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05老子的大智慧 >

第19部分

05老子的大智慧-第19部分

小说: 05老子的大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的。那我们都是谁的?我们都是如来的,都是道的。因为,如来与道就是宇宙本体的本来面目,如来就是周遍法界、不动周圆的妙明;道是“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无不为”。   
  为什么“唯道独尊”呢?因为道“大而无外”;“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不动周圆嘛!所以,道囊括着天地万物,故宇宙万物皆是道所生所化。有情无情,为道所有,这就是“万物将自宾”(三十二章)。   
  为啥佛陀称他为一切众生之慈父?因为他的心遍布一切众生身中,故一切众生都为佛陀法身所摄。你看你的心就只波及到你的子女身上,就只关心你的子女,所以你就认为子女是“我的”。如果真的我们的心“上合诸佛本妙觉心”,这就“同诸佛同一慈心”;“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这就是同体大悲。那我们的心,上跟诸佛,下跟众生是同一个心。你看,这时你的心在哪里呢?无处不在处处在。凡是我的心能波及到的地方都是“我”,是不是?!   
  谁要扭了你耳朵,你就会说:“你干嘛扭我的耳朵?!”同样,有人抠了你的脚底,你仍会说:“你干嘛抠我的脚?!”这就是你的心能波及到的地方都是“我”,你的心波及不到的就不是你。动物被宰杀,非洲饿死人,你不挂念,但观世音菩萨会救苦救难,是不是?我们的心只波及到我们的臭皮囊上,不能周遍,故痛苦万千,所以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我们的心只能在这么一个范围,现在要把心量扩开,把心量展开,就要天天“事无事”、“为无为”、“味无味”、“观无缘”,转正觉,“于心无事,于事无心”,这样操作,操作操作,机缘成熟的时候,心就会“哗”一下子全放开了,周遍十方了,顿悟了!证悟了!证悟了才知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别无所有。佛家称为“唯是一心”,这个不是“唯心”的心,这个心是常住妙明本体的简称!   
  证到宇宙万物只是一个“我”,这是一个虚空中未挂鸟笼子的大“我”,这就是“常、乐、我、净”的“我”。到这时宇宙是“我”,“我”是宇宙,真正“天人合一”了。老子称为“复命”、“知常”了,“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证了“不失其所”的无所不在,得了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久”(不失其所者久),当然就“死而不亡”,成为无量寿,亦称为“无漏涅槃”者是!   
  一定要知道自心自性本来是周遍法界的,不动周圆的,只是你被极性心识、极性观念拴住了!绑住了!束缚住啦!所以,才需要解脱。为什么佛陀讲:“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那么,这个“无念、无住、无修、无证”的“道人”是谁?就是我们本有的自性,也就是我们本具的妙明真心。我们的妙明真心时时都在不动周圆,无一刻不清净本然,就是叫我们内外、是非、人我的这些极性观念分割成“无边”中的“有限”存在,“如海一沤发”,在苦海中漂泊流浪。   
  供养“千亿三世诸佛”,功德无量无边,但仍处在能供所供的二相之中,故内外、人我极性未除,所以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的“无位真人”。“无位真人”就是我们的自性、自心,就是宇宙万物共同的本源、本体。供养这个“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就是直指自己的涅槃妙心(老子称为无名之朴),也是直指宇宙万物的本源、本体。用这种转正觉的方式,就消除了内外、人我的极性分割,形成无二无别的究竟一相,怎么不圆满十方呢?!   
  因为我和宇宙,宇宙和我,原本就是究竟一相,本自“天人合一”,只因无量属性的自性本体中挂了个鸟笼(我执),笼中鸟把虚空分为笼外笼内等虚妄的极性观念和感受,但并无内外、人我的究竟实义!其实就是虚空中挂个鸟笼,也并不妨碍虚空的究竟一相。虽然被我们的识心分成内外、人我等的极性观念,但只是我们虚妄的一种感受而已!这和“舟行岸移”、“云驶月运”的感受是同一个道理;也和梦中怕狼蛇虎豹是同一虚幻!所以,你供养千亿三世诸佛,不如供养“无念、无住、无修、无证者”。当我们契入无念、无住、无修、无证的本来时,有限的心就放开了,就不受极性幻妄相的迷惑了,不就契入无量无边的自性本体了嘛!   
  老子讲:“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个至尊至贵常自然的道,就是“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才是我们真正的本来面目,这个才叫真佛啊!这个才叫如来!这个就是“无极”!这个就是“朴”!供养三世诸佛是外求,二相炽然存在,所以佛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心上只要有念,你心上只要有相,你就永远被自己的极性观念所阻碍,不能解脱。现在你要用转正觉来释解我们的极性束缚,用“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来扩开我们的心量,用直契“无名之朴”来明心见性,用直指涅槃妙心来彻底地解脱,才能复归于“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我”。   
  从修法上讲,直指“无名之朴”,就是“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明白了极性妄心(子)束缚我们不能与道相契,用转正觉破除极性识心分别的界相分割,直契“无名之朴”,就是“复守其母”的修法。具体到“塞其兑,闭其门”的六根不外驰,在六根上时时转正觉,无边中的“有限”将会消溶,融入“无限”中去,“是谓袭常”。久而久之,必然“复归其明”,与道相契。   
  佛陀讲:“出家沙门,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是名为道。”《四十二章经》的这一段说的最透彻了。“欲”,心上有欲望,有贪爱,就是粗极性。爱啥?比如爱西瓜,想吃西瓜,想吃西瓜的这个心只要在,心就无法周遍。因为想吃西瓜的欲念贪爱把心给拴住啦!你要“识自心源”,要认识我们的明妙真心本来是清净的,本来是周遍法界的,就是我们硬要在无量无边的妙明本心上挂个鸟笼笼,才形成内外、人我的分别心识,于是不了解、不知道“我本源自性清净”,原因就是让我们第六意识的极性观念干扰的结果。所以,不“识自心源”,不“达佛深理”,就不知道佛陀和老子讲的深刻道理。《道德经》的五千言,老子始终讲道这个核心,千言万语,只在说道!佛陀讲经,始终不离实相,三藏十二部,只一实相印。老子和佛陀都要我们“悟无为法”,要“知常”,才能“曰明”。   
  为什么要“悟无为法”呢?我们现在都是有为法。有为必然二相对立,就有局限了,就处于有限中,无为才能无边无际。“悟无为法”的修习,就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转正觉。经常转正觉,转到啥时候?转到“外无所得,内无所求”时,就“复归于朴”,回归到我们本有的“常自然”。   
  真正的转正觉,是“心不系道,亦不结业”。说“我在修道”,说“我在转正觉”,这一念亦是垢。因为只要你心上有系念,就不是无念。不管任何念头,只要一起,就有住,就有相,有相就有碍。所以,哪怕心系念道,心系念佛,亦落在识心分别之中,故只有“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才是彻底的转正觉。   
  “业”是啥?凡是“有为”在进行的过程,就叫事;事做完了就是业。为什么“有为”的做事必然有业呢?因为,你“有为”做事的时候,都处在二相的对立之中,起心动念都是极性的分别心识,故必然“结业”。只有“为无为”、“事无事”的转正觉操作,才能心“不结业”。   
  “无念无作”就是“不思善,不思恶”,“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一相,“无为”操作就必然无业可结。   
  “非修非证”,惠能证悟后讲,“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们的自性本自具足一切智慧和功德,不从外得,并非修得证得,修证只是开金矿,不是造金矿,故“非修非证”。以直契本自具足的“无名之朴”,才是最高的修法!这种直指本源的“守其母”,是“不历僧祗获法身”的总持法门,真可谓“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如来和老子的说法,始终不离本源、本性,以一实相印。其所对应的最高修法,亦是直指直契“道”与“朴”,归根溯源,“而贵食母”,“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从修法来讲,“道法”正是直指直契的心法;“自然”正是“道”与“朴”的本来属性。惠能证悟后说的五个何期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正是道本具的五种“自然”(属性)。   
  “名之为道”的“为”,在老子转正觉的修法里,具体体现在六个能不能上,“抱一能无离?”“能婴儿乎?”“能无疵乎?”“能无为乎?”“能为雌乎?”“能无知乎?”   
  “抱一”就是始终转正觉契入非极性,“一”是指道之德的非极性属性。“抱一能无离乎?”就是问你能始终契入非极性的自性吗?!只要能得“一”,万事休矣!“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能婴儿乎?”是指能不能“复归于朴?”婴儿是我们一生最纯朴天真的状态,以婴儿来喻“朴”、未散“器”的本体状态。你看,一个人初生时,没有分别心,只有本能的觉知性,纯朴天真,自然无为,饿哭疼闹,纯是自性在六根的直心表达。随着生长,这种“朴态”开始散失,心识的极性分别一天天增加。于是,从天真素朴,到童稚可爱,随知识增长,直至通晓世故,最后落个“老奸巨滑”,这就是一个凡夫从生到死的必经之路。如来用十二因缘描述得就更精确了(无名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基于此,老子让我们“复归于婴儿”,就看你“能婴儿乎”?!   
  “能无疵乎?”是指转正觉契入非极性,要精纯到一丝极性也没有。修证越到深层次的境地,极性心识的瑕疵就显得越重要,影响越严重。“无有少法可得,是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燃灯佛不与我授记”。如果证道有所“得”,仍在能所二相的极性观念中束缚,故有所“得”就是严重的瑕疵。再看,一念无明就将“晴明空”变成“晦昧虚空”。所以,“能无疵”的境界,早已是不可思、不可议啦!   
  “能无为乎?”“为无为”,“事无事”的转正觉能自如自在吗?如果“为无为”能自在,就“无不为”,“无不为”就自在解脱,安稳太平。   
  “能为雌乎?”一个不修道的凡夫,其人生观就是追逐名利,其价值观就是显示自我。所以,凡夫一生不能脱离贪争、竞争、斗争,甚至战争。短短一生尽干些自私自利、唯我唯大的欲心展望。妄想征服别人,占据所有,凡事非做到极端极化不可,老子称为“盈之”、“锐之”、“金玉满堂”、“富贵而骄”。所以,不修道、不净化心灵的人,贪欲妄想、私心杂念永无止境。越占有,贪欲妄想越膨胀,越放纵。于是“不知常,妄作凶”,“自遗其咎”。身败名裂,罪业累累,永无解脱之日。鉴于此,老子大声疾呼“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不敢为天下先”,这就是“为雌”!!六根在见闻觉知中(天门开合)转正觉,转心态,“能为雌乎”?!   
  “能无知乎?”老子讲:“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这个问题讲得很深啊!一个明心见性的“明白四达”者,明了什么?见了什么?了达了什么?   
  “明心”明了妙明真心无相,无一物可存,“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见性”无见,因为自性本体究竟一相,无二无别,圆满十方,大而无外,没有外境可见。你看我们所见的都是外界的事物,但从来见不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照镜子只能见到“手型”的镜像,仍见不到我们自己的真面目。因为,本来面目只有到“圣智现量”才能明悟,本来面目是究竟一相,用两相的“见”是无法“见”的,所以“无见”才是真见。老子称为“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自性非极性,无前后、内外、主客的极性存在!所以,“见性”无见,才能“明白四达”。   
  自性本体的状态和属性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常住妙明”,“不动周圆”。老子称为“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明白“道”具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这才算“明白四达”到能“无知”的层次。特别要注意,老子讲的“无知”,不是“愚昧无知”,而是了达究竟一相,无二无别的大智慧之圣智。我们凡夫的“知”,都是分成二相极性的分别认识,是对外境事物的感知,这种“知”都是感官摄取外境六尘形成的极性“知识”,而不是妙明的般若之智,是二相对待的主客认识的“知见”。这种知见,如来称为“无明之本”,是我们不能开显本具妙明智慧的最大障碍。清除这种“知见”,才能脱离愚昧的“无知”。所以,佛陀讲:“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因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所以,我们主客、能所、见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