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解毒于丹 >

第19部分

解毒于丹-第19部分

小说: 解毒于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把这个看起来沉闷的话题放一放。先来说一部有趣的电影。 
  2006年,美国新锐导演迈克·朱吉导演了一部黑色幽默的喜剧片,片名叫做《蠢蛋进化论》。电影的海报就很有意思,有评论这样说道:“达芬奇如果复活看到《蠢蛋进化论》的海报也会气得倒在棺材里一睡不醒:标志着人类形体与智慧完美比例的形象腆着莫名其妙的大肚子,还一脸煞有介事地凝重。” 
  影片讲述了一对原本毫不相关的男女主人公因为一场意外而来到了500年后的美国,按照一般科幻片的思路,未来世界到处是飞机满天飞,文明也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由低到高进化——这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一般思路。可是偏偏不,当主人公在500年后苏醒时,他们看到了令人惊奇的景象:文雅的语言成为了装腔作势的代名词,夹杂着脏话和俚语的土著语变成了那个时代通用的“普通话”;电视台除了播放色情节目之外再也没有任何供人消遣的东西,而一个长达九十分钟镜头定格在屁股上的“电影”当选了本年的最佳奥斯卡奖,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人们让没有任何文化的肌肉男人当选总统,因为他是摔跤冠军;法庭裁 决的最终依据是台下“观众”的嘘声偏向哪边,而不是相关的法律条文;还有,人们对水(没错,就是一般的水)充满了鄙视,认为那是用来冲厕所的脏东西,他们不但只用运动饮料来维持身体的水分,而且用运动饮料来浇田,结果导致土地全面沙化…… 
  影片的结尾,原本资质平平的男主人公成为了那个时代智商最高的人,并在无奈之下成为了新一代的总统,试图挽救即将崩溃的人类文明。在总统就职演说上,他说了一段令我印象很深的话:“在这个国家里,曾经有过一段时间。那是很久以前了,那时人们读书和写作不是因为无聊;人们创作书籍和电影,不是为了给人看屁股……我相信这种时光一定还会回来!” 
  这绝不是一部无厘头的搞笑片,而是一部很有力度的反讽作品。从电影的黑色幽默中走出来,我们看到,导演实际上对当今的文化现状提出了深刻地批判和反思。 
  众所周知,我们处在一个文化快餐时代。过快的生活节奏和过重的生活压力,令当代人对“文化”这个看起来不那么轻松的词望而生畏。这是一个无奈而悲哀的现实状况,但回首人类文明的进程,哪一段历史没有令人困顿的现状呢?进一步说,又有哪一个时代没有奋起反抗困顿的人群呢? 
  《晋书·阮籍传》里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时无英雄,竖子成名!把这句话放回原文的语境当中,阮籍实际上是在感慨在他所处的时代,像刘邦、项羽这样白手起家打江山的英雄已经没有了,而在当时为人们所熟知的名字都是无耻的政客,也就是他说的“竖子”。我们现在的文化状况也是如此。不得不承认,如果说陈寅恪、王国维、梁启超……这样的国学大师是阮籍所说的“英雄”,那么这个时代确实是“时无英雄”,虽然无奈而悲哀,虽然没有“英雄”,但仍然有一批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承继命脉的学人在默默地、勤勤恳恳地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但我们惊奇地看到,一个又一个炙手可热的“文化名人”居然大多数是不具备基本文化素养的侃爷。 
  把孔子说成是成功学励志大师,把庄子说成是放浪形骸的阿Q,这本来是再荒唐没有的事情了,而更叫人觉得荒唐的是,这种解说居然可以在国内堂而皇之地得到热捧。王国维曾经说过:“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于丹毫无疑问属于前者。如果于丹的“一家之言”流传开来,如果她的“心得”真的能够深入人心,那么,过不了几代人,我们的子孙将完全忘掉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像孔子、庄子这样可以站在人类文明巅峰而毫无愧色的伟大人物。 
  但我一点也没有想叫人在生活的沉重压力下,还能像一个在高校从事文史研究的学者一样,把《论语》、《庄子》这样的巨著每个字梳理得清清楚楚。在重压之下,人人有权娱乐,这无可厚非。问题是,把娱乐交给娱乐,文化交给文化,这也是另一条无可辩驳的逻辑。 
  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读经典? 
  我想,只要我们的生活中还有纷繁芜杂的现实存在,只要我们今天仍然受困于自己的内心,那么像《论语》、《庄子》这样的经典,就没有失去它们的光辉。 
  我们今天如何读经典? 
  就像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样。平时忙,可能常去 
  麦当劳吃 
  汉堡,但有空的时候也会买些好的“材料”回家做点精致而有营养的东西吃。这样可以保持我们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保持我们这个种族的优秀基因代代相传。 
  最后想起一个有名的生物实验。一只青蛙,如果把它丢到开水里面,它会因为感觉到烫而马上跳出来。同样一只青蛙,把它放到温水里面慢慢加热,它就以为自己在泡温泉,最后就会被慢慢变烫的水煮成火锅田鸡。当然,这是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了!   
  知识分子应当向“民众”屈膝献媚吗(1)   
  文/杨昊鸥 
  在基督教里,国王也好,农夫也好,众生皆是上帝之子民,在圣像之前,人人头顶虔诚,谁也不必向谁屈膝献媚。 
  在晋如兄的吁请书发出之后,我听到了一种声音——“你们的问题就在于你们不肯放下身段”。我不禁愕然。所以我要再敲一些字,以之说明,我们为何绝不放下身段。 
  我们的谦卑一直以来并且将永远只奉献给我们所敬畏的传统、我们的文化,除此之外我们不会向任何人献媚,哪怕这些人的总和加起来成为“民众”这个概念。这是我们从先贤孔子那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如果在这个原则上阳奉阴违,我们便羞于自称读过圣贤书,我们便不配提起孔夫子的大名。反而言之,如果孔夫子为了名利而献媚于诸侯,而不是周游列国甚至沦落到“穷于陈蔡,七日不火食”的窘迫也不肯妥协,他就绝不足以成为万世师表,他就绝不可能成为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文化的脊梁。 
  试看于丹女士的这一段: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它就是这么一本语录。” 
  孔子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毕生以复兴周道为己任,虽百死而不悔。当我读到于丹女士这段受到热烈吹捧的文字时,内心涌现起无尽的悲凉。时尚而美好的词语本身没有错,但是把时尚而美好和伟大人物挂钩,这种思路便值得商榷。 
  我们不会因为大众的不懂,而放弃钻研、切磋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我们也不会因为大众不懂、抗拒,转而迫不及待地把神圣的经典庸俗化为时尚的花边文章。我们在伟大的传统面前虔诚地匍匐而行,不仅因为这种虔诚的姿态带给我们内心的安宁,更因为我们深知这种姿态是体会先贤伟大思想的唯一途径。 
  2006年有一部上座率颇高的电影叫做《达芬奇密码》,小说原著我没有看过,只是陪女友去电影院看了电影。印象很深的是电影的结尾,当事情似乎都已经很清晰明朗的时候,主人公为了传承在人类文明中起到深刻影响的基督教虔诚信仰,放弃了进一步揭露耶稣实际上曾经和抹大拉有过夫妻关系的史实(大意如此)。我感动于电影的最后一幕,汤姆·汉克斯扮演的男主角跪在抹大拉的遗骸之上仰望苍穹,镜头越拉越远,只看见广袤的大地上一个微小的生灵屈膝而跪。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皮锡瑞的《经学历史》,我以前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皮老先生很絮叨,也很固执,在书中不厌其烦又不失牵强地强调孔子做六经。我闪过一个念头,这不就是中国版的“达芬奇密码”吗?就在这样一部商业片中,我们看到了西方人是如何珍视他们的传统——为了守护,他们甚至宁愿虚构。何以我们的民族在面对传统的时候竟是一种草率的态度?无可否认,近一百年是中华文明断代的一百年,之前人们因综合国力的落后归罪于传统和文化的落后,做出了许多可笑、可悲的荒唐事,为什么今天的人们依然不明白——一个民族长足的发展,恰恰是因其 
  传统文化在为之提 供不竭的动力! 
  我们还有理由不虔诚吗? 
  自古成事难,败事易。积淀了数千万年的煤炭,只需要几百年就可以被挖光。由无数代先贤建构的伟大传统,只需要一小撮败家子就可以糟蹋干净。我在前一篇文章里引述过林岗先生的话:“我们的文明,未来极有可能像许多古文明一样,拥有灿烂的过去,但最后散落成碎片,被融化和吸收到别的民族当中,但自身作为一个整体不复存在。” 
  我要说,如果我们的文明要破碎成片,那么,破坏者请从我们的尸身踏过。 
  我们绝不会放下身段,乞求公众怜悯的目光。我们绝不会放下身段,是因为我们头顶着一片璀璨的古文明,任何希望进入这片殿堂的人都应该首先学习这种虔诚的姿态——不是把虔诚献给我们,而是献给我们共同的文化。警惕文化 
  苏丹红 
  杨昊鸥 
  朱大可曾经将余秋雨比作“文化口红”予以痛批。在我看来,一个社会有那么几根文化口红翘首弄姿倒也无伤大雅,要命的是文化苏丹红大行其道。 
  去年“苏丹红”还是一个为人们所不知的名词的时候,肯德基照常顾客盈门。后来曝了光,一时间就变得门可罗雀。为什么呢?因为有关专家站出来告诉大家,苏丹红是一种人造化学染料,它虽然能让食品保持辣椒的鲜红,但是含有致癌物,可能会使肝部DNA结构变化,导致肝部病症。于是大家就知道,哦,这个对身体不好,于是就不吃了。其实我也和绝大多数人一样,对这个病变过程并不甚清楚,但是我也和绝大多数人一样,听了专家的话,不吃肯德基了。 
  我当然知道文化产品和学术著作之间有很大不同,它不像后者一样要“无一字无来处”,或者要像顾炎武写《日知录》一样字斟句酌,生怕贻误后学。文化产品是商品,要卖,要考虑市场,要考虑消费群体,这都没有问题。但是也正因为文化产品是一种商品,它也应该附合商品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则,比如不能在鸡翅上抹苏丹红以次充好,还有就是广告商不能只为牟利而作虚假宣传。 
  现在来说正题,《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就是这样的文化苏丹红。如果说造一般的商品要本钱,做文化产品也同样需要本钱,这个本钱就是你的学力和识力。没有太多本钱也不要紧,大排档的烤鸡翅也不是没有市场,但是你抹上苏丹红再把价格抬上去,这就是不能容忍的事情。商家之所以会在食品里面加苏丹红就是要让消费者看起来心里舒服,从而引导消费,文化苏丹红亦然。比如《于丹〈论语〉心得》,一眼看去,文从字顺喜闻乐见,但其实是谬种流传,但是让人误以为,哦,这就是《论语》。这不是读者的错,好比绝大多数吃肯德基的人都不明白它的制作原理,误食了带苏丹红的鸡翅,他们是受害者。这个时候,有关专家同样应该站出来,告诉大家,这是一种与传统文化有距离的读物。当然,当你知道了苏丹红是什么东西之后你还要吃肯德基,那就不是专家的责任了。 
  于丹女士有这样一段话: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它就是这么一本语录。” 
  当我读到于丹女士这段可以代表她全书整体基调的文字时,内心涌现起无尽的悲凉。孔子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毕生以复兴周道为己任,虽百死而不悔。这样一位孤独的英雄在于丹口中竟成为了心灵鸡汤的代言人,成为了小资生活哲学的始作俑者,我为孔子,也为今人觉得悲哀。 
  我很庆幸在我辨别能力尚弱的中学时代,我接触到的第一本关于《庄子》的读物是流沙河先生的《〈庄子〉现代版》。后来因为学了古代文学专业,阅读了许多不同《庄子》的版本。现在再来看那本书,有些地方我不是很赞同,但大致是没有错的。谁说普及传统文化和媚俗就天生是一对双胞胎? 
  苏丹红事件之后,肯德基公开道歉并整改了。我希望我们的某些媒体也应该有这样承认错误的勇气。我们的文化在面对致癌物的时候,和人体一样脆弱。知识分子的“生产化”是其堕落的前兆 
  徐晋如 
  在新浪博客上读到陶东风的一篇奇文,名为《赢者输:易中天-于丹现象解读》。在这篇文章之中,他从法国左派学者布迪厄那里寻找理论的支撑,以表示他的不偏不倚。他认为,围绕于丹现象展开的论争,是不同的文化生产场域之间的一场文化资本之争。按照布迪厄的说法,在现代社会,文化生产场被划分为“有限的文化生产场”和“批量的文化生产场”。有限的文化生产场是相当专门化的领域,具有抵抗市场等外部力量的高度自主性,参与者在其中争夺的是专业人士的认可和专门化的、相对独立于经济资本的文化学术资本;而批量的文化生产场更多地指向商业成功或大众趣味等“外在”标准,追求的就是直接的经济利益。布迪厄认为,由于这两个文化生产场遵从的规则不同,所以在批量的文化生产场获得成功的 
  文化人(学术明星、文化名人等)常常在有限的文化生产场遭到抵制,不被承认。这就是著名的“赢者输”逻辑。 
  根据这样的一个逻辑,陶东风认为可以解释,为什么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