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05老子的大智慧 >

第48部分

05老子的大智慧-第48部分

小说: 05老子的大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寂灭相”。(《法华经》)道“寂兮寥兮”,无形无象,无有差异,究竟一相,完满十方;朴散则万象并呈,虚空大地,宇宙万物,“夫物芸芸”,不一而是。然而虽一本殊散,但体性无失,道本不变,各得其所,“道”隐散于万象万法之中,犹镜“隐散”于幻像之中。幻像不异镜,幻像即是镜。镜像非镜体,镜体非镜像。镜之本体喻之为“道”,镜之呈像喻之为德。觅镜从像中找,全镜以成像;寻像从镜中显,全像皆是镜;见像见镜,见镜是像;像妄镜真,真在妄中;镜真像妄,全妄皆真。齐物归元者称道,殊散为器者谓德。器物各依道体而现相,道体散隐于器物之中而成德,天地万物缘道而“生”,故称各得其一。   
  得其一者,负阴抱阳,依德现道。万物虽异形而互含互摄,一多相容,“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齐物论》)集万德于一体,全妄皆真;散一真于万类,皆幻妄称相。万类得一,各称道之德性,故有“清”(显“道”清净常住之属性)、“宁”(显“道”寂兮不动之属性)、“灵”(显“道”妙性觉明之属性)、“盈”(显“道”周遍之属性)、“正”(显“道”无私、无欲、无为、自然之属性)的一相道性之显现。如若不得其一,违道背道,极化分割,心识波动(无极圈内起“S”线),则一相分为二相,“自心取自心,非幻而成幻”。自是陷入极性法则之中,受极性规律制约。于是,“恐裂”(“道”的非极性破缺)、“恐发”(“道”失不动不摇、不生不灭之性,而极化妄动)、“恐歇”(“道”之一相的妙明智慧不显,圆满觉性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二相的聪明机巧,狡猾诡诈的阴谋)、“恐竭”(“道”一相之无作妙力、自在成就枯竭,无为无不为功能不具,代之而起的是二相的感官功能延伸,奇技异巧兴盛)、“恐蹶”(“道”之一相无私无欲无为自然之属性萎缩不振,代之而起的是私心杂念炽盛,自私自利充斥,贪欲妄想膨胀,邪门歪道猖獗)的二相极性极化,道德沦丧,智慧泯灭,邪知邪见泛滥,唯利是图,眼光短浅,不求大道,直行小径;将竞争为能事、损人害己而不惭,视奉献为迂腐、争贪夺抢而不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颠倒,导致社会动荡,世界不安,环境污染,自然破坏,生态失衡,人心浇漓;不能辅万物之自然,而有为极性强化干预自然,造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反动,背道逆天,人与自然乖违,和谐破坏,对抗征服,导致横灾频起,防不胜防。故善为道者,抱一不失,得一不离,混而为一,守中大顺,“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致中和,达至诚,天地人三位一体,无利不兴,无业不就。襄赞天地之化育,“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为无为,则无不治”。   
  6、唯道独尊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六十章》)“同于道者”,修身治国,皆不离道。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治大国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四十三章》)“同于道者”,视大国若巨镬之小鲜,视十方世界若乱舞之空华,视无边虚空若大海之一沤。因一相无相,心包太虚,量周法界,国土众生,物我不二,无为而为,无治而治,“无作妙力,自在成就”,故“以道莅天下”,身国皆治。   
  “神”者妙不可测之谓也。“其鬼不神”者,是指“同于道者”一相周遍,无量无边。鬼神有限,有限无奈何无限。有一公案绝妙地说明了这一问题:有禅师名金碧峰,因阳寿已到,二小鬼捕捉,但因禅师处禅定中,二小鬼怎么也找不着金碧峰。正着急时,土地神告小鬼说,在禅师坐处有一水晶杯,你们敲一敲就能找到他。果然,一敲水晶杯,禅师找到了,被二小鬼捕捉去交差。至此,金碧峰才后悔不该贪恋水晶杯而落入阎王之手。于是,求情于二小鬼,宽限少时,再去不迟。求准后,他立即摔碎水晶杯,再不挂碍,入于无限中,逃脱了阎王之手,并作偈相赠:“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这个公案说明了,只要心中的极性观念(贪心等)在,就不能处于无限;不能无限,就有寿量。所以说,只有破除了思维极性,才能无限,无限就了脱了生死。“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因“以道莅天下”时处无量无限之境,鬼神皆无奈何无限状态(“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佛陀讲:“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以道莅天下”),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消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如二小鬼)。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如金碧峰贪杯子的极性观念),客得其便(如被小鬼抓住)。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消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消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楞严经》)只要我们突破思维极性,清除极性观念,处于一相境地,不要极化分割为二相时,鬼神、圣人亦不伤人。“伤人”者,非外之魔鬼也,实因内之极性观念的极性分割,将一相极化为二相,将无限大我分割成有限之小我,那么有限就有存在的寿量,自有生死。圣人处于一相,当你始觉合于本觉时,与圣相齐,故“两不相伤”,而且法身无形,同为一体(“故德交归焉”),无处可伤。   
  老子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以道莅天下”,就是其心与“道”同体,与“道”不二,自然无伤害之处。“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心经》)这只有“同于道者”才可了脱生死,解脱自在,“故从事道者,同于道”是何等重要啊!人们不认识,不了解,是何等的遗憾啊!   
  7、无为无不为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四十七章》)   
  “同于道者”,于道不二,道溥天下,天道体道,道贯万物。凡夫只有感官认识,老子称为“有欲”认识。感官认识是以主客二相对立为前提的,仅限于二相分别的认识之中,故“有欲”只能“观其徼”,只能认识感官相对的认识层次,只能认识表面的非本质的一切现象,属于“为学日益”的“知识”。这种“知识”愈多,二相的极性分别观念就愈坚固,二相归一、转识成智就愈困难,“无欲”认识通道就愈难打开,“无欲观其妙”也就更难领悟。不认识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妙),就永无真理可谈,尤其是绝对真理。   
  “同于道者”的一相圣者,心是境,境是心,心境一如;主是客,客是主,主客一体。故“天下”者,本是其“心身”也;“天道”者,本是其“心身”之运行也。无有内外之分,无有主客之隔。宇宙万物不离一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一相妙心),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一念无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一念无明,极化为晦昧虚空)。化迷不息(层层极化),有世界生(由信息态→能量态→物质世界),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无非都是极性的世界),皆是迷顽妄想安立(都是极性观念的业因坚固,循业所现之相)。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虚空万物在吾人一相妙心中,如天空一点片云而已,故心包太虚),况诸世界在虚空耶(量周沙界)?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消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楞严经》)“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如来是一相无量之妙心,一切众生若干种心皆是有限之妄心,故一切众生心,皆在如来一相无限妙心之中),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二相之识心,非妙明真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三世时间虚幻,亦皆在如来一相妙心中现。“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一劫十多亿年),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我(佛陀)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法华经》)   
  从佛陀的大智慧(五眼六通)可知,时空皆在一相妙明的真心中现,况时空幻有(这一点相对论也得以说明)。四相(主客时空)皆是一相妙明真心中所现之物。所以,“致虚极,守静笃”、“归根复命”、“知常曰明”时,一切宇宙万物之奥妙,皆现“无欲”认识状态之中,故“不出户”而能“知天下”,“不窥牖”而能“见天道”。何以故?“天下”者,空间所包;“天道”者,时间所含。时空皆从一相妙心中“观”,时空所现宇宙众生、万事万物等自然不离此心之中。“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空生大觉(妙明真心)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楞严经》)老子讲,“无欲观其妙”,处于“无欲”的认识状态,自他一体,主客不分,皆是自心中所现之相,故“不出户”、“不窥牖”,亦能明了天下万事万物及其运行之道。   
  此种“无欲”的认识状态,非处一相之非极性态不可,非破除极性观念不可,非突破极性思维不可。因为“所(极性)立照性亡(极性立则一相妙明性亡)”。一旦极性观念(极性思维)干扰,就不能显现一相的“圆澄”、“觉性”(“知常曰明”之“明”也)。因极性分割,一相妙明觉性消亡,故必须突破思维,开显自性(圆澄觉性),方可“观其妙”。所以,二相的感官认识,全是极性分别。这种认识愈坚固,一相妙明就愈封锁,故认识就愈局限、愈具体,愈失去了整体把握。犹如见树叶之细胞,不见大树四季枯荣之变化。所以,老子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俗言道,“学海无涯”。以“为学日益”的“有欲”认识来认识世界,认识得愈多,不认识得亦随之增多,其结果是永无了悟之日。故圣者不主张以“有欲观其徼”来认识世界,而是提倡“无欲观其妙”以了究真理。故老子曰:“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损减极性污染和分割,达到圆澄圆妙时,“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切明彻自见。惠能就是这方面真实的例证。   
  所以,二相感官认识愈多,一相的“无欲”认识就愈少。如果固执二相认识而排斥一相的“无欲”认识,就陷入永不能自拨的认识泥潭,就成佛陀称为八难之一的“世智辨聪”。“世智辨聪”者和三恶道、聋盲喑哑一样可怜。但处于“世智辨聪”之人,却自视聪明,以为圣者之作为主张皆是迷信、神话,于是他再也无法涉入圣境了,何不惜哉?!   
  明白了佛陀的大智慧,就可知老子讲的深奥道理。“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十五章》)“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就是入“无欲”的认识状态;“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就是“损之又损”的操作和过程;“知白守黑”等就是泯灭极性的方法;“和光同尘”,“是谓玄同”,是二相归一相的操持;“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明之朴”,就是对一相状态的保任,也是直指妙心的顿悟法门;“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欲不欲”,“学不学”,都是破除极性、突破思维、开显自性的修持。老子认识到“无为之有益”,故“常使民无知无欲”,“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以入“无欲”认识的状态。达此认识状态,就能“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这正是佛陀讲的“无作妙力,自在成就”,和老子的“无为无不为”完全一致!   
  《列子》中讲:“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内外尽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骨内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心之所念,言之所藏。如斯而已,则理无所隐矣。”(《列子·仲尼》)清除了是非、人我、内外等极性观念,彻底破除了极性观念,则出“六根互用”的功能(破五阴后才显)。此时,心、身、世界、思维、言说,均“齐物”为一相,无阻无隔,自是一相妙心呈现,“则理无所隐矣”,一切宇宙万物之事理,大彻大悟。“如是法门(断除五阴极性),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如列子说:“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口无不同矣”),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乾慧,圆明精心(一相妙明真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楞严经》)可见老子所说的“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的境界非常精深了。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六十五章》)突破思维,破除极性阻隔,六根自是圆融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