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葛洪_2-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一些简便易行的医疗技术,在迫不得已需要用药时,就选用一些乡村僻壤
也容易得到,而且价格比较低廉,疗效比较显著的药物。有些一般性的草石
类药物,到处都可以找到,根本不需要再到市场上去购买。
葛洪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编撰成了三卷《肘后备急方》,经过后世陶弘
景、杨用道等人的整理,增广为八卷。“肘后”的意思是指这本书可以随身
携带在胳臂肘后面,“备急”的意思是指这本书主要是用于急救病人,仅从
这本书的书名就可以看出,葛洪的 《肘后备急方》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最
早的“急救手册。”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流传到现在已经是1600多年了。他的《玉函方》
早已失传,而这本《肘后备急方》却流传多年,而经久不衰,究其原因,根
本的是因为在葛洪这本书中体现出来的着眼于群众的医学思想。葛洪在这本
书中,不仅用的是易得而且廉价的药材,还力求使用简便易行的治疗技术。
… Page 13…
譬如,我国古代早就产生了针灸技术,但是,针术的专业性比较强,一般患
者很难自己掌握,但是灸术 (用艾叶等制成艾炷或艾卷,按穴位烧灼)比较
简单,一般人都很容易掌握,所以,他不提倡用针疗法,只提倡用灸疗法。
再如,人体的穴位非常复杂,名称也很难记,所以他对于施灸的穴位,一般
不用穴位的专用名称,而是用“两乳间”,“脐下四寸”这样通俗地语言来
代替,明确地提出施灸的大致位置。葛洪这种做法,使一般患者看了这本书
之后,就可以自己掌握治疗疾病的方法,从而也就达到了葛洪撰写这本医书
的根本目的。
六、葛洪的医学成就
东汉的张仲景曾经根据当时南阳一带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的状况,为
了给病人看病,钻研《黄帝内经》、《难经》等古代医书,并广泛收集有效
方剂,著《伤寒杂病论》一书。后由西晋王叔和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
略》二本。《伤寒论》论述当时的属于“伤寒”的若干病症。
古代中医所谓的“伤寒”和现代医学的“肠伤寒”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古代中医的“伤寒”,是指从发热起始的急性病(包括某些急性传染病)的
总病名。因此,张仲景的《伤寒论》总结了当时在发热性传染病方面的成就,
为人们所推崇和遵循。
虽然张仲景的诊疗系统,一向以严谨著称,但葛洪从自己的医学思想出
发,认为张仲景和他所遵循的《黄帝内经》那一套诊疗系统并不适用于广大
的穷乡僻壤,他也发现张仲景的伤寒学体系已经不能完善地驾驭全部发热性
传染病的诊治了。葛洪指出古代治疗伤寒的黄麻汤、桂枝汤、柴胡汤、葛根
汤、青龙汤、白虎汤等20多张方子,都是些大的药方,非常复杂难备,因而
他另行设计了一些简便易行的有效医方,以应贫穷山村的需要。
热性传染病,自古以来都归入伤寒,认为致病的原因都是伤于寒邪,并
且有“冬天伤于寒气,春天必有温病”的说法。医学界也从来没有人跳出这
个怪圈。但是葛洪敢于跳出这个怪圈。葛洪提出的理论是“疠气”加上“鬼
毒相注”,他把这种病就叫做“温病”。当然,由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是一本简易的方剂书,不是医理学专著,所以他对“疠气”并没有深入进行
论述,但是,他从伤寒的怪圈里跳了出来。这个学说到明代时,发展成“疠
气”说和“杂气”说,开始建立了温病学派的新学说。从这里可以看出,葛
洪的“疠气”开了温病学的先河,成为温病学说的萌芽。另外,“相注”这
两个字的意思,就是指这些“疠气”导致的病症,可以互相传染,实际上就
是提出了传染病的概念。
葛洪在这种不满足于“伤寒”论的新的思想指导下,在我国传染病学方
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葛洪记载的许多急性、慢性传染病,在我国医学文献中是首次记录,其
中有的记载还是世界医学史的最早记录。这些传染病主要有:
第一,国内最早的天花记录: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提到的一种传染
病,正是天花的全过程。葛洪说,那一年有一种流行性传染病,发病的时候,
包括头部和面部的全身都长疮,遍及全身以后,全身发红就像火一样,随后
疮里就会灌脓变白,如果不好好地进行治疗,大多数病人就会死去;就是没
有病死的人,病好了以后,也会留下黑色的疮疤。
… Page 14…
第二,流行性钩端螺旋体病,也叫做出血热。葛洪在书中指出,那一年
又有一种浑身发黄的病。起病时只觉得四肢沉重,精神不振,没有多久,黄
色就会由双眼遍及到全身,并且有全身出血的现象,也可以致人于死地。
第三,黄疸性传染性肝炎:周身发黄,胸部胀满,四肢觉得肿胀,有时
出汗也是黄色的。
第四,恙虫病:这种急性传染病的传染源是一种当今医学叫做“立克次
体”的微生物。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提到一种沙虱病,与恙虫病的发热、
皮疹、焦痂和得病的经过相同。葛洪说,这种病初起时皮肤上红赤色,大小
和豆黍米粒一样,用手一模就像扎了刺一样疼痛。几天以后,全身就会疼痛
发烧,关节也很疼痛,活动很不方便,以后皮肤的病变就会结痂,厉害的也
可以致人于死地。在国外,这种病由日本的桥本伯寿于1810年最早报道,他
把这种病称做“都都瓦”,他的报道比葛洪的描述晚了将近1500年的时间。
第五,结核病:虽然葛洪以前的医生早就提及过结核病,但葛洪的描述
比他们描述具体、明确和详尽得多。他认为,有一种尸注鬼注病,得病者很
多症状,可以多达36种,或者是99种,但大多数病人都发热畏寒,精神恍
惚,说不出具体的病痛在哪里,却又处处感到难受。这种病可以拖的时间很
长,终年累月,最后会因为疲困消瘦而死,死后又可以把病传染给别人,甚
至传染给全家。从葛洪对这种病的慢性感染的描述来看,应该是较为典型的
结核病。
由于古代没有医学显微镜,无法发现微生物,只能依靠肉眼观察疾病的
病源体。医学上的昆虫是非常小的,很难发现。葛洪是一位非常认真的“有
心人”,因而他能够发现如下两种小昆虫:
一是,恙螨——这种传播疾病的医学昆虫只有针尖那么大小。葛洪在《肘
后备急方》中把它叫做沙虱,他说,用针可以把这种沙虱挑起,它的形状与
疥虫相似,只有把它放在指甲盖上对着日光观察,才能把它看清。葛洪提到
的疥虫是一种皮肤寄生虫,大小只有0。25×0。3毫米,葛洪把沙虱和疥虫相
比,说明葛洪对于疥虫比对于沙虱更加熟悉,知道它的形态。在国外,公认
疥虫的发现者是阿拉伯医生阿文佐亚(1113—1162年),葛洪的发现要比他
早800年,羔螨是近代才发现的,无法与葛洪相比。
二是,血吸虫病——这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肝门脉血管系统中的寄生虫
病。葛洪在 《肘后备急方》记载的中溪毒、射工、蜮等病,下痢及发热、皮
疹的病症,与现代描术的血吸虫病急性期相似。葛洪在书中描述人在溪水中
或溪边受感染,起初是恶寒发热,皮肤上出现小疱,并可以引起疱痢,感觉
发热头痛,四肢痪懒,并有大便下痢的症状,这种病在江南、江东各县非常
流行。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还对疟疾、狂犬病、痢疾、马鼻疽等传染病
和寄生虫病做了记载。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简炼地记载了当地各种各类不同的疾病和不同
的病证。特别是葛洪对不同类型的脚气病的描述。葛洪认为这种病首先是在
岭南、江东等地流行和发现的。这种病开始时感觉不大,病情发展也比较慢,
只感到双脚有些发麻,微微有些胀痛,随后就会出现两只小腿都会浮肿,或
者是双腿乏力,腹部胀满。也可以侵犯腹部,发病后很快死亡。现代医学所
说的维生素乙缺乏症造成的干性和湿性两种脚气病,基本上就是这种症状。
干性脚气病是一种心脏性的脚气病,心脏被侵犯后可以突然发病死亡。湿性
… Page 15…
脚气病的主要表现就是腿肿发麻。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还记载了一种“角弓反张”的症状,得了这种
病以后,全身的肌体就会强直痉挛,尤其是背肌会收缩,导致头颈极度向后,
像一张弓那样弯曲,所以被葛洪称为“角弓反张”,这种病证和现代医学中
描述的破伤风类疾病的病症相同。葛洪创造的“角弓反张”这个医学名词则
一直被医务界在临床中沿用至今。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还吸取了我国古代“以毒攻毒”的治疗思想,
譬如,他在治疗被疯狗咬伤的病人时,就提出来,杀掉咬人的这只疯狗,用
这只狗的脑髓敷在被咬的伤口上进行治疗,“后不复发”。近代医学实验证
实,狂犬是由于狂犬病毒所致,人被狂犬咬伤后,病毒会从伤口进入身体内
部,并与神经组织有特殊的亲和力,导致狂犬病发作。狂犬的脑髓和唾液中
有大量的病毒存在,已被科学证实。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公元1822—
1895年)从脑组织分离和培养狂犬病毒,并发明了一种病毒疫苗,使人接种
疫苗后对恐怖的狂犬病产生免疫能力。这种方法,现在医学上称为被动免疫
治疗。从这里可以看出,葛洪的治疗狂犬病的方法,是免疫治疗思想的萌芽。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还提出了用大豆、牛奶、蜀椒和松节、松叶
来治疗脚气病。通过现代化学的分析证明,由于这些药物中含有比较丰富的
维生素乙,所以用它们来治疗脚气病效果比较理想。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提出了老疟、温疟、瘴疟、劳疟、疟兼痢等多
种疟疾,根据种类的不同,开列了常山、鼠妇、豆豉、蒜、皂荚、鳖甲等多
种药物,这些药物有的有副作用,有的有毒性,但在治疗疟疾方面都有一定
的疗效,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对疟疾起着积极的治疗作用。
在《肘后备急方》中葛洪对疟疾还采用了一种青蒿治疗法。青蒿治疗法
是用一把青蒿,用2升水渍泡,然后用绞的方法将汁取出服食。解放后,我
国科学工作者根据这个记载,专门研究了青蒿,发现青蒿中含有青蒿素,这
种药比起以前的奎宁、氯喹来,对于恶性疟疾,尤其是脑型的恶性疟疾,还
有对氯喹等具有抗药性的疟疾,疗效要理想得多,是一种新型的、优质的特
效药,现代药学界把它称为抗疟史上继氯喹之后的一个突破。特别有趣的是,
青蒿虽然能够治疗疟疾,但是它的有效成分是一种不耐热的化学物质,在加
热以后就失去了它的抗疟性能。而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抛弃了中医常用
的熬汤方法,改用绞取汁的方法,这说明葛洪对这种药物的性能有着十分透
彻的了解。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还提出了一种捏脊疗法。这种疗法让病人伏卧
在床上,医生用双手的手指捏取病人脊柱附近的皮肤,捏的时候要用力捏起,
使病人略有痛感,并且要从尾脊处往上,一直捏到项背顶端。用这种方法治
疗腹痛,特别是儿童疳积病,疗效非常好,一直到现在还被临床所应用。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还记载了在进食时不慎把鱼骨鲠住喉咙,或者是
误将其他异物吞入食道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是把一团薤白放进口中咀嚼,
让它变柔软了,然后用绳子系住这团薤,让患者把这团薤整个吞到鲠骨去。
因为薤是粗纤维,当即会把异物裹住。这时医生手拉绳端,就可以把异物拉
出来。如果异物比较大,用这种方法取不出来,如误吞钗,可以用一大团干
萎的薤,煮熟以后,切食一大团,和钗一起吞进腹中,再排出体外。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还记载了野葛、狼毒、杏仁、水银、羊踯躅(落
叶小乔木,花有毒,俗称闹羊花、羊不食草)、半夏、附子(株高三四尺,
… Page 16…
茎作四棱,叶如艾,花紫碧色,突叶小如桑椹状,墨色。根形似乌头,附乌
头而生。入药,有毒)、莨菪(又名天仙子,有毒,种子、根、茎入药,古
方说可以治癫狂)、毒菌、毒肉等食物、药物中毒的治疗方法,他所用的解
毒剂有甘草、大豆、鸡蛋、荠苠 (又名地参,根茎都似人参,根味甜,可入
药)等等,这些解毒剂有的是服用后起化学中和作用而解毒,有的是催吐药,
使病人将毒物立即吐出来,都有一定的疗效。葛洪还用灸人中穴、膻中穴(人
体胸腹间的横隔膜,也叫气海,在胸中两乳之间)的方法,抢救昏迷不醒人
事的病人,在没有灸艾等条件时,他主张用手指甲切鼻柱下,也就是掐人中
穴的方法,这种方法至今还在民间广泛运用。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是一本简易的急救疗法手册,后世把他的医疗技
术高度概括为“简便验廉”四个字。他的这些医疗思想和技术方法,对中医
的发展起了很大影响,特别是明清时代发展起来的走方医生、铃医等学派,
受到葛洪的影响更深。
七、入罗浮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