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明朝那些事全集 >

第329部分

明朝那些事全集-第329部分

小说: 明朝那些事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正处理过了,骂绝祖宗十八代,也不要紧。

 

这封极为滑头的奏疏送上去后,崇祯没说什么,只是下令在平台召集群臣,再次开会。

 

刚开始的时候,气氛是很和谐的,崇祯同志对韩一良说,你文章里提到的那几个人,都已经处理了,就不必再提了。

 

然后,他又很和气地提到韩一良的奏疏,比如他曾经拒绝红包,达几百两之多的优秀事迹。

 

戏演完了,说正事:

 

“是谁送钱给你的!说!”

 

韩一良同志懵了,但优秀的自律精神鼓舞了他,秉承着打死也不说的思想,到底也没说。

 

崇祯也很干脆,既然你不说,就不要干了,走人吧。

 

韩一良同志的升官事迹就此结束,御史没捞到,给事中丢了,回家。

 

然而最伤心的,并不是他,是崇祯。


'1648'

 

他不知道,自己如此坦白,如此真诚,如此想干点事,怎么连句实话都换不到呢?

 

这个问题,没人能回答

 

但要说他啥事都没干成,也不对,事实上,崇祯二年(1629),他就干过一件大事,且相当成功。

 

这年四月,刑部给事中刘懋上疏,请求清理驿站。

 

所谓驿站,就是招待所,著名的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王守仁先生,就曾经当过招待所的所长。

 

当然,王守仁同志干过的职务很多,这是最差的一个。因为在明代,驿站所长虽说是公务员,论级别,还不到九品,算是不入流,还要负责接待沿途官员,可谓人见人欺。

 

所以一直以来,驿站都没人管。

 

但到崇祯这段,驿站不管都不行了。

 

因为明代规定,驿站接待中央各级官员,由地方代管。

 

这句话不好理解,说白了,就是驿站管各级官员吃喝拉撒睡,但费用自负。

 

因为明代地方政府,并没有办公经费,必须自行解决,所以驿站看起来,级别不高,也没人管。

 

但驿站还是有油水的,因为毕竟是官方招待所,上面来个人没法接待,追究到底,还是地方官吃亏,所以每年地方花在驿站上的钱,数额也很多。

 

而且驿站还有个优势,不但有钱,且有政策——摊派。

 

只要有接待任务,就有名目,就能逼老百姓,上面来个人,招待所所长自然不会自己出钱请人吃饭,就找老百姓摊,你家有钱,就出钱,没钱?无所谓,你们要相信,只要是人,就有用处,什么挑夫、轿夫,都可以干。

 

其实根据规定,过往官员,如要使用驿站,必须是公务,且出示堪合(介绍信),否则,不得随便使用。

 

也就是说说。

 

到崇祯年间,驿站基本上就成了车站,按说堪合用完了,就要上交,但这事也没人管,所以许多人用了,都自己收起来,时不时出去旅游,都用一用,更缺德的,还把这玩意当礼物,送给亲朋好友,让大家都捞点实惠。

 

鉴于驿站好处如此之多,所以但凡过路官员,无论何等妖魔鬼怪,都是能住就住,不住也宰点钱,既不住也不宰的,至少也得找几个人抬轿子,顺便送一程。

 

比如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云游各地(驿站),拿着堪合四处转悠,绝对没少用。


'1649' 

 

刘懋建议,整顿驿站,不但可以节省成本,还能减轻地方负担。

 

但问题是,怎么整顿。

 

刘懋的方法很简单,一个字——裁。

 

裁减驿站,开除富余人员,减开支,严管介绍信,非紧急不得使用。

 

按照他的说法,只要执行这项措施,朝廷一年能省几十万两白银,且地方负担能大大减轻。

 

崇祯很高兴,同意了,并且雷厉风行地执行了。

 

一年之后,上报执行成果,裁减驿站二百余处,全国各省累计减少经费八十万两,成绩显著。

 

不久之后,刘懋就滚蛋了。

 

这世上,有很多事情,看上去是好事,实际上不是,比如这件事。

 

刘懋同志干这件事,基本是“损人不利己”。国家没有好处,地方经费节省了,也省不到老百姓头上,地方吃驿站的那帮人又吃了亏,要跟他拼命,闹来闹去折腾一年,啥都没有,只能走人。

 

崇祯同志很扫兴,好不容易干了件事,又干成这副熊样,好在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反正驿站有没有无所谓,就这么着吧。

 

事实上,如果他知道刘懋改革的另一个后果,估计就不会让他走了,他会把刘懋留下来,然后,砍成两截。

 

因为汇报裁减业绩的人,少报了一件事:之所以减掉了八十余万两白银的经费,是因为裁掉驿站的同时,还裁掉了上万名驿卒。

 

崇祯二年(1629),按照规定,银川驿站被撤销,驿卒们统统走人。

 

一个驿卒无奈地离开了,这里已无容身之所。为了养活自己,他决定,去另找一份工作,一份更有前途的工作。

 

这个驿卒的名字,叫做李自成。

 

换句话说,崇祯上台以后,是很想干事的。但有的事,干了也白干,有的事,干了不如不干,朝廷就是这么个朝廷,大臣就是这帮大臣,没法干。

 

所以他很失落,很伤心,但更伤心的事,还在后头。

 

因为上面这些事,最多是不能干,但下面的事情,是不能不干。

 

崇祯四年(1631),辽东总兵祖大寿急报:被围。

 

他被围的地方,叫做大凌河。

 

一年前,孙承宗接替了袁崇焕的位置,成为蓟辽总督。

 

虽然老头已经七十多了,但实在肯靠谱,上任不久,就再次巡视辽东,转了一圈,回来给崇祯打了个报告。



'1650' 

 

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关锦防线非常稳固,但锦州深入敌前,孤城难守,建议在锦州附近的大凌河筑城,扩大地盘,稳固锦州。

 

这个报告体现了孙承宗同志卓越的战略思想。七年前,他稳固山海关,恢复了宁远,稳固宁远,恢复了锦州,现在,他稳固锦州,是打算恢复广宁,照这么个搞法,估计是想稳固沈阳,恢复赫图阿拉,把皇太极赶进河里。

 

想法好,做得也很好,被派去砌城的,是总兵祖大寿、副总兵何可纲。

 

在袁崇焕死前,曾向朝廷举荐过三个人,分别是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

 

他在举荐三人时,曾说过:

 

“臣选此三人,愿与此三人共始终,若到期无果,愿杀此三人,然后自动请死。”

 

袁崇焕的意思是,我选了这几个人,工作任务要是完不成,我就先自相残杀,然后自杀。

 

这句话比较准,却也不太准。

 

因为袁崇焕还没死,赵率教就先死了。袁崇焕死的时候,祖大寿也没死,逃了。

 

现在,只剩下了祖大寿和何可纲,他们不会自杀,却将兑现这个诺言的最后一部分——自相残杀。

 

投降

 

带了一万多人,祖大寿跟何可纲去砌砖头了,砌到一半,皇太极来了。

 

皇太极之所以来,也是不能不来,因为当他发现明军在大凌河筑城时,就明白,孙老头又使坏了。

 

如果让明军在大凌河站住脚,锦州稳固,照孙承宗的风格,接下来必定是蚕食,慢慢地磨,今天占你十亩地,站住了,明天再来,还是十亩,玩死你。

 

所以,他亲率大军,前往大凌河,准备拆迁。

 

但祖大寿辛苦半年多,自然不让拆,早早收工,把人都撤了回来,准备当钉子户。

 

然而,当皇太极气喘吁吁地赶到大凌河城下时,却又不动手了。

 

他只是远远地扎营,然后在城下开始挖沟。

 

皇太极很卖力,在城下呆了一个多月,也不开打,只是围城挖沟,挖沟围城,经过不懈努力,竟然沿着大凌河城挖了个圈,此外,他还很有诚意地找来木头,围城修了一圈栅栏。

 

如此用功,只因害怕。

 

鉴于此前他在宁远、锦州吃过大亏,看见城头的大炮就哆嗦,所以决定,不攻城,只围城,等围得差不多了,再攻。


'1651' 

 

对于这一举动,祖大寿嗤之以鼻,并不害怕,事实上,得知围城后,他还派人在城头喊话:

 

“我军粮草充足,足以支撑两年,你奈我何?”

 

皇太极听到了,并不生气,想了个很绝的回答,又派了个人去回话:

 

“那就困你三年!”

 

所谓粮食支撑两年,自然是吹牛的,几天倒还成,而且祖大寿当时手下的部队,有一万多人,虽然皇太极的兵力是两万多,但以他的水平,守半个月没问题。

 

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个指望——援军。

 

大凌河被围的消息传来后,孙承宗立刻开始组织援军,先派了几拨小部队,由吴襄带头,往大凌河奔。据说后来的著名人物吴三桂也在部队里。

 

可惜,这支部队刚到松山,就被打回去了。

 

皇太极早有准备,因为他的部队,攻城不在行,打野战没问题,反正这破楼拆定了,来几拨打几拨!

 

孙承宗也很硬,这城楼修定了,就是用人挤,也要挤进去!

 

崇祯四年(1631),最大规模的援军出发了。

 

这支援军由大将张春率领,共四万余人,奔袭大凌河,列阵迎敌。

 

大客户上门,皇太极自然亲自迎接,到阵前一看,傻眼了。

 

统帅张春是个不怎么出名,却有点水平的人,他千里迢迢赶到大凌河,却摆出防守的阵势,收缩兵力,广建营寨,然后架起大炮,等皇太极来打。

 

因为就双方军事实力而言,跟皇太极玩骑兵对砍,基本等于自杀。摆好阵势,准备大炮,还能打几天。

 

这是个极为英明的抉择,可惜,还不够。

 

战斗开始,皇太极派出精锐骑兵,以左右对进战术,攻击张春军两翼。

 

但张春同志很有水平,阵势摆的很好,大炮打得很准,几轮下来,后金军队损失惨重。

 

在战场上,英明是不够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实力。

 

进攻失败后,皇太极拿出了他的实力——大炮。

 

由于之前被大炮打得太惨,皇太极决定,开发新技术,造大炮。

 

经过刻苦偷学,后金军造出了自己的大炮,共三十门,虽说质量如何不能保证,至少能响。


'1652' 

 

所以当巨大的轰鸣声从后金军队中传出时,张春竟然产生错觉,认为是自己的大炮炸膛,还派人去查,但残酷的事实告诉他,敌人已经马刀换炮了。

 

但张春认定,无论如何,都要顶住,他亲自上阵督战,希望稳住阵脚。

 

这个愿望落空了。

 

为保证此战必胜,张春来的时候,还带上了一员猛将——吴襄。按原先的想法,吴将军是本地人,跟皇太极也打了不少仗,熟悉情况。

 

应该说,这个说法是很对的,吴襄到底了解情况,一看仗打成这样,立马就跑了。

 

这种搞法极其恶心,并直接导致了张春的溃败。

 

明朝四万援军就此覆灭,而城内的祖大寿,基本可以绝望了。

 

但绝望的祖大寿不打算放弃,他决定突围。

 

突围的地点,选在南城,据他观察,南城敌人最为薄弱。

 

按祖大寿的想法,能突出去最好,突不出去就回来,也就是试试。但他万没想到,这一试,竟然解决了一个贝勒。

 

几天后,祖大寿发动突围,与后金军发生激战。

 

围困南城的,是皇太极的哥哥莽古尔泰,此人属于大脑很稀缺,四肢很发达类型,故被称为后金第一猛将(粗人代名词),但这次,他遇上了更猛的祖大寿。

 

战斗非常激烈,祖大寿不愧为名将,带着城里的兵(并非关宁军)往死里冲,重创城南军队。

 

莽古尔泰感觉不对,便向皇太极请求援兵,但出乎意料的是,援兵竟然迟迟不到,莽古尔泰只能亲自督阵,用上所部全部兵力,才挡住了祖大寿的突围,损失极为惨重。

 

莽古尔泰在四大贝勒里,排行第三(皇太极第四),被弟弟忽悠了,实在是气不过,所以他立即找到皇太极,说自己损失过重,要求换防。

 

但皇太极压根不搭理他,莽古尔泰气不过,就把刀抽了出来,要砍皇太极,幸好被人拦住,才没出事。

 

搞笑的是,莽古尔泰同志回去后,居然怂了,且越想越怕,连夜都跑到皇太极那里承认错误。

 

皇太极倒也干脆,直接绑了关进牢房,不久后莽古尔泰就死了,死因不明。

 

这已经不是皇太极第一次耍诈了,他老人家虽然靠兄弟上台,却很信不过兄弟,按照他的想法,四大贝勒是没有必要的,只要一个就够了。

 

为达到这一目的,每到打硬仗时,他都故意安排兄弟上阵,所谓“打死敌人除外患,打死自己除内乱”。


'1653' 

 

比如崇祯三年,他听说孙承宗出兵关内四城,明知敌人很猛,就派二贝勒阿敏出征,被打了个稀里哗啦回来,趁机撤了兄弟的职。

 

这次也差不多,如此说来,他大概还差祖大寿个人情。

 

但祖大寿的情况并未改变,他依然出不去,援军依然没法来,他依然不投降。

 

皇太极想招降祖大寿,很想,所以他费劲心机,先是往城里射箭,夹带信件,可是祖大寿的习惯很不好,总不回。

 

打了个把月,回信了。

 

这也是迫不得已,当初被围的时候,实在太过突然,按照明朝规定,军事部队执行任务时,身边只带三天干粮,现在都三十天了,吃什么?

 

吃人。

 

大凌河城里,除了一万多军队外,还有两万多民工,几千匹马。

 

还好,没有粮食,吃马也能活,过了几十天,马吃完了。

 

没办法,只能吃人了。

 

当兵的开始吃民工,而且很有组织性,今天吃几个,就杀几个,挑好人,组织起来杀掉,分吃。

 

杀掉的人除了肉吃完外,连骨头都没剩,收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