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_2-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践中培养人才的一整套方法。中国早期的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和组织管理者,
相当多的人都出自于他的培养。出于伟大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责任感,他向他
的学生们倾注了全部的爱心。
詹天佑的许多思想,都成为后来工程专家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例如他说
的“技术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点含糊和轻率, ‘大概、差不多’一类说
法,不该出于工程人员之口”;“精研技术,以资发明,镜以淬而日明,钢
以炼而益坚,凡诸学术,进境无穷,驾轻就熟,乃有发明”;“行远自迩,
登高自卑,一蹴而就,非可永久。工程事业,必学术经验相辅而行,徒恃空
谈,断难任事……”。这都是很有见地的。
最后,让我们以这位伟大爱国工程师的一句名言结束故事:“各出所学,
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辱,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赵北志)
… Page 57…
李四光
——地质力学的创始人
(公元1889~1971)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是湖北省黄冈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6日,原
名李仲揆。他的父亲李卓侯是个穷秀才,以教书为生,用当地一座破庙教几
个学生养家糊口。小仲揆很早就帮家里做事,白天打柴,晚间跟父亲读书。
13岁那年,父母决定让他到武昌去考由官家供给学膳费的高等小学,他竟以
最优秀的成绩被录取了。
他学习非常勤奋,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第一名。第二年以顽强的毅力和优
异的学习成绩赢得了留学日本的机会。他激动得在填写留学护照表时,误将
年龄“十四”填写到姓名栏,为了不使表作废,他急中生智,把“十”改成
“李”,给“李四”后边加个光阴的“光”字,“李四光”这个后来响震科
坛的名字便从此产生。
读书不忘救国
李四光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长大的。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
主义列强对中国人民的欺凌,他从家乡至武昌的路上老艄公盼望有人替中国
人出口气的感叹,都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这次有机会留学日本,他志愿
进入大阪的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造船机械,想将来把这些知识用在祖国的造船
事业上。留学期间他从来没有放松过学习,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顽强毅力无
不敬佩。
他在日本期间,有幸见到来日本向华侨和留学生宣传革命救国思想的孙
中山先生。聆听了孙中山的演讲,使他看到了我们苦难的祖国确有爱国志士
在奋斗着。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召开成立大会,李四
光作为第一批会员参加了这次盛会。孙中山先生鼓励他:“一定要努力向学,
蔚为国用。”经过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李四光为祖国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1910年春,李四光在日本留学6年后回到了祖国。先在上海一家兵工厂
当工程师,随后又到武昌一所中等工业学校担任教师。他热情地参加了1911
年的辛亥革命,并于1912年以同盟会老会员的资格,被湖北军政府任命为实
业部部长。正当他实地调查制定实业规划、描绘振兴实业的宏伟蓝图时,辛
亥革命遭受严重挫折。李四光愤然辞去实业部部长职务,抱着再读10年书,
为祖国科学事业的崛起准备力量的目的,毅然作出去英国留学的决定。
到了英国,他经过短期的英语补习,第二年就考上了伯明翰大学预科,
学采矿专业。两年后入本科时,他根据祖国将来的需要,为开发中国的矿藏
而改学地质,兼学物理,立志要掌握勘探和开发祖国宝藏的本领。
李四光有明确的志向,学习异常刻苦勤奋,即使是暑假期间,他的假期
活动表也与众不同。他首先骑一辆租用的摩托车,东奔西跑去野外观察地形,
考察地质,参观地质标本展览。然后,他又背着行李到附近矿山,和矿工同
吃同住,同在黑暗、阴湿的矿井里劳动。
1919年李四光以优异成绩荣获科学硕士学位。他的导师鲍尔敦教授认为
中国在内战环境中难以搞科学,因此真挚地推荐他去印度接受高薪聘任,当
… Page 58…
矿业工程师,或是留在他身边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李四光却在感谢老教授的
培养时表示:“我要把科学知识尽早交给祖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便毅然决然地怀着赤诚的科学救国之心决意回国。
他取道苏联回到祖国,接受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的聘任,去地质系任教。
在那里他精心设计改造了理学院的庭院,主讲岩石学等课程,并吸取许多地
质科学的新成就来充实教学内容。他注重实地调查研究,根据我国大陆地质
构造的特点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他的真才实学和对学生的认真
负责态度,博得了人们的爱戴和尊敬。
认真考查、严谨治学
1921年以后,李四光除了在北大任课外,为了探究当时含煤地层年代的
问题,在祖国的大地上开始认真地考查北方石炭纪和二迭纪的含煤地层及矿
藏分布的情况。他把力学的理论引进了地质学领域,致力于一种叫“(tíng)
科”化石的研究工作。李四光为了用显微镜观察采集的化石的内部结构,必
须把它磨得像纸一样薄。磨化石时灰尘飞扬,手上出了血泡,他还是磨个不
停,直到清晰地看出化石的内部构造。
他从对化石的薄片观察中,确定了“科”出现和灭绝的时期及其与成
煤时期的关系。这个“”的命名,就是他根据古生物化石形状像筳(中国
古代纺棰)和日本把纺棰叫纺棰虫,因而在筳旁加个“虫”字而命名的。这
样可使化石既能区别地层年代又便于与国外标准的地层作对比。
李四光经过深入研究,终于写成了《中国北部之科》一书,指明了煤
矿分布的地层。我国北方地层的陆相沉积 (在陆地上沉积的物质)中间,夹
有海相沉积(在海洋中沉积的物质)的薄层,而南方地区则以海相沉积为主。
李四光进一步研究这一差异的缘由,提出“大陆车阀”(简言之,好比刹车
一样)自动控制地球自转速度的理论,肯定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是引起地球
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并进一步运用地质力学的观点分析地壳的结构,揭露
构造现象的内在关系。
为了使这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李四光曾带领学生先后到秦岭和南岭考
察,发现并概括出“山”字型构造体系和“多”字型构造体系,用事实批判
了传统地质学中静止的、孤立的观点。其后,他又带领学生先后到太行山、
九华山,攀登历险,找到了一批冰川条痕石,以胜于雄辩的事实,打破了洋
人“权威”肯定中国没有发生过第四纪冰川的武断结论。
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博得了国内外正直科学家的赞扬。这个重大发
现的意义,远不止于证明了第四纪冰川在中国的存在,更主要的是对生产建
设事业,如开矿、筑路、建造水坝、电站等工程的施工有直接的关系。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期,李四光在动乱中奔波,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坚
持地质科学研究。他利用赴国外讲学的间隙完成了 《中国地质学》的专著,
在鄱阳湖畔的白石嘴建起一座地质标本陈列馆。在1939年第17届国际地质
会议上,他发表了题为 《中国震旦纪冰川》的著名论文,在1948年第18届
世界地质学会上,又宣读了题为《新华夏海之起源》的报告。
在这一时期,他正式提出了以“地质力学”命名的地质学的新的理论名
称,并在厦门大学和广西大学做了系统的学术报告。他的“地质力学”是在
我国地质构造基础上确立的。他把地质学和力学结合起来,使力学进入地质
… Page 59…
学研究领域,为研究矿产的分布、工程地质、地震地质以及整个地壳运动的
规律,奠定了新的地质理论基础。
正如敬爱的已故总理周恩来所评价的:“它适合我国地质的实际。”“李
先生首创的地质力学,为地质科学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理论,这是对国家和人
民作出的一个重大贡献啊!”
走向新中国
李四光在旧中国生活了60个年头,经历了清朝、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
统治的几个时期,亲眼目睹了腐败的政客对科学事业的摧残。在北洋军阀统
治时期,他因每月只发1/10的工资不能养家糊口而愤然离开北京;在国民党
统治时期,反动派对科学事业横加摧残,地质界的当权人物又竭力排挤和刁
难他,致使他的科学著作在国内不能发表。
更有甚者,蒋介石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却对爱国者实行密探监
视。为封锁庐山周围的环境,由军队出面蛮横无理地炸掉冰川陈列馆,使李
四光领导大家数年艰辛积累的化石顷刻化为灰烬。
李四光向往光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深恶痛绝。他一概拒绝蒋
介石政府的行政要职;日本侵华时期他宁肯把他负责的地质研究所迁到桂
林,也不迁到蒋介石的“陪都”重庆;对蒋介石附庸风雅、欺骗舆论而对科
学家的“宴请”或接近,他总是设法逃避而拒不参加。
李四光看到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谋利益、求解
放的,早有去延安参加革命的打算,但未能成行。抗战末期,桂林沦陷后他
家搬至重庆,周恩来先生两次到他家会见,诚恳地叮嘱:“为使你免遭迫害,
也使你的科研工作能继续搞下去,不妨先到国外走走,搞些调查,等待光明
的新中国来临。”他从中认清了光明的前途,便遵嘱去英国一面养病,一面
在学术方面求得深造。他关心国内局势的变化,等待回国的时机。
自从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相继取得胜利后,国民党反
动派的末日已经逼近了。反动派在垂死挣扎的时刻,令驻英使馆对李四光下
毒手。李四光只得连夜从普利茅斯港搭货船到法国,躲避了一场灾难。
不久李四光听到了祖国的召唤,便与家人乘火车到意大利,从热那亚港
到香港,又乘火车于1950年5月回到了新中国的首都——北京。在车站他受
到科学院郭沫若院长一行的热烈欢迎。安顿住下后,很多老朋友都赶来看望
他。周恩来总理、董必武副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也分别来看望,与他促膝交谈。
毛泽东主席也与他会见,共商新中国地质开发大计。从此,61岁的李四光,
满怀豪情地投入到新中国的伟大建设事业中。
打好“太极拳”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毛主席、周总理
号召大力开发地下资源。地质部长李四光看到国家的各项事业都待发展,但
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是海里行的,都急需燃料。大地构造体系和
地质力学理论将像一把钥匙,打开地下宝藏的大门,将其取出,造福于民。
1953年的一天,李四光应召到中南海颐年堂,毛主席请他和在座的中央
… Page 60…
领导同志共同研究我国石油发展的道路问题。周总理介绍了发展石油生产关
于天然开采与人造石油两种发展道路后,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李老,根
据你几十年对我国的地质研究,中国的天然石油远景究竟如何?外国‘权威’
们说中国贫油,你是怎么看呢?我们要拿出自己的看法来。”
听了毛主席、周总理的一席话,李四光思绪万千。经过认真的思索,他
站起来直率地说:“主席、总理,用不着走人造石油的道路。我认为还是应
走开采天然石油这条路,其前景是大有希望的。”他接着说了我国古代文献
有关石油的记载,洋“权威”把生油与储油混为一谈,武断地散布“中国贫
油论”。他认为关键是按地下构造的规律找出地下储存石油的构造线来。
接着,李四光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说:“从中国的地质情况看,不但‘海
相’地层有石油,而且 ‘陆相’地层也同样有石油。我们找油的方向是:要
在条件具备的生油和储油地区开展普查和勘探工作,寻找储油构造线。我们
的地下不是贫油,而是有丰富的石油。我国的天然石油远景是相当可观的。”
他的话音刚落,立即响起热烈掌声。毛主席、周总理都表示同意他的论断,
拥护他的意见,并决定在全国广阔范围的石油普查勘探中,将重点集中在新
华夏构造体系的第二沉降带的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
已经65岁的李四光,虽因身患多种疾病,不能亲自参加地质普查,但他
多次听取野外工作同志的汇报,掌握情况及时提出具体建议和指示,起到了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军师”作用。
在短短的几年中,松辽平原出油了,普查队又向辽河、渤海湾、江汉平
原前进!科学理论之花,结出了丰硕之果。在李四光地质力学这把金钥匙开
启下,埋藏在祖国地下的石油源源流出,宣告了“中国贫油”谬论的彻底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