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宗镜录 略讲 >

第70部分

宗镜录 略讲-第70部分

小说: 宗镜录 略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宗有教名“宗教”
  问:义学多乐听读,禅宗唯精内观,然教观二门缺一不可,若但观心而不寻教,堕暗证上慢之愚;若但寻教而不观心,受执指数宝之诮,有不达者递相是非。今宗镜广搜祖教意足,请为微细开拆,以决深疑。
  在中国佛教,讲道理、研究佛学理论的叫“义学”。过去讲经的法师叫“义学沙门”,专门研究经典。
  义学的人“多乐听读”,喜欢研究经典,或者喜欢读经、听经。禅宗一般修法不管这些,专打坐、内观,参究用功,也不管经教不经教,懂一点《六祖坛经》,好像已经很对得起六祖了,只管自己用功。一个是宗,一个是教,两个合起来叫“宗教”,也叫做“教观”,教是研究佛经教理;观是反观、反照自己。
  “然教观二门缺一不可”,真正学佛的人,研究佛经理论与修持,少一样都不可。
  “若但观心而不寻教,堕暗证上慢之愚”,他说假使只观察自己内心修持,而不研究佛学经典的理论,容易堕落在昏暗傲慢的愚昧中,未证言证。研究经典理论是要找出自己怎么修持的方法,并不是只求学问好,写佛学文章给人家看。“暗证”是求证不到,譬如我们都晓得佛法言空,我们空得了吗?什么都空不了!脾气来的时候,一边晓得空,一边脾气照发不误;有烦恼来了,明明知道空,烦恼空不了;肚子饿了,说空会不饿?做不到的。那么,可见这样一来,佛法就变成理论,不是一个实际的东西。实际上真空得了,这些事情做得到,不是做不到的。“暗”是看不见,“暗证”是永远达不到,闭起眼睛来黑洞洞的,没有用。
  “上慢”,自以为有点功夫就愈傲慢,看不起别人,看每一个人都不是佛、不是菩萨,这只能说是堕落,不能说是上进。
  “若但寻教而不观心,受执指数宝之诮”,光研究教理而不观心,抓到指月亮的指头当月亮,抓住经典的理论当佛法,自己内心一点也不受用,那叫“数宝之诮”,等于为别人管帐当会计,每天经手几千万,自己一个月不过拿三千块,还不够用。他说这样不行,均有所偏。可是一般研究教理与讲修持的,两方面不能圆通、融会。要佛学好,功夫也好,那就圆融了!研究了佛学理论,自已在修持上都证验过,这才是真正的佛法。可是社会上要找到这样的人不容易!
  “有不达者,递相是非”,于是平研究佛学的人,批评光用功、不懂教理的人什么都不懂,是错误。反之,用功的人看到光研究佛学,两条腿盘不了,盘起腿都发涨的人,则取笑理论有什么用!这两种人皆不能通达另一方面而“递相是非”.互相指摘对方不对。
  “今宗镜广搜祖教意足,请为微细开拆,以决深疑”,现在你写《宗镜录》这本书,广泛搜罗了祖、教(教、观)的意见,足以把教、现这两方面的是非贯通起来,请详细地为我们剖析说明,以解决我们深深的疑惑。
  答:教观难明,须分四句。如云,一、教门非理门,教是能通,理是所通,能所异故。二,理门非教门,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故。三、教门即理门,文字即解脱故。四、理门即教门,解脱即文字。
  “答:教观难明,须分四句”。这是纲要。他回答,研究佛经的理论,与实际修持现心的法门,有四方面的理论必须要懂得。
  “如云,一、教门非理门,教是能通,理是所通,能所异故”。比方说,佛经经典上所讲的道理是教门,教门不是理门。譬如《六祖坛经》所引用佛经的名词非常少,直接告诉你这个就是道,此仍讲理,是属理门,不是讲教。讲教的人,譬如讲“金刚般若波罗蜜”,他会解释什么叫金刚;什么叫般若;什么叫波罗蜜;这些解释是讲教,所以教门不是理门。“教是能通”,教是佛法根本的依据:“理是所通,是讲理。禅宗许多祖师的语录是讲理,他自己悟道,随意用普通的言语讲出自己悟道的道理,此是所通。而教是根据佛经讲教理。教门、理门是两样,好比一个是面粉,一个是成品。佛经所有的教义是面粉;禅宗祖师悟道以后讲出来的话变成馒头,由面粉做成馒头;净土宗法师讲出来的话也可比做是面粉做成的面条;有些宗派的修法,是把面粉做成了饼干,反正面粉是一样,作法不同,可是样样都吃得饱。能、所二字差别在此。现在跟大家讲的也是理,这么一比喻,大家就懂了,否则只在文字上解释又变成教了。
  “二,理门非教门,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故”。第二,理门不是教门,悟道的人,不一定通教。譬如唐代了不起的大和尚马祖道一禅师,马祖未出家前俗家姓马,是四川人,悟道以后回到四川城都,父亲家中并不富裕,以卖竹筛子为生,四川俗语叫“畚箕”。家乡人听说从江西回来一位大禅师,同乡列队欢迎。结果一看是马畚箕的儿子,他会悟道?大家都不信。所以马祖感慨地说:“修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马祖的嫂嫂非常相信他,但是没有读过书,怎么办?马祖教她把鸡蛋吊在床头,天天用耳朵听,等鸡蛋开口说话就悟道了。这个嫂嫂因为信他,就相信了,果然设法做了一个网袋把鸡蛋挂在床头天天听,听了三十年,吊线氧化,有一天晚上正在听时,鸡蛋的线突然断了,鸡蛋“叭嗒”一声掉下地,她开悟了!开悟以后什么都会了,这是理门,道理懂了!得了理门,即得解脱。
  理门不是教门,理门是解脱之道,解脱之道“无有言说”,什么叫般若?不需要了!金刚不金刚都一样,都可以,悟了就是悟了。这是第二种。

  文字即道体
  “三、教门即理门,文字即解脱故”。那么,一定只修道,不要看经典而悟道吗?不一定。有许多禅宗大师或净土宗大师,看经教经典开悟的很多。理通了一定会开悟,读书后发智慧,启发到最高处,自然灵性也就启发了。
  第三种,教门就是理门,因为文字本身也可以使我们解脱,有时在一句话上、一个字上可以得到解脱。譬如宋朝有位大师是拜《法华经》的,佛教中有这种人,非常诚恳,字认得很少,靠拜经开悟,念一个字拜一拜,香花烛果布置庄严,站在佛前拜《大乘妙法莲华经》,念一声“大”拜一拜,有一天念到“屎”,要拜下去的时候,突然反问:大便拜它干什么?一下开悟了!所以说教门是理门,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文字本身也可以使你解脱的。
  “四、理门即教门,解脱即文字”。第四种,如果不研究佛经而自己用功,或者念佛、参禅、念咒子,真的开悟了,所有经典俱通,没有读过的书也会了!所谓一了百了,一通百通。所以说理门就是教门,因为真得道就解脱,解脱本身智慧就出来,自然就有文字。
  这四种不是呆板固定的,所以不要抓住某一边。

  四种宗教徒
  故又以门对教,四句分别。一、得教不得门,文字法师是。二、得门不得教,观慧禅师是。三、得门复得教,闻慧法师是。四、门教俱不得,假名阿练若是。
  “故又以门对教,四句分别”。所谓“门”就是走一条路,用一个方法,走这一门。所谓“教”即佛说的所有三藏十二部经教。以“门”对“教”来讲,也有四种区别作用。
  “一、得教不得门,文字法师是”。光晓得研究佛经,讲经也讲得天下第一,自己没有修持的功夫,这叫做文字法师,研究文字佛学的法师而已!
  “二、得门不得教,观慧禅师是”。第二种,只知用功,用功到了某一种程度,境界也有,功夫也有,但是一问教理,不是一窍不通,大概三窍通半窍,讲得差不多,但是不对。等于会修水电器的工人,水电器修得很好,问他电机是什么?没有读过电机学,不懂,他是懂得实际功夫,不懂学理。如果叫一个电机学博士修理一个小机器,可能搞半天还修不好,还不如叫一个工人来修。博士懂理,不一定有实际功夫,要功夫与学理两样都到,才是学佛。
  所以“得门不得教”者,有技术、有境界、有功夫,然而学理不通,也只是打坐、修禅的“观慧禅师”而已!
  “三、得门复得教,闻慧法师是”。第三种,学理也通,功夫也证到,这是真正大智慧的多闻法师。
  “四、门教俱不得,假名阿练若是”。第四种,门也不通,教也不懂,是假名的佛弟子出家人,阿练若是僧道道场。(注:汉译阿兰若为寂静处,是出家众所居住的寺院总称)

  方法和目的之间
  又或随方便之诠,则执权害实,若达圆顿之教,则了实开权。执权则教观两分。了实则人法一旨。人法一旨,则境智俱冥。教观两分,则信法双现。信法双现,则有观有闻。境智俱冥,则无内无外,斯乃随根利钝,有此开遮。
  “又或随方便之诠,则执权害实,若达圆顿之教,则了实开权”。佛法有二种:一者“权便”,方便的说法;二者“真实”,真正的佛法。
  《法华经》讲得很彻底,真正的佛法是什么?我们在这里研究的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没得话讲,个个都是佛,只要晓得此心是佛,已经到了,而讲这句话也已经多了,那是真实。所以《金刚经》上佛说他说法这么多年没有说一个字,佛不是当面扯谎吗?这些经典都是他说的,他说没有说一个字。因为佛所说的都是方法,亦即方便。《金刚经》有一个比方:“如筏喻者”,方法像过河的船一样,人过了河,要弃船上岸,如果过了河还背着船走路,那多笨呢!
  一切佛经所说的方法,大部分是“开权显实”,权者方便;实者真实,开方便以显真实。
  “又或随方便之诠”,诠即诠释,跟着佛经以文字诠释道理的方便。“则执权害实”,抓住佛当时权宜、方便所说出的一种教育的方法,而当成了真实,那岂不是“以权害实”吗!
  “若达圆顿之教,则了实开权”,如果真正开悟,懂了以后,不需要佛经一样成佛,这就是圆满顿悟。此谓“了实开权”,彻底了了,便能以权便的方法教人。
  “执权则教观两分”。如果不晓得这个道理,看佛经,抓到鸡毛当令箭,那就糟了!教观两分,教理不通,功夫也不到。
  “了实则人法一旨”。佛法真正告诉我们就是一句话:“心就是佛”,如果真正悟进去、懂了,则“人法一旨”,无所谓人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人法一旨,则境智俱冥”。晓得心就是佛,何必向外面找什么佛法呢?此心就是佛,此心在哪里?此心就在这里。你说此心要空,你空他干什么?它根本要空你的。你说此心留不住,怎么留不住?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都一样,都在这里。能在这个地方悟进去,则“人法一旨,境智俱冥”,无所谓境界,也无所谓大智慧,两样都清净了!
  “教观两分。则信法双现”。因此。一般人没有悟道,把佛经教理,与修持止观的方法分齐,分开就产生一个问题:信佛法与修持佛法变成两条路线、信佛法与修佛法一分为二,变成两样。
  “信法双现,则有观有闻”。“信”很难,稍后再讨论“信”。信与法两条路线呈现,没有办法,只好以种种方便来告诉我们修行的办法。“有观”,怎么观?“有闻”,耳朵听到道理,怎么理解这个道理?“有观有闻”是修行的方便过程。
  “境智俱冥,则无内无外,斯乃随根利钝,有此开遮”。假使真相信“心即是佛”这句话,无境界也无烦恼。无所谓内也无所谓外,不管钝根利根,就在这个地方都可了悟。此乃随着根器的利、钝而有此方便说法。(注:开是允许的意思;遮是禁止的意思)
  刚才提到信,我们先作广义的解释。
  任何一个宗教,都是要人们信,信就进去了!甚至旁门左道的,也要你信,才进得去。其他宗教也一样,信则得救,不信不得救。我说我不信。为什么?因为太不慈悲不博爱。真仁爱真慈悲信者得救,不信者更要救。
  那么,这种信普通叫迷信,尤其现代知识分子,一看学佛打坐信宗教的,就断言为迷信。这个话不是现在才讲;几十年来我都如此告诉人家。我问他懂不懂?不懂怎么知道人家不对?你才迷信,因为迷者不懂也,莫名其妙就说别人迷信,你本身就迷信。譬如现在是科学时代,有许多人动不动就说你这个不科学,你要先问他学哪一种科学?没有学过,那你懂什么科学?这种人叫人不要迷信,就等于街上有一家原子理发店,他叫你千万别进去,当心头爆炸!他懂不懂原子。原子是个什么东西?这是跟着科学迷信的人。当然也有迷信宗教的,开个菩提店卖波罗蜜,什么叫菩提?波罗蜜是凤梨吗?
  所以,宗教叫人信,本身可能是迷信,但是要人不迷信的,他自己也不见得不迷信。这都不是佛法的信,佛法叫我们求正信。
  什么是正信?很难讲。譬如这里有杯茶,我喝了一口,告诉各位很烫,你们信了就是迷信,因为你们没喝过呀!没喝过怎么被我骗呢!
  这个就不是正信。什么是正信?我说过这杯茶很烫,必须要你亲自拿到手喝了说烫,这个时候才叫正信。所以真正的信要证得、求证到,在没有证到以前,皆非正信。
  还有,信是信这个理,真理所在。譬如拿佛法来讲,心即是佛,翻开大乘小乘经典都有这个道理,这句话,在坐大部分学佛的人能不能信得过自己这个心呢?例如讲中国文学时提到过,唐朝一位名诗僧贯休和尚有两句诗:
  禅客相逢唯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
  表面上一看是开悟的诗,结果他去看一位当时开悟的大善知识。悟了道的人得了解脱,文字自然很清楚。大善知识说,你诗作得很好,我问你,你说:“此心能有几人知?”怎么样是此心?此心即是佛,怎么样是你的心?贯休答不出来了!光玩文字,没有真正开悟、没有真正证道,答不出来就是障碍!那位禅师说,你照原话问我。贯休说,请问大师如何是此心?禅师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