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_2 >

第19部分

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_2-第19部分

小说: 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_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糊口,更为了事业,她开始个人行医。在此期间,她更多地接触到最广大 

的劳动人民的生活,这使她深深地感到社会的不公平和人民的痛苦。她的感 

情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把自己的全部爱心,献给那些在痛苦中生活的姐妹 

们。 



                                  爱 心 



     林巧稚的医德和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心是出了名的。她看病人, 

从不问贫富,更不是在手术台上向病人要钱的那种医生。相反,她往往还向 

被救治的贫苦患者贴钱。 

     有一次,天已经很晚,一个人力车夫找上门来求她给妻子接生。她随车 

夫钻进漆黑的胡同,在车夫低矮的住房中看见了在痛苦中呻吟的孕妇。这时 

羊水已破,但因胎位不正造成难产,母子的生命危在旦夕。林巧稚一边轻声 

安慰,一边紧急处置,终于使孩子在黎明时分顺利生下。当车夫因没钱觉得 

无以为报时,林巧稚竟从身上掏出50元给车夫,让他买点营养品给妻子补补 

身子,然后悄然离去。像这样的事在林巧稚的一生中不知做过多少次。 

     在医院里,每次她带实习生查房时,都要向学生询问一些诸如“产妇生 

下孩子后几天下奶?喂奶姿式正确吗?产妇吃饭情况怎么样?”等看似很普 

通的问题。但这恰恰体现了她对产妇的关心和爱护。她常说,“我们不仅要 

看到病,还要看到人。她们有不同的家庭和生活习惯,不同的病史和身体状 

况,不同的社会背景。搞不清这些,就不易帮助产妇度过难关”。“当一个 

医生,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责任重大,产妇、病人入院,就把她的整个生命交 

给了我们,要把她们当成亲姐妹,从每件细微的小事上做起,体贴和关怀她 

们……” 

     林巧稚不仅这样说,更是这样做。产妇生产时,只要是她守候,总是在 

产妇阵痛伸出手乱抓之时,把自己温暖的手伸过去让产妇抓握,这就使产妇 

立刻感到极大的安全和有信心。她说:“我不能让孕妇在这时去抓床头上的 

铁栏杆,因为那样手关节是要受凉落下病的。” 

     林巧稚的爱,还体现在她为病人的前途着想上。特别是对影响生育和家 

庭幸福的病例,她更是慎之又慎。有一次,一个女工在检查身体时被诊为子 

宫肌瘤,并要实施子宫摘除术。这对女工和她的家庭是多么大的打击啊!她 

抱着一线希望找到了林大夫。林巧稚重新给她做了认真细致的检查,凭着丰 

富的经验她断定这只是个生理性瘤子,无须摘除子宫,而且还确诊女工已有 

了一个小宝宝。当女工第二次入院来到林巧稚身边,由林大夫亲自给她接生 

下一个孩子时,女工是多么高兴啊!这位女工深情地说:“是林大夫救了我, 

挽回了我的幸福家庭!” 

     林巧稚,凭着爱心和高超医技,赢得了千千万万妇女、母亲和儿童的心。 

她工作在北京,但她的病人却来自全国四面八方。在林巧稚生活的那个年代, 

知道林巧稚这个美丽天使的人,真是无法计数。 



                          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者 



     按中国的传统观念,有没有医生,女人都照样怀孕生孩子。因此,我国 


… Page 83…

妇产科学长期不被人重视而处在很低的水平上。这不能不对我国妇女、儿童, 

乃至整个民族的体质产生重要影响。 

    林巧稚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深深感到,妇女的身心是否健康,从怀孕、 

生产到产后对妇女、婴儿的检查、监护、操作、护理是否科学,是一个关系 

两代人健康和家庭幸福的大事。因此,她致力于这门科学后,就以自己的全 

部精力来研究它,探讨它。 



    在临床上,林巧稚把给妇女接生和护理,变成了一门精湛的艺术,凡经 

她的手,再难产的产妇,都会化险为夷。她挽回了无数母亲和孩子的生命。 

她在实践中摸索的一整套技术、方法和程序,成为我国妇产科学的重要基础。 

    林巧稚发现,许多的妇科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许多婴幼儿的疾病都 

是来自先天。因此她极为赞成我国医疗制度中“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她 

认为单纯的医疗是治末不治本,医院只是治病的第二、第三道防线,真正的 

第一道防线是在预防上,在对广大正常生活中的妇女进行普查普治上。50年 

代末,她组织了一次对北京某小区5万人口的普查普治试点。他们克服了思 

想的、物质的困难,走门串户逐人检查,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终于初步 

摸清了诸多妇女疾病,特别是子宫颈癌的发病规律,同时对普查中发现的疾 

病逐个进行了早期治疗。这一尝试为在妇产科领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奠定 

了基础,并逐渐使妇科普查成为制度,大大提高了妇女的健康水平。 

    林巧稚在对妇科恶性肿瘤的防治上做出了特别重要的贡献。除上述对子 

宫颈癌的防治成绩外,在她的指导下,她的学生在治疗“绒毛膜上皮癌”这 

一高度恶性肿瘤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到80年代初,一、二期绒毛膜上皮癌治 

愈率几乎达100%;三期病人的治愈率也达到了53。4%。 

     1962年初,包头一个女工寄来一封求救信。信中说,她已生了4个孩子, 

但每个出生后不几天就全身发黄死去。现在是第5个,已怀孕7个月,她抱 

着一线希望求林巧稚救孩子一命。 

    林巧稚毅然接收了这个孕妇。待孩子生下时,果然出现上述症状。这是 

典型的“新生儿溶血症”,病因是父母血型不合。林巧稚和她的治疗小组, 

勇敢地充当了第一个向这种病冲击的集体。他们采取给婴儿换血的方法,把 

脐静脉切开,抽出病血,注入新鲜血,终于救活了这个孩子。 

    在此之后,他们又先后做成了几十例“新生儿溶血症”病例,填补了我 

国在这一妇产科学上的空白。 

    林巧稚是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一贯倡导者和积极支持者。她所领导的计 

划生育研究组织,是人数最多、技术力量最强、提供科研成果最多的单位之 

一。他们倾全力紧抓不放,长期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为我国控制人口、优生 

优育做出了极为杰出的贡献。 

     与此同时,她还用极严密科学的方法,治愈了许多妇女的不育症,给那 

些希望有孩子的家庭带来了天伦之乐。 

    林巧稚始终不忘科普工作。她知道,只有千家万户都懂得了最基本的科 

学知识,才能使人类自身生产的落后状况获得根本改观。为此,她在攻克尖 

端病症的同时以极大的精力编写了《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百科全书》 

等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从而大大促进了这一学科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 

     “春蚕到死丝方尽”,这是对林巧稚鞠躬尽瘁的一生的真实写照。1983 

年4月22日,在走完了82年勤奋人生之后,林巧稚病逝于北京。 


… Page 84…

     林巧稚,这位生命天使,这位获得千千万万妇女衷心爱戴的伟大中国女 

性的名字,将和她创建的事业一起永存! 



                                                                  (赵北志) 


… Page 85…

                                   童第周 

                          ——著名实验胚胎学家 

                            (公元1902~1979)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实验胚胎学家,他突破了认为生物的遗传性状只受 

细胞核控制的遗传学观点,为我国实验胚胎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 

贡献。他一生持之以恒,严谨治学,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水滴石穿 



     童第周1902年出生在浙江宁波。他的父亲是一个教私塾的先生。童第周 

从小就跟着父亲读私塾,边学习边劳动。父亲常常给小童第周讲古人刻苦读 

书的故事,讲学海无涯、一定要持之以恒的道理,还写了“水滴石穿”四个 

字,挂在童第周的书桌旁,勉励他好好学习,希望他将来有出息。 

      “水滴石穿”,这是父亲对童第周的勉励,而事实上,童第周就是身体 

力行地实践着这种精神,他抓住每一分钟、每一秒钟,以顽强的毅力向着科 

学的顶峰登攀。 

     在私塾里,童第周只学了一些文史方面的知识,这远不能满足童第周对 

知识的渴求。因为家境不好,没钱供他上学,所以,尽管童第周十分盼望有 

一天能走进学校,与同伴们一起学习,可是不行。直到他17岁那年,在哥哥 

的帮助下,他才进入了宁波师范预科班。这里不用交学费,还管食宿,穷人 

家的孩子能在这儿上学,是很幸运的。童第周十分高兴,他抓住这个得之不 

易的机会,刻苦学习,不放过一分一秒。因为以前只是在私塾里学过一点文 

史知识,没有一点数理方面的基础,所以童第周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但他并 

不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他要赶上别人。 

     不仅如此,在他内心深处,还为自己确立了更高的目标——他要考效实 

中学。该校是当时宁波第一流的学校,毕业生一般都能进大学。多少达官贵 

人,以自己的子弟在效实中学就读为荣!效实中学对英语要求很高,还十分 

重视数理基础,而这几门课恰恰是童第周的薄弱环节。而且,他从未学过英 

语。自从确立了要考效实中学的目标后,童第周更加用功了。他开始自学英 

语,常常学到深夜。哥哥被童第周的决心所感动,答应供他上学,还请在宁 

波的朋友为弟弟打听效实中学的招生情况。 

     哥哥的朋友从宁波给童第周带来了不利的消息:效实中学这次不招一年 

级新生,只招到三年级插班的优等生。哥哥想:就童第周的基础来说,本来 

考一年级就已经很费劲了,现在却只招三年级插班生,这可怎么办呢?哥哥 

犹豫不决,就去与童第周商量。听到这个消息后,童第周仍不改初衷,他一 

定要进效实中学,于是,他决定去考插班生。 

     靠着“水滴石穿”的精神,铁杵也能磨成针。童第周考取了效实中学三 

年级,只不过成绩是倒数第一。一年以后,童第周从倒数第一变为顺数第一, 

几何成绩从入学时的不及格变为一年后的100分!后来,童第周以优异的成 

绩考入了复旦大学,成为复旦的高材生。毕业以后,他又到比利时布鲁塞尔 

的比京大学留学。1934年获博士学位,这时他32岁。 


… Page 86…

                             旧货摊上的显微镜 



     抗日战争期间,童第周一家来到了四川的一个小镇上。他们一家人靠着 

少得可怜的薪水生活。当时,童第周在一所大学教书,教书之余,童第周还 

继续着他的胚胎学研究工作。 

     要研究胚胎学,光靠空想不行,必要的实验是少不了的。做实验就得有 

实验设备,可上哪儿去弄这些设备呢?为此,童第周吃不香、睡不着,科学 

研究是他生命中最大的事情,不能搞科学研究就像要了他的命一般的难受。 

看着童第周的那股难受劲,全家都为他着急。 

     一天,童第周从外面回来,满面春风,他兴冲冲地告诉夫人叶毓芬,说 

他发现了一个宝贝。很长时间没见到过丈夫笑脸的夫人感到很奇怪,什么事 

值得丈夫这样高兴?她问道:“什么宝贝?”“我见到了一架显微镜,还是 

双筒显微镜!”“在哪儿?”夫人也激动起来,要知道,显微镜是进行胚胎 

学实验最主要的仪器,有了它,就可以做实验了。“在镇上的旧货摊上。” 

童第周边回答,边拉着夫人出门,他要让她和自己一起享受发现“宝贝”的 

喜悦。两人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旧货摊,果然,一架旧的双筒显微镜摆在那儿, 

似乎正在向他俩招手。 

      “请问,这架显微镜要多少钱?” 

      “六万块。”夫妇两人吃了一惊,这么贵?这个价钱相当于两人两年的 

薪水。 

      “这么贵?能不能便宜点?” 

      “不行,你们看,这还是德国货。” 

     老板打量着他们,凭经验断定,他们是真心想买的,所以要价比较高。 

     没办法,两人只好空手而归。梦寐以求的东西,就放在眼前,可是又不 

能得到。晚上,他们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觉。 

     第二天,两人又到了旧货摊前,跟昨天一样,显微镜还在那儿。可唯一 

不同的是,老板居然还涨了价,要卖“六万五千块”了,理由是物价飞涨, 

昨天和今天的钱就是不一样。 

     同样,他们又是空手而归。接连几天,他们一趟又一趟地往旧货摊上跑, 

生怕心爱的显微镜被别人抢走。老板很不耐烦,后来干脆不理他们了。 

     夫妇俩下定决心,为了搞科研,这台显微镜非买不可。家里实在是没有 

钱,他们就开始到处向亲友借钱,还变卖了不少衣服。“可是,我们说不定 

多少年都还不清这笔债呀!”夫人担心地说。“为了事业,宁可一辈子受苦!” 

童第周回答。 

     他们终于凑齐了65000元,买回了这台显微镜。 

     有了显微镜,就可以做实验了。可是,新的困难又来了。用显微镜时, 

必须要有灯光照明或者要有很明亮的阳光照明。童第周住的屋子又小又暗, 

因为是抗战时期,常常停电,怎么办呢?童第周想尽了办法,他和同事们把 

显微镜放在窗台上,阳光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