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太平广记 500卷 >

第771部分

太平广记 500卷-第771部分

小说: 太平广记 500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边上长有竹子,倒垂下来轻轻飘拂,人们把它叫做天帚。


石鼓山
歙州石鼓山,有石如鼓形,又有石人石驴。俗传石鼓鸣,则驴鸣人哭,而县官不利。后凿破其鼓,遂不复鸣。(出《歙州图经》)
【译文】
歙州有座石鼓山,山上有块大石头象鼓的形状,还有石人、石驴。传说石鼓如果响,则石驴也叫而石人则哭,倘若有这种情况,则对县官不利。以后把石鼓凿破了,就不再响了。


射的山
孔晔(“晔”字原空阙,据明抄本改)《会稽记》云:“射的山,远望的的,有如射侯,故曰射的。南有石室,可方丈,谓之射室。传云,羽人所游憩,土人常以此占谷贵贱。谚云:‘射的白,米斛一百;射的玄,米斛一千。’”孔灵符《会稽记》云:“射的石水数十丈,其清见底。其西有山,上参烟云。半岭石室,曰仙人射堂。水东高岩临潭(“潭”原作“浑”,据明抄本改)有石的,形甚员明,视之如镜。”又《会稽录》云:“仙人常射如此,使白鹤取箭,北有石帆壁立。”(出《洽闻记》)
【译文】
孔晔《会稽记》说:“射的山,远远望去好象射箭的靶子,因此叫射的。南面有一个石室,大约有一丈见方,叫做射室,传说飞仙游览常在这休息。当地人常用它来预测谷物的贵贱。谚语说:“射的白,一斛米卖一百;射的黑,一斛米卖一千。”孔灵符《会稽记》说:“射的石水深数十丈,其水清澈见底。它的西边有座山,山高出云际,半山腰有个石室,叫仙人射堂。它的东面有高大的岩石靠在潭边,潭边有石靶,其外形十分圆润光滑,看上去好象镜子。”还有《会稽录》说:“仙人常在这个地方射箭,让白鹤往回取箭。北面有石帆象墙壁一样立在那里。”


怪山
会稽山阴郭中,有怪山,世传本琅琊东武山。时天夜雨晦冥,旦而见在此焉。百姓怪之,因名曰怪山。(出《广古今五行记》)
【译文】
会稽山阴郭中,有一座山叫怪山。相传这座山本来是琅琊的东武山,有一天夜里阴雨昏暗,等到天明就看见它到了这个地方。百姓感到很奇怪,因此给它起名叫怪山。


鸣铙山
鸣铙山,萧子开《建安记》云:“一名大戈山,越王无诸,乘象辂,大将军乘。鸣铙载旗,畋猎登于此山。”古老传,天欲雨,其山即有音乐声也。(出《建州国经》)
【译文】
鸣铙山在萧子开的《建安记》当中是这样记载的:“它又名大戈山。越王无诸,乘坐有象牙装饰的车子,由大将军驾车,敲着铙举着旗,打猎登上了这座山。”还有古老的传说,天将要下雨的时候,这里就有音乐声发出。


赣台
虔州赣台县东南三百六十三里。《南康记》云:山上有台,方广数丈,有自然霞,如屋形。风雨之后,景气明净,颇闻山上有鼓吹声,即山都木客,为其舞唱。(出《十道记》)
【译文】
赣台在虔州赣台县东南三百六十三里。《南康记》记载说:“山上有个台,有数丈大小,有天然光彩,形状象屋子。在风雨之后,景物空气格外清明洁净时,可以听见山上有吹吹打打的声音,那是山上怪兽在这里跳舞唱歌。


上霄峰
补阙熊皎云。庐山有上霄峰者,去平地七千仞,上有石迹,云是夏禹治水之时,泊船之所。凿石为窍,以系缆焉。磨崖为碑,皆科斗文字,隐隐可见。则知大禹之功,与天地不朽矣。(出《玉堂闲话》)
【译文】
补阙官熊皓说:庐山有个上霄峰,高有七千仞。峰上有石迹,说那是夏禹治水的时候,停泊船只的地方。他在石头上凿个孔用来把船系住。当时有人把崖上的石头磨平当作碑,刻的都是蝌蚪文,隐隐约约还可以看清。看后就可以知道大禹治水的功劳可以和天地一样永垂不朽。


麦积山
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室。虽自人力,疑其鬼功。隋文帝分葬神尼舍利函于东阁之下,石(“石”原作“加”据明抄本改)室之中,有庾信铭记,刊于岩中。古记云:“六国共修。自平地积薪,至于岩巅,从上镌凿其龛室佛像。功毕,旋旋折薪而下,然后梯空架险而上。其上有散花楼,七佛阁,(“阁”原作“用”,据明抄本改)金蹄银角犊儿。由西阁悬梯而上,其间千房万屋,缘空蹑虚,登之者不敢回顾。将及绝顶,有万菩萨堂,凿石而成。广若(“若”原作“古”,据明抄本改)今之大殿。其雕梁画栱,绣栋云楣,并就石而成。万躯菩萨,列于一堂。自此室之上,更有一龛,谓之天堂,空中倚一独梯,攀缘而上。至此,则万中无一人敢登者,于此下顾,其群山皆如堷楼。王仁裕时独能登之,仍题诗于天堂西壁上曰:“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身共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题。时前唐末辛未年,登此留题。”于今三十九载矣。(出《玉堂闲话》)
【译文】
麦积山,北跨清水、渭水,南面接近两当县,冈峦亘延五百里,麦积山位于五百里冈峦的中间。崛起一块巨石,高有百万寻,望去成圆形,好象民间麦堆的形状,固此有麦积山之名。在半山腰里,悬崖峭壁之间,凿岩石而成佛像,万龛千室,虽然是人工雕凿,但好像是借助鬼神之力。隋文帝杨坚将佛教神尼的骨头匣子分别放在东阁下面的石室之中,庾信在岩石上刻文字进行记载。过去有记载说是六国共同修建的。自平地上堆积木柴一直达到岩石的顶端,从上面开始开凿龛室佛像,完工后,一面撤去堆积的木柴,一面曲折回转地下来。然后建梯级于险处上去,上面有散花楼、七佛阁、金蹄银角犊儿等。由西阁爬悬梯而上,那里有千房万屋,好象悬于空中,下无基础一般,登上去的人不敢回头看。快要到最顶上,有万菩萨堂,是凿石而成,大小如现在的大殿,雕梁画拱、绣栋云楣都是用石头雕凿而成。一万尊菩萨雕像,排列在一个大室内。在这个室的上面,还有一龛,叫做天堂。空中靠着一个独木梯子,可以顺着它爬上去。到了这个地方,就一万个人当中也没有一个人敢攀登的。从这里向下看,群山都象一些小土丘。当时只有王仁裕能单独登上去。并在天堂的西墙上题诗说:“登到悬空万仞高梯的尽头,已经身与白云同高。在檐前向下望去,群山变得矮小,天堂和落下的太阳一样高低。绝顶路险很少有人到达,古老的岩石强劲的青松引诱得仙鹤经常来这里栖息。到达天际为的是要留下姓名,轻轻擦试岩石情意深重地在这里自己题写诗句。”当时是前唐末辛未年,登到这里题诗留念的,到现在已经三十九年。


斗山观
汉乾祐中,翰林学士王仁裕云,兴元有斗山观,自平川内,耸起一山,四面悬绝,其上方于斗底,故号之。薜萝松桧,景象尤奇。上有唐公昉饮李八百仙酒,全家拔宅之迹。其宅基三亩许,陷为坑,此盖连地而上升也。仁裕辛巳岁,於斯为节度判官,尝以片板题诗于观曰:“霞衣欲举醉陶陶(公昉一家饮八百洗疮,一家酒醉而上升),不觉全家住绛霄。拔宅只知鸡犬在,上天谁信路歧遥。三清辽廓抛尘梦,八景云烟事早朝。为有故林苍柏健,露华凉叶锁金飙。”旧说云,斗山一洞,西去二千里,通于青城大面山,又与严真观井相通。仁裕癸未年入蜀,因谒严真观,见斗山诗碑在焉。诘其道流,云,不知所来,说者无不惊奇之。(出《玉堂闲话》)
【译文】
五代后汉国乾祐年间,翰林学士王仁裕说:在兴元有个斗山观,从平地上耸立起一座山,四面悬崖峭壁,它的上边如斗的底,因此叫斗山。山上生有常绿灌木、藤萝、松柏等,景致奇异。上有唐代公昉喝李八百仙酒、全家人随住房一起拔地升天的遗迹。其宅基占地约有三亩,下陷成大坑,这是因为与地基相连的地也一起上升而成。仁裕辛巳年在这个地方任节度判官,曾经用薄木片在观内题诗说:“霞衣欲举醉陶陶,不觉全家住降霄。拔宅只知鸡犬在,上天谁信路歧遥。三清辽廓抛尘梦,八景云烟事早朝。为有故林苍柏健,露华凉叶锁金飚。”过去还有传说,斗山有一个洞,往西面去二千里,通到青城县的大面山,又与严真观里的井相通。仁裕癸未年到四川,因为去拜谒严真观,看见斗山诗碑还在。他询问道士,回答说:“不知道从哪来。”听说的人没有不惊奇的。


大竹路
兴元之南,有大竹路,通于巴州。其路则深溪峭岩,扪萝摸石,一上三日,而达于山顶。行人止宿,则以縆蔓系腰,萦树而寝。不然,则堕于深涧,若沈黄泉也。复登措大岭,盖有稍似平处,路人徐步而进,若儒之布武也。其绝顶谓之孤云两角,彼中谚云:“孤云两角,去天一握。”淮阴侯庙在焉。昔汉祖不用韩信,信遁归西楚。萧相国追之,及于兹山,故立庙貌。王仁裕尝佐褒梁师王思同,南伐巴人,往返登陟,亦留题于淮阴祠。诗曰:“一握寒天古木深,路人犹说汉淮阴,孤云不掩兴亡策,两角曾悬去住心。不是冕旒轻布素,岂劳丞相远追寻。当时若放还西楚,尺寸中华未可侵。”崎岖险峻之状。未可殚言。(出《玉堂闲话》)
【译文】
兴元的南面有一条大竹路通于巴州。这条路在深溪峭壁上,要抓着藤萝攀着石块,上去一次需三天时间,才能到达山顶。行人在这里住宿,睡觉时要用粗的藤蔓捆住腰,系在树上,否则,就要掉进深涧,被埋葬掉。再登上措大岭,路稍有些平的地方,走路的都慢慢的行进,好象儒生在踱方步。它的最高处叫“孤云两角”。这里有谚语说:“孤云两角,离天只有一拳头。”淮阴侯庙在这里。过去,汉高祖不重用韩信,韩信逃跑回归西楚。萧何追赶他,在这座山追上了,因此在这立庙。王仁裕曾经辅佐褒梁师王思同征伐巴蜀,来来回回多次登攀,也题诗留念于淮阴祠。诗说:“在这离天只有一拳的地方,古木丛深,过路的人还在谈论着汉伐的淮阴侯。‘孤云’掩盖不住韩信那能主宰兴亡的满腹韫略,‘两角’也曾经悬挂住韩信那离去或留下的犹豫心理。如若不是帝王刘邦轻视地位低下的韩信,岂能劳累肖何追得这么远?当时假如将韩信放回西楚,广阔中原的一尺一寸土地,刘邦也别想占领。”其崎岖险峻的情况,不是用语言可以说尽的。



溪毒
江南间有溪毒,疾发时,如重伤寒。识之者,取水笔管,内于鼻中,以指弹之三五下,即出墨血,良久疾愈。不然,即致卒矣。(出《录异记》)
【译文】
江南有的小溪有毒,中毒发病时,症状好象重伤寒。明白的人,可取一根小笔管,插入鼻孔中,用手指弹三五下,就流出黑色的血,过一段时间病就好了。否则,可能导致死亡。


卷第三百九十八  石(坡沙附)
石 黄石 马肝石 石鼓 采石 青石 石文 石连理 太白精 古铁铧 走石  石桥
 石磨 釜濑 石鱼 坠石 立石 孤石 网石 卵石 卧石 僧化 陨石  目岩
 石驼 石柱 石响 石女 藏珠石 化石 松化 自然石 热石 犬吠石
  瓮形石 三石 人石 金蚕
坡沙  飞坡 鸣沙



黄石
帝尧时,有五星自天而陨。一是土之精,坠于谷城山下。其精化为圯桥老人,以兵书授张子房。云:“读此当为帝王师,后求我于谷城山下,黄石是也。”子房佐汉功成,求于谷城山下,果得黄石焉。子房隐于商山,从四皓学道。其家葬其衣冠(原本“冠”下有“于”字,据明抄本删)黄石焉。古者常见墓上黄气高数十丈。后赤眉所发,不见(“见”原作“发”,据明抄本改)其尸,黄石亦失,其气自绝。(出《录异记》)
【译文】
帝尧时代,有五颗星从天上坠落下来。其中有一颗是土星的精气,坠落在谷城山的山脚下。它的精气变化成圯桥老人,他把一部兵书授给张子房,并且说:“读了这部书能给帝王掌管军队。以后要找我就到谷城山的山脚,那里的黄石就是我。”张子房辅助汉王完成功业之后,到谷城山的山脚寻找圯桥老人,果然在那里得到了黄石。后来张子房隐居在商山,跟随时称商山四皓的东园公、用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学习道术。张子房死后,他的家人把他的服装和黄石埋葬了。古代的人常常看见他的坟墓上有几十丈高的黄色雾气。后来,他的坟墓被赤眉军挖掘,没有看见他的尸体,黄石也失掉了,那种黄色的雾气自然的断绝了。


马肝石
元鼎五年,郅支国贡马肝石百斤。长以水银养,内于玉函中,金泥封其上。其国人长四尺,唯饵马肝石。此石半青半白,如今之马(“今之马”三字原作“金”,据明抄本改)肝。舂(“舂”原作“石”,据明抄本改)碎之,以和九转丹,吞之一丸,弥年不饥渴。以之拭发,白者皆黑。帝尝坐群臣于甘泉殿,有发白者,以此拭之,应手皆黑。是时公卿语曰:“不用作方伯,唯愿拭马肝石。”此石酷烈。不杂丹砂,唯可近发。(出《洞冥记》)
【译文】
西汉元鼎五年,郅支国进贡马肝石一百斤。马肝石长时间用水银保养,放在玉石做的匣子中,它的上面用金泥封严。郅支国的人身长四尺,只吃马肝石。这种石半黑半白,像现在的马肝。捣碎它,用它和成九转丹,吃下一丸,长年不饥不饿。用它擦拭头发,白的都变成黑的。皇帝曾经和群臣在甘泉殿上坐,其中有头发白的人,用它擦拭头发,手过之处都变成黑的了。当时王公大臣有一句谚语说:“不用做一方的长官,只愿意擦拭马肝石。”这种石头药性猛烈,不能与丹砂混合,只可以接近头发。


石鼓
吴郡临江半岸崩,出一石鼓,槌之无声。武帝以问张华,华曰:“可取蜀中桐材,刻为鱼形,扣之则鸣矣。”于是如其言,果声闻数里。(出《录异记》)
【译文】
吴郡临江的堤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