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宗镜录 略讲 >

第71部分

宗镜录 略讲-第71部分

小说: 宗镜录 略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真正证道,答不出来就是障碍!那位禅师说,你照原话问我。贯休说,请问大师如何是此心?禅师答:“能有几人知啊!”将就他的话打他一耳光,都是你说的嘛!自己做的诗,碰到大禅师、开悟的人就这么教育你,这个就是刚才说的“开权显实”的权,佛法教育,信手拈来都对。信要正信,真正正信进去。《华严经》佛有一句话:“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心最重要。等于做一个人或做一番事业,对自己、对事业没有信心就垮了!如果一个人活着对自己没有信心,立刻可以死,现代心理学许多事实可以证明。所以探视一个有病的朋友,尤其危急的病,要增强他的信心。像我有许多例子,我说你一定会好的,活下去,大概他对我有点迷信,听我讲话更有作用,我说我早看到你活得很长;你寿命起码还有二十年,有信心,活下去,结果真的好起来。
  如果看到他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怎么得这个病……那你不是咒他早死吗?这就把他信心击垮了!生命的力量依傍信心非常大,千万注意!普通人要信心,学佛的更要信心。学佛乃至念佛也好、修禅也好,为什么大家用功不上路?老实讲,没有信心,一边阿弥陀佛,一边心里嘀咕修不修得好?许多人来跟我讲,老师啊!你教是教,我恐怕不行哦!我火大了!你既然不行何必来找我嘛!那不是花我时间、开我玩笑吗!找我一定行,为什么人对自己那么没信心,一边念佛一边疑惑不晓得有没有西方极乐世界?临死时不知道会不会往生?阿弥陀佛有没有把入境证开给他,没有把握!
  学佛第一要信心,信心非常重要,信心成为正信,没有不成的。信的相对一面即是疑。佛法讲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人是最多心的,怀疑这样、怀疑那样,人的疑害了自己一生,学问不成功、道德不成功、做事不成功、学佛不成功,大都因为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尤其一般做功夫的人,道理懂了,到了境上,哟!这个不晓得是不是?说空,有时想想觉得空很好;有时想了发抖,这个空恐怕不是空吧!很多人跑来问我,我说你这个不是空,是什么东西?空当然有大小,大空是空,小空也是空,对空还要起怀疑!你说这样笨到什么程度?这个理论都不懂,你说我空得太小。那你放大一点就是了,很简单嘛!佛法是非常简单的,之所以求证不到,就是缺乏“信”,理论上搞不清。疑的害处很大。
  所以学佛要从“信”着手,用怀疑心念佛能够一心不乱吗?说一心不乱已经一心不乱了!若说有时候还有妄想,妄想没有关系,慢慢练习惯了就化得了!不要怀疑,一路下去很容易的,要有信心。我就是怕一般年轻同学,越是佛学学得好,信心越丧失,东一下、西一下,都是自己在捣乱,这个疑会害了自己。

  禅宗的信心
  再来,就法来讲。一般人有个最大的毛病——好奇。总认为找个老师传一点秘诀,偷偷在耳朵边上讲一声,然后明天就成功了!人类生来就有这么一个劣根性,对自己没有信心。
  所以古代禅宗祖师有一些教育方法很不同,像宋朝的慈明禅师,了不起,悟了道的,就有这种教育方法。慈明禅师连佛、祖师都骂,骂到晚年嘴巴歪了!徒弟说:师父啊丢脸啊!慈明问什么事?弟子说:“你一辈子呵佛骂祖,现在果报来了,大家都在笑你。”禅师一摸嘴:“正起来!”嘴就正了,他就有这样大的本事。
  我们现在中风一定吓死了,又是打针又是吃药的。有个徒弟跟着慈明禅师几十年未开悟,有一次向他辞行告假,禅师问为什么?徒弟答说跟着师父出家学佛要悟道,可是出家这么多年,师父教我做这样做那样,也没有传个法,所以没有开悟。慈明说;你要开悟啊!来来我告诉你。徒弟聚精会神把耳朵凑过去,“啪”一耳光,这一耳光真把徒弟打得开悟了!你想他那个信心多具足!全副力量都在等师父秘密传法,多诚心啊!当他的诚心达到极致时,“啪”一耳光,什么念头都打光了!他就等这一下,这是禅宗的教育法,研究禅宗这些教育方法很妙的!而那徒弟以为他师父要传他密法的信心,是迷还是正呢?大家分辨看看!
  慈明对另一个徒弟杨岐禅师也是如此。慈明实在很高明,杨岐信心不够,最后这一关过不了,心想老和尚总是不告诉我,有一次发了狠,学小太保,晓得师父晚上从小路回来,他在路口等着。一看到师父,立即趋前抓住师父问:“师父啊你要告诉我,不然我要揍你。”师父笑一笑说:“够了吧!”大概他练过功夫,把他一拉说:“你过来,我要过去”,一拉过来,师父过去,杨岐开悟了!所以你们学佛打坐的妄想,妄想有什么关系!你过来,我要过去,把妄想一拉开就是了嘛!

  第八章  面目悔向镜底讨
  若能就旨圆融自无取舍,则尘尘合道,信行同法行之机,念念归宗,教门等观门之旨,如是则无一心可照,谁执观门,无一法可闻,孰论教道,方入宗镜与此相应,未达斯门终成隔碍。
  这一段是说,若能把佛法的宗旨与教理完全圆融了,自然没有取舍分别,那么也就能“尘尘合道”,人世间世俗上的事,都合于佛法的道理。信佛法的行为与佛法本体的功行都是同一个东西,念念皆归到佛法里,无所谓教理,无所谓方法,教门与观门的宗旨都一样。如是,则无一心可照,谁来执著观门?无一法可闻,如何论教道?如此方人宗镜,与之相应,如果未能通达这个道理,终究还是有障碍阻隔。
  且教中具述有二种修行人,一是信行,二是法行。萨婆多明此二人位在见道。因闻入者,是为信行;因思入者,是为法行。
  “且教中具述有二种修行人,一是信行,二是法行”。佛告诉我们的教理中,关于修行的正路有两条:一是“信行”,由信念而修行;二是“法行”依佛法而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佛弟子分成很多派,对修持方法各有不同看法,这里提到萨婆多派和昙无德派。
  “萨婆多明此二人位在见道”。萨婆多派的理论认为,光从信行而入道,或依佛教教法而悟道,这两种人初步的程度在“见道位”。懂了这个理,或见到空性,是见道,然见了空性,破了我见、边见,但思惑没有断。贪嗔等习,以及习惯性的思想残余这个力量还没有达到空,换言之,空只切掉了一半障碍。古代有一位悟了道的人去见一位大师,他对自己有点怀疑,虽然见了道,还是有困扰。这位大师告诉他,这就好比把窗子戳破一个洞看天空,空是空,但只是一小孔,要慢慢把窗子打开,房子也拆掉,在高山顶上、半空中看空又不同,这还得靠功力慢慢增加。一般人修持,为什么有困扰呢?因为教理不通,不去研究经教。我经常拿一个比喻告诉大家,你们看过点蜡烛了吗?(也许千百年后看不到了)蜡烛虽然在燃烧,黑烟也同时不断地冒。懂了蜡烛燃烧的道理,你有一点定力,如同烛火的亮光,烦恼犹如黑烟尽管让它冒,没有关系,你只管亮光,不管黑烟,慢慢使它消掉,此所谓渐修。但渐修与顿断、顿悟又不同了!
  萨婆多派认为这种信行是法行来的,位在见道。
  “因闻入者,是为信行;因思入者,是为法行”。因为听到、看到佛经而进入这个境界,这叫信行,因信而修行。因参话头、或念佛、或修止观法门而来的是“思入”,这个叫法行。这是佛涅染后小乘说一切有部——萨婆多派的看法。

  见道是菩萨行的序曲
  昙无德云,位在方便,自见法少,凭闻力多,后时要须闻法得悟,名为信行;凭闻力少,自见法多,后时要须思惟得悟,名为法行。
  昙无德派认为,见道有信入的、有法入的,只能说还在“方便位”而已。昙无德派给这两种位阶的评价并不高,换言之,只是预备生或旁听生,还没有成为正科生。什么理由?“自见法少,凭闻力多”,自己悟到的少,多半凭籍佛或祖师悟道的理论的帮助,而又懂了一点,那是靠人家、靠老板那里借来的钱,这老板是释迹牟尼佛,自己真赚到的本钱太少。那么,这一类人,以后还要慢慢用功,将来“闻法得悟”,忽然听到善知识的指导,或者看到佛经某一句话,突然彻悟了!才谈得上是信行。
  假使“凭闻力少”,经典看得少,听善知识指导的机会少;“自见法多”,靠自己悟过去这一方面道理的多,那么,这一类路线的,将来还要“思惟得悟”,自己必须好好地参究,才能真正彻悟,这一种人谓之法行。
  昙无德派是律部中的一派,对“信行”和“法行”的判别如此。然而昙无德又认为,即使到了此一境界,也不过进入菩萨方便位而已!所以,学禅宗的要明白,何况没有真悟,就算是悟了,也不过是“方便位”而已!还只是行菩萨道的前奏,不要以为悟了道,就颠狂起来,最后只是一个嘴巴厉害,变成言字旁误,要晓得此时还在方便位上。
  萨婆多与昙无德两派理论,对信行和法行的判别,看似有差别,其实并无多大差别。“见道位”,并非见道就行,譬如我们看到银店里的金刚钻,难道“看到”了这个戒指就是我的吗?不是的。此在“见道位”,我们还得一毛一毛赚,赚够了几十万再把戒指买回来套在手上。即使套在手上也还不属于你的,算不定明天被小偷偷走了,也会掉的。所以,见道位也等于方便位,还不是你的,教理要搞清楚。
  因此自己用功的人,自己到了什么程度?何必随时要老师!有时我被问烦了,什么老师、老师,我死了你怎么办?你也要活下去,自己走路,为什么不把教理搞清楚呢?
  以上所讲是印度萨婆多派和昙无德派的看法。那么,现在讲到在中国方面,天台宗智者大师创立的“止观”派呢?
  止观云,若论利钝者,法行利,内自观法故;信行钝,藉他闻故。
  在中国佛法,天台宗修止观的智者大师对法行、信行又另有看法。智者大师是中国的小释迦,他等于当时中国的现代佛。智者大师的判教说,人的根性有利根、钝根。所谓利根,是绝顶聪明的利,像快刀一样快。利根的人是可爱!你叫他向后转,他不转,后面一定有人打我,倏地他走了!叫笨人向后转,挨了耳光还莫名其妙,怎么有人在后面打他呢?利、钝之人差距悬殊。
  智者大师说,法行人利,靠自己内在参究用功,观心进来,信行人钝,靠佛菩萨、善知识帮忙指导,不是自己参悟来的,问一点懂一点,不问则不懂,这就是钝根。所以禅宗祖师马祖有时候骂弟子“钝根阿师”,就是这个道理。
  又信行利,一闻即悟故;法行钝,历法观察故。或俱利,或俱钝。信行人闻慧利、修慧钝;法行人修慧利、闻慧钝。已上且约三师所说。自然不可偏执,观心与教道,定据听学与坐禅。今若得一心万邪灭矣,则何心而非教。若一闻千悟,获大总持。则何教而非心,何教而非心则心外无法;何心而非教则法外无心。
  “又信行利,一闻即悟故;法行钝,历法观察故”。但反过来说,真的利根的人,信行不同,一听说空,一句话,已经到了!空嘛!就空下去了!禅宗有一辈子就说一句话的,随便什么人问他,他只答“莫妄想”,很多人因这句话而开悟,不妄想就不妄想了嘛!可是我们都是钝根,两腿一盘,师父叫你莫妄想,你还反问怎么莫妄想?此即钝根。莫妄想还盘腿干什么?站着也好、躺着也好、坐着也好,莫妄想就是了嘛!
  所以说“信行利,一闻即悟”,这是真信。如果听了以后,还要打坐三十年修到不妄想,那就是“法行钝”,“历法观察敌”,靠这个方法慢慢研究观察才达到。
  “法行利、信行钝;信行利、法行钝”这是两种相反的说法。
  “或俱利,或俱钝”。另外,有信行、法行俱利,也有信行、法行俱钝的人。这是讲人的根器各有不同。佛法叫“根器”,用现代心理学名词叫“性向”不同;用医学来讲,头脑不一样,有些人冬瓜,有些人西瓜,有些人南瓜,各人脑瓜子不同。
  他说有些人“或俱利”,信行与法行两者皆利,悟性非常高。譬如昨天跟同学讨论到,有些人记忆力非常好,大概现代青年的脑子都训练到这种程度,很会考试,那我真是佩服。老实讲,现代的联考,叫我考,我宁可不读书,一定考不取。现代许多年轻人,脑瓜记忆力之好,没有话讲,当然是死记的,联考过了问他,什么都忘了。虽然记忆力好,悟性却差得很。有些天才悟性特别高,你叫他记一样东西就不行,记性差。脑子前后左右的部分不同,用处不同。
  有些人两样都利,又有信心,修行又好。然而往往有些人,修行好,信行没有了,看到佛满不在乎!认为自己与佛差不多,这是信行差了!有些人盲目地变成迷信,不研究佛法。有些人两样都钝,钝得气死人,像用一把钝刀裁纸,很麻烦。
  “信行人闻慧利、修慧钝;法行人修慧利、闻慧钝”。再分析,有些信行的人闻慧利,一听就懂,但是功夫证不到。有些法行人修慧利,闻慧钝,叫他住茅棚闭关打坐,本事大得很!叫他讲经说法,结结巴巴讲不出来,般若讲成“菠菜”;真如讲成“斤如”(台语),这就没有办法!

  全心是三藏
  “已上且约三师所说”。以上举出佛弟子印度两派和中国天台宗智者大师等三种说法。
  “自然不可偏执,观心与教道,定据听学与坐禅”。
  后世学佛的人,不可偏执某一方面,或者认为只要修行,不看经典才对;或者执著只要看经即可开悟,不需修禅,有所偏执就错!
  “今若得一心万邪灭矣,则何心而非教”。
  如果真正明心见性,悟到了一心,那么这些偏差没有了。“则何心而非教”,这个时候一切教理自然通达,这是真的,现在大家流行讲禅宗,不是那么容易啊!禅宗真正悟了,所有经典,没有看过的,拿上手都看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