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袁崇焕评传 作者:金庸 >

第3部分

袁崇焕评传 作者:金庸-第3部分

小说: 袁崇焕评传 作者:金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外史》就很清楚了。明朝派去带兵、指挥大军;和清军猛将锐卒对抗的;却都是这批熟读诗云子曰、八股文做得很好的进士。明末抗清有三个名将;功勋卓著:熊廷弼是万历二十五年的解元(唐伯虎一类身分);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孙承宗是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第二名(榜眼)。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他们三个是文官;幸亏碰巧有用兵的才能。本来明末皇帝的运气不坏;做八股文考中进士的文人之中居然出现了三个军事专家。然而文官会带兵;那就是危险人物。明朝皇帝罢斥了其中一个;杀死了另外两个。
别的奉命统兵抗清的八股文专家们可就没有军事才能了。杨镐;万历八年进士;指挥大军;全军覆没。袁应泰;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指挥大军;全军覆没。王化贞;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指挥大军;全军覆没。
袁崇焕是在这样的政治、经济、军事背景之下;去应付辽东艰巨的局面。当然;更艰巨的;是应付北京朝廷中的局面。
背后是昏愦胡涂的皇帝、屈杀忠良的权奸、嫉功妒能的言官;手下是一批饥饿羸弱的兵卒和马匹;将官不全;兵器残缺;领不到粮;领不到饷;所面对的敌人;却是自成吉思汗以来;四百多年中全世界从未出现过的军事天才努尔哈赤。这个用兵如神的统帅;传下了严密的军事制度和纪律;使得他手下那批战士;此后两百年间在全世界所向无敌。铁骑奔驰于北?蚀竽⒛辖咴⒗┩镣蚶铮牡娜啡肥峭芯颍鹕逅牧凇*努尔哈赤以祖宗遗下的十三副甲胄起家;带领了数百名族人东征西讨;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大帝国(元朝的蒙古帝国横跨欧亚;不能说中华帝国的领土竟有这么大。蒙古大帝国的中国部分;远比清朝的疆域为小)。清朝的疆域比汉朝、唐朝全盛时代都大得多;宋明两朝更不能与之相比。当时外蒙古、朝鲜、越南、琉球、今日苏联东部的大片土地都是中国的领土或属地。清朝全盛时期的领土;比现在的中国大得多了。
满洲战士后来打败了俄罗斯帝国的骑兵;打败了尼泊尔的?士Ρ虬芰嗣晒疟*败了朝鲜兵;打败了越南兵;间接打败荷兰兵(郑成功先打败荷兰兵;攻占台湾;满洲兵再打败郑成功的孙子);在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的两百年中;无敌于天下。
至于当时和明帝国交战;已接连三次杀得明军全军覆没;每一个战役都是以少胜多。努尔哈赤兴兵以来;迄此时为止;百战百胜;从未吃过一个败仗。
努尔哈赤幼时在明朝大将李成梁家中为奴;识得汉语汉文;喜读《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他的智略一部分是天生;一部分当是从这两部小说中得来的。
努尔哈赤自己固然智勇双全;他还有一大批精明骁勇的子侄①;剽悍凶猛的将领;部勒严整的战士。
当时有一句谚语说:〃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因为女真人熟习弓马;强悍善战;汉人向来不是他们的敌手。这时女真精兵八旗;每旗七千五百人;已有六万之众了。
袁崇焕所面对的是这样了不起的大敌;而他却是个书生。他会做诗;字写得很好;文章有气势②;既然中了进士;八股文当然也做得不错;诗云子曰背得很熟。相信他不会射箭;宁远第二次大战时;他自称只是在城头大声呐喊③。
努尔哈赤与袁崇焕正面交锋之时;满清的兵势正处于巅峰状态;而明朝的政治与军事也正处于腐败绝顶的状态。以这样一个文弱书生;在这样不利的局面之下;而去和一个纵横无敌的大英雄对抗;居然把努尔哈赤打死了;打三场大战;胜了三场;袁崇焕的英雄气概;在整个人类历史中都是十分罕有的。
①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个个是有名的勇将。两个侄儿阿敏与济尔哈朗也十分厉害。②康有为《袁督师遗集序》盛称其文字雄奇:〃夫袁督师之雄才大略;忠烈武棱;古今寡比。其遗文虽寥落;而奋扬蹈厉;鹤立虹布;犹想见鲁阳挥戈、崆峒倚剑之神采焉。〃
③《明史》说熊廷弼左右手都会射箭;但没有提到袁崇焕会武。
四袁崇焕;广东东莞人;祖上原籍广西梧州藤县。生于哪一年无法查考。
他为人慷慨;富于胆略;喜欢和人谈论军事;遇到年老退伍的军官士卒;总是向他们请问边疆上的军事情况;在年轻时候就有志于去办理边疆事务①。
他少年时便以〃豪士〃自许②;喜欢旅行。他中了举人后再考进士;多次落第;每次上北京应试;总是乘机游历;几乎踏遍了半个中国③。最喜欢和好朋友通宵不睡的谈天说地;谈话的内容往往涉及兵戈战阵之事④。
明朝制度;每三年考一次进士;会试在二月初九开始;十五结束。三月初一廷试。袁崇焕于万历四十七年在北京参加廷试而中进士。杨镐于该年二月誓师辽阳;三月间四路丧师。
新中进士和大战溃败这两件事在同一个时候发生;袁崇焕这个向来关心边防的新进士一喜一忧;心情一定很复杂。他那时在京城;当然听到不少辽东战事的消息。
他中进士后;被分派到福建邵武去做知县。
天启二年;他到北京来报告职务。他平日是很喜欢高谈阔论的;大概在北京和友人谈话时;发表了一些对辽东军事的见解;很是中肯;引起了御史侯恂(才子侯方域的父亲)的注意;便向朝廷保荐他有军事才能;于是获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自正七品的知县升为正六品的主事)。不做地方官了;被派到中央政府的国防部去办事。
明朝官制;兵部(国防部)尚书(部长)一人;左右侍郎(副部长)各一人;下面分设四个司:武选(武官人事)、职方(军政、军令)、车驾(警备、通讯、马匹)、武库(后勤、训练)。职方司等于现代的总参谋部;职方司有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二人。主事大概相当于总参谋部中的文职中校副处长。
袁崇焕任兵部主事不久;王化贞大军在广宁覆没;满朝惊惶失措。
清兵势如破竹;锐不可当;自万历四十六年到那时;四年多的时间内;覆没了明军数十万;攻占抚顺、开原、铁岭、沈阳、辽阳;直逼山海关。明军打一仗;败一仗;山海关是不是守得住;谁都不敢说。山海关一失;清兵就长驱而到北京了。
于是北京宣布戒严;进入紧急状态。
可是关外的局势到底怎样;传到北京的说法多得很;局势越是利;谣言越多;这是人类社会的通例。谣言满天飞;谁也无法辨别真假。就在这京师中人心惶惶的时候;袁崇焕骑了一匹马;孤身一人出关去考察。兵部中忽然不见了袁主事;大家十分惊讶;家人也不知他到了哪里。不久他回到北京;向上司详细报告关上形势;宣称:〃只要给我兵马粮饷;我一人足可守得住山海关。〃
这件事充分表现了他行事任性;很有胆识;敢作敢为而脚踏实地;但狂气也是十足。若在平时;他上司多半要斥责他擅离职守;罢他的官;但这时朝廷正在忧急彷徨之际;听他说得头头是道;便升他为兵备佥事;那是都察院的官;大概相当于现代文职的上校政治主任之类;派他去助守山海关。袁崇焕终于得到了他梦想已久的机会;雄心勃勃的到国防前线去效力。
他的豪语一定使朝中大官们印象十分深刻;所以得到朝廷的支持;从他家乡招募了一批兵员去⑤。当时守山海关的主要是新到的浙江兵。另有三千名广东水兵;在袁崇焕之后到达。袁崇焕认为广东步兵勇捷善战;推荐他叔父袁玉佩负责招募三千名;其中包括袁崇焕平生所结纳的死士谢尚政、洪安澜等人。他又认为广西狼兵雄于天下;冲锋陷阵;恬不畏死;申请于田州、泗城州、龙英州各调二千名;由他至戚慷慨知名、且善武艺的林翔凤带领。朝廷一一批准⑥。
他到山海关后;作为辽东经略(东北军区总司令)王在晋的下属;初时在关内办事。王在晋见他任事干练;很是倚重;派他出关到前屯卫去收抚流离失所的难民。袁崇焕奉命之后;当夜出发;在荆棘虎豹之中夜行;四更天时到达。前屯城中将士无不佩服。袁崇焕本是书生;这一来;兵将都服了他了。
王在晋奏请正式任他为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本来是没有专责的散官;现在有了驻地;相当于宁远、前屯卫二城的城防司令部政治委员;身当山海关外抗御清兵的第一道防线。宁远在最前线;前屯卫稍后。不过他虽负责防守宁远、前屯卫;第一线的宁远却没有城墙;没有防御工事;根本无城可守。他只得驻守在前屯卫。
至于明军一切守御设施;都集中在山海关。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防守京师的第一大要塞;然而它没有外围阵地。清兵若是来攻;立刻就冲到关门之前。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立刻会看出来;单是守御山海关;未免太过危险;没有丝毫退步的余地。只要一仗打败;这个大要塞就失守;敌军便攻到北京。所以在战略形势上;必须将防线向北移;越是推向北方;山海关越安全;北京也越安全。袁崇焕一再向上司提出这个关键问题。王在晋是万历二十年进士;江苏太仓人的文弱书生;根本不懂军事;眼光短浅;胆子又小;听袁崇焕说要在关外守关;想想道理倒也是对的;便主张在山海关外八里的八里铺筑城守御。他一定想;离山海关太远;逃不回来;那怎么得了?袁崇焕认为只守八里的土地没有用;外围阵地太窄;起不了屏障山海关的作用;和王在晋争论;王不采纳他的意见。于是袁崇焕去向首辅叶向高申请;叶也不理。
袁崇焕的主张虽然正确;然而和顶头上司争论了一场之后;意见不蒙采纳;竟径自去向最高行政首长投诉。越级呈报是官场大忌;他做官的方式却大大不对了。这又是他蛮劲的表现之一。
这时宁远之北的十三山有败卒难民十余万人;给清兵困住了不能出来。朝廷叫大学士孙承宗设法解救。袁崇焕申请由自己带兵五千进驻宁远作声援。另派骁将到十三山去救回溃散了的部队和难民。王在晋觉得这个军事行动太冒险;不加采纳。结果十余万败卒难民都被清兵俘虏;只有六千人逃回。
满清这时在经济上实行奴隶制度;女真人当兵打仗;以抢劫财物为主要工作;认为男子汉耕田种地是耻辱;所以俘虏了汉人和朝鲜人来耕种。汉人、朝鲜人的奴隶是可以买卖的;当时价格是每个精壮汉人约为十八两银子;或换耕牛一头⑦。十三山的十多万汉人被俘虏了去;都成为奴隶;固然受苦不堪;同时更大大增加了满清的经济力量。
那时袁崇焕仍是极力主张筑城宁远。朝廷中的大臣都反对;认为宁远太远;守不住。大学士孙承宗是个有见识之人;亲自出关巡视;了解具体情况;接受了袁崇焕的看法。
不久孙承宗代王在晋作辽东主帅。天启二年九月;孙承宗派袁崇焕与副将满桂带兵驻守宁远;这是袁崇焕领军的开始。
满桂是蒙古人;骁勇善战。从那时起;他和袁崇焕的命运就永远结合在一起;再也分不开了。一个蒙古武将;一个广东统帅;都是十分刚硬、十分倔强的脾气。两人一起经历了多次生死患难;也有过不知多少次激烈的争吵。一直到死;两人仍是在争吵。但在两人的内心;却又一定是互相钦佩。那既是英雄重英雄的心情;又知道在抗拒清兵大敌之时;非仰仗对方的力量不可。高明的组织才能和正确的战略决策是必要的;亲临前敌、殊死决战的刚勇也是必要的。
宁远在山海关外二百余里;只守八里和守到二百多里以外;战略形势当然大有区别。宁远现在叫作兴城;有铁路经过;是锦州与山海关之间的中间站。地滨连山湾;与葫芦岛相距甚近。我真盼望将来总有一日能到兴城去住几天;好好的看看这个地方。
天启三年九月;袁崇焕到达宁远。
本来;孙承宗已派游击祖大寿在宁远筑城;但祖大寿料想明军一定守不住的;只筑了十分之一;敷衍了事。
袁崇焕到后;当即大张旗鼓、雷厉风行的进行筑城;立了规格:城墙高三丈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城墙墙址广三丈;派祖大寿等督工。袁崇焕与将士同甘共苦;善待百姓;当他们是家人父兄一般;所以筑城时人人尽力。次年完工;城高墙厚;成为关外的重镇。这座城墙是袁崇焕一生功业的基础。这座城墙把满清重兵挡在山海关外达二十一年之久;如果不是吴三桂把清兵引进关来;不知道还要阻挡多少年。
关外终于有了一个安全的地方。这些年来;辽东辽西的汉人流离失所;若是给满洲人掳去;便成了奴隶;于是关外的汉人纷纷涌到;远近视为乐土;人口大增。宁远城一筑成;明朝的国防前线向北推移了二百余里。
袁崇焕同时开始整饬军纪;他发现一名校官虚报兵额;吞没粮饷;蛮子脾气发作;当即将他杀了。但按照规定;他是无权擅自处斩军官的。孙承宗大怒;骂他越权。袁崇焕叩头谢罪。孙承宗也就算了。他后来擅杀毛文龙;在这时可说已伏下了因子。
孙承宗也是个积极进取型的人物;这时向朝廷请饷二十四万两;准备对清军发动进攻。孙承宗是教天启皇帝读书的老师;天启对老师很不错;立刻就批准了。但兵部尚书与工部尚书互相商议说:〃军饷一足;此人就要妄动了。〃所以决定不让他〃饷足〃;采取公文旅行的拖延办法;使孙承宗的战略无法进行。孙承宗于是进行屯田政策;由军士自耕自食;却也得到很大的成效。
天启四年;袁崇焕与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等率领一万二千名骑兵步兵东巡广宁。广宁即今北镇县;在锦州之北;离满清重镇沈阳已不远了。袁崇焕还没有和清兵交过手;这次已含有主动挑战的意味。但清兵没有应战。袁崇焕一军经大凌河的出口十三山;从海道还宁远。
这时清兵已退出十三山。袁崇焕这次陆海出巡;写了一首诗;题目是《偕诸将游海岛》;不说〃率诸将〃而说〃偕诸将〃;不说〃巡海岛〃而说〃游海岛〃;颇有儒将的雅量高致。诗中很清楚的抒写了他的心情:是战是守的方略苦受朝廷牵制;不能自由;见到大好河山;更加深了忧愁。对荣华富贵我早已看得极淡;满腔忠愤;却只怕别人要说是杞人忧天。外敌的侵犯最后总是能平定的;但朝廷中争权夺利的斗争却实是大患;不知几时方能停止?看到天上浮云;冷清清的月亮;又想到我父亲逝世;伤心得肠也要断了⑧。
短短三四年之间;从京师戒严到东巡广宁;军事从守势转为攻势;这主要是孙承宗主持之功;而袁崇焕也贡献了很多方略。
孙承宗很赏识他;尽力加以提拔。袁崇焕因功升为兵备副使;再升右参政。孙承宗对他言听计从;委任甚专。
天启五年夏;一切准备就绪;孙承宗根据袁崇焕的策划;派遣诸将分屯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凌河、小凌河诸要塞;又向北推进了二百里;几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