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_2-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费后,已所剩无几。
他与两位同学租用了一间简陋的住房,三个人互相帮助,不分彼此。他
们省了又省,每次走进校旁小饭馆,总是吃最低等的饭菜,从来不敢多花一
文钱。父亲去世后,裴文中失去了经济来源,交不起饭钱更是常事。好在已
经和饭馆老板混熟了,一时交不起饭钱可以记账。三人中有位叫谭单如,家
境稍好些,有时就代他还。即使这样,饭钱还是接济不上。谭单如衣服多些,
冬天就到当 (Dàng)铺当夏日的衣服;夏天就当冬天的衣服,或把被子、褥
子等一时用不着的东西送当铺,换几个钱吃饭。他们把《论语》上的“君子
坦荡荡”,风趣地改为:“君子常当当”。
为了把大学读完,他一面学习,一面到一些中小学兼课。靠勤工俭学挣
来的这点钱,仍不够开支。因此,他还以诗、散文、杂感、小说等形式向报
社投稿。他写的短篇小说 《戎马声中》,曾得到鲁迅先生的好评,收在鲁迅
编辑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之中。
穷困艰苦的物质生活,丝毫没有动摇裴文中的决心。相反,更加激发他
奋发向上。
虚心求教 刻苦钻研
1927年裴文中自北大地质系毕业。在旧中国,毕业即失业。此刻,他流
落在北平,曾一度靠朋友接济生活。后经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先生介绍,
到地质调查所研究山东的三叶虫。这不是正式工作,只能得到一点可怜的生
活补助费,但对裴文中却像久渴饮露一般。
到第二年春,裴文中的生活益发困难,不得已,他再度求助翁先生。翁
先生安排他到正在发掘化石的周口店工作,担任负责发掘工作的古生物学家
… Page 92…
杨钟健的助手。
1928年4月初,裴文中来到了周口店,当天下午,在参加过上年发掘工
作的工人乔瑞的带领下,登上龙骨山。乔瑞给他指点,与他一起辨认动物化
石。乔瑞穿一身青色袄裤,酱紫色的脸膛,眼睛时时闪出一种机敏的亮光。
他从地上捡起一块化石说:“这是鹿牙。”又捡起一根小骨头,说:“这是
鸟骨。”并告诉裴文中:“猪牙和人牙有点相象,容易认错。”“掘化石,
软处用锹挖,硬处要使炮 (火药)崩……”
裴文中是学古生物学无脊椎专业的,对有脊椎动物化石一片茫然。他见
这位工人有如此丰富的知识,感到惊奇。他想,自己虽持有大学文凭,然而
对这门科学却知之甚少,竟不如一位工人了解的多。他横下一条心,学习、
学习、再学习!要在周口店发掘工作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当时,他与杨钟健先生同住在周口店车站附近的刘珍小店里。开始,杨
先生让他管理工人和账目,他感到“闲得难受”,不愿虚度光阴,就订了一
个雄心勃勃的自修计划。他总是卷不离手,阅读了大量有关的书刊。有回他
上街修鞋,边走边看书,等到了鞋铺,鞋已不翼而飞!
当时,他的英语算是“凑合”,可他却借了基尔特专讲哺乳动物化石的
古生物学英文本第三册。早晨天刚蒙蒙亮就起床,深夜在床头点上蜡烛,废
寝忘食地边查字典,边攻读。他几乎花了一年时间,硬是啃完了这本洋文大
部头书,增长了各种哺乳动物化石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英语水平。
他利用与杨先生同住的机会,虚心求教。每晚,在刘珍小店土屋的油灯
下,杨先生用挖出来的实物,亲自为他讲授,手把手地教他。在杨先生严格、
认真的指导下,裴文中逐步地掌握了发掘脊椎动物和古人类化石的知识和方
法。半个世纪后,他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深有感触地说:杨老是我的良师益
友,没有他的指点和传授,“北京人”的发现是不可能的。
后来,经杨先生同意,裴文中亲自上山挖化石。1928年秋,一天早晨,
上山走到筛土拣化石的地方,一位工人交给他一块化石,说是猪牙床,上面
还保存着三颗很好的牙。裴文中接过来仔细一看,马上断定这是猿人的牙床。
他把发现的猿人牙床交给从瑞典专聘来的步林博士时(博士负责管理化石),
博士高兴得手都战栗了,他向裴文中投去赞赏的目光,连声说到:“一点不
错,一点不错,是猿人的!”
由于裴文中在实践中虚心请教,仔细观察,细心领会,经过一年多的锻
炼,很快地掌握了一种高超的本领:一块化石刚露出一部分,他马上就能断
定是什么动物的骨骼,并以最恰当的方法将其挖掘出来。
1931年法国赫赫有名的史前考古学权威步日耶教授,接受中国地质调查
所的邀请,专程来华帮助鉴定周口店发掘出的石器。步日耶教授对裴文中的
才干大为欣赏,愿带他到法国深造。这对他是个极好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1935年夏天,裴文中到了法国巴黎,开始了留学生活。
爱惜人才的步日耶教授将裴文中安排在自己家中,还主动为他请专门老
师补习法语和上第 4纪地质学课,自己则指导他悉心攻读旧石器时代考古
学。裴文中刻苦学习了两年,于1937年夏在巴黎大学,参加了包括步日耶教
授在内的三位学者主持的毕业论文答辩。论文题目是《自然现象对史前人类
使用的硬岩石的破坏作用》。
裴文中以一口流利的法语,对因各种自然现象破坏而形成的假石器类型
及辨认方法,有条有理地进行了阐述。主考官们非常惊奇,当场夸奖他的论
… Page 93…
文“令人信服,很有创见”。有位学者对步日耶教授耳语道:“裴文中来时
还讲英语,现在能用流利的法语进行论文答辩,很不容易!”
由于这次答辩的成功,裴文中荣获了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取得了法国地
质学会会员的资格。1937年他回国后,一直从事古人类学和古生物学的研
究,成为这方面的权威之一。
担任过地质调查所所长的翁文灏先生曾评价道:“……请读者设身一想,
这五六年中裴文中既在山上实地采掘,又在室内专心研究,从不识猪牙鹿骨
之人,一变而成为古生物学专家,世界学者莫不闻知他的大名。这是需要如
何分量的努力用功,方能到此境地!”
(富芳)
… Page 94…
华罗庚
——自学成才的数学家
(公元1910~1985)
华罗庚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大数学家。人们一定会猜想,他小时
候准是聪明过人,从小学到中学、上大学、攻读博士,最后成为专家。可是,
这就想错了。华罗庚的成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艰苦的童年生活
江苏省金坛县城内,有一座拱桥,桥边有一家小店铺,1910年11月12
日华罗庚就出生在这里。他一生下来就被装进一个箩筐中,顶上又盖一只箩
筐。老人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所以,起名“罗庚”,有吉祥如意的意思。
父亲早年开了一座绸缎商店,后来店里不幸失火,所有的货物烧得一干二净。
为了维持生活,父亲又开了一个小铺,做些收购蚕丝和出售日用小商品的买
卖。
华罗庚小时候并不聪明,又非常贪玩。常常把父亲的小柜台当鞍马骑,
蹦来蹦去,玩得开心极了。他还常喜欢到外面去听社戏、逛灯节、看船会。
由于学习不用心,所以成绩不好,还有好几门不及格呢。有人讥笑他,说他
傻玩儿,起个绰号叫“罗呆子”。其实,此刻的华罗庚并不呆,只不过尚未
摆脱儿童贪玩儿的天性。10岁那年,有次他跟出神队伍走了七八里路,弄明
白原来庙会上的“菩萨”是人装的。他赶紧跑回家,告诉母亲说:您往后不
要再给“菩萨”磕头了,那全是骗人的!
上金坛中学之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华罗庚开始认真学习,而且进步很
快。但他并不是循规蹈矩的孩子。教数学的王维克老师,曾留学法国,学识
渊博。他经常发现华罗庚的作业涂改很多,仔细一看才知道,华罗庚在解题
时,不是只用一种方法,而独出心裁,力求用多种方法来解答。王老师对华
罗庚这种好动脑筋、刻苦钻研的精神,非常赞赏。
初二时,一次上数学课,王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今有物不知
其几,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过了好
半天,不见有人回答。大部分学生都低下了头。只有一个学生在桌子上仔细
地算着。过了一会儿,这个学生举手大声地回答:“是23。”大家抬头,睁
大眼睛一看,是华罗庚。王老师高兴地说:“他答对了。”并告诉大家,这
是我国古代“算子经典之作”的《孙子算经》里的一道名题。楚汉之争时,
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还用过此法点兵呢。西方数学家称其为《孙子定理》。
14岁的华罗庚根本没看过《孙子算经》。王老师表扬华罗庚是个好学的孩子,
前途无量。鼓励他更好地学习,并辅导他学习一些课外读物,把他引入“数
学王国”。
华罗庚中学毕业以后,到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但由于家境贫寒,缴
不起学费,所以,只在该校念了一年半就被迫退学了,连个毕业证都未拿到。
坎坷的自学之路
… Page 95…
华罗庚中途退学后,只得回家帮父亲料理小店铺。由于他酷爱数学,退
学不仅没有使他放弃学习,反而促使他更加刻苦。在父亲的小柜台上,一边
放着账册、算盘;一边却放着借来的数学书——代数、几何、微积分。华罗
庚向这些不会说话的“老师”请教,坚持自学。一有空就算啊算,每天差不
多花10个小时钻研数学。有时他睡到半夜,忽然想到解难题的方法,一骨碌
爬起来,点亮小油灯把它记下来,第二天进一步验证。他就是这样,日复一
日、废寝忘食地刻苦钻研着。
父亲看不懂那些数学书,以为儿子是在看“天书”。对他说道:“我们
小生意人家,又不是什么书香门第,你看那些天书有啥用?还不快去招揽顾
客!”有时生气地要将他借来的书烧掉。这不但丝毫没动摇华罗庚学习的信
心,反而激励他更抓紧业余时间学习。父亲被他那勤奋的精神所感动,以后
就不再阻止他看“天书”了。
后来,王维克老师被提升为校长。这位爱惜人才的校长,理解华罗庚的
处境艰难,为了给他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条件,就请他到学校当一名事务员。
他曾回忆当年艰难的生活:“除了学校里繁重的事务外,早晚还要帮助父亲
料理小店的事务。每天晚上大约8点钟才能回家,清理好小店的账目之后,
才能钻研数学,常常到深夜。”
正当华罗庚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刻苦自学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那年秋天,金坛流行伤寒,华罗庚不幸染上了。卧床半年,险些丧命。几个
月的时间华罗庚被病魔折磨得不像样子了,不仅骨瘦如柴,病愈后还留下了
严重的后遗症。由于左腿胯关节骨粘连,大腿骨弯曲变形,从此落下了跛足
的终生残疾。但是,坚强的华罗庚并没有向疾病屈服,在贫病交加中,仍顽
强地坚持自学。经过几年艰苦学习,终于攻读完全部的代数、几何、微积分。
华罗庚逐渐领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严谨巧妙的逻辑推理,他对数
学的兴趣愈发浓厚了。
1930年,华罗庚才19岁。一次,他发现苏家驹教授的一篇论文中有错
误,便大胆写了一篇题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
的论文,于次年发表在上海《科学》杂志第15卷第2期上。他的论文引起了
当时数学界的重视。在自学的这几年中,他先后发表了几篇数学论文,引起
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注意。他打听到华罗庚只是个初中毕
业、因贫困失学而坚持自学的青年人,深为震惊。
爱惜人才的熊教授写信邀请华罗庚进京。就这样,在熊教授的帮助下,
华罗庚到清华大学数学系当助理。经过熊教授的悉心指导,华罗庚只用了一
年半时间,就攻下了数学系的全部课程,并自学了英语、德语。24岁时,他
已能用英文写作数学论文。25岁时,他的论文引起了国外数学家的注意,清
华大学破格任命这位“初中毕业生”为数学系的助教。28岁时,华罗庚从英
国回来后当上了西南联大教授。
由于华罗庚在数学方面的才华,于1936年经熊教授等人推荐,跋山涉
水,远渡重洋,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他在此攻读期间,发明了“华氏定理”,
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赞誉。当1938年华罗庚离开剑桥大学时,该校一位著名的
数学家赞扬说:“他是剑桥的光荣!”
1979年,华罗庚访问法国时,南锡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华罗庚的才能从哪里来的呢?还是用他自己的诗句来回答吧:
“聪明在于勤奋,
… Page 96…
天才在于积累。”
久负盛名的大数学家——华罗庚,是自学成才的典型。他曾把自己自学
的经验,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