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05老子的大智慧 >

第39部分

05老子的大智慧-第39部分

小说: 05老子的大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庄子的知音,或确切地说是证到“昼梦”醒悟的“大觉”人,历代均有,或因圣者未留言教,身教化世而已,或为门派之见未能相涉不相传承,但境界证得的人总可找到。南梁的志公禅师就是一例,他在其《大乘赞》十首和《十四科颂》中就有表达。“妄身临镜照影,影与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梦时梦中造作,觉时觉境都无。翻思觉时与梦,颠倒二见不殊。改迷取觉求利,何异贩卖商徒?动静两亡常寂,自然契合真如。…… 身本虚无不实,返本是谁酌斟?有无我自能为,不劳妄心卜度。众生身同太虚,烦恼何处安著?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 譬如梦里度河,船师度过河北。忽觉床上安眠,先却度船轨则。船师及彼度人,两个本不相识。众生迷倒羁绊,往来三界疲极。觉悟生死如梦,一切求心自息。”“迷时以空为色,悟即以色为空。迷悟本无差别,色空究竟还同。愚人唤南作北,智者达无西东。欲觅如来妙理,常在一念之中。阳焰本非其水,渴鹿狂趁忽忽。自身虚假不实,将空更欲觅空。世人迷倒至甚,如犬吠雷叿叿。”(《景德传灯录·二十九卷》)   
  三、追求绝对   
  如何克服相对真理的局限而进入绝对真理,让人们未来解脱,现在生具法乐,这是历代圣贤的悲愿善慈!一相的绝对真理之乐是法喜法乐;二相的相对真理之理是感官娱乐。法乐利己利他,毫无后患,而有善果;感官娱乐看似利己,实则害己损己,况且娱乐“利己”往往损他,因为二相的娱乐极化自他,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后患无穷,定有恶果。所以,人们要认识转识的重要性,要认识相对真理的虚幻性,要明白绝对真理的智慧性,要清楚极性观念的危害性,要追求非极性境界的无上性,要获得一相无相的解脱性,要体证实相本体的真实性!   
  “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者,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庄子·在宥》)   
  天道者,非极性绝对之谓也;人道者,极性相对之谓也。天道无为,绝对真理,非极性属性也,故至尊(“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为一切极性事物和相对真理之“君”(本根本体也,主者)也。人道有为,相对真理,极性属性也,故为累(因缘所生,当体皆空,幻化不实。但因无明迷惑,识心分别,二相取舍,事非蜂起,烦恼无尽,生死不了,岂不累?),故为臣。臣者,为非极性实相本体或绝对真理之称体起用,循业现相也。“天道”之无为,体现着我们追求的目的。人生最高雅的境界,是智慧道德圆满的属性(世界观),慈光善意普照的状态(人生观),自在解脱无碍的作为(价值观)。“人道”者,体现着众生各自承受的现状,是众生被动展现的结果,是迷惑无智的愚昧状态,是贪瞋痴慢的属性,是无可奈何的被动。这里的“天道”不是指天堂的天道;“人道”也不是指人间之人道,是专指两类状态属性,是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亦是本章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界线。所以庄子说:“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第四章 突破思维与自性开显 
  一、极性思维的困境 
  1、愚民非愚,聪明非聪   
  人类从“有欲”认识到“无欲”认识的过程,就是突破思维与自性开显的过程。此过程转识成智亦是,二相归一相亦是,极性转非极性亦是,比量到现量亦是,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亦是,转凡成圣亦是,净化心灵、完善人格、升华境界、回归自然亦是,儒释道圣贤的理论操行皆是!   
  老子曰:“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三章》)   
  “常使民无知无欲”,这是人们很难理解老子慈悲智慧的内容。为什么要“使民无知无欲”呢?“无欲”还可以理解,“无知”就不能理解了。尤其是“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之说,就更不能理解了,甚至就想不通了。于是,被一些浅薄之人说成是“愚民”政策,将老子说成了复古倒退愚民学说的理论家了。的确,二相有欲的认识必然导致识心分别强化;识心愈分别愈强化,“为我”的主客(二相)取舍就愈坚固,自私自利的观念就愈敏锐;为我取舍愈敏锐,则争贪之心愈机巧,愈“聪明”;为我自私的心眼愈“聪明”,人心就浇漓;人心愈浇漓,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良心等文明的人性就愈泯灭;文明的人性愈泯灭,鲜廉寡耻就愈显露;愈显露,人就会习以为常,成为“情理”。于是,世风日下,作恶造罪不知羞惭;不知羞惭,则必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结果人性堕落,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仁义、道德、理智等特性,就成为人面兽心了,社会必然无序化,天下必然在争贪夺抢中大乱矣!   
  老子的大智慧,明晓人心二相分别极化的恶果,必然导致人类社会争贪夺抢的局面(“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法,失法而后抢,失抢而后杀)。他的慈悲之心,不忍让子孙后代陷入失去人性的泥潭中去,故大声疾呼,要使民“无知”,要“愚民”。要“愚民”的老子,是先从“愚自己”开始的。请看:“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明白了这些道理,就知道老子首先不是“愚”民,而是“愚”己。正因为老子“愚”己,才使老子成为老子。老子“愚己”,成为千古之大圣大智者也,而百姓“聪明”自己,结果生时烦恼痛苦,死后罪业累累,被历史遗弃!那么老子如何“愚己”、“愚民”呢?就是二相归一相,转识成智,从相对到绝对,从极性到非极性。愚人极化;二相分别强化人的私心杂念和贪欲妄想,必然失道、失德、失仁、失义、失礼、失法,天下大乱,沦落为禽兽不如;圣人去极化,泯灭极性心识,入非极性境地,一相同体不二,培养人的公而忘私、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精神。“四海内皆兄弟也”,大公无私,无私奉献,天下大同,同体大悲,最后究竟一相,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成佛。   
  老子愚己愚民的具体操作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功遂身退,天之道。”“为腹不为目(实其内而不攀缘外;反闻闻自性,而不六根外驰),故去彼取此。”“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而贵食母”。“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要认识到,老子是以超世绝伦的大智慧启悟民众的迷昧,因众人迷习已久,故以“正言若反”的方式方便善教,开启民众之愚习,故以“愚”以反民之所谓之“明”。倘若不理解圣人之心法,妄自否定,自害则已,害人业重。严复深痛世人对老子之无知,感慨地说:“而世人读老者,尚以愚民訾老子,真痴人前不得说梦也。”世人不理解老子的本怀,不理解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关怀,老子是担忧人之不人也!故大声疾呼“愚民”以救民!   
  请看一则刚发生不久的事实,以帮助我们认识老子的大智慧。一独生女,聪明好学,学习成绩不错,父母鼓励好好学习,将来成才,父母还可晚年有靠。望子成龙,父母心也。“聪明”的女儿,在一次不满父母管教之下,恶意顿发,瞋恨父母管教严格,“原来是为了他们晚年有靠”!故写下遗书,说你们想让我好好学习,以图晚年靠我享福,别想!我绝不让你们得逞!于是自杀了。父母伤心不已,但看到此遗书后,其心却释然不悲。二代人的家庭“有欲认识”之危害,说明了什么?父母以二相识心教化子女,以世俗之利诱导子女上进,不能不说是其分别粗心也,自私自利之引导也!子女从小受不到孝养父母、敬奉师长、推己及人、先人后己、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无私奉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良好教育,反而养成了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识心分别坚固的习气,“聪明”而无智慧,残忍而无慈悲,自私而无孝敬;“为我”焉有国家?“自私”岂能悯众?“唯我”怎能慈悲生灵!二相极化必爱憎取舍,从而导致悲剧发生,实在可悲!但究其实质,还不是“不听老子言,是非在眼前”的见证吗?!如果从小就能受到一相同体的不二观念的教育,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然不会铤而走险。所以说,“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常使民无知无欲”,这才是大智慧的启教于民。孔子也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同样的道理。   
  《礼记》讲:“建国君民,教育为先。”民众在于教化,家庭在于教育,个人在于“修道”之教(“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吾人本有之性是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天命”之性,也就是我们的本性。能顺从本性之人性,就是体道,就是唯道是从,亦是一相的与道相合。但吾人生于世间,主体感官感知外界客体时,必然使二相分别识心慢慢强化。故圣人主张,从小从家从国以教育为先,开显“天命”之性,泯灭识心“有欲”的强化。因为,“性相近,习相远”矣。因“习”不同,故有秦桧的残害忠良,也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杀身成仁的文天祥,也有卖国求荣的石敬塘;有亲尝汤药的大孝汉文帝,亦有弑父篡位的阿阇世。开显本性、净化本能(后天养成的私心杂念、贪欲妄想)是圣人化世的根本所在。   
  《礼记》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教育培养人才,能诚实(讲信)仁爱(修睦),能推己及人,一视同仁(“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慈悲他人,怜悯众生(“老有所终”,“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公而忘私(“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为(为大家、为社会多奉献多作为)而不争(“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己”),为使自私自利的狡诈诡猾之心不起(“是故谋闭而不兴”),而不争贪夺抢(“盗窃乱贼而不作”),四海皆兄弟,同体不二(“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样,人积善德而无后患,社会大同而皆有序。和谐社会、完善人格、净化心灵、升华境界,追求无上智慧,才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是圣哲希望人们破除极性思维、开显自性大智的慈悲心怀。   
  我们应尽力倡导老子大智慧的本意,怎敢以我们的短浅眼光评说大智者的深邃境界呢!老子反对的是二相执取的“有欲”极化,反对“智慧出,有大伪”,反对“虽智(识心分别)大迷”,反对不走正道,走邪道(“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老子让人们“知常曰明”,“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心善渊”,“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可见老子绝无愚民之意,恰恰相反,他主张给百姓以真实的智慧!   
  2、老子说禅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是指圣人用善巧方便堵塞“智者”的极性思维,使“智者”无法施展极性逻辑的认识及其分别思维的活动。帛书乙本作“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这就和上句(“常使民无知无欲”)吻合了。上句是总论,此句是具体的实施,或具体的教学操作。“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在禅宗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有效的实施。例如:百丈禅师指一净瓶说:“不得唤作净瓶,你唤作什么?”首座用“智”(逻辑思维)作了“敢为”的回答:“当然不能唤作木(木突)也。”而沩山禅师却以“不敢为”之“智”,当百丈问时,一脚踢翻了净瓶。于是,百丈说:“首座输了一座山。”让灵佑大师为沩山主,人称为沩山灵佑大师。   
  要突破逻辑思维,使自性圆觉开显出来,要经过一个常“无知无欲”的修持。“损之又损”极性的逻辑认识与思维的习惯,达到“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这就是“知常曰明”的操持和修行,也是“为无为”的“为”。要开显自性的“大智慧”(无为),必须先要经历一个“使夫智者不敢弗为而已”的过程,才能达到“为无为”、“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无不治”境地。从认识论上讲,吾人只要剔除了极性思维的定势,剿绝二相逻辑思维的套路,回归一相的自性圆明(“知常曰明”),这就是“为无为”。   
  禅宗将这种“为无为”发展到登峰造极了。唐时,宣州刺史陆亘给南泉禅师出了一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