好,连当年雄霸一时的马文升、刘大夏也对他推崇备至,有了他的帮助,刘瑾真正有了一个靠得住的谋士,他的犯罪集团也不断壮大发展。
但刘瑾并不知足,他很快把目标对准了杨一清。
刘瑾希望能够把杨一清拉过来,当自己的人,可杨一清哪里瞧得起这个太监,严辞拒绝了他,刘瑾十分恼火,想要整他一下,不久之后,机会到了。
'628'
当时杨一清一边养马,一边干着一项重要的工程——修长城,这并不是开玩笑,今天宁夏一带的长城就是当年他老人家修的,杨一清担任包工头,兼任监工。
杨一清是个靠得住的包工头,从不偷工减料,但意想不到的是,当时天气突变,天降大雪,几个带头的建筑工商量好了准备闹事逃跑。杨一清当机立断,平定了这件事,刘瑾却抓住机会,狠狠告了他一状。
这下子杨一清倒霉了,只能自动提出辞职。可是刘瑾没有想到的是,准备走人的杨一清却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要求:
“请让张彩接替我的职位吧。”
刘瑾郁闷了,他想破了脑袋也没有弄明白,杨一清葫芦里面到底卖的什么药,是出于公心?还是他和张彩关系非同寻常?
刘瑾对张彩产生了怀疑。
但无论如何,他还是没有放过杨一清,一年后(正德三年),刘瑾借口杨一清贪污军饷,把他关进了监狱,这一次,他决心把杨一清彻底整死。
可是刘瑾并不清楚,看似单纯的杨一清和杨廷和一样,绝不是个简单的人物,他也有着深厚的背景。
四十年前,十五岁的杨一清被地方推荐,来到京城做了著名学者黎淳的学生,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师兄,两人惺惺相惜,相约共同发奋努力,为国尽忠。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他们一直私下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他的这位师兄就是李东阳。
所以当杨一清被关进监狱后,李东阳立刻找到了刘瑾和焦芳,希望能够通融一下,罚点款了事,刘瑾开始还不肯,但禁不住李东阳多次恳求,加上杨一清是带过兵的,手下有很多亡命之徒,没准哪天上班路上自己就不明不白地被人给黑了,思前想后,刘瑾决定释放这个人。
走出牢狱的杨一清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看着前来接他的李东阳,会意地点了点头。
“你有什么打算?”
“先在京城呆着,看看再说吧。”
“不,”李东阳突然严肃起来,“你必须马上离开这里,不要回家,找个地方隐居起来。”
然后他停了下来,意味深长地看着杨一清:
“等到需要你的时候,我自然会去找你的。”
杨一清笑了,几十年过去了,当年那两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早已不见踪影,但这位深谋远虑的师兄却似乎从未变过。
即使全天下的人都误解了你,我也理解你的言行,明了你的用心,我知道,你一直在屈辱中等待着。
“好吧,我去镇江隐居,时候到了,你就来找我吧。”
'629'
变数
刘瑾最近打算做几件好事。
这并不奇怪,因为他坏事做的太多,自然就想干点好事了,一个人干一件坏事不难,但要一辈子只干坏事,真的很难很难。
更重要的是,他逐渐发现自己的名声越来越臭,而张彩和他的一次谈话也坚定了他的决心。
“刘公公,你不要再收常例了。”
所谓常例,是刘瑾的一个特殊规定,每一个进京的省级官员,汇报工作完毕后必须向他缴纳上万两银子,如果有没交的,等他回家时,没准撤职文书已经先到了。
进京汇报工作的各位高官们虽然很有钱,但几万银子一时之间到哪里去弄呢,可是刘公公是不能得罪的,无奈之下,很多人只有向京城的人借高利贷,回去再用国库的钱来还。
可是张彩直截了当地告诉刘瑾,这是一个极其愚蠢的捞钱方法。
刘瑾又懵了,用此方法,每次都可以收很多钱,而且简单快捷,怎么能说愚蠢呢?
看着这个不开窍的家伙,张彩气不打一处来,他明确地指出,你收每个官员几万两,似乎很多,可你要知道,这些家伙都是贪污老手,他们不会自己出这笔钱,却可以借机在自己的省里收几倍的钱,当然了,都是打着你的名号,说是给你进贡,这样刘公公你的恶劣声名很快就会传遍全国。
刘瑾这才恍然大悟。
“这帮混蛋,打着我的名号四处捞钱,真是岂有此理!”
刘公公的愤怒是有道理的,小贪官们借用了他这个大贪官的名誉权,却不交使用费和专利费,应该愤怒,确实应该好好地愤怒一下。
愤怒之余的刘公公立刻下令,取消常例,并且追查地方贪污官员。
这算是刘公公干的第一件“好事”。
不久之后,刘公公决定搞点创新,他分析了一下国家经济状况,意外地找到了一个漏洞,他灵机一动,决定再干一件“好事”。
也许是对这件事情太有把握,他决定直接上奏皇帝,不再如往常那样,先听听张彩的意见。
于是他最终死在了这件事上。
第二天,他独自上朝,在文武百官前向朱厚照提出了这件事情:
“陛下,应该整理军屯了。”
一切就此开始。
所谓军屯,是明代的一种特殊政策,通俗点说就是当兵的自己养活自己,打仗的时候当兵,没事干的时候当农民,自己种菜种地,还时不时养几头猪改善伙食,剩余的粮食还能交给国家。
这个制度是当年老朱费尽心思想出来的,可到了如今,已经很难维持下去了。
'630'
因为要想让军屯开展下去,必须保证有土地,虽说地主恶霸不敢占军队的地,但军队里的恶霸地主(高级军官)是不会客气的,一百多年下来,土地越来越少,粮食也越来越少,很多士兵都填不饱肚子。
刘瑾发现了这个问题,便公开表示,要清查土地,重新划分,增加国家粮食收入,改善士兵生活。
刘瑾这么干,自然不是为士兵着想,无非是要搞点政绩工程而已,大臣们心知肚明,鸦雀无声。
朱厚照却听得连连点头,手一挥,发了话:
“好主意,你就去办吧!”
然而站在一边的杨廷和准备出来讲话了,经验丰富的他已经发现了这个所谓计划的致命漏洞。
可就在他准备站出来的时候,一只手从背后紧紧拉住了他的衣襟。
杨廷和回过头,看到了沉默的李东阳。
他又站了回去。
散朝了,刘瑾急匆匆地赶回了家,他准备开始自己的计划。
杨廷和却留了下来,他还拉住了想开路的李东阳,因为他的心中有一个疑问:
“你刚才为什么要拉住我?”
李东阳看着他,露出了神秘的笑容:
“你刚才为什么要说话?”
原来如此,我明白了。
回到家中的刘瑾见到了满脸怒气的张彩,听到了他的责问:
“这件事为什么不先商量一下?”
“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办成了足可百世流芳!还商量什么?”
然而张彩皱起了眉头:
“我总觉得这件事情有点问题。”
可是有什么问题,他一时也说不出来,于是他向刘瑾提出了另一个警告:
“杨一清这个人不简单,你要小心。”
“我已经教训过他了,不用担心。”
张彩看着自信的刘瑾,轻蔑地笑了:
“我与他同朝为官十余年,深知此人权谋老到,工于心计,且为人刚正,绝不可能加入我们,你教训他又有何用?”
刘瑾愤怒了,他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这种蔑视的态度。
“我已经把他削职为民,即使有心作乱,又能如何?!”
可他等到的,却是张彩更为激烈的反应:
“杨一清此人,要么丝毫不动,要么就把他整死,其胸怀大志,若放任不管,必成大患!”
刘瑾终于爆发,他拍着桌子吼道:
“为何当年他要推举你为三边总制?!我还没问你呢!你好自为之吧!”
张彩愣住了,他坐回了椅子,呆呆地看着刘瑾离去的背影,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祸福各安天命,就这么着吧!
'631'
微光
正德五年(1510)四月 宁夏
“真的下定决心了吗?”
“周东如此胡来,我们已经没有活路了,绝不能束手待毙,就这样吧!”
“那就好,何指挥,现在动手吧!”
正德五年(1510)五月 镇江
土财主杨一清正在大堂看书,屋外斜阳夕照,微风习习,这种清闲的日子他已经过了一年,但所有的平静都将在今天被打破。
屋外突然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杨一清立刻抬起头,紧张地向外望去。
他看见了一个急匆匆走进来的人,而此人身上穿着的飞鱼服也已告知了他的身份——锦衣卫。
在那年头,锦衣卫上门,基本都没有什么好事,杨一清立刻站了起来,脑海中快速地思考着应对的方法。
可这位锦衣卫看来是见过世面的,他没有给杨一清思考的时间,也不废话,直接走到杨一清的面前,严厉地高喊一声:
“上谕,杨一清听旨!”
杨一清慌忙跪倒,等待着判决的到来。
“钦命!杨一清,起复三边总制!”
魂都走了一半的杨一清终于定了神,脑袋是保住了,还成了二品大员。
而宣旨的锦衣卫此刻已经变了一幅嘴脸,满面春风地向杨一清鞠躬:
“杨大人,恭喜官复原职,如有不敬,请多包涵。”
要知道,干特务工作,专横跋扈的锦衣卫有时也是很讲礼貌的,至少在高级别的领导面前总是如此。
杨一清拍拍身上的尘土,他已经意识到了这一任命隐含的意义。
李东阳,我们约定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他转进内室,准备收拾行装。
可是笑脸相迎的锦衣卫却突然站了出来,拦住了他的去路。
“杨大人,就不用收拾行李了,即刻出发吧,军情十分紧急!”
杨一清呆住了:
“军情!?”
“是的,杨大人,安化王叛乱了。”
安化王朱寘鐇,外系藩王,世代镇守宁夏,这个人其实并不起眼,因为他祖宗的运气不好,当年只摊到了这么一片地方,要钱没钱,要物没物,连水都少得可怜,树挪死,人挪活,呆在这鬼地方,天天吃沙子,他早就想换块地方,可谁也不肯跟他换,他也想到北京去,但朱厚照先生虽然爱玩,却还不傻,亏本的买卖是不做的。
'632'
急于改变命运的朱寘鐇不能选择读书,只能选择造反,可他的实力太差,造反就是自寻死路。关键时刻一个人帮了他的忙,给他送来了生力军,这个人就是刘瑾。
刘瑾又犯了老毛病,由于文化水平低,他总是把问题想得太简单,整理军屯虽然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却根本实行不了。要知道,那些占据土地的可不是一般土财主,他们都是手上有兵有枪的军事地主。
这种人我们现在称之为军阀,接到指令的地方官只有几个打板子的衙役,又没有武松那样的厉害都头,除非是喝多了神志不清,否则谁也不敢去摸这个老虎屁股。
地是收不回来了,但是按照规定整顿土地后,应该多收上来的粮食却是一颗也不能少。百般无奈之下,官员们只好拣软柿子捏。
军阀欺负我们,我们就欺负小兵。就这样,那莫名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