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 略讲-第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看还说,啊!好漂亮。“华箭入体”,永明寿禅师的文学天才真是高极了,因此顺境界是那么可伯。“能令心动,故称不安。”,逆境界不大动心哦!人碰到倒霉了就阿弥陀佛了,安静得多。但是,碰到得意的事就更动心了。因此,顺逆二境都使人不能安心,真能安心就得道了,所以学佛很简单,成不成道,就看安不安心嘛!就是这个问题。
《中庸》的大乘菩萨法门
今若无心,坦然无事,则万机顿赴而不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干其虑。
这里要注意,尤其是年轻有志入世的同学更要注意。他说要悟了道,真到了无心之地的人,才可以入世做大事业、行菩萨道。那个时候“坦然无事”,心境中没有事。“则万机顿赴而不挠其神”,万机哟!一天从早到晚是忙得不得了,所有的烦恼都到你的身上来,叫做“万机顿赴”,要担当天下的大事,真悟了道的人“不挠其神”,这时他还在定中哩!虽然,日理万机,对于该骂的人就骂两句,做好的人就奖励两句,他没有动过念头。虽然,看到他在发脾气或是奖励你,但是喜、怒、哀、乐无动于衷。“千难殊对”,上千种的困难一起来到你前面,“而不干其虑”,心境永远是清明的,这样才叫做无心无念,这才叫做大乘的菩萨道。这两句话不但文学句子美到极点,也把佛学大乘菩萨的精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不是说到乡下或山林种菜、住茅蓬,听到冷雨打在竹子、芭蕉上淅沥哗啦地,席地参禅才叫做清净。要在“万机顿赴而不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干其虑”,在这中间当下即空。也就是《中庸》讲的,“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渭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这个境界,那才是道。首先,这个见地要弄清楚,不要学了佛以后,一个人躲在小茅蓬闭起眼睛在那里瞎摸称打坐,那就错了。
阿难与神光的对错
所以阿难执有而无据,七处茫然;二祖体无而自安,言下成道。若不直了无心之旨,虽然对治折伏,其不安之相,常现在前。
在《楞严经》的七处征心,佛问阿难心在哪里?阿难回答在内、在外等等,结果佛都说不对,有人说,是阿难答得不好,不合乎逻辑。其实我们可以说,《楞严经》是一部剧本,编剧及导演都是释迦牟尼佛,演员的安排也是他,阿难只不过是当个演员,来演主角的角色。阿难代表抓心、抓道、抓有的这一方面,因此佛说阿难说的都不对。二祖神光见到达摩祖师求安心,后来达摩祖师印证他已经安心了,“二祖体无”,因此二祖亲证到空而自安,所以言下成道。“若不直了无心之旨”,因此说假如一个人学佛不能直了无心之旨,“虽然对治折伏”,用各种方法来修持,“其不安之相,常现在前”,但是总觉得心里不安啊!有些同学说,老师啊!我这两天心里发跳呀!我说,睡觉去就不跳了。但我睡觉也睡不着,这要怎么办?吃点镇定剂就好了嘛!简单得很。你若是要用各种方法去求得心安,结果就会越弄越糟;换句话说,你越求方法来安心,心就越不安。因为那个方法的本身就是不安的动力,所以不安之相会常现在前。
若了无心,触途无滞。绝一尘而作对,何劳遣荡之功;无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缘之力。
他文学漂亮的句子又来了。“若了无心,触途无滞”,他说真到了无心的境界,任何跟你接触到的万事万物都没有障碍。我经常看到很多学佛的功夫用得很好,走起路来笑眯眯。但是碰到对面来了个人,那个眉头不安的死相又来了,这就叫做触途成滞,碰到外境一测验就完了。因此,自己要当心啊!有时候有许多朋友功夫用得蛮好,我经常耍个花样,叫人去骂他几句,结果他那个功夫就垮掉了。这样子,你还想坐莲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啊!恐怕半路上你那个莲花瓣被那天风吹得七零八落的,上不上,下不下,那才讨厌哩!因此一定要做到触途无滞,任何接触境界来都没有动心过。但是不动心不算本事,因为本来就是无心的,如此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就完成了,碰到好的对他好,不好的对待他也差不多。
“绝一尘而作对”,尘就是外境,因为本来无心,所以不会和外境成对待。“何劳遣荡之功”,哪里还需要去把妄念拿掉了或是念个咒子?假如无心何必念呢?因为无心就是在佛境界嘛!“无一念而生情”,假如任何起心动念不被爱与情所困的话,“不假忘缘之力”,何须假藉一个方法来达到空的境界。
渐顿达无心
又无心约教有二,一者澄湛令无,二者当体是无。澄湛令无者,则是摄念安禅,蠲消觉观,虚襟静虑,渐至微细。当体是无者,则直了无生,以一念起处,不可得故。
就教理而言,无心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澄湛令无”,这是渐修法门,就像从河里拿来的一杯水慢慢让它沉淀,沉淀到极点,心清净到极点,连清净、空都要把它丢掉而到达无心。“摄念安禅”,比如念佛或念咒子、听呼吸或参掸,可用各种法门,其目的无非是要把所有的念头捆在一个念头上。这种方法可用不太好听的“肉包子打狗”来比喻它,佛号、咒子、观想就像包子,妄想就是狗。狗一来就用包子打它,它吃了那个肉包子就不再乱叫了,尾巴夹拢来了就偷偷地走了。同理,妄念来时,只要念佛或念咒的心专一了,妄念就没有了。因此,这些方法不过是摄念而已。摄念以后,渐渐地身安、心也安了。然后“蠲消觉观”,“蠲消”,什么都丢掉,无觉无观。“虚襟静虑,渐至微细”,虚襟静虑,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慢慢就到达无心。
第二种是“当体是无”,这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了,当下就是空,就是无心,因此是“直了无生。”“以一念起处,不可得故。”本来一切众生个个都在无心的境界中,生而不生。比如,我们这堂课讲了那么多,你们也听了这么多,但是一个念头都没有,我也没说过话。如果认为,我在上课、说话,那就是你们在冤枉我。要不然拿出证据来,但是不可拿录音带来,录音带是录音带,与我不相干。这就是当体即空,说而不说,你们听的人也一样。所以说,一念起处不可得,本来就没动过。今天有法师到外面弘法,我欢迎他们,问他们,你们有没有感觉到出门以前和回来以后都没有动过啊!懂得了这个,直了无生,动而无动。一百年就像一瞬间动而末动。我也常跟你们提到,走路也可以悟道,走路时向前走总觉得好远、好累,走过了路回头一看好短哦!就是那么一点嘛!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在乡下旷野中间的路途,这种感觉就更亲切。在街上走路不算数,因为两边都是店,由于有看不完的东西而迷糊了,因此不会觉得远,也不会觉得近。
经云:“一念初起,无有初相,是真护念。”
“护念”,这两个字要注意。人家说,《金刚经》只有一句话,你懂了就悟道。“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一切修行法门只有两个字“护念”而已,起心动念要处处看清楚,能清楚自己的起心动念,八万四千法门就是这句话“善护念。”护念到“过去心不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护念到“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才是善护念。所以,经上说:“一念初起,无有初相”,念头一起就像水上的泡沫一样,随起随空。“是真护念”,这样就解了真护念,也是真无心。
第二十九章 跨鹤出银笼
《宝藏论》云:“夫离者无身,微者无心。无身故大身,无心故大心。大心故,则智周万物;大身故,则应备无穷。”
修证佛法最主要是如何能做到“离”,这个“离”是超越的意思。普通经教讲,学佛的第一步要先发起厌离心。所谓厌离心就是对于这个物质世界一切的诱惑,有一种想超脱的感受及观念,这是在理论方面;在功夫方面要做到离开身心作用的束缚。比如说,我们一般学佛打坐的人,坐在那里半天,都是干什么呢?都是在玩弄自己的身体,这边舒服或不舒服,这边痛了、那边酸了,根本没有离开身体的窠臼,无法抛开身的观念。还有,我们学佛打坐通通都在用心,即便是有个空的境界,这也是心理意识造成这个相似于空的境界。因此,整个来讲始终没有真正离开身及心这两方面的自我范围。“离者无身”,要能做到离的超脱的人,才能有无身的感觉。这无身也就是四大皆空,四大真正空了,不被四大转,功夫才算有了基础。“微者无心”,至于心的方面,要参透它的至微细处,此心化到精微之极点,便可以达到无心的境界。
“无身故大身”,这个大身在佛学上又称为法身,法身是无量无边。因为我们的功夫无法证到离身的境界,因此得不到法身。“无心故大心”,所谓无心是凡夫的意识心、思想、感受及执著离开了,才能达到无心的大心境界,也就是菩萨道。在佛经上,菩萨的另一个名称叫做大心众生。假如有个朋友写信给你而自称大心众生,看起来很谦虚,实际上非常自负,因为这等于他自己认为是开悟了,是菩萨境界,而有如此的自称。
“大心故,则智周万物”,此心精微到极点到达了无心境界,则智慧成就了,因此无所不知,也就是“智周万物。”
“大身故,则应备无穷”,把我们肉体的四大假合之身离了、解脱了,则证得了法身的大身,这大身的妙用可以起千百亿的化身。应就是应化,备是无所不具备,他的能力是无尽的,因此叫无尽藏。
是以执身为身者,则失其大应;执心为心者,则失其大智。
从这段开始是永明寿禅师的评论。这四句话是给我们学佛的人的严重警告。“执身为身者”,抓着这个父母所生的四大肉体,把这个看成是自己的身体的话,“则失其大应”,那么就堕落了,把我们众生自性原本无比的功能,可以起大神通妙用,有感就应的功能给丧失了。这是讲我们学佛却又抓着身体在玩的人可怜!“执心为心者,则失其大智”,抓着自己的心,把自己的意念、思想境界当成是真心在那里玩;还有些人把思想“空”了所呈现出来一片清清净净的境界,以为这个是空。实际上,这个是心所造的,还是心,同前者一样不能大彻大悟,智慧发不起来,坐在那里,眼睛一闭,永远是黑漆桶一个。
身碍心碍成智障
故千经万论,莫不说离身心,破于执著,乃入真实。譬如金师,销矿取金,方为器用。若有身者,则有身碍,有身碍故,则法身隐于形壳之中;若有心者,则有心碍,有心碍故,则真智隐于念虑之中。
他说,所以一切的佛经所告诉我们的方法,都是教我们如何解脱这个身心的修法。“莫不说离身心,破于执著”,身心的执著破了,“乃入真实”,便能明心见性,看清宇宙生命的实相。
“譬如金师,销矿取金,方为器用”。譬如挖金矿的人,开了矿以后,先要把金石给挖出来,再将千万年来包在黄金上头的泥沙、矿石给去掉,一步一步把金质提炼出来成为真金,然后才可以做成金饰。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学佛就是在开我们的这个矿,我们本有自性的金矿,现在都陷在这四大里头。这也是云门祖师讲的:“我有一宝,秘在形山”。我们的宝贝都被这个身体给限制住了,要是跳不出这个身体来修持的话,那么搞的都是假的,最后都抵不住生死。
“若有身者”,一般执著自己身体的人。“则有身碍”,之所以不能悟道,不能悟得菩提,都是被身体障碍了。“有身碍故”,因为有身体的障碍,“则法身隐于形壳之中”,那无比大,无量无边、不生不灭的自性法身就被这个色壳子给限碍住了。这点大家要注意,很多人学佛修道喜欢身体上的气脉,什么任督二脉、奇经八脉或是密宗的三脉七轮,玩来玩去都是在身体上转。在这个身体上转来转去,则你的法身始终都隐于形壳之中,都没有跳出这个身体的范围。没有跳出身体的范围又如何能够解脱呢?因此,很注重气脉觉受的人,都是给自己设下陷阱,这个是非常错误的路线。
“若有心者”,有心去修行,有个方法做做功夫,“则有心碍”,那么就被心意识所障碍“有心碍故”,因为有心去求道,有心去修持,就通通被这个心念给困住了。“则真智隐于念虑之中”,因此般若智慧就埋没在后天的思想、知觉中而无法现前了。等于一个自然界的现象,假如今天天阴,有乌云出现,这乌云被气流一转动,遍布天际,太阳被遮住,什么东西都看不清了。我们的心念也是如此,假如我们很用心、很造作地去修行,不管打坐、念佛或观想,弄出一个清净境界就以为在修佛修道,其实你那清净境界也是念虑的一种,它一样障碍了自性的光明。
道平内外患
故大道不通,妙理沉隐,六神内乱,六境外缘,昼夜惶惶,无有止息矣。
这几句话文字很美,也把我们给骂死了,几乎所有的修行人都挨骂了。“大道不通,妙理沉隐”,不管是真如、涅槃或是菩提,这许多不同的名称,总括起来用中国的文化就叫“道”。如果有些学者来研究,就反对《宗镜录》,说是道家思想来了,因为中间有个“道”字,所以那是外道。一般人的智慧就是如此。其实永明寿禅师是借用中国文化的名称来阐释、弘扬这个道理,使中国人能够很容易深入。因此,我经常跟一国外去讲佛法的同学说,不管你学的是什么教,要知道西方文化的基础在《圣经》,要是把《圣经》的原文弄熟了,那弘法很方便。等于中国人的文化在四书五经及诸子百家,佛经后来的翻译许多的名称都是借用它们的,这样才能弘扬得开,因为真理只有一个,名称不同没有关系。你要弘扬的是真理,不要被拘束在名称上。
“大道不通,妙理沉隐”,自己被自己的身心塞住了,不能开悟。“六神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