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袁崇焕评传 作者:金庸 >

第7部分

袁崇焕评传 作者:金庸-第7部分

小说: 袁崇焕评传 作者:金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⑤《天聪实录稿》元年三月初二日;〃秀才岳起鸾曰:我国宜与明朝讲和。若不讲和;则我国人民死散殆尽。〃《明清史料》甲编;天聪二年八月〃事局未定〃奏疏:〃南朝虽师老财匮;然以天下之全力;毕注于一隅之间;盖犹裕如也。〃《东华录》载天聪三年八月戊辰;〃大臣同谋倡逃〃。《明清史料》乙编载;崇祯二年二月二十一;袁崇焕塘报:〃一日之内;降者竟前后接踵而至。〃
⑥〃七大恨〃:一、明朝杀害金人的二祖;二、袒护金人的仇敌哈达;三、越界出兵;助金人的世仇叶赫抗金;四、明人越界;金人根据誓约杀了;明朝勒索金方交出十人来杀死;以资报复;五、明朝造成老女改嫁;六、移置界碑;抢夺金国的人参、貂皮;七、听信叶赫;写信来辱骂侮慢。
⑦〃观其向背离合之意;以定征讨抚定之计。〃见《两朝从信录》。
⑧当时满清的正式国号是〃金〃;史书上称为〃后金〃;以与宋朝时的〃金〃有所分别。到天聪十年(明崇祯九年)才改为〃大清〃。所以本文中的满清;其实都应称〃金〃。
〃满洲〃的名称;也要到改了〃大清〃的国号之后才出现;以前称〃建州〃或〃女真〃。多数学者认为;〃满洲〃是文殊菩萨的〃文殊、曼殊〃的音转。为了便于读者;本文中不将〃金、清〃〃建洲、满洲〃等称呼根据历史年代而作分别。
⑨《太宗实录稿》:天聪七年十月;皇太极责骂主张出兵南攻之人:〃天予我有数之兵;若稍亏损;何以前图?〃
BC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十二月杀岳飞。十二年正月;宋金和议达成;高宗赵构向金国上表称臣;表中说:〃臣构言: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日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BD《太宗实录》卷十二;天聪六年六月;皇太极致书大同守将求和;信中说:〃和事既成;自当逊尔大国;尔等亦视我居察哈尔之上可也。〃
BE皇太极来信的开头是(根据原信):〃汗致书袁老先生大人〃。(后来乾隆时修订《太宗实录》觉得语气太卑;才改为《皇帝致书袁巡抚》;但当时皇太极未称帝;决不可能有〃皇帝〃的称呼。)袁崇焕书信的开头是:〃辽东提督部院;致书于汗帐下:再辱书教;知汗渐欲恭顺天朝;息兵戈以休养部落;即此一念好生;天自鉴之;将来所以佑汗而昌大之者;尚无量也。〃
BF后来皇太极在写给祖大寿的信中(那时袁崇焕已死);曾说:〃尔国君臣;惟以宋朝故事为鉴;亦无一言复我。然尔明主非宋之苗裔;朕亦非金之子孙。彼一时;此一时;天时人心;各有不同。尔大国岂无智慧之时流;何不能因时制宜乎?〃其实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一直自认是金的子孙;他为了求和;连祖宗也不认了。
BG他后来在写给崇祯的奏章中说:〃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者也。〃所以他的知己程本直说:〃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唯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唯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怕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疑;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所谓〃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疑〃;就是与金人议和。
BH《孟子·公孙丑》:〃昔者曾子谓子襄曰:'……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BI袁崇焕《边中送别》:〃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BJ袁崇焕《山海关送季弟南还》:〃公车犹记昔年情;万里从我塞上征。牧圉此时犹捍御;驰驱何日慰升平?由来友爱钟吾辈;肯把须眉负此生?去住安危俱莫问;燕然曾勒古人名。〃〃弟兄于汝倍关情;此日临歧感慨生。磊落丈夫谁好剑?牢骚男子尔能兵。才堪逐电三驱捷;身上飞鹏一羽轻。行矣乡邦重努力;莫耽疏懒堕时名。〃其中〃磊落丈夫谁好剑?牢骚男子尔能兵〃两句;写出了他两兄弟豪迈的性格;就诗而论;也是豪迈的好诗。
八在这段时期中;皇太极进攻朝鲜;打了几个胜仗后;朝鲜投降;订立了对满清十分有利的和约;每年从朝鲜得到粮食、金钱和物品的供应。皇太极本来提出三个条件:割地、擒毛文龙、派兵一万助攻中国。朝鲜对这三个条件无法接纳;但在经济上尽量满足满清的要求。
同时在此后的明清战争中;朝鲜改守中立;使满清去了后顾之忧。
在皇太极对朝鲜用兵之时;袁崇焕加紧修筑锦州、中左、大凌河三城的防御工事;派水师去支援皮岛的毛文龙;另派赵率教、朱梅等九员将领率兵九千;进兵三岔河;牵制清军;作朝鲜的声援。但朝鲜不久就和满清订了城下之盟;赵率教等领兵而回;并未和清军接触。
皇太极无法和明朝达成和议;却见袁崇焕修筑城堡的工作进行得十分积极;时间越久;今后进攻会更加困难;于是决定〃以战求和〃;对宁远发动攻击。
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进攻辽西诸城堡;攻陷明方大凌河、小凌河两个要塞;随即进攻宁远的外围要塞锦州。
五月十一;皇太极所率大军攻抵锦州;四面合围。这时守锦州的是赵率教;他和监军太监纪用守城;派人去与皇太极议和;那自是缓兵之计;以待救兵。皇太极不中计;攻城愈急。
袁崇焕派遣祖大寿和尤世禄带了四千精兵;绕到清军后路去包抄;又派水师去攻东路作为牵制。这时天热;海上不结冰;水师用得着了。
赵率教是陕西人;这人的人品本来是相当不高的。努尔哈赤攻辽阳时;赵率教是主帅袁应泰的中军(参谋长)。袁应泰是不懂军事的文官;赵率教却没有尽他做参谋长的责任;这个战役指挥得一塌胡涂。清军攻破辽阳;袁应泰殉难;赵率教却偷偷逃走了;论法当斩;不知如何得以幸免;想来是贿赂了上官。后来王化贞大败;关外各城都成为无人管的地方;赵率教申请戴罪立功;带领了家丁前去接收前屯卫;但到达时发觉已被蒙古人占住;他便不敢再进。努尔哈赤攻宁远;赵率教在前屯卫;距离很近;自己不亲去赴援;后来宁远大捷;他却想分功;以致给满桂痛骂;酿成了很大风波。
和满桂冲突时;袁崇焕相当支持他。赵率教感恩图报;又得袁崇焕时时勉以忠义;到锦州大战时;他突然之间似乎变了一个人。他和前锋总兵左辅、副总兵朱梅等率兵奋勇死战;和皇太极部下的精兵大战三场;胜了三场;小战二十五场;也是每战都胜。从五月十一打到六月初四;二十四天之中;无日不战;战况的激烈;不下于当年宁远大战。六月初四那天;皇太极增兵猛攻。锦州城中放西洋大炮;又放火炮、火弹和矢石;清兵受创极重。攻到天明时;皇太极见支持不住了;只得退兵;退到小凌河扎营;等候各路兵马集中整编。
赵率教转怯为勇;自见敌潜逃到拚死守城;自畏缩不前到激战二十四日;到后来更在保卫北京之役中血战阵亡;终于在历史上与满桂齐名;成为当时的两大良将。他这个重大转变;非常突出的证明了袁崇焕的领导才能。
皇太极整理好了部队;转而去攻宁远。
清军上次在宁远吃过败仗;兵将心中对袁崇焕都是很忌惮的。大贝勒代善见城中有备;就勒兵不攻。皇太极对诸将说:〃先汗攻宁远不克;这次我攻锦州又不克;若再攻不下宁远;我可要声名扫地了。〃于是下令总攻;击破城下明军骑兵;直薄城壁。
比之第一次宁远之战;袁崇焕部的战斗力已有增强;敢于到城外决战了。上次要清军退后;才派五十名敢死队缒到城下拾箭枝;可见不敢开城门。
满桂率领明军在城南二里列阵;城墙下环列枪炮。皇太极佯败;想引明军来攻;然后伏兵齐起。但明军没有上当;守垒不追。皇太极于是回军再战。
袁崇焕亲上城头督战;大声呼叫。满桂战于城外。祖大寿、尤世禄回师攻击清兵后路。双方死伤均重;满桂身中数箭。明军野战终于打不过清军;于是退入城中据守。这场大战打得十分惨烈;城壕中填满了两方军士的死尸。
守军又以葡萄牙大炮轰击;击碎清方大营帐一座及皇太极的白龙旗;杀伤清兵不少。明方的报告说;皇太极长子召力兔贝勒胸口中箭;另一子浪荡宁古贝勒在阵上被明军射杀;又杀固山(领七千五百人)四人、牛录(领三百人)三十余名。这报告失之夸大;事实上并无皇太极的儿子在此役中阵亡。但清方纪录中也说:济尔哈朗贝勒、萨哈廉贝勒、大将瓦克达、阿格等均受伤。
皇太极见部队损失重大;只得退兵;再攻锦州南面;亦不能拔;将士又遭到不少伤亡;将领觉多拜山、巴希等阵亡。七月;清兵败回沈阳。
这一役明朝称为〃宁锦大捷〃;是明军对清军第二次血战胜利。
袁崇焕在报功的奏章中;力称功劳最大的是满桂①。他和满桂向来颇有意见冲突;但在奏章中力称宁远大捷以满桂之功居多;可见光明磊落;大公无私。
第一次宁远大捷是天启六年正月;第二次宁锦大捷是七年五月;相隔一年零四个月。在这短短的十六个月之间;袁崇焕加强了明军的战斗力;抢筑了锦州的防御工事;固守在清军的后路;使皇太极有后顾之忧;不敢久攻宁远。同时清军先攻锦州不克;再攻宁远;气势已挫。可见袁崇焕这十六个月中的准备工作收到了很大成效。如果能多一些和平时期;局面当然更有改进。
这一仗大捷;军事上的主要因素之一;还是靠了葡萄牙的红衣大炮。明朝这时本来已驱逐了葡萄牙人的天主教传教士。传教士波尔、米克耳两人见到明清交兵;有机可乘;便发动澳门的葡人;向明朝提供军费和炮手。明朝于是召还已驱逐了的教士。本来秘密传教变成了公开;大批葡萄牙教士和炮手进入中国②。后来中国在外国教士和技师指导之下自行铸炮。
所铸成的大炮也封了官;称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将军〃;还派官祭炮;请将军发威破敌。
金人要直到数年之后;才因投降的明人之助而开始铸造大炮。
袁崇焕在政治上属于魏忠贤的敌对派系。他中进士的主考官韩p、保荐他的御史侯恂等都是东林党的巨头。袁崇焕当然不肯克扣军饷去孝敬魏忠贤。但为了大目标是守御锦州、宁远;他也相当的委曲求全。各省督抚都为魏忠贤建生祠;袁崇焕如果不附和;立刻就会罢官;守御国土的大志无法得伸;因此当时也只得在蓟辽为魏忠贤建生祠。
但魏忠贤仍是不满意。所以虽有宁锦大捷;袁崇焕却得不到甚么重赏;只升官一级。奉承魏忠贤的官员却有数百人因此大捷而升官;理由是在朝中策划有功;连魏忠贤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从孙;也因此而封了伯爵。魏忠贤是太监;没有儿子;只好大封他侄儿;封他侄儿的儿子。
魏忠贤这时更叫一名言官弹颏袁崇焕;说他没有去救锦州为〃暮气〃。袁崇焕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只得自称有病;请求辞职。魏忠贤立刻批准;派兵部尚书王之臣去接替。
皇太极听到这个消息;当然是大喜若狂;而听到加给袁崇焕的罪名与评语竟是〃暮气〃两字;恐怕大喜之余;却也不免愕然良久吧?袁崇焕这样的人竟算〃暮气沉沉〃;却不知谁才是〃朝气蓬勃〃?袁崇焕离开宁远时;心中感慨万千;可想而知。那时他还只四十岁左右;方当壮盛的英年;正是要大展抱负的时候。
立了大功反而被迫退休;他的部属将士既感诧异;更是忿忿不平。他写了一首诗给一个部将;诗中说:我们慷慨同仇;间关百战;功劳不小;皇上的恩遇也重。但我的苦心;却只有后人知道了。建功立业固然很好;回家休养也是不错。对于我的去留;大家不必感到不平罢。这首诗显得很有气度③。不过他对于天启皇帝;还是十分感激的。他本来是一个七品知县;自天启二年到七年夏天;短短的五年半之间;几乎年年升官;中间还跳级;直升到〃巡抚辽东、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实在算是飞黄腾达。他自觉升官太快;曾上疏辞谢。他说在诸同年中;官职最高之人和他也差着好几级;为了要做部属武将的榜样;请皇帝收回升赏的成命。皇帝批复说:你接连三次谦辞;品德很好;但你功劳大;升官是应该的④。
他在回广东故乡途中;经过大庾岭时写了一首诗;感念天启对他的知遇之恩⑤。他心中明白;天启是个昏君;可是对待自己实在很好。
他到了广州;去光孝寺游览;踏足佛地;不禁想到生平杀人甚多;和环境大不调和⑥;然而那也只是感到不调和而已。英雄豪杰;一往无悔;却也无须对菩萨低头;不必对杀了该杀之人有甚么遗憾。
①袁崇焕的奏章中说:〃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与奴合马交锋;即臣去年;亦自城上而下攻。自今始一刀一枪;下而拚命;不顾夷之凶狠剽悍。臣复凭堞大呼;分路进追。
诸军忿恨;誓一战以挫此贼。此皆将军满桂之功居多。〃
②马耳丁的《鞑靼战记》中大吹葡萄牙传教的功劳;又说:〃上帝对于信仰基督教的皇帝必予福佑;所以中国皇帝对鞑靼人(指满清)作战大胜。〃其实天启皇帝信仰的是鲁班先师;并没有信仰基督教的上帝。
据冯承钧译、沙不列撰:《明末奉使罗马教廷耶稣会士卜弥格传》:崇祯三年;澳门葡人队长率士卒四百、大炮十尊入境效力。广州巨商恐失垄断中西贸易之利;厚赂朝臣;加以阻挠。后葡军队长公沙的西劳阵亡于登莱。《碧血剑》小说略取其意。
③袁崇焕《南还别陈翼所总戎》:〃慷慨同仇日;间关百战时;功高明主眷;心苦后人知。麋鹿还山便;麒麟绘阁宜。去留都莫讶;秋草正离离。〃其中〃功高明主眷〃这一句;不免含有苦涩的意味。天启决不是明主;天下皆知;自己功高如此;结果却得了这样的〃眷〃;这位〃明主〃;真是〃明〃得很了。
④袁崇焕《天启六年六月初十日谢升荫疏》中说:〃且武人奔竞;少竖立便欲厚迁;稍不合辄思激去;要挟朝廷;开衅同类;今边疆始终不得一人之用;臣最疾之。臣今日不自处于恬;何以消诸将之竞?况臣原无富贵之心;又皇上所鉴也。〃对这个辞赏的奏章;朝廷的批答是:〃奉圣旨:袁崇焕存城功高;加恩示酬;原不为过;乃三疏控辞;愈征克让。还着遵旨祇承。该部知道。〃
⑤袁崇焕《归庾岭》:〃功名劳十载;心迹渐依违。忍说还山是?难言出塞非。主恩天地重;臣遇古今稀。数卷封章外;浑然旧日归。〃
⑥袁崇焕《遇诃林寺口占》:〃四十年来过半身;望中祇树隔红尘。如今着足空王地;多了从前学杀人。〃
九天启皇帝熹宗捉了几年迷藏(他初做皇帝时;爱和小太监捉迷藏);做了几年木工(不是做皇帝);天启七年八月;在二十三岁上死了。
天启的儿子都已夭折;有些后妃怀了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