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_2-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绪。大家都期待着试验一举成功,因为这是导弹运载着原子弹在本国国土内
进行飞行爆炸试验,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如同死神从一个国家头顶擦
过,稍有疏忽,后果将不堪设想。
充分细致的准备工作确保了试验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凌晨,一枚乳白色的火箭载着原子弹从布丹林沙漠冉
冉升起,平平稳稳地朝罗布泊核试验场飞去。很快,千里之外的核试验场传
来喜讯: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准确实现核爆炸。大漠又腾起一朵绚丽的蘑菇
云!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枚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美国用了13年,我
… Page 101…
国仅用两年多。这一成功震惊了世界,从而确立了中国是拥有核武器的大国
的地位。
在发射现场,聂帅与钱学森相互拥抱着。领导着国防科技大军的元帅和
著名的科学家同时流出了喜悦的热泪。
与此同时,钱学森还为我国的人造卫星上天倾注了大量心血。到 1970
年,经过了5年的风风雨雨,我国的卫星工程艰难地按预定计划接近了光辉
的尾声。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撒下了激越的《东方红》乐曲,再一次激发了
全国人民的热情。
中国人的骄傲
在钱学森的领导组织下,1980年5月的一天,中国又在新的高度上取得
了又一个成功——向南太平洋发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这个消息在美国产
生了轰动效应。两天后,美国合众社向世界播发了记者罗伯特·克莱伯写的
一篇专稿,题目十分引人注目:《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主持研制中国洲际导弹的智囊人物是这样一个人:在许多年以前,他
曾经是美国陆军上校,由于害怕他回中国,美国政府竟把他扣留了5年之久。
“他的名字叫钱学森,今年69岁。在这个名字的背后,有着一段任何科
幻小说或侦探小说的作者都无法想象出来的不同寻常的经历。
“50年代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对钱学森博士的才能的高度评价,已经被
1955年钱获准离开美国回国以来的事实所证明。
“正是因为有了钱学森,中国才在1970年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
星。现在,由他负责研究的火箭,正在使中国成为同苏、美一样能把核弹头
发射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国家……”
随着时光的流逝,钱学森岁数一年年大了,但他的科学思维更为活跃。
他还把思维的触角伸向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他不止一次地呼吁社会科
学、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结合。他提出了技术美学新观念,甚至主张将系
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用于美学、文艺学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他说:“我们应
当创立一门新的社会科学,即社会主义文化学:文化建设需要总体的科学指
导思想,需要统筹管理,才能够搞得更好。”
1989年6月29日,钱学森荣获该年度国际理工界的最高荣誉——小罗
克韦尔奖章。来自几十个国家的学者们暴风雨般的掌声,在大厅内回荡了5
分钟之久,庆祝这位伟大的中国同行的名字与达·芬奇、牛顿等世界著名科
技泰斗的名字一起,被载入《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录》这座人类文明的丰
碑上。
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接见了钱学森,并对他
获奖表示祝贺,江泽民称赞他为“中国人的骄傲”!李鹏称钱学森的经历,
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也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辉
品质。
(蒋志峰)
… Page 102…
钱伟长
——力学领域的拼搏者
(公元1912~ )
我国著名的力学专家钱伟长,1912年出生在江苏无锡县七房桥的一个小
村庄。在这美丽富庶的鱼米之乡生活的人民,由于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的双重剥削与压迫,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钱伟长就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幼年
与童年。
生活困难,挡不住求学的精神
因贫病交加,钱伟长的祖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父亲继承祖父旧业,以
教私塾为生,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上奉老母,下养妻子与儿女,还要教
育4个弟弟。
幼小的钱伟长懂得父母的艰辛,五六岁就分担了部分的家庭生活重担,
他或是到田间地头挑金花菜,或是到河沟里捞鱼虾,要不就在家中贴火柴盒,
挑花……。7岁多,钱伟长进了小学堂,仍然是边读书边为家里干活儿。
小学毕业后,因生活所迫,只得辍学去做工。
1925年,由于父亲受聘于无锡县立初级中学任教,使得钱伟长得到了继
续学习的机会。这样钱伟长先入了工商中学,后又进了著名学者唐文治所开
办的国学专修学校,继而又插班到了无锡县立初中二年级,最后又投考了苏
州中学高中部。
苏州中学极负盛名,那里不仅有幽静的学习环境,而且聚集着一代著名
的严师,那严谨的教学态度、严格的管理和学习纪律,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学
生。
钱伟长很快对文史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因钱
伟长入学前从未接触过数学、物理、生物、英语等课程,所以考试成绩落在
最后。面对着学习的困难,钱伟长没有退却,而是迎着困难上。这时,父亲
突然病逝,接着,1个弟弟和3个妹妹先后夭亡,又给钱伟长带来了沉重的
精神打击。父亲的病逝不仅仅是精神打击,同时带来的是生活更加困难。这
时,他只能依靠叔父的接济继续学习。
他以最大的毅力去战胜学习的困难,攻破数、理、化中的难关,不仅白
天认真听老师讲课,每天晚上还要在熄灯后自学两三个小时。别的同学用一
分的劲儿,他要用十分的劲儿。“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勤奋,一分收
获”。1931年,钱伟长不仅保持了文史课程的优异成绩,数、理、化、英语
成绩也赶了上来。他终于取得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张毕业文凭。
弃文学理为救国
因家庭生活困难,母亲无力供给钱伟长继续学习的费用。从苏州中学毕
业,就等于宣告钱伟长学业的结束。但是“机会对有志者总是公平的”。正
当钱伟长准备寻找工作之时,上海一位有名的化学家吴蕴初,利用自己开味
精厂所得利润,设立了“清寒奖学金”,每年奖励12名学生。钱伟长不放弃
… Page 103…
机会,只身去上海参加了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和浙江
大学的考试。不久,钱伟长同时接到五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终于获得了奖
学金。在叔父的建议下,钱伟长选择了到清华大学读书。根据钱伟长的考试
成绩,学校准备分配他到中文系或历史系学习。但钱伟长坚持要学习物理。
是什么力量促使钱伟长弃文学理,放弃自己的兴趣与专长?这就是“救
国爱国之心”。那是在紧张的高考后,钱伟长有机会散步在上海外滩上,在
公园门口,一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挡住了去路。他顿时感到了中
国人的人格蒙受了耻辱,一股愤恨涌上心头,心中骂到:“不就是因为你们
手中有飞机大炮,就敢在我们国土上横行霸道吗?”从那时起,他下定了弃
文学理、要救国图强的决心。
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向钱伟长提出:“你的文学、历史都考
得不错,为什么一定要进物理系呢?”钱伟长认真回答道:“……我觉得学
文史救不了中国。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的是飞机大炮,是把侵略者从我们的国
土上赶出去。我想在这方面尽一份力量。”吴有训教授被这个学生执著的热
情所打动,为钱伟长的学习深造提供了条件。他对钱伟长说:“那好,你先
在物理系学习一年,如果到了期末考试,你的物理和高等数学成绩还达不到
70分,再改学文史。”
钱伟长接受条件后,刻苦钻研,攻克学习上的难关。凭着他的勤奋努力,
一学年后,各科成绩均在70分以上,并步步提高,直到毕业。吴有训教授便
招收钱伟长为自己的研究生。
登上弹性力学理论的高峰
1939年夏天,正在西南联大教书的钱伟长,报名参加了用“庚子赔款”
在全国三个地区招收20名出国留学生的考试。考生超过3000人。钱伟长以
合格的成绩被录取了。第二年的夏天,钱伟长赴加拿大留学,在加拿大多伦
多大学应用数学系主任辛教授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
一天,辛教授把钱伟长叫到自己办公室,问钱伟长:“你到我这里来,
准备做些什么工作?”钱伟长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过去是学物理的,在国
内当研究生时,曾对弹性力学发生兴趣,并且在板壳的内禀统一理论方面有
些设想。现在,我很愿意继续以前的研究工作。”辛教授一听,非常高兴地
说:“太好了,我也正在研究这个问题,让我们合作吧!”
艰苦的研究工作就这样开始了。100多年来,人们已经能够利用统一的
方程式处理“板”在各种条件下的变形。壳在各种情况下的变形应该统一用
什么样的方程式呢?而不同壳的不同情况的变形又应该用什么样的方程式表
示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这就是钱伟长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个从未
有人解决得了的问题。半年以后,年仅28岁的钱伟长,终于登上了弹性力学
理论的高峰。在他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精神和艰苦努力下,终于找到了
统一的方程式。
在这同时,辛教授也以不同研究方法取得了成果。他们共同写出了《弹
性板壳的内禀理论》的论文。论文的前半部分是辛教授的成果,后半部分是
钱伟长的成果。
1941年5月16日是现代航空大师冯·卡门的60寿辰。为了表示对大师
的祝贺,美国科学界著名的学者决定出版一本高质量的论文集。参加论文撰
… Page 104…
写的大多数是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包括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钱伟长的论文
也发表在该论文集中。论文发表后,许多科学家指出,钱伟长是第一次把张
量分析用于弹性板壳问题上;论文中提出的板壳理论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
则被世界公认为“钱伟长方程”。直到1977年美国出版的《板壳渐进解》一
书,还称钱伟长的这一工作是“划时代”的工作。
由于研究成果出色,1942年多伦多大学授予钱伟长博士学位。
为祖国,放弃优厚的待遇
钱伟长在加拿大取得博士学位后来到美国,在冯·卡门门下从事研究工
作。冯·卡门一生从事应用数学、力学、航空及其工程技术研究,贡献卓越。
在他的指导和参与下,1944年,美国成立了火箭喷射推进研究所,他任所长。
钱伟长应聘为该所的研究员,担任了火箭的起飞、飞行中火箭的翻滚、火箭
弹道的控制等重要的课题研究。在冯·卡门大师的指导下,不长的时间里,
钱伟长不仅发表了多篇论文,还参与了研究、设计、制造中的具体工作。
接着,钱伟长又参加了人造卫星的规划和研究工作。在研究工作中,对
于人造卫星进入太空后,因失去动力,地球每转一圈卫星就下降一点儿,但
究竟下降多少这个难题,就由钱伟长来完成。钱伟长接到任务后,一连在宿
舍苦战3天,废寝忘食。到第4天一上班,拿出了计算数据。他的计算方法
不仅得到公认而且直到今天仍在发挥作用。
一道难关闯过,他又接受新的任务。不久,钱伟长又接受了关于薄壁构
件扭转问题的研究任务。对此问题,以前虽也有人研究,但一直没有成功的
准确的研究成果。按照卡门教授的估计,要取得成果需要3个月时间,然而
钱伟长仅用了1个月时间就写出了研究论文,并发表在美国航空学学术月刊
上。
正当钱伟长得心应手地从事科学研究时,正当他一个接着一个地获得成
果时,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到了大洋彼岸。他按捺不住报效祖国的拳拳之
心,毅然提出要回国的请求。他不顾导师的婉言相劝与拒绝,坚持要回国。
他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得提出探亲的要求,才得到导师的同意。1946年5
月钱伟长以探亲名义离开了洛杉矶,乘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但是他已做好
了一走不复返的准备。
回国后,他立即投入了重建清华大学的工作。
1948年正当钱伟长面临着十分艰难的工作与生活困难时,美方又托人给
钱伟长捎来了出国护照,并给予了他全家迁居美国的优厚条件。但是条件的
前题是:一旦中美发生战争,要能忠于美国的利益。对于一个为国弃文学理、
又为国毅然归来的海外学子,是不会接受这种附加条件而去换取优厚的待遇
的。
钱伟长拒绝了招聘。
再创新的辉煌
新中国的建立给钱伟长的科学研究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钱伟