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05老子的大智慧 >

第42部分

05老子的大智慧-第42部分

小说: 05老子的大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形饔谩暗馈保厝弧巴谑А薄1热纾杭怨勰罴峁蹋嗌闳⊥绻蹋安_痴刚强难化,自然于道于德远离。“夫物芸芸”,识心识念纷飞,五阴覆盖浓厚,“常道”之光当然不现,何谈“知常曰明”呢?!这就是于道相失(同于失)。“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于违“道”之缘作用于道,就得失道之果。帛书为“同于失者,道亦失之”。可见得道失道,道乐得之,道乐失之,全在吾人一心所为。规律不可无视,因果不可无信。“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就是以什么样的因地“心与行”作用于“道”,“道”就准确无误地展现其所对应之果。因道善贷且成,故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丝毫不爽。这就是佛陀为什么主张以戒定慧来对治贪瞋痴的道理所在。因以贪心作用于“道”,对应现出“苦海”。以瞋心作用于“道”,对应现出“炽火”;以痴心作用于“道”,对应现出“狂风”。所以,佛家讲贪瞋痴招来水火风三灾。   
  佛陀提倡“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四摄[布施摄(财施、法施、无畏施)、爱语摄(慰喻语、庆悦语、胜益语)、利行摄、同事摄]”,以此类缘作用于真如妙性,自然变出吉祥安稳,智慧光明。于事相上便是七宝池、八功德水,极乐净土应念现前!再看吾人所处的环境:空气污染、水质污染、战争饥荒、狂风暴雨、瘟疫疾疠等等,皆是人类恶心恶念,贪心、瞋心、愚痴心等作用于“道”的“道亦失之”。对老子讲的这些道理认识不明(“信不足焉”),当然会熟视无睹,讽笑而已(“有不信焉”)!俗言道:“不听老子言,是非在眼前。”你不信因果,因果却信你,因为“同于失者,道亦失之”。以不信因果的心行作用“道”,“道”亦不信于你。看!当你无视“道”所体现的自然规律,乱砍乱伐乱垦,“道”也无视你的期望,飞沙走石,狂风肆虐,结果得不偿失,这正是“同于失者,道亦失之”的现证。以损人之心,来达到利己之目的,这就根本违背了“道”无私无欲的属性,结果无一不是以害己的“道亦失之”而下场的。   
  三教圣贤彻悟此理,故皆以仁义、慈悲、善良、智慧来教导人,让吾人以此仁义之心、慈悲之心、善良之心,智慧之心来作用道体,自然会得无量的功德利益,必将五浊娑婆改变成为清净莲邦。佛陀讲:“心净土净”,“万法由心造”,“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从事于失者同于失”,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影如响,这是千古不移之规律。领悟者自善之,不领悟者自咎之。佛陀、老子讲的是规律,不是鬼神作祟,上帝惩罚,全在自己主观能动的“心与行”,看是同于“道”呢?还是同于失呢?休咎自取,无怪他人!我们要突破习惯思维,开显自性,以上求证道之大愿,以下化众生之悲心,作用于“道”,“道亦乐得之”,迟早令开悟明心,利乐有情。认识此规律,精进不懈,“道”自乐助之,潜移默化,日久功深,自有消息呈现!真如不守自性,愿吾人以善缘作用,开出菩提正果!   
  2、“不异”、“即是”入妙道   
  从认识论看,“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是究竟一相的自性开显。而“同于德者”、“同于失者”等一切其它的操作,仍不了义,未能突破极性思维的桎梏。所以,“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是我们突破思维、开显自性的唯一途径。如何“从事于道者”?如何“同于道”?如何“道亦乐得之”?“道”者,一相无相,谓之本体之实相也。此实相犹如坐标之原点,“原点”乃是一切数、象、形的背景或本底,数、象、形有多大,“原点”就有多大。…1+1=0、…5+5=0、…10+10=0、…∞+∞=0,坐标中的一切数、象、形都是从“原点”本底幻化出来的,任何数象形的运算及变化,都不离“原点”的本底,都在“原点”的本底上进行。也可以说,一切数象形的有,都来自“原点”的无。推而广之:数、象、形不异原点,原点不异数象形;数象形即是原点,原点即是数象形。这和前面说过的镜不异像,像不异镜;镜即是像,像即是镜,是同一个道理。   
  再深一步,那就是“道”与万事万物的关系。要从事于“道”,先要明白“道”与一切事物的关系。其实,“道”与万物还是这个机制:“道”不异万物,万物不“异”道;“道”即是万物,万物即是“道”。明白这个关系的本身,就是“从事于道”,亦是“从事于道”的根本基础。万事万物不离“道”,行住坐卧皆是“道”,言谈举止无非道。儒家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道的确是找不见,摸不着,但推也推不掉,赶也赶不走。因为我们主客一切都是“道”的体现,“道”在平常生活中。庄子讲:“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稗稊”、“在瓦甓”、“在屎溺”),但“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必需要“从事于道”。                    
三、如何“从事于道” 
  1、有无相生   
  泛而论之,凡是“从事于道”的理论和操作,都是突破习惯思维的认识过程;凡是“同于道”和“道亦乐得之”的层次境界,都是自性开显的果。   
  五千言的《道德经》都是“从事于道”的学问和实践。具体地讲“无欲观其妙”就是对人们执著感觉认识是唯一认识通道习惯的突破,也是突破原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所在,更是“从事于道”的根本入手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是对人们二相认识极化的否定和如何达到非极性认识状态的具体操作,也是“从事于道”的终极实践。“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是对我执坚固、极端自私贪争习惯思维的告诫,是对痛苦烦恼人生解脱的法宝,也是“从事于道”的当下效应和利乐。“载营魄抱一”、“抟气致柔”、“涤除玄览”、“爱国治民”等,是“从事于道”在各个方面的具体落实和功夫建立的过程。“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是对极性观念、极性事物之相待性、相辅相成性、虚幻不实性的表达,是“从事于道”应该具备的深刻认识;反过来,具备这种认识也是“从事于道”。   
  老子讲:“有无相生。”在极性的物质世界,“有无相生”构成了器世界的基本框架,也是对“从事于道”理论和实践的方向性指导。庄子讲“虚室生白”,“虚室”是“涤除玄览”的成就。当心地一尘不染、极性观念歇息无余时,便“寂然不动”(无)、“感而遂通天下”(有),“尘消觉圆净,净极(无)光通达(有)”,“致虚极,守静笃(无)……归根曰静,……知常曰明(有)”。儒释道三教都体现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深奥道理,所以它是“从事于道”的基本认识。   
  2、“为腹不为目”   
  “知足者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吾人在极性思维的控制下,自然而然地为满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营务一生。人人都以满足自己感官的欲乐为目的,势必相互争贪夺抢,最终导致两败俱伤,身心交瘁,痛苦万千,烦恼不已!当人们突不破这种极性思维认识的时候,只一味唯利(满足自己的感觉之利)是图,必然适得其反,“目盲”、“耳聋”、“口爽”、“心发狂”、“行妨”之祸缠身。因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但人们宥于无量劫来的坚固极性观念,无法突破这种思维习惯时,其言谈举止,行事作为,自觉不自觉地落入“咎”、“祸”的漩涡。故“从事于道”必需懂得,“知足者富”、“知足不辱”、“知足之足,常足矣”的道理。必需明白感官欲乐是永远满足不了的。愈满足感官,则盐水止渴,恶性循环,非堕入痛苦深渊不可。所以说,唯有“为腹(内)不为目(外)”,突破极性思维的局限,跳出二相摄取意识的控制,建立“从事于道”的无上智慧追求,才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否则,为感官欲乐满足的“甚爱”、“多藏”,必荒废一生的宝贵生命,招来“大费”、“厚亡”的“辱”、“殆”。极性极化,变化迅速,祸咎不了,焉有安宁之日?!   
  老子的“为腹不为目”,是“从事于道”的最浅显操作。“腹”者内也(绝不是指吃饱肚子,是心腹之“腹”,人们常说心腹之患,是指内在根本之意)。老子让人们追求内在根本的需求——自性的开显,智慧的圆满,道德的完善。唯有这种内求、求内,才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为,这是彻底解脱之道,而感官满足是顺着贪欲堕三途之因。故老子大声疾呼:“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外)取此(内)。”   
  3、“三绝”与“增上慢”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敝而不成。”“从事于道”,要认识“道”的“冲虚”本性。“道”清静本然,“寂兮寥兮”,“本来无一物”,所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是“道”的“循业现相”,污染所致。佛陀讲:“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楞严经》)正是“道”本有的这种属性,“从事于道”者,就要“致虚极,守静笃”,虚其极性观念的污染,“虚”致“极”处,“入无生法忍”(“守静笃”)与“道”的“寂兮”相符,永处“敝而不成”的“独立而不改”,这就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学无忧”,老子的这“三绝”道理极深,既属“从事于道”,又属“同于道”、“道亦乐得之”(见后述)。从“从事于道”看,“三绝”的根本是绝极性观念,突破极性思维,坏心识分别,入非极性一相。   
  “三绝”的内容,佛家称为对治“增上慢”。“一切诸法,无有分别,无缚无解,不作思维,乃能得见,无有缚著。一切诸法,无住无染,不作留住,乃能得见诸法清净。一切诸法住虚空际,离诸处所,乃能得见所作清净。一切诸法,逮无斗诤,前际后际,不可得故,乃能得见三世平等。一切诸法,离诸施设,心无所行,乃能得见断于疑结。……云何名为菩萨增上慢?佛乘最胜,作是思惟,我当于中发菩提心名增上慢;行六波罗蜜当得作佛,作是思惟名增上慢;般若波罗蜜能得出离,更无余法而得出离,作是思惟名增上慢;于甚深法应作方便,不因世法,作是思惟,名增上慢;此法甚深,此非甚深,作是思惟名增上慢;此法是净,此法非净,作是思惟名增上慢;此是佛法,此是辟支佛法,此是声闻法,作是思惟名增上慢;此法应作,此法不应作,作是思维名增上慢;此是近法,此非近法,作是思惟名增上慢;此是正道,此是邪道,作是思惟名增上慢;疾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疾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是思惟名增上慢;一切佛法不可思议,未曾有人能觉之者,作是思惟名增上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思议,彼不应思议,此非是见然是过患,是名菩萨住增上慢。……云何比丘离增上慢?佛告优婆离:若有比丘思维诸心,思维心时,不著思维,是名最胜离增上慢。……不应分别法非法,戏论诸心不应住。”(《佛说决定毗尼经》)佛陀的大智慧,深究到极性思维的本质属性,即是吾人自缚之茧。不识此理,似是皆对,而实大错,必然陷入根本的“思维心”的极性网中,不离“思维”,即是“增上慢”,妄心戏论耳!悟达老子“三绝”的内容正是对治“增上慢”之过!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抱一”就是突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二相极性观念,开显自性非极性智慧的“从事于道”。只要二相人我极性存在,二相摄取之争就在所难免。只有处于“抱一”的非极性状态,再无能争所争,才能不争。达到一相的不争境地,“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去甚、去奢、去泰”,皆是破除极性心识、突破极性思维、避免极化动荡剧变的“从事于道”。物极必反,“反者道之动”,能驾驭极性规律的运动变迁,已是“从事于道”的成就者。   
  4、直指心源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从事于道”,功夫不到,还不巩固时,极性思维的习惯就会时而反复,习气难改(化而欲作),这是难免的。因此关键就在于及时觉知,“镇之以无名之朴”。佛家称为,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当然“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二相的极性观念)”更好,但未得无生法忍、未入三昧时,“化而欲作”是“从事于道”的必经阶段,关键在能否及时“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者,本来清净之自性也,究竟一相的“涅槃妙心”也。惠能讲:“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当“化而欲作”时,直契“本自清净”的“菩提自性(无名之朴)”,自然“夫亦将不欲”(极性心识破除)。禅宗的直指人心,就是直指佛陀讲的“涅槃妙心”。老子的“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指身心)将自定”的修法,正是佛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